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弓根钉

椎弓根钉

椎弓根钉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3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7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50035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2012中华脊柱外科高级论坛等;椎弓根钉的相关文献由325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伟义、何静、董谢平等。

椎弓根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7 占比:1.61%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0035 占比:98.33%

总计:50885篇

椎弓根钉—发文趋势图

椎弓根钉

-研究学者

  • 何伟义
  • 何静
  • 董谢平
  • 王春
  • 李青莉
  • 王文波
  • 周田华
  • 孙德修
  • 周跃
  • 林月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鲍凯; 宋文慧;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 摘要: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郑小波; 杨圣; 汪峰云
    • 摘要: 背景:椎弓根钉固定方法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因其简单便于操作而在临床广泛应用。寻找一种能术前模拟评估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性的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有限元分析目前是评估长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模型并分析其安全性的常用方法。目的:对近些年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一种合适、安全、有效的胸腰椎骨折有限元伤椎模型。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以“finite element analysis,pedicle screw,thoracolumbar fractures”为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有限元分析,椎弓根钉,胸腰椎骨折”为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通过快速浏览文章题目及摘要进行筛选,排除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文章,最终筛选出57篇文献进行精读并撰写。结果与结论:截至目前为止,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胸腰段骨折尚没有确定的标准。以往相关研究的有限元模型相对简化且与临床实际脱离,对伤椎真实情况不能进行准确地展现,可重复性差。基于脊柱载荷评分系统的中度和重度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因其进行量化评估的椎体损伤程度、骨折块范围及移位程度、伤椎后凸畸形矫正度都能通过有限元方法很好地模拟出来。因此,基于此种骨折模型进行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的有限元研究也更加接近于临床实际。
    • 陈民; 陈旭狮; 蔡宏华
    • 摘要: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CT计算病椎骨性愈后椎体空洞大小。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7.3±5.2)个月,研究组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0%,对照组恢复到9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4.8±0.7)°,无断钉及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对照组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14.4±2.8)°,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断钉,无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空洞大小为(432.2±80.3)mm^(3),对照组为(1336.5±609.1)mm^(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可有效的消除伤椎的“蛋壳”效应,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短期效果减少椎体高度丢失,长期对骨质疏松严重患者效果满意,值得推荐。
    •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汪其苑;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与C形臂X线透视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外科治疗的36例脊柱疾患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中18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置入(观察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6~61(38.44±3.60)岁;青少年脊柱侧弯1例,脊柱结核1例,腰椎滑脱7例,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5例。另外18例采用C形臂X线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18~58(43.22±2.53)岁;青少年脊柱侧弯1例,腰椎滑脱6例,胸椎骨折6例,腰椎骨折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置钉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行CT扫描,采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计算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为(6.89±0.20)次,与对照组的(14.00±0.18)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置入螺钉107枚,其中A类101枚,B类4枚,C类2枚,D类0枚,E类0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A类+B类螺钉数目)/组内所有置入螺钉数目]×100%=98.1%(105/107);对照组共置入螺钉104枚,其中A类90枚,B类4枚,C类5枚,D类5枚,E类0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A类+B类螺钉数目)/组内所有置入螺钉数目]×100%=90.3%(94/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中透视次数少,置钉时间短,准确率更高,可使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在骨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叶晓健
    • 摘要: 手术的安全、微创、高效、精准一直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生而言,手术的安全性都是最重要的。由于脊柱结构的复杂多变且毗邻神经血管,脊柱手术总是面临着很多风险,因而,对手术安全性也有更大的需求。1椎弓根精准置钉的重要性及问题所在由于脊柱手术很多需要内固定,需要置入螺钉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这带来了椎弓根螺钉的精准性问题,精准性意味着安全性。
    • 刘涛; 牛国旗; 周功; 刘路坦; 聂虎
    • 摘要: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研制新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CAD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研制新型横突拉钩。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将新型横突拉钩应用于临床,对60例需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新型横突拉钩分为新型横突拉钩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新型横突拉钩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8.0±4.3)岁;L_(3,4)8例,L_(4,5)9例,L_(5)S_(1)13例;腰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管狭窄2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使用新型横突拉钩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9.2±4.5)岁;L_(3,4)8例,L_(4,5)10例,L_(5)S_(1)12例;腰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管狭窄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例;使用传统的椎板拉钩进行软组织的牵开及徒手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置入单枚螺钉时间、透视次数、定位针或螺钉调整次数以及术后72 h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利用CAD结合3D打印技术快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横突拉钩。新型横突拉钩组手术切口长度、置入单枚螺钉时间、透视次数、定位针或螺钉调整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CAD结合3D打印技术研制新型横突拉钩,具有设计方便、研制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为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型横突拉钩具有术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对椎旁肌损伤小、方便椎弓根螺钉置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等优点。
    • 刘嘉斌; 夏桂锋; 左睿; 张超; 郑文杰; 李长青; 周跃
    •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CT值的脊柱椎弓根螺钉软件自动规划方法,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中。方法:以CT值为主要指标,设计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方法(简称自动规划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CT检查的10例腰椎退变患者,在其CT图像上评价自动规划方法与手动人工规划所得螺钉轨迹的位置及CT值的区别。结果:自动规划推荐的螺钉直径和长度较为保守,其螺钉进钉点更加的靠外靠下,轨迹有更大的尾倾角和更小的外展角。自动规划的轨迹CT值(245.52±38.30)HU大于人工规划的轨迹CT值(190.14±45.17)HU的2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6,P<0.05)。结论:基于CT值软件自动规划的脊柱椎弓根螺钉轨迹可获得更高的CT值,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祥铠; 郑丰裕
    • 摘要: 目的回顾性比较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住院的58例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经皮组26例(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开放组32例(切开复位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术后首次下地功能锻炼时间,以及平均置入单枚椎弓根钉所需时间;术前、术后2周、3个月两组数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两组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皮组的手术时间、单枚椎弓根钉置钉时间长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术中C形臂曝光次数高于开放组,术后首次下地功能锻炼时间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3个月,经皮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组,术后2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但在减少术中X线曝光次数、优化手术流程上仍有发展空间。
    • 张吉斌; 谢纪兆; 张家骐; 尚旭涛; 张国范; 赵勃荣; 云飞; 凌峰
    • 摘要: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骨一科收治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96例,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25~62岁,平均47.9岁。道路交通伤45例,高处坠落伤33例,摔伤11例,击打伤7例。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57例)和后正中入路组(39例)。Wiltse入路组以伤椎为中心作Wiltse入路切口,后正中入路组以伤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入路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影像学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多裂肌肌电图的测定,分析原始肌电图波形,记录平均振幅(AA)、中位频率斜率(MF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少于后正中入路组(117.5±51.3)mL vs.(219.3±62.5)mL、(4.0±1.0)次vs.(6.3±1.3)次,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第1天血清CK、LDH水平低于后正中入路组(325.76±61.73)U/L vs.(386.21±66.39)U/L、(162.35±30.53)U/L vs.(212.78±33.86)U/L,P0.05);Wiltse入路组末次随访AA及MFs高于后正中入路组(78.85±17.92)μV vs.(70.83±15.28)μV、(5.17±1.23)Hz/min vs.(4.02±1.18)Hz/min,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血管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X线暴露次数,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郝帅; 马迅; 张彦男; 赵浩亮; 冯皓宇; 柳青青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上颈椎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透明三维打印模型辅助枢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上颈椎损伤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7.36±12.84)(23~70)岁。依据辅助螺钉置入的方法将全部病例分为模型组(19例)与徒手组(26例)。对模型组患者利用三维打印透明光敏树脂1∶1伤椎模型指导术中置钉;对徒手组患者通过伤椎CT轴位和矢状位像指导术中置钉。采用Kawaguchi分级方法对枢椎椎弓根钉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术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术中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和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模型组置入枢椎椎弓根钉33枚和椎板螺钉5枚,椎弓根钉位置为0级23枚(69.7%)、1级10枚(30.3%);徒手组置入枢椎椎弓根钉48枚和椎板螺钉4枚,椎弓根钉位置为0级20枚(41.7%)、1级22枚(45.8%)和2级6枚(12.5%);两组患者椎板螺钉均位于枢椎椎板骨质内。模型组置钉准确率优于徒手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未见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错位和断裂。结论 采用三维打印透明模型辅助枢椎后路内固定置钉较传统徒手置钉更准确,效果同样安全可靠,且操作更为便捷直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