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638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意识形态批判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汪行福、仰海峰、俞吾金等。

意识形态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3.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38 占比:96.74%

总计:7895篇

意识形态批判—发文趋势图

意识形态批判

-研究学者

  • 汪行福
  • 仰海峰
  • 俞吾金
  • 刘小新
  • 周宏
  • 尹新新
  • 彭冰冰
  • 斯拉沃热·齐泽克
  • 李世涛
  • 于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立元
    • 摘要: 文章从营造知识在古典目录中的位置演变入手,结合福柯的话语权力与塔夫里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分析汉代至清代以来宽泛的中央集权体制下营造知识里有关社会管理意识形态的节点性脉络,以此探究古代营造活动在知识层面如何被管理的话语捕捉并介入社会,继而受到改造、规范,最终丧失其主体性的历史。
    • 蔡伟保
    • 摘要: 1966年构成了陈映真创作上的分水岭,其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他在创作题材上的鲜明变化。不仅前期主要题材被新的题材所代替,前期隐藏的次要题材也成为着力铺陈的重点。创作题材上的变化反映了陈映真内在的精神结构的变化,也即基于前期的“中间物”意识的重构。出于对大陆“文革”的理想主义地想象,陈映真精神结构的张力发生变化,左翼青年主体的道德困惑得以解决,他得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展开对于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亲美反共”的意识形态的多重批判。
    • 王田
    • 摘要: 通常认为,“虚幻的共同体”是一个与“真正的共同体”互为对照甚至相互对立的否定性论断。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呈现马克思关于国家与“虚幻的共同体”的深刻洞见。事实上,国家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一种承担公共职能的共同体形态,马克思对国家的虚幻性指认更为直接地针对施蒂纳的意识形态国家观,而他认为对现代国家的一般规定需要在私有制基础上通过“资产阶级操纵论”来理解。另一方面,“虚幻的共同体”本身还承载着一种价值评判:所谓虚幻的奥秘在于国家作为共同体没能为个体自由创造最优条件。澄明“虚幻的共同体”的哲学意涵,不仅是一个关涉如何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理解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如何在当代语境中整体性地推动国家治理发展的重大问题。
    • 李亚琪
    • 摘要: 在数字化大潮中,数字帝国主义的霸权性意识形态被数字拜物教美化和遮蔽。基于数字拜物教视角对数字帝国主义进行批判,是切中其霸权意识形态统治本质的关键路径。数字帝国主义的崛起与数字殖民密不可分。数字殖民作为数字帝国主义的新型掠夺方式,不仅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实现了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和渗透,同时还以平台为传输中介,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送到世界各地。在数字拜物教虚幻性、遮蔽性、颠倒性的意识形态性质基础上,数字拜物教内在机制的运转进一步掩盖了数字帝国主义输出意识形态的霸权逻辑。以拜物教批判为基点,揭穿拜物教机制遮蔽下的数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骗局,洞悉其统治本质,并且在实践中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发展目标,推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将为彻底消解数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统治,形成更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数字文明新形态积蓄现实力量。
    • 特奥多尔·W.阿多诺; 赵勇(译)
    • 摘要: 论笔这种形式之所以在德国遇到重重阻力,是因为它唤醒了精神自由,也是因为它与科学和学术对诸形式的过敏反应判然有别。论笔早已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却具有某种审美自主性;论笔重视个体经验,但其经验又无法用科学方法简单概括。相对于事物的整体,论笔强调部分;相对于主客体的同一性,论笔表达的是非同一性;论笔不是不要方法,而是以无法而法的方式悬置了传统的方法概念;论笔也不是拒绝概念,而是要让概念在心智经验中互惠互动,并与其他概念构成位形,形成力场。论笔向笛卡尔建构起来的近代科学理论——清楚明晰的感知,不容置疑的确定性;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系统思考要详尽列举,全面考察——发起了挑战,因为论笔始于最复杂的东西,同时又以断片的方式思考,从而在对非连续性的强调中颠覆了思想序列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当然,论笔也正如Versuch的涵义一样具有某种尝试性甚至易错性。但是作为对种种精神产物的内在批判,论笔必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因为其形式法则就是离经叛道。
    • 李世磊
    • 摘要: 意识形态与语言的批判是阿多诺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试图结合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尝试性分析阿多诺在对启蒙后世界的批判中所构建的抒情诗与社会的关系——诗与意识形态、诗与语言,探讨阿多诺在批判中所着重探讨的个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和在批判中所显现的诗学观念,由此展示阿多诺极具洞见和启发性的批判视角。
    • 张竑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齐泽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齐泽克所提出的“后政治”时代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后政治”时代这一概念,恰恰是理解齐泽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关键“钥匙”和必要前提。齐泽克之所以会提出“后政治”时代概念,既与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也与其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有关。文化多元主义的后现代演绎模式是“后政治”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显性模式。“意识形态终结论”和“历史终结论”是齐泽克“后政治”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批判内容,齐泽克的这一理论代表了西方左翼的激进立场,是对历史上“意识形态终结论”论战的当代延续。正是针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呈现出的“后政治”时代乱象,齐泽克接过西方左翼批判理论大旗,坚持激进彻底的社会改造立场,以批判和颠覆资本主义制度为己任,对“后政治”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新时代变种“历史终结论”,进行彻底的理论批判。
    • 陶虹旭
    •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极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思维方式。但是当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吞噬着人的主体性,异化着人类社会。哈贝马斯有别于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思想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进行极具张力的批判,以语言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主体间性为核心,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来对“技术理性”做具体的扬弃。虽然技术理性批判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警示着当下社会的种种现状,从此基础出发,对进一步探索哈贝马斯的技术理性批判在如今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与他国的广泛伙伴关系的联系,彰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现实意义有着重大作用。
    • 黄铁蓉
    • 摘要: 唐·德里罗擅长运用"拼贴"技法展现作品的碎片性、不确定性和边缘性等后现代特性。在小说《坠落的人》中,他以结构上的拼贴打断叙事的连续性,折射出碎片式的后"9·11"美国社会现实,展现出其历史意识和政治介入;以人物拼贴呈现"不言说"者的言说,以反叙事将政治他者形象景观化,从而使"历史真相""问题化",对抗主流叙事;以历史事件拼贴抨击高度极权化的美国政治制度,诘问其意识形态体系。德里罗的"拼贴"技法意在提醒读者审视现实,敦促其意识到文本意义和历史真相不仅受一定社会性语境的制约,而且被某种特定利益阶层控制。
    • 李逢铃
    • 摘要: 意识形态批判不能代替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亦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批判。虽然《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有马克思早期界定的意识形态的特征,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商品拜物教不是价值形式本身,而是它的结果。在价值形式及变化的作用下,劳动社会关系因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被物的形式掩盖而变得神秘,尔后这种物的形式被无意或有意地上升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所以,商品拜物教首先是一种客观事实,之后才是一种观念事实。这意味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是一种蕴含彻底性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种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超越以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长点,是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完善成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审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