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捕食作用

捕食作用

捕食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092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植物线虫学学术研讨会 、2009’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等;捕食作用的相关文献由7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丽莉、邹运鼎、于毅等。

捕食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0927 占比:99.51%

总计:51177篇

捕食作用—发文趋势图

捕食作用

-研究学者

  • 李丽莉
  • 邹运鼎
  • 于毅
  • 张安盛
  • 李生才
  • 门兴元
  • 刘晨曦
  • 孔琳
  • 张礼生
  • 李玉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雪芹; 王光华; 蒋月丽; 武予清; 祝增荣; 程家安
    • 摘要: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9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 孔明悦; 郑丽霞; 李慎磊; 葛轩宇; 陈文胜
    • 摘要: 【目的】探明叉角厉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不同恒温条件下,开展叉角厉蝽成虫对不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分析,并用功能反应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在20.0~35.0°C内,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每日捕食量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叉角厉蝽的功能反应均可用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模型进行拟合。在试验设定范围内Holling-Ⅱ型模型拟合得出,叉角厉蝽的每日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5.0°C时为最大,对1龄、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76.19头和370.30头。Holling-Ⅲ型模型拟合得出,35.0°C时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均为最大,分别为156.13头和79.04头。在试验设定的猎物密度和温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和温度范围的提高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也逐步增加。【结论】Holling-Ⅲ型模型的拟合结果更准确,叉角厉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具有显著的捕食能力。
    • 孙佳琦; 王光华; 任应党; 陈琴; 白耀宇
    • 摘要: 为评估冬水田休耕季节长达6—8个月温度变化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觅食策略维持其种群发生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两种代表性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成虫、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成蛛、亚成蛛对天台刺齿虫兆Homidia tiantaiensis和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测定了这些捕食者在这两种温度诱导下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功能反应、对猎物的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在22°C和12°C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和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由捕食功能反应可知,22°C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量均高于12°C下的捕食量,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的捕食量要显著高于对叶蝉的捕食量。22°C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均相应地高于12°C下的值,而22°C下它们对两种猎物的处理时间则相应地小于12°C下的处理时间。在同一猎物相同温度下,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均相应地高于狼蛛和豹蛛成蛛的值,它们的处理时间则明显小于其成蛛的处理时间。隐翅甲的最大捕食量和a/T_(h)值在12°C叶蝉试验中均最大,而其处理时间则最小;其它条件下的隐翅甲参数值通常介于狼蛛和豹蛛成蛛、亚成蛛各参数值之间。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温度变化对捕食者搜寻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有关;22°C下的搜寻效应值均高于12°C下的搜寻效应值。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作用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22°C下对两种猎物和12°C下对刺齿虫兆的搜寻常数和干扰系数值均以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为最高,而12°C下对叶蝉的这2个值以豹蛛亚成蛛和隐翅甲的为最高。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这两种猎物存在选择偏好性,更嗜食刺齿虫兆,但温度变化没有对捕食者的这种猎物偏好性产生影响。在这两种温度快速冷驯化下这些捕食者间的SCP和FP均差异显著,通常温度降低能诱导亚成蛛的SCP和FP下降,而成蛛的升高,隐翅甲的变化很小或下降,说明不同捕食者适应温度降低的耐冷特性与其捕食作用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孙莉; 陈达嵩; 陈霞; 郑月琼; 郑晨昕
    • 摘要: Typhlodromips montdorensis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蓟马、叶螨等多种害虫(螨)的优良天敌,为明确温度因子对T.montdorensis生长发育及捕食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T.montdorensis捕食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捕食能力,分析其发育速率及功能反应与温度的关系,探讨温度因子对T.montdorensis作为天敌生物防治应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T.montdorensis各螨态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均有显著影响;T.montdorensis以截形叶螨为猎物时,15°C低温条件下卵孵化只有20%,若螨I期时全部死亡,不能正常完成生长发育;20~30°C存活率都达90%以上,30°C存活率最高为92.50%;而在35°C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增高,存活率仅达70%;在20~35°C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采用线性日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T.montdorensis各螨态的发育速率在20~35°C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T.montdor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不同,若螨II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11.24°C,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15.47°C;而有效积温则以幼螨最低为14.84日·度;未成熟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56°C和88.99日·度。T.montdorensis对截形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在20~30°C范围内,处理猎物时间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单位时间攻击率、捕食量和控制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强;即在20~30°C范围内,温度越高T.montdorensis具有更高的捕食效能。研究结果可为天敌T.montdorensis的人工繁殖及生产实践中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刘刚
    • 摘要: 为了研究杀虫(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的安全性,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喷雾法,检测了丁氟螨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双尾新小绥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力,并对3种杀虫(螨)剂的不同施药方式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检测。
    • 穆扬; 胡雅辉; 张卓; 刘勇; 谭新球; 史晓斌; 张德咏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对健康和感染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番茄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无论在健康番茄还是感染ToCV番茄上,刀角瓢虫均可以取食烟粉虱的卵和若虫,对卵的捕食量最大,且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都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方程式分别为NA=0.9650N/1+0.0007N和NA=0.9866N/1+0.0006N.温度可以影响功能反应的参数,在30°C时刀角瓢虫对健康番茄上的烟粉虱的控制作用最好,在35°C时刀角瓢虫对感染ToCV番茄上的烟粉虱控制效果最好.刀角瓢虫偏好感染ToCV的番茄植株,对健康番茄偏好性较弱.刀角瓢虫对感染ToCV番茄上的烟粉虱具有良好的捕食效果,可为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合理依据.
    • 王菊; 李丰羽; 王梦思; 张安明; 彭宇
    • 摘要: 茶脊冠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自2015年以来新爆发于湖北恩施州地区,为害茶园的刺吸式害虫.通过明确白斑猎蛛Evarchia albaria对茶脊冠网蝽的捕食效果及白斑猎蛛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以期寻找茶脊冠网蝽生物防治新途径.本研究利用正方形培养皿(边长25 cm)测定白斑猎蛛对茶脊冠网蝽的捕食能力,茶脊冠网蝽的密度设置5、10、15、20、25(头/皿).测定白斑猎蛛自身密度干扰反应时,每皿投入茶脊冠网蝽成虫30头,白斑猎蛛设置1、2、3、4、5(头/皿).白斑猎蛛对茶脊冠网蝽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模型.其中,雄性白斑猎蛛对茶脊冠网蝽若虫的捕食能力最强,A/Th值为125.8593,捕食上限1/Th为38.0头,雌性白斑猎蛛对若虫的捕食能力为105.4783,较低于雄性,捕食上限为43.4头.随着白斑猎蛛密度的增大,其捕食茶脊冠网蝽的能力下降,个体间干扰作用加强.白斑猎蛛对茶脊冠网蝽具有一定捕食作用,具有控制茶脊冠网蝽的潜能,所得结果可为茶园茶脊冠网蝽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 潘应拿; 姚明勇; 付迪; 郭峰; 覃韧; 姜霖; 陈文龙
    • 摘要: 叉角厉蝽是一种多食性的优势天敌,为系统评估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和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种内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和5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和5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1.1592N/(1+0.0194N),Na=0.61065N/(1+0.0124N),Na=0.7757N/(1+0.0529N);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4和5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082N/(1+0.01771N),Na=0.4657N/(1+0.01304N),Na=0.93188N/(1+0.1765N).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叉角厉蝽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关系为E=0.3982P-0.3409.
    • 代晓彦; 王瑜; 翟一凡; 周浩; 李丽莉; 郑礼; 陈浩
    •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生物防治潜能.[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东亚小花蝽3,4和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不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采用Holling Ⅱ模型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东亚小花蝽3,4和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捕食能力(a'/Th)最强,为15.85头;最大理论捕食量(1/Th)最大,为23.26头/d;处理单头猎物所需时间最短,为0.043 d;东亚小花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捕食能力(a'/Th)最低,仅为10.85头.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而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这些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幼虫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