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最小势能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3007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燕山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全国第十四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最小势能原理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凤军、刘建林、付宝连等。

最小势能原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3007 占比:99.11%

总计:23214篇

最小势能原理—发文趋势图

最小势能原理

-研究学者

  • 于凤军
  • 刘建林
  • 付宝连
  • 司秀勇
  • 周勇超
  • 周广春
  • 杨吉新
  • 汤振杰
  • 甘亚南
  • 田俊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健炜; 鲍四元
    • 摘要: 为了研究中间和末端同时受轴向压力柱的屈曲特性,采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方法建立系统的屈曲模型。传统傅里叶级数表示挠度函数时在边界上存在导数不连续和收敛性差的问题,使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法可以改善其解的收敛性和准确性。在轴压柱的两端边界处引入横向弹簧和旋转约束弹簧并改变其刚度值以模拟不同的边界条件。首先,建立柱中间和末端同时受轴向压力柱的能量表达式;然后,通过最小势能原理进行求解;最后,利用数值计算软件进行模拟验证,验证结果与已有文献的结果相吻合。该方法可预测工程实际中轴压柱的屈曲载荷。
    • 于凤军; 鞠林; 汤振杰; 田俊龙
    • 摘要: 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的固体表面也发生与海水表面类似的周期性涨落,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固体潮的形成原因与海潮相同,但其计算问题远比后者复杂.本文用开尔文地球模型和比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固体潮相关的地球表面方程和涨落幅度,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 张恒
    • 摘要: 计算任意截面的自由扭转常数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位移法有限元计算出的自由扭转常数比理论值偏大且网格剖分尺寸大小明显影响计算速度。本文从弹性理论圣维南自由扭转问题基本假设出发,针对悬臂梁模型采用基于位移的最小势能原理和基于应力的最小余能原理两种方法,推导势能泛函和余能泛函表达式,并求得泛函的极小值从而推导出相应的有限元方程,得到两种计算自由扭转常数公式。根据推导出的有限元方程,采用三角形单元编写程序进行两种截面的计算并与理论值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计算自由扭转常数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相较于采用单一位移法计算其精度大幅提高,两种方法互相参考有利于解决计算结果偏大和计算量过大的问题。
    • 杨明辉; 李俊儒; 付大喜
    • 摘要: 位于陡坡段的基桩由于有较长的自由段以及临空面土体抗力的缺失,变形具有明显的P-Δ放大效应.引入变分原理,考虑陡坡段基桩承载的复杂性,假定土体位移是沿基桩径向的非线性衰减模式,建立了陡坡段三维基桩-土体系统总能量控制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边界条件及桩土位移协调条件,得出了复杂承载情况下陡坡段基桩变形的半解析差分解答,该解答可充分考虑各项荷载作用下的陡坡段基桩变形的P-Δ效应.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开展了陡坡段基桩的轴横荷载下单桩的室内模型加载试验,将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解答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最后,对影响陡坡段基桩P-Δ放大效应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陡坡段桥梁基桩的P-Δ放大效应随轴横向荷载比与桩顶自由长度增大而显著增大,随着土体刚度的增强而有所减小,同时陡坡坡度角增大对P-Δ效应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 王胜杰; 韩翻珍; 郭翔鹰
    • 摘要: 为了验证双稳态屈曲梁结构的低频跳跃突变特性以及其能否在较低频率范围内进行能量耗散和吸收,本文基于小驱动大变形的设计目标,本文设计了一种以梁二阶屈曲模态为基础的新型双稳态结构,即在简支屈曲梁上施加可移动铰支约束,并在可移动铰支处施加可调驱动力矩,从而实现屈曲梁在较小外部激励作用下发生稳定的二阶屈曲模态跳变。通过动力学建模,采用最小势能原理得到双稳态屈曲梁发生二阶跳变的最小驱动力矩,并给出了移动铰支变化时,屈曲梁双稳态形式的变化特点及相应的跳变能量。通过仿真分析了双稳态屈曲梁的固有频率及跳跃模式,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基于理论与仿真分析结果,设计了双稳态屈曲梁跳跃机构。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双稳态屈曲梁结构在低频外激励作用下能发生二阶模态的跳变,为低频振动下进行能量吸收和耗散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于凤军; 汤振杰; 田俊龙; 张希威
    • 摘要: 研究一个弹性球在保持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形变为长旋转椭球时的弹性势能.首先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和物理条件确定位移函数,然后根据弹性势能密度-应变-位移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积分计算得到弹性势能,并且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 张广潮; 周凌宇; 魏天宇; 杨林旗; 赵磊; 曾一回
    • 摘要: 利用三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简支梁桥结构体系1?4缩尺模型,开展单梁和梁轨协同作用下的静载试验,并对比分析其特性及轨道结构对结构体系刚度的影响规律.根据轨道结构与简支梁桥界面滑移模式,以能量变分原理为基础,建立无砟轨道-简支梁桥结构体系的控制微分方程,并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结构体系挠度与滑移的理论解.研究结果表明:在承受竖向静力荷载时,无砟轨道-简支梁桥结构体系横截面纵向应变沿竖向分布不满足平截面假定,但轨道结构与简支箱梁的纵向应变分别在各自的横截面高度范围内满足平截面假定;轨道结构铺设后,梁轨结构体系的抗弯刚度和竖向刚度分别较单梁提升29.14%和77.57%;无砟轨道-简支梁桥结构体系不同截面处的界面抗剪切刚度有较大差异.
    • 史文谱; 闫家正; 王浩
    • 摘要: 多跨梁挠度计算是超静定问题,力法和三弯矩法等解除约束法是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有别于这些方法,针对两端铰支多跨梁的挠度计算,提出了一种与最小势能原理相结合的正弦级数解法,推出了级数展开系数满足的无穷线性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无须解除约束,无须列出分段弯矩函数,不受载荷数量限制,计算过程简单方便.给出的算例比较了文中方法与解除约束法的计算结果,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 李保坤; 程新华; 韩迎鸽
    • 摘要: 针对目前多数微纳测头约束支撑机构刚度不可调的问题,基于柔性三角梁约束支撑原理,构造一种具有变刚度特性的新型微纳测头结构.利用压电叠堆器驱动柔顺机构以控制约束支撑梁所受轴向力,进一步调节梁的支撑刚度以及约束支撑机构的整体刚度.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分别建立约束支撑机构的垂直刚度和横向刚度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获得支撑刚度随压电叠堆器输出轴向压力的刚度曲线.对比支撑刚度理论值和仿真值大小,结果表明建立的理论刚度模型正确.研究揭示了该新型微纳测头的变刚度机理,为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变刚度控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吴枝根; 李孝宝; 孟增; 詹春晓
    • 摘要: 最小势能原理是弹性力学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本文通过对弹性杆轴向受拉时的弹性势能、外力势能和总势能的变分分析,得出总势能变分是位移变分或应变变分的二阶无穷小量,并在位移变分或应变变分为零时,总势能取得极小值.弹性杆轴向受力变形的分析应验了最小势能原理,有助于对一般情况下最小势能原理的深刻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