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柠檬烯

柠檬烯

柠檬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3726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食品安全导刊、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厦门市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等;柠檬烯的相关文献由1085位作者贡献,包括冀红珍、唐铖、唐青等。

柠檬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726 占比:99.76%

总计:93955篇

柠檬烯—发文趋势图

柠檬烯

-研究学者

  • 冀红珍
  • 唐铖
  • 唐青
  • 高维坤
  • 万猛
  • 刘晓涛
  • 吴庆典
  • 刘颖
  • 张建洋
  • 李绍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平
    • 摘要: 研究了不同的改性剂处理13X分子筛对a-蒎烯异构到柠檬烯的影响,以KF改性分子筛其催化性能最优,2.2%KF水溶液按质量比1:3室温浸泡处理;并优化了分子筛改性及a-蒎烯异构反应的工艺条件;当催化剂粉末为80目,用量1.43%(w/w),反应温度170°C,回流反应,柠檬烯的选择性56%~58%,a-蒎烯的转化率83%~89%。催化剂制备简单,操作方便。
    • 黄珂; 许克静; 陈康; 梁淼; 杨金初; 张峻松
    • 摘要: 为研究橘皮特征香味成分柠檬烯的释放行为,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建立橘皮柠檬烯含量的分析方法,考察不同温度下柠檬烯的释放行为,并用动力模型(零级模型、一级模型、Higuchi模型)对橘皮特征香味成分的释放行为进行拟合,获得适合的动力学模型和参数。结果表明:1)基于P&T-GC/MS联用技术方法,测定柠檬烯在0.06~0.3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20μg/mL,柠檬烯回收率在96.97%~126.71%之间,精密度为1.19%~4.70%(n=5)。2)各试验温度下,样品中柠檬烯释放量随时间的增加,整体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0~10 min,样品中柠檬烯整体释放量较高,同时释放速率较快;10~20 min,样品中柠檬烯释放速率显著降低。20~65 min,样品中柠檬烯基本不再释放。3)一级释放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样品中柠檬烯的释放行为,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值介于0.906~0.997之间,柠檬烯释放活化能为31.71 kJ/mol。
    • 郑健; 杨涓; 邱雨; 安泓汋; 李薇; 闻静; 李迅燕; 王晶
    • 摘要: 建立了加热振荡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滤棒中两种特征香味成分柠檬烯、薄荷醇含量的方法。将滤棒1.0~1.5g剪成5~10mm的样品小段,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无水乙醇和0.1mL 50g·L^(-1)苯甲酸正丙酯(内标)溶液,于30°C加热振荡提取10min,提取液经0.45μ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和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通过GC-MS测定样品中柠檬烯、薄荷醇的含量,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柠檬烯、薄荷醇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0.01~2.00g·L^(-1),检出限(3s)为0.12mg·L^(-1)和0.05mg·L^(-1);对同一滤棒样品连续测定5次,柠檬烯和薄荷醇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和1.2%;对实际样品进行低、中、高等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两种特征香味成分的回收率为91.2%~106%。以凝胶释香滤棒为研究对象,其生产过程中柠檬烯、薄荷醇测定值的批次内RSD(n=50)分别为4.0%~12%和1.4%~2.2%,批次间RSD(n=6)为11%和1.9%;对不同加香载体的滤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凝胶释香滤棒的持香能力更好。
    • 胡智慧; 李弘轩; 郭学武; 张翠英; 肖冬光
    • 摘要: 植物萜类化合物是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位的一大类植物天然的次生代谢产物。柠檬烯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具有抑菌、增香、抗癌、止咳、平喘等多种功能,因此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柠檬烯的生产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受到季节性原材料、产物分离纯化复杂、产率低等因素的限制,而化学合成又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等缺点。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诞生了以微生物生物合成法生产柠檬烯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能耗低、绿色环保、可持续等优势。然而微生物法合成柠檬烯也存在低产量、低效率等问题,这就限制了其商业化,因此构建高效的异源合成柠檬烯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微生物发酵法替换传统的植物提取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几年利用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异源合成柠檬烯取得的成就,阐述了以酿酒酵母作为底盘微生物,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手段构建高产柠檬烯的合成策略,还讨论了如何减轻柠檬烯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和提高宿主对柠檬烯的耐受性。
    • 梁佩芳; 杨道茂
    • 摘要: 柠檬烯为柑橘加工过程中柑橘精油的主要成分,经生物转化可以生成结构更加稳定的柠檬烯-1,2-二醇,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使用5株假臭草来源内生真菌对单萜柠檬烯进行生物转化,借助GC-MS分析技术分析转化产物。结果表明:这5株内生真菌均能转化单萜柠檬烯生成不同浓度的柠檬烯-1,2-二醇。
    • 武鹏; 石凯威; 高歆越; 姜宜飞; 吴进龙; 王诗雨
    • 摘要: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使用RestekRt-βDEXse毛细管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柠檬烯异构体进行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中d-柠檬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89,标准偏差为0.066,变异系数为0.013%,平均回收率为100.41%;l-柠檬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88,标准偏差为0.00017,变异系数为0.023%,平均回收率为101.72%。
    • 王佳宇; 管玉格; 王怡; 袁宁; 陈佳宁; 陈雁; 陈铁杨; 胡文忠
    • 摘要: 新鲜花椰菜经鲜切加工处理后易发生酶促氧化褐变和品质劣变等现象,研发可有效保持鲜切花椰菜品质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保鲜技术难题,本实验以‘夏花’花椰菜为实验材料,采用柠檬烯浸泡处理,通过测定生理代谢、滋味以及风味指标,探究柠檬烯处理对鲜切花椰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柠檬烯处理鲜切花椰菜可有效抑制褐变指数、质量损失率和呼吸强度上升,减缓L*值和总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质量分数下降;同时,柠檬烯处理还可提高相关抗氧化酶活力,维持还原型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和谷胱甘肽(glutataione,GSH)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提高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此外,柠檬烯处理还可减少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阴离子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降低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延缓膜脂过氧化发生,维持鲜切花椰菜在贮藏期间的新鲜品质。研究还发现,柠檬烯处理有效保持了鲜切花椰菜烷烃、芳香成分等挥发性物质,使其在贮藏期间维持较好的气味特征,对鲜切花椰菜的滋味无不良影响。结论:柠檬烯处理可有效抑制鲜切花椰菜品质劣变,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可为研发鲜切花椰菜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周小强
    • 摘要: 佛手挥发油因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和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因其产地来源,提取方法等的不同导致挥发油成分呈现差异。综述了不同产地来源、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佛手挥发油中化学组成分析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佛手产地、品系等植物本身及不同提取工艺等因素所致的佛手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希望可为佛手产品资源的深加工提供参考。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气球很常见,它们可以是我们的玩具,也可以是节假日欢乐气氛的点缀。今天,我们就用气球来做两个实验,同学们一定要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哦!橘子皮上密密麻麻的小孔是水果的油脂腺,里面有一种名叫柠檬烯的有机溶剂。气球是用橡胶做的,膨胀的时候,气球表面会变薄。这种叫柠檬烯的有机溶剂能够溶解橡胶。
    • 曾兰花; 刘潇潇; 陈漫丽; 李华; 程常勇
    • 摘要: 目的修订薄荷素油的指纹图谱检查方法;建立多组分的气相色谱法。方法气相色谱(GC)法同时测定薄荷素油中柠檬烯、(-)-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薄荷脑4种成分的含量,并将这4个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考察薄荷素油的指纹图谱。结果柠檬烯在147.34~1473.41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1.3%(n=9);(-)-薄荷酮在504.35~5043.49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1.4%,RSD为0.6%(n=9);乙酸薄荷酯在151.72~1517.2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0.5%(n=9);薄荷脑在808.40~8084.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0%,RSD为1.5%(n=9);建立了薄荷素油气相指纹图谱,确定6个共有峰,样品的相似度为0.997~0.999。结论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薄荷素油质量的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