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破坏

损伤破坏

损伤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050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地震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首届全国城市灾害防御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学会2012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等;损伤破坏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方秦、尹训强、王桂萱等。

损伤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0507 占比:99.63%

总计:30620篇

损伤破坏—发文趋势图

损伤破坏

-研究学者

  • 方秦
  • 尹训强
  • 王桂萱
  • 赵杰
  • 陈力
  • 丁雁生
  • 冯夏庭
  • 吴昊
  • 周航
  • 周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琦; 代恒军
    • 摘要: 为更深入了解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首先基于细观损伤力学理论,运用体积平均化的方法,推导了微裂纹对岩体弹性柔度矩阵的贡献;然后基于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导出了损伤矢量的损伤破坏方程;最后建立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特征,与室内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巴西圆盘劈裂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岩体试样的破裂面均从加载点起裂;层理倾角0°、90°时,破裂面为通过加载中心和试样中心的近似平面,层理倾角为其他角度时,破裂面为偏离了加载中心的曲面。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可知,本文二次开发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层状岩体渐进破坏的各向异性。
    • 王其虎; 杨帆; 王杰; 贺耀华; 熊淦麟; 姚囝
    • 摘要: 针对力学性质存在差异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充填结构体在承载过程中内部应力分布不均的现象,开展了由不同强弱介质组合而成的复合充填结构体的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特征分析,研究了复合充填结构体的承载特征、损伤演化和破坏特征。研究表明:①单轴压缩状态下复合体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强介质内部应力大于弱介质内部应力,整体荷载主要由强介质承担;②当复合体中强介质强度一定时,复合体整体强度与弱介质强度呈正相关;③当弱介质强度小于等于3.21 MPa时,复合体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两个弹性阶段,且第一弹性阶段的斜率大于第二弹性阶段,随着弱介质强度增加,第一弹性阶段增长、第二弹性阶段缩短,当弱介质强度大于3.21 MPa时,第二弹性阶段消失;④声发射信号演化特征表明:两个弹性阶段的拐点处弱介质出现大量损伤破坏,弱介质先于强介质破坏,当弱介质强度大于3.21 MPa时,损伤主要发生在压密和屈服后阶段,弱介质与强介质同时破坏。研究成果可为地下采场复杂应力场控制措施研究提供基础。
    • 赵玉红; 赵文达; 闫秋实
    • 摘要: 为了研究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重力式沉箱码头的动力响应及其损伤评估,基于Coupled Lagrangian Eulerian算法,通过AUTODYN建立了一维自由场冲击波、气泡脉动数值模型,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合理性;将突堤式沉箱码头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建立了典型重力式沉箱码头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炸药当量、混凝土强度、配筋率等条件下,重力式沉箱码头的动力响应及损伤破坏。结果表明:随着装药量的增大,峰值位移逐渐增大,且增大的幅度与速度有所提高;结构配筋率主要影响重力式沉箱码头的抗剪性能,在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提高结构配筋率、混凝土强度能够优化整体结构的抗爆性能。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重力式沉箱码头结构在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抗爆设计及防护措施提供参考。
    • 焦鹏飞; 金立兵; 段杰; 董天云; 李闯; 张为博
    • 摘要: 再生混凝土能合理利用建筑垃圾,节约资源。国内外学者从细观尺度对再生混凝土损伤、破坏等力学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论文对其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总结。介绍了再生混凝土的细观组成,对不同细观数值研究方法的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总结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的本构关系模型,为进一步从细观层次对RAC的性能进行分析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比试验方法的结果从细观层次揭示了再生混凝土的损伤破坏机理;从材料层次对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再生混凝土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加快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推广及应用。
    • 李文善; 张浩; 金智新
    • 摘要: 基于冷压成形理论,以密度和渗透率为指标,采用高压力循环加卸载的方法制取了压实程度同井下原位构造煤相近的型煤标样;基于该型煤标样,采用三轴压力机对原位构造煤的加载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测定,获得了煤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基础力学参数以及损伤破坏模式。测定结果表明:与原生煤相比,构造煤在峰后阶段应力跌落现象不明显,呈现出理想塑性特征;同时,弹性模量和黏聚力仅为原生煤的15.50%和26.50%,抗变形能力弱,力学强度低;此外,构造煤的颗粒集合体属性使得其峰后损伤模式和原生煤具有根本性不同,构造煤发生多重剪切损伤,损伤后的煤体呈现出粉化特征。
    • 臧麒; 赵杰; 尹训强; 王桂萱
    • 摘要: 为研究某海底隧道风塔及下部结构体系在塑性阶段的损伤破坏形态及特点,探讨在多重荷载作用下弹塑性静动力响应对结构的影响,建立了沉管隧道风塔及下部结构的大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能量原理的混凝土塑性及损伤本构模型,借助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及ABAQUS分别对结构进行不同地震条件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分析振型、层间位移角及较为完整的塑性损伤破坏系数曲线。结果表明:不同设防地震下,结构整体性良好,振型及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不同罕遇地震下,该结构的混凝土塑性拉压损伤最大时刻均发生在20 s,主要破坏区域在风塔与人防井及下部立柱的接触位置,且拉伸破坏系数明显高于压缩破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近海沉管隧道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指导。
    • 尹升华; 侯永强; 杨世兴; 张敏哲; 曹永
    • 摘要: 开展混合集料胶结充填体单轴抗压试验,研究不同粗骨料替代率下充填体试样的变形破坏模式及力学特征,并揭示试样峰前变形阶段能量分配演化规律及单轴受压破坏的能量损伤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充填体试样在峰前变形阶段呈现出孔隙与裂隙二次压密的特征,且峰值应力随粗骨料替代率增大遵循二次函数增长规律,说明粗骨料替代率存在最优范围;随着粗骨料替代率不断增大,充填体试样破坏形态由贯穿剪切破坏为主向贯穿张拉破坏为主转化,且粗骨料含量越多,试样破坏越严重;充填体试样的峰前弹性应变能及单位体积应变能随粗骨料替代率的增大遵循二次函数增长规律,而耗散能及总应变能在粗骨料替代率低于最优值时随粗骨料替代率增大呈线性增长规律,超过最优值后则呈指数函数递减规律;充填体峰前变形阶段的总应变能及耗散能随应变增加呈Logistic函数形式增长规律,且峰值应变对应的能量随粗骨料替代率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由损伤值与能耗的演化规律可知,充填体试样受压破坏的能量损伤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始损伤、损伤增长、损伤稳定发展、损伤加速及损伤破坏5个阶段.
    • 刘波; 周德照; 韩文文; 王瑞
    • 摘要: 溜井是地下金属矿山最重要的采矿工程之一,井下开采的全部矿岩都由此集中贮藏和转运,它的稳定畅通与否对矿山生产影响极大.由于溜井工程环境复杂,又长期受冲击载荷作用,稳定条件恶劣,主溜井破坏,轻者需停产长时间进行返修,严重者井筒报废,影响生产,给矿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探究某矿山高溜井井壁破坏特征,针对该高溜井垮塌部位进行三维激光探测,获得高溜井破坏部位三维实体模型,进而建立溜井垮塌三维模型及垮塌结构图.并分析溜井垮塌主要原因为矿岩对溜井壁的冲击,造成溜井垮塌.垮塌方式与矿岩运动方向和井壁法向夹角有关,当夹角小于45°时,破坏形式以冲击破坏为主;大于45°时,则以剪切破坏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
    • 解北京; 丁浩; 陈冬新; 杨宇
    • 摘要: 在设计改造实验室台式激波管的基础上,搭建激波动压冲击作用下煤样损伤破坏测试实验系统,开展不同驱动气体条件下激波阶跃压力特性和不同压力、有无层理结构、不同层理结构煤样的冲击损伤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O2与空气在相同气压下煤样内部损伤效果明显且破坏程度相近;在不同激波入射压力下,无层理结构的型煤损伤破坏程度随着入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相比无层理结构型煤煤样受冲击后强度及煤样内部致密结构受破坏程度变化剧烈,任意层理结构原煤煤样破坏程度变化较小;垂直层理与平行层理原煤煤样,在中高速射压力冲击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在低速时平行层理承受抗压能力较垂直层理弱.
    • 葛兆龙; 赵汉云; 卢义玉; 肖宋强; 周哲; 博涛
    • 摘要: 高压水射流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开采油气资源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资源开采领域,考虑到高压水射流冲击下非常规油气储层岩破坏特征的不同,以具有代表性的煤、砂岩、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射流破岩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CT和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煤岩破坏形式、微观破坏形貌和孔隙结构变化.结果 表明,在相同试验参数条件下,高压水射流冲击下三种岩体破坏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在破坏模式上冲蚀后煤体以水楔作用主导的纵向劈裂为主,砂岩以射流的剥蚀破坏主导的"纺锤形"破碎坑为主,而页岩以应力波和水楔作用造成的浅部横向环状裂纹及底部的纵向劈裂破坏为主.损伤程度上,煤体不同深度截面损伤度在10%以内波动,砂岩仅破碎坑处具有微弱损伤,页岩浅部损伤严重,最大可达70%.冲蚀前后的孔隙检测表明,冲蚀后煤体内大孔是冲蚀前的8倍,冲蚀后砂岩内部微孔大量转化为中孔,页岩内部大孔显著增加约为冲蚀前的300倍.冲蚀后的微观断裂机制表现出,煤体表面留有晶体断裂痕迹;砂岩冲蚀面岩石碎屑大量减少,留有大量孔隙;页岩冲蚀面上可见整齐晶体拉伸断裂痕迹.研究结果可为水射流提高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岩破碎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