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触者追踪

接触者追踪

接触者追踪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89819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校园心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疾病监测等; 接触者追踪的相关文献由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慧、成君、李婕等。

接触者追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9819 占比:99.90%

总计:89907篇

接触者追踪—发文趋势图

接触者追踪

-研究学者

  • 张慧
  • 成君
  • 李婕
  • 沈鑫
  • 路希维
  • 刘曦
  • 徐彩红
  • 徐飚
  • 谭守勇
  • 龚德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瑞家; 白岫丹; 罗雨田; 范宝云; 梁艳; 郭栩帆; 万李丹; 马卫平; 姚晚侠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某医院核酸采集员的身心体验,为做好疫情防控,更好地保护核酸采集员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2021年6月15—30日在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15位核酸采集员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并对核酸检测现场进行观察,应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首先阅读资料、并分类、编码,然后具体分析,再归纳总结,提炼主要部分,最后得出最终主题。结果该医院核酸采集员的身心感受主要提取4项主题:历史使命,不可推卸;防护最大,安全第一;恐惧紧张,身体不适;争分夺秒,保持体力。结论该医院核酸采集员思想觉悟高,集体荣誉感强,但核酸采集工作量大,常常存在身体疲惫,肩膀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及各种心理反应及躯体反应;因此核酸采集员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和关照,同时需要心理疏导和人力补充等帮助。
    • 陈秋奇; 吴超玲; 张培泽; 邓国防
    • 摘要: 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较高,部分患者易罹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相关的潜伏感染,是管控结核病的重点人群。目前,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筛查方法存在不足,预防性治疗的目标人群和治疗方案仍不完全明确。笔者就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流行病学、筛查策略和预防性治疗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加强临床医生的认识。
    • 李蒙; 陈闯; 高谦
    • 摘要: 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是我国结核病控制措施中主动发现患者的常规工作之一,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发病风险和筛查现状,并详细描述了近期研究结果。同时,笔者团队研究发现,我国来源于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患者对农村结核病疫情的贡献被大大低估。因此,加强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主动发现结核病患者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余雅; 王嘉涌; 刘英; 吴波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儿童进行主动追踪和筛查,提高肺结核患儿的早期发现率.方法 选取重庆市10个区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采取连续选例的方法收集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儿童信息,随访观察时间为6个月,干预组进行主动干预和早期筛查,对照组按照国家规划进行管理.比较两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强阳性率和结核病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有746例儿童密切接触者,对照组有673例.干预组TST强阳性率高于对照组[15.7%(117/746)vs.2.7%(18/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6,95%CI:3.3~9.6,P<0.05).干预组结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6.0%(45/746)vs.1.2%(8/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95%CI:1.5~8.0,P<0.05).结论 通过对密切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儿童进行早期TST筛查,有助于提高肺结核患儿的发现率.
    • 姚旭; 张慧; 吴成果; 龚德华; 要玉霞; 张灿有; 徐彩红; 夏愔愔; 陈卉; 成君
    • 摘要: 目的 了解处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态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对12周预防性治疗方案的服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8月30日至2020年7月30日"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干预技术研究)中,经知情同意纳入的989例,年龄5?64周岁应该完成服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记录、不良反应及提前终止服药等信息.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密切接触者服药情况的因素.结果 989例密切接触者中,有905例完成服药,服药完成率为91.51%.在未完成服药的密切接触者中,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拒绝继续服药"(41例,48.81%)和"不良反应"(31例,36.90%),中断服药主要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72例,85.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50~64岁者(OR=3.71;95%CI:1.72?8.02)、吸烟者(OR=1.79;95%CI:1.02~3.13)和所在县(区)负责预防性服药的机构为定点医院者(OR=4.51;95%CI:1.91?10.65)更容易发生中断服药.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对12周预防性治疗方案的服药完成情况整体较好,但是密切接触者在服药早期易发生中断服药和不良反应,其服药完成率受年龄、吸烟和所在县(区)负责预防性服药的机构影响.
    • 范勋峰; 杨文梯; 关志涛
    • 摘要: 为控制疫情传播,传统的传染病风险管理方案大多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着隐私信息易泄露、数据易被篡改、信息难以有效利用等问题.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传染病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利用隐私集合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记录,在保护隐私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为更好地防控突发性传染病提供了技术保障.
    • 范勋峰; 杨文梯; 关志涛
    • 摘要: 为控制疫情传播,传统的传染病风险管理方案大多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着隐私信息易泄露、数据易被篡改、信息难以有效利用等问题。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传染病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利用隐私集合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记录,在保护隐私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为更好地防控突发性传染病提供了技术保障。
    • Mark Pesce
    • 摘要: 新冠疫情期间,二维码又经历了一次复兴。住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二维码在餐厅、电影院或教室登记。二维码会对我们来去的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以便更好地协助进行接触者追踪。不过,使用这种方式来调查这类场所着实让人厌烦,如果二维码不起作用,那就更讨厌了。
    • 梁鹏飞; 沈鑫; 胡屹; 蒋伟利; 袁政安; 徐飚
    •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结核病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其时间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09至2010年上海市7个区户籍人口中确诊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以识别LTBI,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结核病密切接触史.通过结核病登记报告系统识别LTBI者在检测后连续9年内的发病情况,计算其结核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x2检验对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的发病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09年至2010年,共纳入376例确诊肺结核患者的982名密切接触者,其中287名密切接触者经T-SPOT.TB检测为LTBI.接受基线调查时感染者中位年龄为54岁,36.6%(105/287)的LTBI者为男性.截至2019年12月287名LTBI者中共发现5例新发结核病患者,2年累积发病率为0.35%,5年累积发病率为1.05%,9年累积发病率为1.74%(95%可信区间0.57%~4.02%),中位发病时间为3.67年;研究期间共观察了 2 666.75人年,结核病发病密度为1.875/1 000人年.不同年龄(x2 =0.600,P>0.05)和性别(x2<0.001,P>0.05)的LTBI者的结核病9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 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的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集中在接触后前5年左右.
    • 孙雨潇; 张清芳; 符婷; 李艳丽
    • 摘要: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至今尚未解除,欧洲、美洲等地受到的疫情影响还在延续.有效预防新冠疫情大范围蔓延的措施之一是识别出与新冠肺炎疫情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追踪其路径并向公众发出有效警示通知.为利用此措施缓解疫情,全球范围内相关组织积极研发和实施有效追踪技术,将其用于疫情传播分析.但此类追踪技术涉及到相关信息的大量共享,人们愈发担心其有效性及其对隐私的干涉.为调和二者的冲突,基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接触者追踪(decentralized privacy-preserving proximity tracing,DP3T)进入公众视野.立足于欧洲技术及法律背景,首先分析DP3T对个人数据的收集情况,然后介绍其与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的适用问题,最终认定此类技术应当落入GDPR相关数据保护法的治理范围内,并在未来需要警惕平台导致的隐私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