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生长

植被生长

植被生长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888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旅游、新课程.中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2015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2015河湖疏浚与生态环保技术交流研讨会、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等;植被生长的相关文献由4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蕾、符文熹、雷孝章等。

植被生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8881 占比:99.80%

总计:48977篇

植被生长—发文趋势图

植被生长

-研究学者

  • 王蕾
  • 符文熹
  • 雷孝章
  • 乔江
  • 冯迪
  • 赵敏
  • 除多
  • 于兵
  • 于海生
  • 任致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利斌; 石芳忠; 胡霞; 李小雁; 马育军; 赵云朵
    • 摘要: 结合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TRENDYv2模型模拟净初级生产力、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ΔS_(TW))及网格气候数据集,借助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1982—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SREB)区域不同类型荒漠植被各季节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升温导致SREB在1993—2015年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2003—2015年陆地水储量下降,且ΔS_(TW)下降趋势增大,干旱加剧.2)不同类型荒漠植被生长存在差异,沙漠、半沙漠及荒漠灌丛区植被在1982—1992年呈增加趋势,1992年后降低;荒漠与苔原区植被仅在1992年前的生长季增加;沙漠与半沙漠区和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不显著.3)温度升高及降水减少引起的干旱胁迫是导致植被减少的主要因素,生长季前期降水有助于荒漠植被生长,促进作用从春季持续到夏季,秋季减弱.
    • 刘璨; 李玉菲; 刘家琳
    • 摘要: 立足于重庆为代表的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聚焦轻薄绿色屋顶景观,采用分区条形重复随机实验设计,构建具有2种混合草本群落、4种轻质保水基质类型,基质深度为20cm的绿色屋顶模块实验平台,对不同基质中植被生长高度、地面覆盖度、存活率、视觉外观指数、叶片气孔导度等指标以及基质体积水分含量进行持续监测,第一个生长季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各项生长表现指标,斑叶芒、花叶芒、细叶芒、阔叶山麦冬、紫竹梅、蓝花鼠尾草在轻薄绿色屋顶设施中表现优异,具有细密颗粒配比的轻质保水型D类基质在轻薄绿色屋顶的草本植被群落上具有应用优势,对重庆及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轻薄绿色屋顶的景观构建具有基础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张玉芳; 徐有学; 唐俊伟; 贾顺斌; 李长慧; 张英; 高志香; 金立群; 张静; 李希来
    • 摘要: 为了探讨播量和有机肥对高寒矿区人工建植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无纺布处理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试验采用播量与有机肥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播量及有机肥处理下植被的生长状况及不同月份下土壤温湿度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2 kg/m^(2)的有机肥+30 g/m^(2)的播量处理下(M2S3)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分蘖数均有所提升。(2)无纺布覆盖对渣山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平均增加土壤表层温度1.69 °C(P0.05)。
    • 刘万杰; 李正鹏; 马利利; 蒋福祯
    • 摘要: 植被重建和土壤重构对高寒矿区生态恢复至关重要,土壤重构首要是解决渣土粒径过大和养分不足的问题。本试验以煤矸石粒径占比、有机肥、缓释尿素和播种量4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微区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极差分析,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影响最大的均为缓释尿素;对分蘖影响最大的为有机肥;各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磷钾均处于盈余状态,植株对钾素的吸收量高于氮素和磷素,磷素吸收量最小;对地上生物量、盖度、植被高度和肥料利用率进行综合分析,当前所有处理中B3M1C3P2的相对接近度最高为0.674,即<7mm粒径占比50%,有机肥(羊板粪15m^(3)/hm^(2)+商品有机肥7.5t/hm^(2))、缓释尿素90kg/hm^(2)、播量120kg/hm^(2)。可为木里矿区土壤重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俊
    • 摘要: 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亚洲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喜欢生活在气温较高、空气湿润、靠近水源、植被生长繁茂的地区。历史上,中国有近一半的国土出现过亚洲象的踪迹,分布非常广泛。12—17世纪,亚洲象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逐渐绝迹。现在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原始森林的沟谷地带。随着在这些地区成立自然保护区,象群数量逐渐增加。
    • 蓝洁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随着人们生产建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针对出现的一些区域性石漠化问题进行研究.在石漠化的治理工作中,要遵循着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采用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才能从根源上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
    • 摘要: 《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和固碳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地表变绿、固碳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达694.8毫米,较常年值(1981—2010年均值)偏多64.9毫米,较2019年偏多49.2毫米;全国平均≥0°C积温为4312.9°C·日,较常年偏多3.9%,接近2019年,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植被生长和生态质量提高。
    • 李昀赟; 刘鸿雁
    • 摘要: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多年不同冻土分布状态下植被生长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1981—2014年,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区针叶林的NDVI呈增加趋势,与生长季温度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负相关。随着冻土活动层深度增加,针叶林NDVI的增加速度自北向南逐渐下降;草原NDVI在非多年冻土区加速增长,与生长季降水量正相关。混交林在多年冻土区与非多年冻土区对气候的响应出现明显的差异:在多年冻土区,混交林NDVI与生长季温度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负相关;随着冻土活动层加深,与生长季温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原因可能与冻土活动层深度差异导致的不同水分供给条件有关。上述结果预示,在气候–冻土耦合影响下,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促进针叶林和混交林逐渐北移,草原可能会更多地占据非多年冻土区。
    • 杜子银
    • 摘要: 冻融作用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土壤随温度变化反复冻结-融解的自然现象,频繁的冻融过程将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对于脆弱且敏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而言,冻融作用将可能更为复杂地影响其土壤生态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冻融过程对高寒草地土壤物理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主要养分转化以及植被生长等方面的作用特征,指出冻融过程及其格局变化将导致草地土壤养分迁移转化和植被生产力的复杂和差异性响应,进而可能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及高寒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建议未来研究应当立足于土壤冻融过程的复杂性及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重视区域尺度长期定位监测及技术创新,优化冻融作用下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内容,加强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冻土区土壤冻融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理论研究,明确土壤冻融格局变化对不同类型冻土区和草地土壤剖面生化特性及其植被生理生态效应等的影响.重点关注冻融格局和多年冻土退化下植被生态系统演替及服务功能变化状况,探索减少冻融期土壤养分流失的优化条件和技术措施,这对于指导制定高寒区生态安全调控策略,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彭琳玉; 许方岳; 王立夫; 叶清
    • 摘要: [目的]对水、光、热等主要气候因素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并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为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乐安县1960—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数据,探讨了该地区气候特征变化规律,并对其植被NPP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近57年来乐安县老虎脑自然保护区历史多年来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突变点出现在1998年;四季气温升幅不一,以春、冬升温幅度最大,且是年均气温升高的主导因素;年降水量及夏、秋、冬季降水量表现为微弱的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量微弱减少;全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减少突变点为1986年,1988年后减少显著;四季日照减幅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海拔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差异;老虎脑保护区年平均NPP值较高,且西部区域的NPP整体高于东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老虎脑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调节及修复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