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化硅陶瓷

碳化硅陶瓷

碳化硅陶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65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85700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工程陶瓷学术年会、第十七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等;碳化硅陶瓷的相关文献由260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岳、水淼、李榕生等。

碳化硅陶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5700 占比:99.82%

总计:186044篇

碳化硅陶瓷—发文趋势图

碳化硅陶瓷

-研究学者

  • 宋岳
  • 水淼
  • 李榕生
  • 王霞
  • 黄政仁
  • 刘学建
  • 刘凯
  • 李秋南
  • 陈忠明
  • 阳白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贺国旭; 曹测祥; 韩永军; 田刚; 李伟利; 吴华涛
    • 摘要: 以全细粉碳化硅(d_(50)=3.6μm、w(SiC)≥98%)为主要原料,加入炭黑、石墨、减水剂和分散介质等混合均匀后注浆成型,80°C烘干并于1720°C反应烧结制备全细粉碳化硅陶瓷材料。考察了搅拌时间1~5 h、炭黑加入质量分数5.62%~6.93%对素坯性能的影响,并对素坯及烧后试样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石墨所得试样的物理性能明显改善,炭黑的最佳添加量为5.94%(w),烧后试样的体积密度最大为3.02 g·cm^(-3),抗弯强度可达580 MPa。
    • 陈长征; 吴焕杰; 李王莹; 王洁; 崔诚
    • 摘要: 为了模拟单颗粒金刚石磨削碳化硅陶瓷的加工过程,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设置同一条件下不同工件进给速度的工艺参数,用Johnson-Holmquist ceramic本构关系建立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不同工件进给速度下单粒金刚石磨削碳化硅陶瓷的磨削力、磨削表面应力、磨削表面形貌和裂纹损伤.仿真模型数据与已有相同工况下的单粒金刚石磨削碳化硅陶瓷实验值吻合度较高,所提出的数值模型为金刚石砂轮设计、预测陶瓷磨削的磨削力、切屑去除和观察划痕形貌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 冯凯萍; 吕冰海; 朱国旗; 赵天晨; 周兆忠
    • 摘要: 目的针对传统粉末热压成形细粒度金刚石磨具存在颗粒团聚、磨削碳化硅陶瓷容易在表面产生较深划痕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冷冻-解冻凝胶成形的细粒度金刚石磨具,用于精密磨削碳化硅陶瓷,并研究其加工工艺。方法制备聚乙烯醇-酚醛树脂复合凝胶胶水,将金刚石和填料在凝胶胶水中剪切分散,得到的浆料浇筑在模具中,在–20°C低温条件下反复冷冻,形成胶体,再经干燥、烧结,得到粒度为2.5µm的细粒度金刚石磨削磨具。采用制备的金刚石凝胶磨具磨削碳化硅平面反射镜,对比不同磨具转速、进给速度、磨削深度工艺条件下的表面磨削质量。结果在低温条件下,聚乙烯醇-酚醛树脂分子链发生了物理交联,形成凝胶体,凝胶结合剂结合强度高,且分布均匀,所制备的凝胶磨具强度高于热压磨具,该方法可以解决传统粉料压制成形方法容易出现物相团聚、微观结构不一致的问题。磨削结果显示,当磨削进给速度为0.008 mm/min、磨具转速为1450 r/min、磨削深度为0.016 mm、转台转速为60 r/min时,获得了表面粗糙度Ra低于3.5 nm的镜面磨削效果,表面质量好于热压磨具磨削效果,3个ϕ100 mm区域平面度PV值均小于0.5µm。结论采用聚乙烯醇-酚醛树脂复合凝胶成功制备了细粒度金刚石磨削磨具,通过优化磨削工艺参数,为碳化硅平面反射镜镜面加工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
    • 王雪蓉; 孙岩; 王倩倩; 姚凯; 孟祥艳; 周燕萍; 刘运传; 马衍东
    • 摘要: 比热容是碳化硅(SiC)陶瓷的重要物性参数,与其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率等直接相关,是评价其热性能的重要依据。由于SiC陶瓷应用温度范围较宽,可高达1 000°C以上,有必要对其宽温域范围内的比热容进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下落式量热法研究SiC陶瓷材料在400~1 000°C范围内的比热容。通过蓝宝石比热容标准物质对固体材料高温比热容测试仪进行校准,结果显示:蓝宝石标准物质的比热容示值误差小于2%,保证了测试设备的准确性。SiC样品的比热容随着温度升高呈增大趋势,测量结果与文献[21-22]中提供的参考值基本一致,相对偏差在1.8%~2.9%范围内,表明采用下落式量热法测定SiC材料的高温比热容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高温段除混合法之外较为可行的一种测定材料比热容方法。
    • 蔡雨晨; 冯可芹; 周博芳; 陈思潭
    • 摘要: 研究在Zr-20Cu钎料基础上添加元素Nb对钎料及SiC陶瓷钎焊接头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b后钎料的相组成物主要是α-Zr、β-Zr、β-Nb和CuZr_(2),且随着Nb含量增加,晶界处的大尺寸第二相CuZr_(2)不断减少,从而提高了钎料的耐腐蚀性;添加Nb钎料可有效地填充SiC陶瓷之间的间隙,且钎焊接头中无孔隙和裂缝;钎焊接头处形成了一定厚度的界面反应层,生成物质主要有ZrC、Zr_(2)Si、Nb_(2)C和Nb_(5)Si_(3);Nb_(2)C和Nb_(5)Si_(3)可降低钎焊接头的脆性,其与Nb的固溶强化共同作用,提高了接头的剪切强度。当Nb含量较低时,SiC陶瓷接头的剪切强度随Nb含量(0%~10%,质量分数,下同)的增加而提高,其中Nb含量为10%时,接头断口处存在大量韧窝,接头强度达到最大值(86 MPa);但当Nb含量继续增加到15%时,由于Nb过量导致钎料熔点升高,使得接头剪切强度有所降低。
    • 李林虎; 唐修检; 王龙; 何东昱; 刘谦; 谭俊
    • 摘要: 碳化硅陶瓷在磨削加工中极易产生崩碎损伤,在碳化硅陶瓷磨削层实时涂覆增韧剂是降低崩碎损伤的新方法。以E51双酚A型环氧树脂、无水乙醇、651型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酰胺树脂和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为主要成分制备了一种增韧剂,通过测量增韧剂在碳化硅陶瓷表层的接触角、浸润深度与固化时间,探究了增韧剂各组分的添加量与碳化硅陶瓷表面粗糙度对增韧剂润湿性能与固化速率的影响规律,优化出一种润湿性能好、固化速率快的增韧剂。结果表明:增韧剂的最佳质量配比为m(E51双酚A型环氧树脂)∶m(无水乙醇)∶m(651型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酰胺树脂)∶m(DBU)=1∶0.9∶0.5∶0.02,该增韧剂在碳化硅陶瓷表层的浸润时间约为160 s,浸润深度约为40μm,可使碳化硅陶瓷的表层硬度降低约25%;增韧剂的润湿性能随着溶剂的增加或碳化硅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提高,促进剂添加量的改变对增韧剂的润湿性能几乎无影响;增韧剂的固化速率随溶剂的增加而降低,随促进剂的增加而提高,但当促进剂达到饱和时,固化速率不再提高。
    • 徐铭洲; 丁凯; 李奇林; 王许; 刘盛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类型工具的超声辅助磨削性能,采用电镀和钎焊两种方法制备的金刚石磨头对碳化硅陶瓷进行了超声辅助磨削试验,对比研究了磨头制备工艺及磨粒粒径对磨削力、磨削表面形貌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磨粒粒径和磨削用量条件下,相对于电镀金刚石磨头,通过钎焊金刚石磨头超声辅助磨削可以得到较低的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值,磨削表面破碎现象和纹理改善显著,磨粒的出露高度更有利于超声振动作用。在相同的磨头制备工艺和磨削用量条件下,相对于粒径为150μm的金刚石磨头,粒径为75μm的金刚石磨头超声辅助磨削的表面形貌得到改善,表面粗糙度更低,但其磨削力增大。
    • 摘要: “对企业污染防治、厂区环境管理等各方面,新标准都有明确要求,请大家一定参照标准规定,加快进行提升改造,确保达标验收,保障企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近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环境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厂区、车间,将《坊子区碳化硅陶瓷企业环保整治提升标准》等新规定、新标准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中,督导加快整治提升,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 陈勇彪; 张松辉; 张晓红; 尉迟广智; 段佳; 蒋如意; 周莹英
    • 摘要: 通过金刚石线锯切割碳化硅陶瓷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线速度、进给速度、进给速度与线速度比值R等工艺参数对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精密粗糙度轮廓仪对其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当线速度从0.4 m/s增加到1.3 m/s时,碳化硅陶瓷的表面形貌明显改善,进给方向和线锯方向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下降了20.35%和10.45%;当进给速度从6μm/s增加到24μm/s时,其表面形貌由好转差,进给方向与线锯方向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上升了12.07%和3.91%;当进给速度与线速度增加但两者比值R固定为2×10-5时,碳化硅陶瓷的表面质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 王晓波; 王峰; 贺智勇; 张启富
    • 摘要: 近年来,集成电路、热交换器、半导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碳化硅陶瓷的导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化硅陶瓷内部存在的晶格氧、晶界、气孔等缺陷导致其室温热导率远低于碳化硅单晶理论室温热导率.综述了添加剂、烧结工艺等因素对碳化硅陶瓷室温热导率的影响,并对高导热碳化硅陶瓷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