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建设

国家建设

国家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0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5889篇;相关期刊1009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民论坛、神州学人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等;国家建设的相关文献由151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尚立、杨光斌、任勇等。

国家建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0 占比:9.5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5889 占比:90.20%

总计:17616篇

国家建设—发文趋势图

国家建设

-研究学者

  • 林尚立
  • 杨光斌
  • 任勇
  • 常安
  • 易承志
  • 曹海军
  • 池莉
  • 张冰
  • 曾毅
  • 本刊记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龙杰
    • 摘要: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面临独立30余年来最大危机,这与其国家建设水平低下有关。国家可分为实体意义上的国家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国家建设也可分为两种路径——获得具体国家特征的实体国家建设,建构国家、社会及个人之间合理化关系的政治国家建设。乌克兰国家建设不足集中表现为政治国家有效性缺失。乌克兰国家建设存在政治制度多变、国家寡头化、国家认同缺失、民族冲突对立等诸多不足,导致民主无序化、国家寡头化、认同碎片化、族群对立化,极大影响了国家有效性。乌克兰未能处理好秩序与民主、自主发展与外部影响、历史与现实、民族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未完成获得独立性、人民性、主体性和共同性的历史任务。乌克兰国家建设教训提出警示:国家建设不能盲目接受、照搬某种思潮或模式,而应以独立性为基础,以人民性为遵循,以自主性为保障,以建设性为追求,探索确保本国国家有效性的特色路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下,国家安全稳定与有序发展的难度加大,现代国家建设应高度警惕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叙事与行动渗透。
    • 卢正涛
    • 摘要: 国家建设包含建构民族和建构国家。国家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国家建构的。现代国家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由公民构成,国家建设也是一个建构现代社会的过程。无论建构民族还是建构国家,都需要政治整合,先是把精英而后是把大众吸纳进国家制度。具体进程是:君主将贵族整合进国家制度,确保国家有能力把各种共同体人变成统一的臣民;资产阶级将臣民变为公民并建构了民族;政党推动整合从精英走向大众,形成竞争性政党制度。对公民的整合是从公民主权与宪法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三个层次进行的,因而国家建设是赋予公民完整权利、整合公民的过程。
    • 孙国东
    • 摘要: 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从“政治系统”到“找回国家”、从“单一现代性”到“多元现代性”、从“宪法工程学”到“民主社会学”的理论转向。为了给非西方国家“接榫、吸纳、转化乃至超越”西方现代性提供充分的想象和探索空间,应秉持一种兼具整全性和规范性的多元现代性论说——其中,整全性和规范性分别确保了多元现代性的民族性特色和现代性底色。与此相适应的“民主社会学”主张:把政治秩序的社会情境依赖与社会共识基础结合起来,把握现代政治秩序的建构;把民主秩序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文化条件相结合,把握现代民主秩序的运行。由此,现代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建设、民主建构、社会正义和社会团结等四大基本议程。
    • 杜慧; 岳谦厚
    • 摘要: 民国时期,尤其是北伐战争之后,在以“建设”为主导话语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建设的助推力更多源于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作为建设思潮的促兴者与建设事业的助推者,中国建设协会等建设团体在“建设”肇端之时即开始整合人才、聚为团体而力倡“建设”,致力于中国建设之路的探索,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诠释和影响着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走向,在其探索中凝结成的建设思想理论成果亦可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提供历史借鉴。
    • 文龙杰
    • 摘要: 2022年1月初,哈萨克斯坦发生了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骚乱事件。从国家建设视角看,造成这场骚乱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价上涨是直接原因,经济下滑是主要背景,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社会矛盾是深层原因,治理能力不足以应对全球化和部族主义的双重挑战是根本原因,政权交接期的国家系统运转效率下降是重要原因,外部力量干预和影响是潜在诱因。哈萨克斯坦在国家建设方面存在巨大赤字,提出诸多值得反思的国家治理镜鉴课题。哈萨克斯坦此次骚乱事件警示,国家建设需坚持和增进权威性、包容性、自主性、统一性。国家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一国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适,处理好权威与包容、自主与开放、统一与多元、秩序与自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 励轩
    • 摘要: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 张艳娥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中国式呈现的特色形态与实践机制。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在发生机制上的共生性、在发展逻辑上的同构性,生成二者功能上的互进性。从发生机制看,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依托,共生于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代表制政治结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体系。从发展机制看,统一战线的功能演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表现为统一战线由策略到战略的发展与阶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演进一体同构、统一战线的制度化建设与人民民主结构体系的完善一体同构、统一战线的社会化转型与人民民主走向全过程的实践一体同构。从实践机制看,统一战线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资源动力,即以凝心聚力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导推动力、以整合社会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内生力、以跨界衔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同驱动力。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实践特征在新时代的历史性结合,在根本上是我国合作型政治形态的逻辑必然,而这一点通过统一战线视角能得到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 张梓豪; 徐理响
    • 摘要: 随着国家建设的推进,基层政权与传统村落中自然生成的文化网络产生碰撞,原有的文化符号、权力网络、集体认同等因素在此过程中被重塑,基层领导者的角色定位亦随之改变。从国家建设的历史脉络看,乡村政治场域中,基层领导者分别扮演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动员型经纪以及服务型经纪的角色。不同角色亦具有不同的政治目标、任职取向、行政功能及领导方式,进而影响村民政治信任。这种政治信任程度势必影响到国家建设的动员性、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性及治理水平的有效性。基层领导者可尝试通过借助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治理、以合作的方式融入村庄社会关系中、维护村庄自治空间等增进基层群众的政治信任。
    • 那日呼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对改变清末以降族际离散的状况及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设想。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反对压迫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平等的民族观,希望以此构建起一个新型的国家共同体。在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随着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共产党人逐渐扬弃外来理论与制度,获得了构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路径。在革命年代,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彰显着中共的先进性和正当性,在获得国内各民族的普遍认同的同时,亦消解了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族际张力,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基础。
    • 刘显忠
    • 摘要: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只有30年。当今的乌克兰地区曾因地缘政治变化经历了极为复杂和极为矛盾的政治整合进程。实际上,当今的乌克兰历史是彼此很少联系的一些地方历史的总和。复杂的历史进程导致了当今乌克兰复杂的民族、文化、语言特点,而其民族、文化、语言特点的复杂性又导致了乌克兰国家建设的深度困境。乌克兰国家建设的深度困境及复杂成因,对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现实镜鉴:坚持立足国情,不能简单移植既有模式;坚持统筹兼顾,采取“多样一体”思路;坚持稳妥有序,实施科学合理的国家语言政策。多民族国家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朝着塑造共同历史与整体认同的方向深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