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源

族源

族源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民族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6551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思想战线、西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等;族源的相关文献由598位作者贡献,包括傅朗云、徐杰舜、何守伦等。

族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8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551 占比:99.48%

总计:107110篇

族源—发文趋势图

族源

-研究学者

  • 傅朗云
  • 徐杰舜
  • 何守伦
  • 侯井榕
  • 刘森垚
  • 吕建福
  • 宝玉柱
  • 岳小国
  • 张云
  • 李德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泽龙; 杨厚坤; 龙秀
    • 摘要: 伴随新时期我国多元文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世世代代生活在黔西北地区的穿青人族群内聚的特色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挖掘与保护穿青人特色文化遗产尤显重要。基于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刍议穿青人的族源问题,并认同穿青人族群是来自江西省的思想,为增强穿青人族群的群体认知、群体认同、群体归属、群体内聚力提供条件,有利于穿青人族群的身份认同与民族归属,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 李君
    • 摘要: 瑶族支系繁多,八排瑶作为瑶族支系中较为独特且人数较少的一支,在其族源问题上将结合历史文献学、语源学及分子人类学三方面进行梳理,并结合各家学说相互印证之部分,在目前研究成果下对八排瑶之形成与迁徙脉络作出较为合理推断。综合而言,由“三苗”“荆蛮”“武陵蛮”“莫徭”到八排瑶的族源变化论断是让人信服的。
    • 黄震云
    • 摘要: 西夏建元前的作品皆用汉语写作,数量不多,但蕴含丰富。诗体主要有诗、歌、谚等。关于民族记忆的描写,和《诗经》《史记》记载的玄鸟生商一致,因此党项人就是殷商时代的氐羌。西夏建元前的文章主要是与宋朝往来的表记奏誓等外交文书,写作的语言、结构、体式、文风与宋文似乎看不出有多大差异,区别在于党项文依经立意,平和而凌厉,灵巧而逻辑,而宋文略有卑微气息。根据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族源是阿母吞鸟卵感生,和《诗经》《史记》记载简狄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记载一致;西夏始祖阿母长两齿、白肚、金乳房和殷商后裔不与西周合作的西王母虎齿豹身一致。简狄和西王母均出自殷商的一支氐羌,表现二者故事的西夏的诗文,成为民族记忆。
    • 刘波
    • 摘要: 立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通过梳理社会发展史上相关人群的迁徙及九隆神话流传迁播的大致线索,可以看出九隆神话是次生神话;从象征隐喻的角度,梳理出九隆神话从感生神话到图腾神话再到王权神话的过程,认识神话的内涵及其补史作用,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此,不仅可以看到面貌各异的九隆神话背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根谱,而且可以透视在“龙”叙事下的向心凝聚。
    • 杨轶婷; 陈小锦
    • 摘要: 长期以来,党项族主体源于羌人的观点已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但关于西夏皇室的党项拓跋氏来自何处,一直被史学界广泛讨论。最初学者们的观点源于对不同传世文献的采信照搬。后来,“鲜卑说”学者们在民族学观念影响下构建出了一整套关于“鲜卑入羌”的叙事,但“西羌说”学者认为此叙事缺少证据。此后,这两派学者围绕举证的《元和姓纂》、“拓跋”词源等进行了争论和批驳。直到21世纪党项拓跋先祖的墓志被发掘,学者们对其中“三苗之后”“元魏之裔”的不同记载进行分析,最新公开的拓跋驮布墓志基本证明了“鲜卑说”学者所构建的“鲜卑入羌”叙事。然而,关于这一叙事的研究,有待更多的西夏文字学者、藏学者等相关门类研究者,从更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和融合的问题进行接轨式探寻。
    • 王思亓; 王航
    • 摘要: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綠厮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 王思亓; 王航
    • 摘要: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响厮啰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 刘森垚
    • 摘要: 中唐时期名声显赫的张掖乌氏,当与中古时期东北的乌洛侯国无关,其族源当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活动在河西的匈奴别部.汉晋时期,乌氏作为以匈奴为主、鲜卑为辅的赀虏的一小部分,长期活动在广义的河西地区.大约在初唐时,张掖乌氏迁往黄河以东、后来朔方军辖地;又于武后时,徙至河北北部,作为唐廷抵御契丹、奚族的前锋,多有功绩.当乌重胤显达后,出于社会地位的文化需求,以及摆脱与九姓胡的关联,乌氏一族刻意重申和拟构了自己的张掖郡望.但至唐末,可能由于年代久远、迁徙频繁导致乌氏姓源族属模糊,后世则因乌氏于幽蓟显达昌盛而误将其与乌洛侯联系到了一起.
    • 孟松林
    • 摘要: 本文基于古籍整理和研究,对大兴安岭东麓鄂伦春族的田野调查,结合满-通古斯语、鄂伦春语和达斡尔语、蒙古语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借鉴科技考古,DNA比对,最终推论出:早期拓跋鲜卑生活于大兴安岭东麓,使用通古斯语;鄂伦春人世居大兴安岭东麓,是属于留守的守山部族的结论.此研究对进一步探索鄂伦春族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 刘森垚
    • 摘要: 中唐时期名声显赫的张掖乌氏,当与中古时期东北的乌洛侯国无关,其族源当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活动在河西的匈奴别部。汉晋时期,乌氏作为以匈奴为主、鲜卑为辅的贾虏的一小部分,长期活动在广义的河西地区。大约在初唐时,张掖乌氏迁往黄河以东、后来朔方军辖地;又于武后时,徙至河北北部,作为唐廷抵御契丹、奚族的前锋,多有功绩。当乌重胤显达后,出于社会地位的文化需求,以及摆脱与九姓胡的关联,乌氏一族刻意重申和拟构了自己的张掖郡望。但至唐末,可能由于年代久远、迁徙频繁导致乌氏姓源族属模糊,后世则因乌氏于幽蓟显达昌盛而误将其与乌洛侯联系到了一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