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实地考察了我国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和生态的影响,目的是结合灾情实际,提出合理的灾后恢复与重建建议。文章介绍了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造成的破坏,阐述了林业灾情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灾后林业与生态恢复重建的建议。
  • 摘要:2008年初,我国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次灾害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为50年一遇的极端气候,有些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凸现了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此次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对合理地进行公路交通系统受灾评估起到指导作用。
  • 摘要: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天灾面前,农业部秘极响应、快速行动,在我国内陆及沿海几个重灾区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产专家分赴一线,批导灾后恢复工作。专家组成员专业涵盖河蟹养殖、罗非鱼养殖、对虾养殖等。本文介绍了罗非鱼和对虾抗灾复产技术措施。
  • 摘要:本文对南方广东地区特大冰雪灾害抗灾救灾过程中使用融雪剂清除高速公路积雪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使用氯盐融雪剂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将产生危害,建议尽量使用机械除雪等其他除雪措施,并在经常雪冻路段采用封闭式棚式遮挡隧道等措施确保交通大动脉的全天候畅通。
  • 摘要:本文对汶川地震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追究汶川地震的责任有三种:天灾、技术和科学家。科学家面临未预测或能预测等诸多困境,对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 摘要:本文对自然观的人学基础进行了阐述。人是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自然之人为基础的古代自然观,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质,形成了与人无涉的整体自然观。中世纪把自然和人看成是神的产物,形成了与人相分离的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从抽象的理性之人出发,是一种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抽象自然观.以实践人学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 摘要:本文系统的介绍了重庆近代以来1856年6月10日的小南海地震、1989年11月20日渝北统景地震、1997年8月13日荣昌许溪地震、1999年8月17日重庆荣昌县城地震4次较强地震的详细情况,并根据旱震关系研究和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研究系统的检验了1989年的重庆渝北统景地震、1997年的重庆荣昌许溪地震和1999年的重庆荣昌县城地震震前气象要素异常情况。研究表明:重庆境内只有一条不大的断层,重庆主要的断层带在华蓥山、七曜山—金佛山和长寿—贵州遵义一带,这个断裂带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国比较其来并不算大,这个断层上重庆境内偶有Ms5级及5级以上地震发生;旱震关系指标不太适合重庆,因为重庆境内地震震级小,重庆干旱天气频繁.但是重庆震前,年平均气温仍有一些小的异常;重庆地震基本满足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根据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气象系统和地震系统可以合作建立全国性的特别是一些地震高危地区的地震气象要素异常前兆预警系统。
  • 摘要:应急通信系统作为日常通信系统的重要补充,在灾难发生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灾难发生时对应急通信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一种融合卫星通信技术、无线Mesh技术和AdHoc技术的通信方案。使用无线Mesh技术和AdHoc技术在陆地上迅速组建无线Mesh局域网,实现局域网内高速通信,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将各局域网组成灾区广域网并接入公用电话网和互联网。整个系统组网快捷,健壮性好,可顺利的实现灾区用户终端之间和灾区用户终端与非灾区用户的通信,较好的满足了灾后应急通信。
  •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明显,由于天气原因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而交通运输行业应对这种恶劣气候的影响往往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尚显不足。 本文针对此次雪灾过程中公路气象服务与应急处置工作中暴露出的应急指挥调度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分散、行政管理体制薄弱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及时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和进一步加强公路气象服务与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2008年初冰冻雨雪天气交通运输部门的应对暴露出我国公路交通管理的被动、消极、省际协调性差等问题,给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很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我国公路交通管理现状以及突发恶劣天气条件下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措施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冰冻雨雪恶劣气象条件下公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应对策略,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公路财产损失。
  • 摘要: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生态危机所带来的破坏,应通过反思生态危机的发生实质,对其根源加以探究和梳理,最终总结出防治危机蔓延的对策。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反思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呼吁生态伦理的作用,希望生态危机早日得到有效控制。
  • 摘要:“5.12”四川汶川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绵阳市9个县市区普遍受灾,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部分遭受毁灭性灾害,损失最为惨重。这次强地震灾害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也严重损毁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害,农业生产和农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与异常艰巨的恢复重建任务。 本文介绍了地震灾害造成绵阳农业的直接损失情况,分析了地震后农业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地震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途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地质历史演化的结果,是和风雨一样的自然现象“龙门山推覆断裂带”活动引起汶川大地震。“龙门山推覆断裂带”形成于三叠纪末。“龙门山推覆带”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仍有继承性的推覆活动。 本文指出应科学的认识汶川大地震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阐述了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分析了关于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工程地质基础知识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本文分析了寒流对南方罗非鱼养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2008年1月以来的长时间持续低温阴雨、强降温冰冻天气,使广东、广西的罗非鱼养殖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寒流造成南方八成过冬罗非鱼冻死,造成损失的原因主要是:广东、广西大多数养殖户都有越冬存养罗非鱼的习惯,对罗非鱼越冬的防冻意识不强。很多苗种基地都在2007年增大了越冬苗种的数量,遇上今年长时间的低温寒冷天气,则损失惨重。对今后罗非鱼防灾抗灾提出以下措施:(1)开挖深水区,利用地下水搭棚越冬;(2)在冷空气来临前,提前根据池塘条件,加深池水深度,覆盖适宜的大棚膜,以保持池塘水温,确保鱼虾安全越冬。
  • 摘要:本文对青川地震灾区开展救灾防疫的实践与体会进行了介绍。2008年6月5日至6月30日在青川县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期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卫生单位的配合下,紧紧围绕抗震救灾的中心任务,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强化以预防性消毒为主的综合性救灾防疫措施,筹备救灾物资,成立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健康知识宣传、卫生环境整治、灾民安置点集中供餐食品卫生安全技术指导,全力做好灾区救灾防疫工作,有效的防止了灾后发生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源污染事件的发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良好环境。
  • 摘要:对汶川地震的航空救援证明,我国的通用航空相当弱小,国家的航空救援系统很不完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个以较少财政投入完善国家的航空救援系统的设想。基本思路是,在民航系统组建全国和地区两级航空救援机构,以通用航空企业为基础,参照军队预备役模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有效的航空救援队伍.国家财政通过按照市场价格购买通用航空作业时间来培训飞行员的航空救援飞行技能,并通过特殊补贴政策鼓励通用航空企业购买大型直升机等航空救援必须的航空器,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平时与灾时相结合、官方和民间相结合、扶植通用航空与建立国家随时方便应急使用相结合的航空救援系统。
  • 摘要:2008年1月12日至2月5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对该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资料,详细介绍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该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影响状况及影响特点,并提山了农业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加强的工作。提出农业气象工作今后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增强服务的实时性和针对性,农业气象实验条件和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有效性,适时开展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的相关研究,农业气象科研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研究工作等。
  • 摘要: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体倒塌堵塞河道,上游的水不断流下来,水位越来越高,形成36个堰寒湖,使处于悲情中的灾区人民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本文介绍了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和危害,阐述了汶川地震堰塞湖的情况,探讨了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调查与管理。
  • 摘要:本文利用金华市1953~2008年56a的逐日雨凇、雾凇资料,对电线积冰气候特征、形成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年平均电线积冰日数为0.8d;集中在冬季,1月最多,2月次之,12月最少;电线积冰可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最早初日是12月10日,最晚终日是2月19日;电线积冰持续期最长42d,连续日最长4d,持续时间最长64h,最大直径为16mm,最大重量为128g.m-1;雨凇形成条件与雾凇不同,雨凇密度比雾凇大,持续时间长,黏附力大,雨凇灾害严重,山区的灾害比丘陵盆地严重。文章根据电线积冰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灾害防御的具体措施。
  • 摘要:本文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强度和作用范围为启示,由川滇地区地质条件和构造情况,知道川滇地区是一个强震活动的频繁区域。在对历年来川滇强震发生的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应用可公度法预测了该地区下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以便能提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减少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 摘要:本文对面向生态危机的新自然观进行了阐述。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生态自然观的形成,生态科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自然观思想为生态自然观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思想基础。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轻型钢结构的显著优点,现今很多厂房采用轻型钢结构,但在2008年元月的雪灾中,湘潭轻型钢结构厂房部分受损倒塌。 本文通过对雪灾现场的门式刚架和桁架轻型钢结构厂房的考查以及对相同结构形式的未倒塌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厂房的检测,得出了门式轻型钢结构厂房的混凝土基础承台、柱脚螺栓及螺栓杆、钢柱、钢柱之间的侧向拉杆、钢梁、檩条的破坏形式,并从雪荷载大大超过设计值、设计原因、使用中无维护、厂房所在的位置、厂房的用途、厂房与周围建筑物联系等方面,分析了厂房雷灾受损的原因,最后从今后结构设计的雪压取值、结构形式和支撑体系的选择、厂房使用过程中的检查和维护、雪灾预警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作了思考。
  • 摘要: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每当人们看到晶莹剔透的雪花飘飘洒洒地从天而降,心里都会充满愉悦之情,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可是当看到无休无止飘落的雪花覆盖了大地、阻断了交通、压垮了输电线路、影响了物品供给、给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人们才从喜悦中猛醒过来:原来姿态婆娑的雪花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还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烦恼。2008年的冰雪灾害就给人们上了沉重的一课。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立应急机制所走过的历程,阐述了国外一些应对灾难的做法,提出了我国应对灾害需要做的努力。
  • 摘要:暴雪冻雨等极端气候对桥梁的损害具有累加性和随机性,其中对桥梁面板的性能影响最为严重。本文从面板材料在南方的极端冻雨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在这种特殊气候下的累计损伤机理,以新型的纤维混凝土材料研究为背景,提供了改善桥梁面板抗极端气候条件的加固建议。
  • 摘要:今年初春我国南方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湖南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雪冰冻自然灾害,这对我省冬春季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极大损害。由于较长时间的冰冻低温对农作物病虫害是一次致命打击,大部分病虫基数将有可能减少,但仍有部分病虫当气温回升后仍会对冬季农作物造成危害。本文针对湖南省的冬春季蔬菜、油菜等农作物病虫害在大雪冰冻气温回升后的防治提出了意见,仅供参考。
  •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这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暴雨、大风、暴雪、极值气温和温度骤变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桥梁材料和结构的影响,认为这些极端气候作用对桥梁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并指出桥梁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等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对策。
  • 摘要:2008年元月湖南省遭受了50年来不遇的恶劣冰冻天气,给电力、铁路、公路、航空等部门带来很大程度的破坏,铁路供电部门也深受影响.据气象专家介绍,此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后遗症,而且会持续几年。为了今后我们能够从容应对这种灾难,本文对有关铁路供电抗击冰冻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 摘要:在目前的高速公路除冰除雪工作运行过程中,作为辖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主体,各管理单位应当制定详尽的除冰除雪应急预案,做到职责到位、分工明确,保障除冰除雪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各部门协作配合不够密切,经常造成除冰除雪过程的人员窝工、物资浪费以及除雪最佳时机的错失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不良后果包括车辆拥堵严重及封路时间过长等,而如何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动配合优势,做好除冰除雪过程中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 本文介绍了建立辖区高速公路的雪情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提出加强路警指挥机构与除冰除雪施工组织的协调配合,保障除冰除雪工作的顺利实施,阐述了管理单位对除冰除雪施工的组织过程。
  • 摘要:1996年唐山地震发生20周年时,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一项对1999年台湾大地震的跟踪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44名1-5岁的幼儿中,地震3个月后7.89%出现PTSD的症状,早期出现PTSD症状的孩子在3年之后出现更多情绪和行为问题。另一项对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地震发生两年之后,15-20%的学生仍有创后应激、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本文介绍了心理援助的准备工作,阐述了结合当地力量和进行实地培训对主动参与灾区生活重建的重要性。
  • 摘要:本文根据野外应急调查,遥感解译和历史地质信息等资料,对“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形势进行了总体评估,划分了地震区地质灾害类型,描述了典型实例。基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结合美国、日本减轻地震灾害的经验,讨论了地质环境与人类安全的关系。初步提出,地质安全是人类生存安全的最基本层面,其工作目标是追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地质工作的任务是调查评价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
  • 摘要:持有传统观念的人们认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去发现自然的奥秘,把握自然的规律,而且科学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人类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行动,就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既然是正确的结果,顺理成章地,应该是不造成环境破坏的。但是,考察科学的应用,会发现,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环境破坏,这是什么原因呢?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没有正确认识到自然规律;二是科学认识到的不是自然规律。 本文结合科学实验方法对第二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的考察,明了由此带来的科学认识的特征—是关于天然自然的认识还是关于人工自然的认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认识被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影响,最后结合上面的分析结论,给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转向。
  • 摘要:本文分析了北京种植业结构变化对水资源利用影响。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偏少,直接减少了北京市水资源量.尽管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北京市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局面没有改变,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部分地区水质进一步恶化。北京市农业用水量虽逐年减少,但年用水量仍超过了12亿m3。农业用水中种植业用水量占有较大比重,有较大节水潜力。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市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与种植业用水量分析,结果表明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是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
  • 摘要:汶川地震后,农业部及时派出兽医专家组奔赴四川灾区进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显示兽医公共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的基础部分之一,在灾后疫病防控过程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的角度,根据此次地震减灾工作中兽医的工作讨论了在震后的紧急情况下兽医如何从制定应急预案,收集灾区信息,实施应急行动等方面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 摘要:地震诱发的堰塞湖是松散的土石颗粒沿坡面滑动,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目前土石颗粒的流动规律尚不能被现有力学理论予以适当描述。 本文基于严格的颗粒接触理论,建立了离散动力学模型,对准三维斜面颗粒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随着摩擦系数由零增加到0.85时,颗粒配位数峰值从6减小为4:颗粒层内平均速度随深度而线性增加,同时发现顶部和近底部沙粒层内的速度涨落和颗粒体积分率变化较大。
  • 摘要:本文探讨了冰雪灾害给南方地区给水造成的破坏,要求从设计阶段合理布局、施工阶段精心操作、使用过程中细心维护、积极采取主动措施,克服冰雪灾害造成的影响,以达到安全、实用、经济的效果。
  • 摘要:抢修施工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来抢进度。本文阐述了我公司在±500kV江城线1929#塔横担折断、塔头倾斜的危险情况下,通过横担和塔头保险来拆除受损塔材,通过不做过轮临锚来进行耐张塔落线的抢修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施工风险并为抢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摘要:本文就2008年抗冰保电时,为确保高效、安全的恢复电网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对施工中的一些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该方案强调实用性、安全性,对杆塔拆旧、杆段更换同样适用于本方案。
  • 摘要:城市供水系统不仅是居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系统,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工业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供水系统抢险抗灾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应对经验,反思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和教训。 本文建立了《建设系统应急预案评估体系》,深入评估城市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操作状况,发现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预案编制的假设前提不全面,预案欠缺宣传、培训、演练和更新管理,应急经费保障未明确,欠缺应急互助协议、忽视应急人员安全保障等,进而对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保障系统和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 摘要:本文对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进行了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经历了由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两个阶段。自然生存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自然能力,技术生存主要依靠技术和技术物。与自然生存相比,技术生存是高效率的生存方式,但存在技术物与自然物、技术物与人两大内在矛盾,由此引发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终将为新技术生存所取代。新技术生存的本质在于,它既包含技术生存因素,也包含某些自然生存因素,是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者的优化和平衡。
  •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灾区地表松动使处于雨季的灾区面临山洪灾害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比历史上灾区和近邻地区已发生山洪灾害的历史状况,分析了灾区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月份,绘制了灾区山洪灾害高、次高、中、低易发区的分布位置,提出了不同风险区防范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警参考。
  • 摘要:本文对蛋氨酸碘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平均水温22°C的静水条件下,用蛋氨酸碘对鲫鱼、白鲢、团头鲂、中华倒刺鲃和草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用试管稀释法进行了蛋氨酸碘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三种鱼类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蛋氨酸碘对鲫鱼、白鲢、团头鲂、中华倒刺鲃、草鱼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mg/L、10.5mg/L、11.5mg/L、12.4mg/L、14.6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1.13mg/L、1.03mg/L、1.13mg/L、1.13mg/L、1.38mg/L;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1562μl.ml-1,0.06250μl.ml-1,0.03125μl.ml-1,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06250μl.ml-1,0.25000μl.ml-1,0.06250μl.ml-1。
  • 摘要:本文对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柑橘产业应急管理、预防措施及建议进行了阐述。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冻雨冰雪为害,部分柑橘产区亦遭受到严重的冻害。这次冻害受害柑橘产区主要涉及湖南、湖北、广西、江西、贵州、陕西、浙江等区域,以及四川盆地和长江上中游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区果园。在冻害发生的全过程中,作为国家的柑桔专业科研机构,我们与灾区主管部门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冻害发生情况,派出80余人次积极投身抗灾救灾一线,及时提供抗灾技术,起到的科技支撑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产区群众的好评。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发生频繁的沿海及东部地区。近年来每年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在20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以上,受灾人口达3-4亿。本文介绍了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卫星通信的组成及卫星通信在应急救灾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330公里长、52公里宽、20公里深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遭受重大破坏,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 摘要:本文以我国古代“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朴素生态伦理道德观为出发点,从生态伦理内涵的全新角度阐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一致性,探讨了生态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针对广东韶关地区2008年初输电线路的冰灾事故,研究输电塔抗冰的性能,借鉴实际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对冰区输电线路加固措施和对设计标准修订的看法。
  • 摘要:本文对大地震预报问题进行了探讨。地震不能被预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有过一次成功的联合国正式承认的地震预报,它就是辽宁省海城市的大地震预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没有被预报出来,是地震部门不敢大胆使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的必然结果,它表明了剖零科学思维定势的作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人为构造出来的,其正确性没有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强有力证明,因此,我们不能用它进行地震预报。
  • 摘要: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见降雪,连同2007年初的东北暴雪,均造成大范围地区的严重受灾,并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大量轻钢结构工程事故不容忽视。本文对门式刚架轻钢工业厂房的事故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总结并反思了事故原因,对当前轻钢结构设计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对城市地质环境与减灾防灾进行了阐述。城市地质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与工作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空间及基本的资源环境要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集中、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展,使人类活动作用于地质环境的强度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越来越多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威胁着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减灾防灾任务日益繁重。要更加有效地预防或减轻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必须创新地质环境研究思路,用创新的理论方法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地矛盾中人类是主要责任者,主动地调整或通过法规等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规范或约束地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者的行为,需要通过“普及环境地质学教育、实施地质环境论证制度、地质环境补偿制度、建立地质环境保护的领导责任制与协调机制、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法规,加强管理”来实现。
  •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1月11日~2月3日重庆34个测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逐日高度场、风场和比湿场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中下旬至2月初重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由亚洲地区高低纬度的异常大气环流共同影响产生。中高纬度的亚洲极涡,乌拉尔山阻高和东亚大槽异常.致使大量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并在蒙古冷高压的作用下从西伯利亚经蒙古进入我国,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我们长江流域相遇形成辐合带。势力相当的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维持致使大面积地区出现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 摘要:荷叶具有超强的疏水性能和自清洁性。本研究仿照荷叶表面的微米-纳米分级结构,采用不同尺度的微纳粒子通过自组装构建出具有分级结构的超疏水表面,其接触角高达165°,滚动角低至5°;对制备的涂层进行了冻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疏水表面明显地降低了覆冰速率和覆冰量,对冻雨雪环境下降低输电线路的覆冰积聚速度和重量、减少杆(塔)或线路的损坏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2008年的低温冰冻天气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灾害使大部分地区的养殖水产品损失90%以上,相当部分的养殖种类连亲本、鱼苗和商品鱼全军覆没。对低温天气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防寒设施不足、应急防寒成本高等是使水产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析了南方渔业在这场冻灾中的灾害性损失原因及其对渔业生产的长期性影响,指出冻灾后渔业生产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摘要:未能预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基于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对地震的解释,阐述了地震的时间序列是不可计算的,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可计算的存在性证明、普遍性、机理及意义问题。
  • 摘要:电磁扰动传感器是利用电学中“磁感应”原理设计而成的,利用这种传感器观测地震前兆,对推动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涉及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地震的形成、电磁扰动、地震前兆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加大台网分布的密度,预报区域性地震就会变成一种可能。电磁扰动是一种有效的前兆监测手段,但是要根据大密度的组网,来判定地震震级大小、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
  • 摘要:2008年的低温冰冻天气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灾害使大部分地区的养殖水产品损失90%以上,相当部分的养殖种类连亲本、鱼苗和商品鱼全军覆没。对低温天气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防寒设施不足、应急防寒成本高等是使水产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析了南方渔业在这场冻灾中的灾害性损失原因及其对渔业生产的长期性影响,指出冻灾后渔业生产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质、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涝、雪灾、台风、冰雹、霜冻等.由于地震、洪涝、冰雪等灾害持续时间长,涉及面积广,造成的损失也相对严重。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地震、08低温雨雪冰冻以及98洪灾等带来的损失,指出卫星系统是抗击自然灾害中不可或缺的国家基础设施,阐述了中国卫通卫星通信系统为保障重灾区应急通信畅通作出的贡献,分析了基于卫星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 摘要: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和冻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C。这次气象灾害受灾区域多达14个省份,造成部分地区交通和电力供应中断,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湖南、江西、贵州等省份受影响较大。 本文介绍了开关类设备、变压器类产品以及绝缘子避雷器等设备在雨雪冰冻灾害中的受损情况,阐述了开关类设备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 摘要: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倒塌。本文通过在地震区对遭受“中震”、“大震”影响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砌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空旷房屋、地基基础、设备以及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调查与分析,以典型的结构破坏为例,针对多道抗震防线、强柱弱梁、剪力墙连梁、砌体结构整体性、传力路径等问题,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震害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只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保障施工质量,房屋建筑就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 摘要:低温雨雪冰冻、地震等是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铁路作为“生命线”一旦遭受,工程将受损破坏,运输会严重干扰,威胁着旅客、员工生命及货物财产安全,削弱甚至丧失其抗灾救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运力支撑能力。 本文介绍了冰雪、地震两种典型自然灾害对铁路的影响,总结了抗击冰雪和地震灾害采取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我国铁路防灾减灾的思考,提出了我国铁路应对灾害的防御对策:加快铁路发展,破解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又快又好地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从战略高度提高铁路应急能力;尽快修订完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进一步开展铁路抗震技术的研究等。
  • 摘要:本文对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进行了论述。文章介绍了地震后公共卫生情况,阐述了目前灾区传染病的平稳形势,提出了灾区传染病风险及应对措施。
  • 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四种溃决危险。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 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1600人被埋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举世罕见。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滑程约2400m,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坝,致使七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
  • 摘要:本文从预报角度出发,分析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特点,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冻雨成因分析、暴雪(雨)成因。2008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期间的第一次过程为强冷暖气流共同所致,其后是华南、滇黔准静止锋稳定,扩散冷空气渗透所为: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来自极地的冷气团与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气团长时间交汇,是主要原因;贝加尔湖以西地区阻塞高压强而稳定,中亚、西亚低槽(涡)稳定、活跃;西太平洋副高强盛,偏西、偏北;副热带锋区强盛,南北温度梯度大;南支槽比较活跃;华南准静止锋、滇黔准静止锋稳定维持;热带洋面上暖气团活跃;逆温层稳定,融化层厚度较厚,是长时间冻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层700 hPa等压面西南气流稳定,850 hPa低层多切变、低涡活动,为降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低空辐合条件;对流层中层高原有低涡发展,高原以东不断有正涡度向东传播至东部沿海;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除第一次位于850 hPa以下低层外,其余均在900-750 hPa气层;整个低温雨雪冰冻期问,多数时间段为上升运动,且强度呈渐强趋势。
  • 摘要:2008年1月10日到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害影响之重历史罕见。 本文结合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从气象应急组织领导,应急预案启动,部门协调联动,有针对性的应急保障服务,以及应急宣传和舆论引导等应急处置的全过程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在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新的需求,提出了今后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害特点、直接震害损失评估方法和结果,分析了震害损失特点,总结了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损失评估报告,反映了数百人的工作成果。
  • 摘要:2008年的一场冰雪,震撼了中国,更震撼了线路设计人。我国南方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大面积输电线路倒塔、断线,特别是作为主网的500kV线路遭受了我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电网损失惨重.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针对浙江输电线路的冰灾情况。本文从线路设计的气象、设计条件、设计标准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造设计的方法。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面对大面积冰冻灾害时,电务部门应急处理的注意事项和处置措施,以提供电务设备应急运用的最佳方案,尽可能减少对运输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酒杯、鼓型以及干字三类典型塔型在不同覆冰厚度及工况组合下的受力校核,对2008年输电线路铁塔遭受冰灾倒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结果与铁塔现场实际破坏情况一致,揭示了铁塔覆冰倒塔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导线覆冰过载及产生过大的纵向不平衡张力,给出了提高线路抗覆冰能力的建议及措施。
  • 摘要:本文对500千伏普天线(乐山段)受冰雪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四川西南山区线路的抢修施工提出了建议。
  • 摘要: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智力源泉,现代科技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动力,是现代文明最炫目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那么这深重危机与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直接相关。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必须反思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为反思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必须反思现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是本质主义的,它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自20世纪60 、70年代以来,一种完全不同于本质主义的科学观己清晰可辨,我们不妨称其为非本质主义的科学观。 本文比较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科学观,并力图表明,本质主义的科学观不仅是错的,而且是严重误导人类文明的,放弃本质主义的科学观,科技才可能转向一个安全的方向,人类文明才能与地球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 摘要:本文根据地球层状结构、地壳中有硬夹层和低速软质层,大气层、日月天体对地球作用的真实情况,总结前人的地震机理理论和经验,提出了“地壳局部皱曲失稳”的新地震理论,其实质是把硬夹层当作支持低速软质层的弹性基础的力学问题,建立有关微分方程,最后得出各震源的地震预测的数理方程。该理论可以将地壳地质性能和地壳状态(分层、断层、裂缝、块状及经纬度),地下流体、地电,地磁、地热、地光、地声、地气、大气层状态、日月天体及地球本身状态等各参数统一在一个物理数学方程中.通过监测出各参数的定量值,可对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及震级进行预测。当然这需在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天体物理,大气物理,力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汶川大地震足以说明科学地震预报数理方程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科学性。
  • 摘要: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雪灾,雪灾使钢结构建筑,特别是轻型钢结构建筑遭受了严重损失。 本文通过剖析江西省5个钢结构建筑雪灾受损典型案例及反思,提出修订我国现行钢结构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化危机管理的若干建议,为今后预防与抵御类似工程灾害、及时正确处理突发灾害,进一步提高其抵御灾害能力诸方面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 摘要:中国的环境伦理学,产生在世界轰轰烈烈地进行环境保护运动之时,产生于中国由于经济发展而逐渐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之时,历经了整个80年代,到如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一大批致力于环境伦理学理论、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努力,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理论研究团体,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正为形成中国伦理学派而努力。 本文回顾了20多年的中国环境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梳理环境伦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其中一些基本理论观点的利弊得失,认清当前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
  • 摘要:地震、雨雪降温是自然现象,防灾救灾是社会行为,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科学减灾是自然辩证法的任务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面临高自然风险、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地震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洪涝灾害等灾害的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给社会、社会自然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当代中国,许多社会风险的出现与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紧密相关。 本文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科学技术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南方雪灾专家座谈会情况与主要观点。
  •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和人居环境、畜牧业基础设施、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和破坏。 本文通过对灾区人兽共患病发生历史资料和灾后的卫生监测,对黑热病、乙型脑炎、结核、狂犬病、炭疽等重要人兽共患病作出了发生风险增加的预警,提出应加强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推广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人兽共患病的免疫、监测和监督,充分发挥畜牧业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开展我国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 摘要:为科学评估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种植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逐步建立农业灾害影响技术标准体系, 2月15至25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20个专家组,分赴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等17个省(区,市)的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文在分省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评估报告,介绍了灾害过程的特点、成因与分布,分析了灾害调查与评估方法,探讨了评估结果,阐述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种植业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及时开展了有打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 本文介绍了直升机在军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阐述了直升机在国内外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分析了我国直升机装备和应用水平与国外的明显差距,指出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及震害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此次地震建筑震害的典型特征,并阐述了建筑破坏的原因。根据震害原因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灾后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害特点、直接震害损失评估方法和结果,分析了震害损失特点,总结了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文章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损失评估报告,反映了数百人的工作成果。
  • 摘要: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极为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中国联通积极动员和调动全系统力量,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尽最大努力挽救灾区人民生命,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恢复通信,为抗震救灾提供通信保障。 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在中国联通“汶川”抗震救灾中应用,阐述了快速正确决策、领导身先士卒和组织落实到位等中国联通保障汶川地震时卫星通信正常的做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