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船山学刊、求索、书屋等; 时务学堂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薛其林、丁胜如、曹孝前等。

时务学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96.15%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3.85%

总计:130篇

时务学堂—发文趋势图

时务学堂

-研究学者

  • 薛其林
  • 丁胜如
  • 曹孝前
  • 蒋海松
  • 钟叔河
  • 丁平一
  • 傅国涌
  • 刘作忠
  • 刘克敌
  • 周秋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明
    • 摘要: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变迁,是理学与西学碰撞下传统知识转型的一个缩影。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早期的教学以科举为重心,以《四书》为授徒的核心文本,并承接了宋明儒提倡修身、经世的理学宗旨。癸巳恩科后,康试图打破朱子建构的道统谱系,沿着“违朱注”的方向,以公羊改制义取代《四书》中的宋学义理。康有为处处针对宋儒发论,恰可见科举时代其学理视域始终不能脱离《四书》的范囿。甲午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接引民权学说,以西学代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康梁“借西学以存《四书》”的理路,最终指向于对《四书》文本架构的瓦解。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引起时人截然相异的反响,说明转型时代下士人既有观念和价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原声,绝非简单的“汉宋”“今古”“新旧”等概念可以完全遮蔽。
    • 梁波
    • 摘要: 湖南大学是国人皆知的重点大学,历史悠久。公元976年,官府即捐资修建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897年改为时务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一直设在长沙河西岳麓山下,是世界仅有的一千余年来校址不变的高级学府。然而,从1938年至1946年,湖南大学却西迁至湘西辰溪,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难办学的岁月。
    • 薛其林
    • 摘要: 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风俗习惯,是该时代该族群文化的鲜活外化表现,是其显著的文化标识。社会风俗具有保守和开放的双重属性,社会风俗的改观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变革,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外化,是在内外生存环境变化触动下由新式教育引发的一场思想变革。创办于社会转型、中西文化交汇、观念变革之际的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代表。在启迪民智、改造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时务学堂制定新学制新学规,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内容、新型师生关系,促成了长沙社会观念的更新,带动了市民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成为影响长沙社会风俗改观的关键因素。在民权、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传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在移风易俗风潮的影响下,男女平等、剪辫易服、妇女放足、婚姻自主、新式婚礼等新的文明风气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长沙由“深闭固拒”“守旧忠君”的“铁门之城”一变而为“维新爱国”、变法自强、“全国最富朝气”的城市。
    • 薛其林
    • 摘要: 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风俗习惯,是该时代该族群文化的鲜活外化表现,是其显著的文化标识.社会风俗具有保守和开放的双重属性,社会风俗的改观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变革,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外化,是在内外生存环境变化触动下由新式教育引发的一场思想变革.创办于社会转型、中西文化交汇、观念变革之际的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代表.在启迪民智、改造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时务学堂制定新学制新学规,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内容、新型师生关系,促成了长沙社会观念的更新,带动了市民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成为影响长沙社会风俗改观的关键因素.在民权、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传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在移风易俗风潮的影响下,男女平等、剪辫易服、妇女放足、婚姻自主、新式婚礼等新的文明风气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长沙由"深闭固拒""守旧忠君"的"铁门之城"一变而为"维新爱国"、变法自强、"全国最富朝气"的城市.
    • 阳海燕
    • 摘要: 时务学堂事件是近代湖南士林的第一次大规模意识形态论争与分化,在近代湖湘文化"巨变"的时代语境下,双方因文明判断的标准、经世致用的范围和舆论斗争的手段呈现出差异.同时,双方也针锋相对,但"未脱旧形",双方共守修身型、实用型和斗争型的文化立场.因此,近代湖湘文化转型是一场"未完成的巨变",它尚"道德"而非"私欲",强"功利"而弱"学理"、崇"革命"而轻"包容".当代湖南要在正确处理"本来""外来"与"未来"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话语,完成近代湖湘文化转型"未完成的巨变"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湖南"力量.
    • 丁胜如
    • 摘要: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他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名教授之一,曾在时务学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执教。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
    • 张维欣
    • 摘要: 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1月29日,这座戊戌变法期间成立的新式学堂,是当时湖南最高等级的学府,亦是湖南大学的重要前身。中山路,是一条横贯长沙东西方向的马路。作为一条承载着老长沙历史记忆的重要轴线,它将中山亭、国货陈列馆、船山学社、小吴门连为一线。在清代,它名为小东街,时务学堂的正门就位于这条并不算宽阔的马路西段。而现如今,时务学堂故址已在80年前的那场"文夕"大火中灰飞烟灭,只留有一个纪念院落,入口位于中山路旁一条名为三贵街的小巷中。
    • 夏新华; 陈仁鹏; 章家好
    • 摘要: 2017年12月,"新时代法治建设与法学教育"暨"时务学堂创建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在长沙举行。这次学术会议可谓是湘籍法学家的盛会。中国自古便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一论断用在今日之法学界也是极为准确的描述。湖湘法学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他们跻身于大江南北,推动着中国法治伟业的发展。法治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法政教育,言及湖南法政教育,必先谈到坐落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就在时务学堂纪念论坛举办前夕,湖南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亦于长沙正式成立。
    • 浪子; 曹孝前
    • 摘要: 1897年创办的时务学堂作为湖南乃至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源头之一,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样本,其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值得挖掘。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存在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等问题。新时代给法学教育带来教育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国际接轨、人工智能等诸多机遇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当下法学教育需要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培养平台,注重跨界式综合培养,积极回应新时代从技术到理念等多方面的挑战,适当借鉴国际上追求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的法学教育模式,回应社会热点,推动法学教育变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