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枢椎

枢椎

枢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5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733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湖南省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全军第四届关节镜暨运动医学国际研讨会暨全军第五届上颈椎外科国际研讨会等;枢椎的相关文献由1836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庆水、夏虹、马向阳等。

枢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9.7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733 占比:90.14%

总计:5251篇

枢椎—发文趋势图

枢椎

-研究学者

  • 尹庆水
  • 夏虹
  • 马向阳
  • 马维虎
  • 吴增晖
  • 艾福志
  • 徐荣明
  • 倪斌
  • 王建华
  • 胡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海云; 邓强; 朱宝; 汪婧; 乔小万; 张凯东
    • 摘要: 齿状突加冠综合征(crowned dens syndrome,CDS)表现为急性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偶有发热,C反应蛋白和(或)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DS在CT片上主要表现为枢椎齿状突周围沉积一层钙盐,以后侧多见,似齿状突上加有一顶“皇冠”,故以此命名。CDS最先由Bouvet等[1]在1985年提出,在急性颈痛患者中该病的患病率约为2.0%,且大多数为老年女性[2]。2021年1月我们收治了1例CDS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郑轶; 张嘉锴; 吴君龙; 袁欣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辅助经口前路寰枢椎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寰枢椎3D模型并设计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在体外进行钢板贴合度实验,记录3D模型的打印时间、钉道设计时间及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制作时间;记录导向钢板的钉道方向、角度及长度,并与基于CT 3D重建数据设计的虚拟钉道进行对比,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 3D模型打印时间、钉道设计时间及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制作时间分别为(210.0±10.3)min、(15.0±2.7)min、(1 440.0±25.3)min。3D打印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与模型贴合良好,X线和CT检查证实寰枢椎螺钉位于骨性钉道内,逆向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方向、角度及长度与基于CT 3D重建数据设计的钉道一致。结论 3D打印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辅助经口前路寰枢椎置钉可实现钢板良好贴合及螺钉精确置入,为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案。
    • 孙岩; 谭明生
    • 摘要: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一种由多学科常见病导致的可危及生命的寰枢椎结构不稳定和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毗邻延髓,位置深在,手术风险极高。随着上颈椎区域手术数量增加,术后内固定失败、植骨未融合、预后不良等并发症逐渐增多,初次手术不彻底、植骨未融合、感染、先天性畸形均是潜在病因,且考虑到移植物、瘢痕、解剖标志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翻修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目前缺乏标准或单一有效的翻修手术方法:单纯前路手术是理论上的理想选择,但存在较高风险,且对术者经验性要求较高;单纯后路手术存在复位减压不充分等缺陷;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是较合理术式,然而需考虑后方结构完整性和多节段融合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AAD的翻修手术原因及策略作一综述。
    • 王福军
    • 摘要: 颈椎骨折或脱位(Vertebral fracture or luxation)是指颈椎和支撑性软组织结构的外伤或病理性破裂导致椎骨骨折或脱位,病因常见于外力冲击所致,而一些不常见因素包括牵拉、营养代谢病或肿瘤疾病等导致骨结构异常^([1])。寰枢椎脱位或骨折往往发生于颈颅联合与后段颈椎之间,因此枢椎成为压力受力点,而作用于颈椎的外伤力量最终到达枢椎,对寰枢椎关节稳定性产生破坏,当抵抗这些压力的脊椎支持结构受损导致骨折或脱位.
    • 陈晓陇; 张柳杨; 李柯柯; 谢雅芬; 刘伟键; 尚平; 张清顺; 吴增晖
    • 摘要: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axis pedicle screw,AAPS)置钉优势,并测量AAPS、椎弓根螺钉及椎体螺钉(vertebral screw,VBS)的最大拔出力,为临床手术操作选取适当的内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集人体实体颈椎防腐标本16例,除去畸形标本1例。剩余标本,包括男10例,女5例,行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形成三维重建图并观察。参考Kolle法,在每节枢椎上分别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前路椎体螺钉3种形式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每种固定方式的最大拔出力。结果Mimics软件中的三维重建图,可以从任意视角直接观察并了解结构状况。前路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平均为(635.95±220.35)N,后路椎弓根螺钉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平均为(772.95±230.55)N,VBS组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平均为(451.45±181.13)N。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AAPS组与后路椎弓根钉组,以及AAPS组与VBS组测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显示在单皮质固定的条件下,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拔出力大于前路椎弓根螺钉(AAPS),AAPS置钉拔出力大于VBS置钉法。结论计算机辅助有利于了解枢椎结构特点,便于个体化的AAPS置钉操作,AAPS钉道固定性能良好,有较明显生物力学优势,可作为手术内固定选择的较理想方式。
    • 郝帅; 马迅; 张彦男; 赵浩亮; 冯皓宇; 柳青青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上颈椎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透明三维打印模型辅助枢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上颈椎损伤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7.36±12.84)(23~70)岁。依据辅助螺钉置入的方法将全部病例分为模型组(19例)与徒手组(26例)。对模型组患者利用三维打印透明光敏树脂1∶1伤椎模型指导术中置钉;对徒手组患者通过伤椎CT轴位和矢状位像指导术中置钉。采用Kawaguchi分级方法对枢椎椎弓根钉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术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术中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和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模型组置入枢椎椎弓根钉33枚和椎板螺钉5枚,椎弓根钉位置为0级23枚(69.7%)、1级10枚(30.3%);徒手组置入枢椎椎弓根钉48枚和椎板螺钉4枚,椎弓根钉位置为0级20枚(41.7%)、1级22枚(45.8%)和2级6枚(12.5%);两组患者椎板螺钉均位于枢椎椎板骨质内。模型组置钉准确率优于徒手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未见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错位和断裂。结论 采用三维打印透明模型辅助枢椎后路内固定置钉较传统徒手置钉更准确,效果同样安全可靠,且操作更为便捷直观。
    • 廖旭昱; 马维虎; 周雷杰; 刘观燚; 韩金明
    • 摘要: 目的:通过CT测量探讨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全颈椎CT检查的137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22~65(41.8±17.4)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测量峡部螺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峡部宽度、峡部垂直长度、峡部垂直高度、峡部螺钉通道长度、峡部螺钉通道头倾角度。并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枢椎峡部宽度(9.05±1.63)mm,垂直长度(11.21±1.43)mm,垂直高度(17.53±2.93)mm。螺钉通道长度为(19.07±3.20)mm。峡部螺钉通道长度>14 mm的占94.53%,14~16 mm的占82.12%,16~18 mm的占63.14%,18~20 mm的占39.78%。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为30°~68°,平均(46.06±8.06)°。螺钉通道长度和头倾角度呈高度正相关(r=0.965,P=0.000)。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轻度正相关(r=0.240,P=0.000;r=0.163,P=0.007)。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中度负相关(r=-0.333,P=0.000;r=-0.380,P=0.000)。结论:进行枢椎后路峡部螺钉固定安全、可靠,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的替代选择。
    • 赵晓峰; 陆向东; 赵轶波; 齐德泰; 王晓楠; 靳元璋; 程浩天; 靳鑫杰; 周润田; 赵斌
    • 摘要: 目的 评估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使用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72(57.1±6.3)岁。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轴性症状。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C角,C角颈椎曲度变化,反应颈椎曲度变化;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ROM来观察颈椎活动度变化。结果 2例患者失访;其余18例均获114~124(119.2±5.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07±2.37)分,NDI评分为(7.46±1.15)分,VAS评分为(1.45±0.6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角术前为(24.96°±6.53°),末次随访为(22.58°±5.96°);C角术前为(18.72°±4.85°),末次随访为(15.73°±5.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颈椎活动度及过伸位颈椎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屈位颈椎活动度ROM术前为(10.13°±3.83°),末次随访为(4.65°±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9例中出现OPLL骨化灶进展。结论 分析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满意。脊髓减压及神经功能改善满意。颈椎曲度及活动度变化不大,轴性症状无增加。
    • 何艺坚; 陈志达; 黄砖枝; 蔡弢艺; 蒋元杰; 林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144例;其中6例术后发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39.8±8.3)岁。入院时行X线、CT及MRI检查。其中寰椎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1例、枢椎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3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复合骨折1例。术前3例行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3例患者未行CTA检查;6例患者均行椎动脉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术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获得3~6(4.0±2.2)个月随访。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左侧2例,右侧4例。3例术前行CTA检查患者中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术后行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4例患者术后切口有不同程度渗血。6例患者术后均伴不同程度头晕症状。经神经内科会诊予扩血管对症治疗后,2例患者6个月仍间歇出现头晕、头痛;其余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上颈椎后路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椎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A检查,详细评估椎动脉情况,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 程晓非; 杨二柱; 田海军; 孙晓江; 赵长清; 赵杰
    • 摘要: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椎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个平面上确定螺钉轨迹,测量最狭窄处的直径。随后根据轨迹确定螺钉进针点。在矢状位测量螺钉轨迹长度和头倾角度。在轴位测量内倾角度,同时测量峡部长度作为峡部螺钉轨迹的长度。结果 关节面下螺钉轨迹处的最小直径为(5.5±0.9)mm,显著高于椎弓根最小直径(P<0.05)。进针点距离寰枢椎关节面的距离为(2.7±0.4)mm。距离椎管内壁距离为(3.4±0.3)mm。螺钉轨迹头倾角度为(7.4±2.5)°,内倾角度为(12.2±2.1)°。关节面下螺钉轨迹长度为(20.4±2.4)mm,峡部螺钉轨迹长度为(16.9±2.6)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进行寰枢椎固定时,对于因椎动脉变异导致枢椎椎弓根狭窄而不适合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可作为替代方案。术前CT重建测量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植入螺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