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1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4034篇;相关期刊822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科学、妇女研究论丛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暨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第六届学术会议、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等;性别角色的相关文献由170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电芝、李静、侯秋霞等。

性别角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1 占比:24.54%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1.09%

专利文献>

论文:4034 占比:74.37%

总计:5424篇

性别角色—发文趋势图

性别角色

-研究学者

  • 刘电芝
  • 李静
  • 侯秋霞
  • 何木叶
  • 王晶
  • 郑新蓉
  • 卢勤
  • 孙崇勇
  • 尼珍
  • 李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曹汝朵
    • 摘要: 家庭中性别角色观念代表了个体对自身及配偶的认知问题,它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社会中有关性别平等状况的态度与看法。本研究使用了cgss2017数据,从家庭内部探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个人户口与性别等方面研究性别不平等问题,发现:第一,在家庭内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很小,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会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且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越趋于平等;第二,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相比于男性更加开放平等,且具有明显的差距;第三,户口会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数据显示,拥有城镇户口的群体的性别角色观念比拥有农村户口的群体的性别角色观念更开放。
    • 周素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对S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业后的性别角色转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妇女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业中角色转变遇到阻碍,产生此阻碍的原因为传统社会性别延续引起的角色冲突。为使妇女能够顺利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提出建议:重视社会性别教育,营造平等环境;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妇女生产技能;改善社会制度,缓解角色冲突。
    • 于子晨
    • 摘要: 随着女权运动的浪潮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影视作品中女性性别角色构建方式发生改变,相对应的,传统男性气质也受到挑战,男性所面临的身份迷思与多元男性气质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再现方式,也必然会采取类型化或非类型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影视作品男性气质的角色呈现及其背后的隐含的男性认同困境。
    • 孙景芬; 乔丽娇
    • 摘要: 目的 探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女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研究双性化人格特征女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双性化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某医学院校164名本科1~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女生作为被试,实际完成研究162例。采用修订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第三版进行测验。结果 研究群体中,双性化个体占70.37%;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应对方式比较中,解决问题量表具有较大差异,双性化性别角色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年级的双性化人格学生应对方式比较中,自责、求助、合理化有统计学差异(P <0.05)。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应对方式中,幻想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了解双性化人格特征女生在应对方式上的特点,分析其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可以为学生工作提供借鉴。
    • 姚亚男; 孙文强; 吕晓将
    •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的发展将改变服务接触过程、提高服务生产率。类人机器比服务员工更稳定,比自助服务技术更灵活、更具有适应性。研究首先通过在线评论数据挖掘获得顾客对智能机器人酒店偏好的现场证据(研究一),随后从真实酒店服务互动情景出发,通过2个预研究开发了服务互动情景模拟实验材料,通过调查实验方法依次验证了机器拟人化对顾客接受意愿的主效应(研究二),从思维感知理论角度探索了能动性、感受性的中介效应(研究三),最后扩大样本的多样性,从顾客性别角色角度详细讨论服务机器拟人化适用的边界条件(研究四)。研究结果表明:酒店服务互动中,拟人化人工智能机器更容易被顾客接受;能动性、感受性平行中介了拟人化对顾客接受意愿的影响过程;男性化角色并不会影响“能动性”的中介机制,而对于女性化较强的个体,机器的“感受性”反而会起到负面中介效用。研究丰富了拟人化在人工智能机器、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宽了思维感知理论的应用,补充了拟人化的负面效应研究,为服务机器拟人化设计、合理利用机器的拟人化特征提供实践参考。
    • 梁延润雨; 吴开泽; 郭圣莉
    • 摘要: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中青年女性购房比例增加,打破了传统以男性为主体的性别购买结构。论文基于性别角色视角,采用CFPS 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数据,研究在社会转型和家庭少子化双重背景下,社会性别角色变换对青年女性住房获得的影响机制。中国的工业化和性别平等政策增强了女性的个体独立性,高等教育普及化增强了女性的职业和经济能力,少子化等家庭结构变迁改变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家庭财产分配格局,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青年女性的住房获得。数据分析显示,个人和家庭禀赋对青年住房获得的影响显著。在住房产权获得上,技术精英和高收入青年女性具有显著优势,“独生子”和“独生女”具有优势,“非独生女”处于劣势,父辈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个体和父辈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对青年女性住房资产获得有显著正向影响。论文从社会变迁和角色变化的角度解释青年女性购房现象,探究了住房市场变化的社会文化根源,建议政策制定者关注女性的个体化住房需求,并建立更加平等的住房权益分配和继承制度。
    • 董云香; 杨正阳
    • 摘要: 秦汉文献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记载有限,《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性别角色理论的引入,以及近年来北大秦简《教女》相关成果的公布,都为女性性别角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将简牍资料和传世史料进行综合研究,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国家和社会从法律、道德、言行三个方面期待女性成为:守法、有德、自律、勤劳的人,并期待其在融洽亲情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作用。
    • 林洪毅; 郑红; 马一娇
    • 摘要: 目的探讨第四爱的性别角色特征。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144名第四爱被试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①第四爱女性在性别角色上属于男性化类型,且与传统异性恋女性在男性化量表(t=2.859,P<0.01)和女性化量表(t=-2.637,P<0.01)得分上均差异性显著。②第四爱男性在性别角色上属于未分化类型,与传统异性恋男性仅在男性化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5.833,P<0.001)。结论第四爱群体的性别角色不同于传统的异性恋男女,其作为性少数群体,值得被进一步的探究。
    • 陈凤贞
    • 摘要: 由于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的定势影响,一些失地女性在就业权利、发展权利、终身教育权利、政治参与权利被忽视,导致失地女性即使成为新市民,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城乡融合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大了生活的压力,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障失地女性基本权利的实现与发展。通过推进社区教育,保障失地女性终身教育权利;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保障女性平等参与权;维护产权改革中的女性土地权益,保障其经济权利基础;强化创业主体意识,保障就业和发展权;引导女性提升自我能力,保障其政治参与权利;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关注女性心理健康服务。
    • 曹书睿; 黄乾; 常帅男
    • 摘要: 家务劳动对工资的惩罚效应受家务劳动时间、种类以及能否在休息日完成的影响,但国内已有研究仅从整体上或家务劳动种类分析家务劳动时间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没有将家务劳动时间按工作日和休息日划分的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工作日家务劳动和休息日家务劳动对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并加入工作日和休息日家务劳动时间与性别角色观念的交互项,探究性别角色观念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工作日家务劳动和休息日家务劳动均对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受雇情况和周工作时长有负向影响,并且工作日家务劳动的负向影响更大。无论工作日家务劳动还是休息日家务劳动对已婚女性的小时工资率都没有显著的惩罚效应。工作日家务劳动和休日家务劳动对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性别角色观念会增强已婚女性工作日家务劳动的小时工资惩罚效应,休息日家务劳动对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和受雇情况的负向影响会受性别角色观念的调节作用而加强。提高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收入,改善我国就业和收入的不平等,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