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观仿真

微观仿真

微观仿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47462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生学术论坛、2012年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等;微观仿真的相关文献由7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原、杨建国、柯水平等。

微观仿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7462 占比:99.39%

总计:47755篇

微观仿真—发文趋势图

微观仿真

-研究学者

  • 王晓原
  • 杨建国
  • 柯水平
  • 白子建
  • 赵巍
  • 李庆丰
  • 王兆安
  • 王新岐
  • 王晓华
  • 李季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姬利娜; 晏永廷; 晏子
    • 摘要: 在对平面交叉口交通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结合案例云南省曲靖市翠峰东路与书院路交叉口的调研数据,针对该路口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分别从渠化设计、信号控制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改善方案,并通过微观仿真VISSIM软件对改善前后的交通运行效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对交叉口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排队长度和平均停车次数,提高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
    • 朱然博; 徐良杰; 李福; 陈国俊
    • 摘要: 移位左转交叉口可以通过借用对向最外侧出口道,实现直行与左转车辆的无冲突行驶.为进一步发挥移位左转交叉口的通行性能,文中设计了移位左转交叉口渠化模型,构建了考虑主、预信号协同控制的移位左转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模型.基于VISSIM仿真,分别从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和通行能力三个方面对移位左转方案进行效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移位左转方案较原交叉口可降低车均延误61%、停车次数38%,平均排队长度69%,提高交叉口总通行能力9%.
    • 李宇航; 李彩秋
    • 摘要: 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交通咽喉,其通行能力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整体的通行能力。为了提高城市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及效率,基于交叉口渠化与信号配时优化方法,以重庆市鸿恩寺立交平面路口为例,提出交叉口优化组织方案,并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进行综合仿真评估,结果表明车辆延误和排队长度(最大)都有显著的降低,论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重庆市其他交叉口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 胡永恺; 杨阳
    • 摘要: 匝道管控技术作为应对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发展得越来越成熟。本文基于传统和成熟的单一匝道管控技术,分析了互通型多层次匝道管控技术、互通型短间距联动匝道管控技术两种智能匝道管控技术原理。基于G42沪蓉高速江苏段搭建VISSIM微观平台,分析二者的实施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二者在车均延误、停车次数、行程时间这3项关键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对G42沪蓉高速江苏段主线拥堵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 王嘉伟
    • 摘要: 为了提高微观交通仿真中车辆跟驰建模的准确性与泛化能力,将物理类模型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双向GRU(门控循环单元)与残差拟合的跟驰模型框架。该框架使用双向GRU网络对物理类跟驰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残差进行学习,并在NGSIM公开数据集上进行测试。通过对比IDM、GIPPS、GM三种跟驰模型下的残差拟合效果,表明双向GRU网络可以对原模型预测结果的偏差进行有效的修正。选用IDM作为本框架的物理类模型,提出了Bi-GRU-IDM模型,与现有SVR模型、BPNN模型、GRU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i-GRU-IDM在预测精度、泛化性能上明显优于其他三种模型。
    • 李晓敏
    • 摘要: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发展,但是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居民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停车难”现象,许多群众出行后都面临着停车位“一位难求”的问题。通过停车库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但是必须明确停车库建成后对交通的影响,防止因新建停车库导致交通拥堵问题出现,明确新建停车库的综合效益。为此,需要有效采用微观仿真理论对新建停车库带来的交通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优化城市交通设计。
    • 吕伟; 黄广琛; 汪京辉
    • 摘要: 为分析高速公路中道路瓶颈造成的堵塞现象,本文改进KKW(Kerner-Klenov-Wolf)模型,建立跟驰规则;综合考虑车间距和车速对车辆换道的影响,建立自由换道和强制性换道规则;并对高速公路中不同车流量条件下,道路瓶颈上游的堵塞区域分布、换道行为特征和车道上交通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交通量条件下,汇流车道的拥堵区域长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且道路瓶颈前的汇流行为会导致目标车道上严重的速度下降,汇流车道和目标车道上车辆速度变化趋同;从换道集群特征来看,道路瓶颈前因高交通流量形成的低速汇流车辆倾向于以小集团的方式统一进行换道,造成目标车道上剧烈的交通震荡;瓶颈消失后,交通恢复时间随进口交通流量的上升而线性增长。
    • 赵晓磊; 肖为周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车站运营者对车站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反映不同客流组织措施的效果进而进行方案抉择,从行人基本出行体验、走行体验及设备设施体验3方面入手,建立综合服务水平指标体系,并基于可拓理论提出换乘站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客流问题给出4种客流组织场景,利用Anylogic软件对苏州轨道交通石湖东路站进行仿真,得到不同组织场景下的各项指标,随后基于可拓物元法对各场景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关联度矩阵、具体指标与仿真效果,确定最佳的客流组织方式为场景1,可将综合服务水平由现状的“一般”提高至“良好”。可拓物元法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车站管理者进行组织措施提供参考,也可为车站运营组织提供技术支撑。
    • 李逸昕; 倪颖; 孙剑
    • 摘要: 为准确刻画交叉口共享空间内交通个体的运动和交互过程,并为智能汽车虚拟测试提供可靠背景交通流仿真环境,本文提出一种混合交通流交叉口共享空间交互行为模型。基于人类认知过程,模型被设计为“感知-决策-执行”的3层通用框架结构,模拟混合交通流中不同类型交通个体从感知、决策直至执行的交互全过程。感知层提出一种二维平面交互对象选择方法,通过个体感知范围和轨迹冲突有序筛选交互对象,表征冲突交互的动态性特征;决策层基于当前时刻的交互对象和实时交通环境状况,使用交互行为决策方法为不同类型的交通个体分别选择适合的行为进行交互;执行层通过计算生成执行当前行为决策所需要的轨迹、加速度等关键参数,共同控制仿真个体按照行为决策结果在二维平面上运动和交互。基于智能汽车Opendrive高精度路网,构建虚拟测试仿真平台,并将所提出的模型注入平台进行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复现交叉口共享空间中交通个体间的交互。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智能汽车虚拟测试提供可靠背景交通流环境,并进一步提高虚拟测试工具的测试可信度、测试效率及泛化能力。
    • 陈永恒; 李浩楠; 吴场建; 李婉宁
    • 摘要: 为研究附加导流岛型出口对快速路交通流的影响,本文建立针对附加导流岛型出口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KKW(Kerner Klenov Wolf)模型,引入3种换道规则并分段设定,以描述附加导流岛型出口影响下的车辆换道行为。针对主辅路直接衔接的几何特点,对主路车辆经由出口驶出的过程等效简化,定义附加导流岛型出口下的车辆驶出规则。模型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导流岛通过引导辅路车辆在导流岛上游向外侧车道合流,能够使辅路下游的内侧车道起到辅助车道的作用。在此设置下,辅路车流对车辆驶出造成的直接干扰得到缓解,主路的通行效率显著提高。然而,辅路车辆经过导流岛后的强制换道会对驶出的平稳交通流造成扰动而诱发局部拥堵,影响驶出车流的进一步疏散,导致主路饱和流量和平均速度的下降。此外,导流岛使得辅路形成道路缩减瓶颈,在其影响下,辅路总饱和流量大幅下降。导流岛对辅路内侧车道的占用使得其流量和平均速度均低于外侧车道,通行效率受到更大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