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914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求实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大学2012政治学行政学博士论坛暨国家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政治整合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林、侯万锋、胡锐军等。

政治整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2.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914 占比:97.64%

总计:12202篇

政治整合—发文趋势图

政治整合

-研究学者

  • 吴晓林
  • 侯万锋
  • 胡锐军
  • 王蒙
  • 常士訚
  • 于春洋
  • 刘惠
  • 孙立平
  • 朱碧波
  • 汪如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浩宇; 张亦潇
    • 摘要: 语言教育政策与现代国家的政治整合密切相关。在现代国家构建之初,日本和印度都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国语,同样面临着语言状况纷繁复杂的挑战。长期以来,日本积极推行统一的语言教育政策,迅速开启了国民塑造与国族构建的进程,为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印度的“三语方案”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不仅固化了语言“马赛克”秩序,使地方民族主义拥有了滋生土壤,也始终制约着印度的政治经济整合,为印度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进入21世纪后,日本通过新的语言教育政策强化国民对国语的认同感,试图重建国家形象和复兴日本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印度依然受困于复杂的语言问题。日本与印度的案例表明,现代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只有切实解决国家和国民的发展问题而非语言本身的问题,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作用,从而为政治整合和各语言群体的共同繁荣创造有利的条件。
    • 卢正涛
    • 摘要: 国家建设包含建构民族和建构国家。国家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国家建构的。现代国家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由公民构成,国家建设也是一个建构现代社会的过程。无论建构民族还是建构国家,都需要政治整合,先是把精英而后是把大众吸纳进国家制度。具体进程是:君主将贵族整合进国家制度,确保国家有能力把各种共同体人变成统一的臣民;资产阶级将臣民变为公民并建构了民族;政党推动整合从精英走向大众,形成竞争性政党制度。对公民的整合是从公民主权与宪法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三个层次进行的,因而国家建设是赋予公民完整权利、整合公民的过程。
    • 左冰
    • 摘要: 文章以广东省韶关南雄市为案例,运用叙事研究法,对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以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缘起与过程进行了回溯还原,揭示了红色旅游在国家意志、地方追求发展的动力和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被建构出来的过程。文章的研究结果驳斥了Zhao和Timothy将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视为控制者-傀儡关系的观点,并指出,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目标/激励-责任/动力”方式进行社会交换、合作共创的结果。且这种交换嵌入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反哺”“感恩”文化,超越了唯经济利益导向的理性博弈,呈现出中国在向现代国家治理模式转型过程中,将现代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治理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旅游因其政治教化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满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因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政治稳定的一股重要政治整合力量。未来需要将红色旅游作为常态化的文化治理手段以保持其发展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 郑成林
    • 摘要: 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极为重视台湾地区重建,并采取了多种举措重塑台湾地区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基于此,光复初期台湾地区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活动,先是以展陈政治军事照片为主,随后以国货展览为多,至中国台湾省博览会时期则着重呈现“全省各项建设成绩”。期间,两岸工商界往来频繁,或互邀参展,或联合办展。这些展览活动不仅有助于重塑台湾地区社会的时空感知和文化认同,也密切了两岸的互动关系,进而强化了国民政府在台湾地区的政治整合。中国台湾省博览会旨在展示国民政府的治台政绩,但也折射出战后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和民众心理的复杂面相。
    • 李灏哲; 李海金
    • 摘要: 地方社会精英是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基于对D县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地方社会精英可分为专业型和大众型两种类型,二者分别对应两种权力资源积累策略:专业晋升和职能扩展。其中,大众型精英通过承担多项地方职能,积极向地方民众寻求影响力,并嵌入地方治理结构,对地方事务产生了影响,从而成为县域治理中的重要能动者。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门领域界定地方社会精英,以此来完成身份认证、资格赋予和政治整合,企图使大众型精英向专业型精英转变,这种分领域整合不仅有力塑造了地方社会精英在县域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也确保了地方政治体系应对新的参与要求时具有弹性和有效性。
    • 刘昌威; 杨翠柏
    • 摘要: 国家构建是现代国家走上现代化、民主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边疆的客观存在与具体状态的呈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构建的效果。为了将边疆地区更好地纳入国家管理的序列当中,使其形成最为基本的国家认同,达成基础的政治共识,需要运用政治整合的手段来进行推动与转化。这种政治整合行为需要权威的政府或政党进行主导,并且通过合理有效的路径达成政治整合的目标。边疆对于现代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于内部而言,它是国家稳定与安全的节拍器,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外部而言,它是国际间交往的门户,是区域安全与发展的桥头堡。在国家构建的整体视域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针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整合是强化政治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是维护边疆稳定乃至区域安全的需要,是促进边疆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通过特定的政治权威来推动对“异质性”较强的边疆地区的整合,从而形成基本的国家认同,达成基础的政治共识,接受有序的政治安排。这就要求政治主体克服边疆地区固有的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之“分化”趋向,现实距离与情感距离之“疏远”态势,达成资源禀赋与多元一体之“整合”目标。
    • 刘显忠
    • 摘要: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只有30年。当今的乌克兰地区曾因地缘政治变化经历了极为复杂和极为矛盾的政治整合进程。实际上,当今的乌克兰历史是彼此很少联系的一些地方历史的总和。复杂的历史进程导致了当今乌克兰复杂的民族、文化、语言特点,而其民族、文化、语言特点的复杂性又导致了乌克兰国家建设的深度困境。乌克兰国家建设的深度困境及复杂成因,对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现实镜鉴:坚持立足国情,不能简单移植既有模式;坚持统筹兼顾,采取“多样一体”思路;坚持稳妥有序,实施科学合理的国家语言政策。多民族国家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朝着塑造共同历史与整体认同的方向深入。
    • 常士訚
    • 摘要: 在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中,各国在政治整合上都进行了各自的实践,但依然有不少国家出现了族际间“裂痕”的扩大,甚至导致政治整合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发展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与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秉承了中华文明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实践中发挥了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纽带作用。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制度保证下,它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吴春来
    • 摘要: 国家建构理论关注现代国家作为唯一政治共同体形态对于社会权力的有效整合与渗透.在农耕帝国遗产即政治权力二元性、社会结构离散化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最终成于深刻性农民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国家化过程.现代政党主导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化改造与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社会国家化有其内在一致性.无产阶级政党通过社会革命整合乡土社会,生成组织化权力形态、垂直型动员汲取模式以及党政合一的科层体系,构成政党国家得以建立的基础性国家能力.同时,政党国家通过一系列国家化运动逐步改造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使得政党国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高度连接和趋于一体化,并通过政治制度化和国家社会化来实现革命以后国家的持续性建构.
    • 周庆智
    • 摘要: 今天的乡村权威结构最具有实质性的变化,是体制外不断成长起来的权威因素和权威形式。因此,如何把新的乡村权威纳人党一国家一社会这个体制结构框架当中,是当前乡村基层政治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社会政治的分析视角下,对构成乡村政治权威的两个部分,即村支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作出概括分析,试图从乡村经验观察当中辨认两种不同的权威形式对基层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进而透视基层政治整合的结构性难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