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特征

变形特征

变形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9篇、会议论文318篇、专利文献113131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2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西南十省(区)市第十三届焊接学术年会等;变形特征的相关文献由3983位作者贡献,包括田素贵、苏承东、曾铃等。

变形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9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318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13131 占比:98.79%

总计:114518篇

变形特征—发文趋势图

变形特征

-研究学者

  • 田素贵
  • 苏承东
  • 曾铃
  • 李刚
  • 钱本江
  • 于慧臣
  • 于莉丽
  • 张云
  • 李维朝
  • 王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刚; 李忠洪; 赵兴昌; 刘副强; 岳朝龙
    • 摘要: 勐糯铅锌矿采空区大面积冒落、巷道变形严重,地压显现问题突出,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及变形监测数据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矿体开采过程围岩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地压控制措施。
    • 徐金峰; 王皓正; 周应新; 刘志义; 谢雄耀
    • 摘要: 由于红层岩体强软化性、低强度的特点,导致隧道穿越过程易发生险情。修建于滇中红层的陈家冲隧道在穿越局部破碎带时遭遇塌方,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辅以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塌方原因及变形特征,同时利用不同长度的锚杆对局部破碎带进行加固,探究最优锚杆组合形式。研究表明:隧道穿越破碎带时,需及时进行锚喷支护,通过限制破碎带内塑性区的发展以控制隧道变形;对同时存在局部破碎带和浅埋偏压作用的隧道,变形特征常由局部破碎带主导;对破碎带进行加固时,短锚杆仅发挥增强效用,长锚杆还可发挥悬吊效应,短锚杆与长锚杆组合对破碎带进行加固,可实现与全用长锚杆相近的沉降控制效果,从而达到对加固成本的控制。
    • 周飞; 陈志敏; 文勇; 黄林祥; 任益
    • 摘要: 为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超浅埋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及其控制方法,利用功效系数法分析隧道施工时的风险程度,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变形特征,并探究不同开挖方法及支护条件下隧道变形情况,最后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荷载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施工时应采取管制措施;隧道下穿段施工风险较大,应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单层大管棚加小导管注浆的超前支护措施可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进行。
    • 赵建军; 王子贤; 严浩元; 赖琪毅; 余建乐; 李清淼; 朱要强; 董建辉
    • 摘要: 采空区深度、平面位置等控制缓倾层状结构采动斜坡的变形特征,直接影响采动斜坡整体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采煤引起上覆岩体变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采空区特征对斜坡关键位置的影响作用揭示还不够深入。贵州省发耳煤矿尖山营变形体是典型的缓倾层状结构采动斜坡,具有上陡下缓、上硬下软的特征。文章以发耳尖山营变形体为例,采用地质过程机制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层开采与不同深度单层开采对斜坡变形的影响,揭示采空区宽度、深度及深厚比等参数对斜坡变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层开采导致斜坡坡脚破坏和整体塌陷,引起斜坡产生显著向坡外的水平位移,导致竖向位移远大于煤层开采总厚度;采空区跨越坡脚致使开采深厚比急剧减小,采动裂隙更易扩展至地表,是坡脚附近岩体产生破坏的重要因素;采空区宽度增大、多层采动会显著加剧斜坡变形,采空区深度增加可减小斜坡变形量值,但显著增加变形范围。在地形起伏强烈地区采煤,通过优化工作面布置,防止开采深厚比急剧减小、控制采空区宽度、避免重复采动以及开采更深部煤层对斜坡稳定性有利。
    • 甘海龙; 唐先习; 李小博
    • 摘要: 为研究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融病害及其变形特征,以兰新高速铁路K1934+190无砟轨道路基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水分迁移控制微分方程、瞬态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及土体单元应力-应变方程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无砟轨道路基受水分、温度及应力影响的数学计算模型,通过模拟和现场监测对比分析了2019年10月初—2020年5月初路基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水分场、温度场对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耦合作用,致使路基水分变化、温度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温度场重分布、水分场重分布是导致路基发生冻胀融沉的关键因素,其变形在时间域上呈规律性变化。结论可为研究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害治理提供参考。
    • 郑华
    • 摘要: 为研究填埋基坑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依托某填埋基坑工程项目,以填埋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填埋基坑变形及稳定性的研究。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差异性,研究填埋基坑变形规律和影响其变形的因素以及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之间差异性的产生原因,不仅能为填埋基坑工程开挖与支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而且也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更贴近实际情况的数值模拟。图10幅,表2个。
    • 吴明明
    • 摘要: 以任楼煤矿中六运输大巷过F_(2)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穿断层带巷道掘进,研究断层带前后巷道围岩应力状态分布及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断层带前后10 m范围内围岩变形较大,围岩塑性区在竖直平面呈椭圆形分布。在围岩两帮与顶板0~1.0 m内围岩主应力差值小,为掘巷后支护控制的主要区域;在1.7~2.7 m内围岩主应力差达到峰值,应力差峰值前后区域为主要承载区。在断层下盘近断层带巷道应对拱顶围岩进行重点支护,增大顶板浅部围岩承载能力,控制围岩破坏向深部发展。上盘近断层带巷道底板与下帮部塑性破坏显著增大,引起巷道浅部围岩整体承载能力减弱,围岩破坏向深部发展;在下盘段巷道应重点控制底板与下帮部。
    • 宋月光
    • 摘要: 为降低地铁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实施风险,控制工程投资,以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盾构区间下穿京张高铁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结合现场检测的方法,对不同隧道埋深条件下盾构隧道小角度下穿铁路路基的路基沉降变化规律、不同隧道开挖顺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适宜的隧道覆土厚度、加固措施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覆土厚度≤3D(D为盾构隧道直径)时,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路基沉降明显;隧道覆土厚度>3D时,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路基沉降变化不明显;线路条件许可时,隧道覆土厚度宜控制在3D左右;(2)隧道覆土厚度≤2D时,路基沉降曲线整体大致呈“W”形,随覆土厚度的增加,“W”形底部范围逐渐缩减,由左右线隧道上方区域逐步缩减至左右线隧道中线附近,沉降最大值点位于先施工隧道侧;(3)隧道覆土厚度>2D时,路基沉降曲线整体呈“V”形,沉降最大值点位于左右线隧道中线附近;(4)先开挖右线隧道的路基沉降值要小于先开挖左线隧道的路基沉降值;当隧道覆土厚度≥2D时,不同开挖顺序引起的路基沉降值差异很小,但从有利于沉降控制的角度看,宜优先开挖右线隧道;(5)注浆加固措施是控制沉降的有效手段。
    • 杨何; 汤明高; 许强; 龚正峰; 祝权
    • 摘要: 石榴树包滑坡是黄蜡石滑坡群中的一个重要滑坡,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其持续变形对长江航运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石榴树包滑坡的勘探得到其详细的物质组成及结构,通过近两年的GPS表面位移、地下水位、降雨量等自动化监测数据分析,对该滑坡的变形特征、变形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石榴树包滑坡最初以前缘变形为主,现阶段以中后部变形为主。(2)降雨是石榴树包滑坡复活的主要原因,受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使石榴树包滑坡持续变形。前缘变形较小主要是由于前缘渗透性大,水力梯度较小的原因;中后部变形大主要是中后部渗透性小,水力梯度相对较大的原因。(3)降雨对滑坡地下水影响较大,使地下水水力梯度增大可达5~9倍。本研究可为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 左大炜
    • 摘要: 为研究新旧隧道斜交情况下新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隧道结构与其周围岩体产生的扰动程度以及新建地铁隧道掘进中地面的沉降规律,依托实际工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建立三维隧道施工模型,分析了下部新建地铁隧道施工推进过程中各施工阶段对既有结构、地层变形、地面沉降的影响。实际工况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新建地铁隧道开挖产生的地层扰动导致地层发生应力重分布和上部隧道发生变形,并对下穿隧道开挖引起的向上竖向位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能够抵消一部分向上的竖向位移,故其地层变形基本呈现连体"凹"字形;下部隧道开挖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以隧道断面形心为中心的2倍洞直径区域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