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电极

微电极

微电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1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99337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感光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微电极的相关文献由30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景全、杨春生、李刚等。

微电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1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9337 占比:99.41%

总计:99927篇

微电极—发文趋势图

微电极

-研究学者

  • 刘景全
  • 杨春生
  • 李刚
  • 王磊
  • 吴天准
  • 康晓洋
  • 胡宁
  • 王旭东
  • 田鸿昌
  • 王晓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佳宁; 宋颖; 吴云峰; 孙莉
    • 摘要: 基于微电极结构,采用阵列式电极排布形式,设计了气-液放电装置,并开展了绿藻类生物废水处理研究.实验讨论了放电功率、处理时间以及初始浓度等要素对绿藻失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放电对水中绿藻类生物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其中,绿藻失活效率随放电功率和放电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强;绿藻失活效率随废水中绿藻初始浓度的升高而急剧降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放电过程中产生的H_(2)O_(2)含量对绿藻致死过程起到关键性影响.
    • 孟冀豫; 戴士杰; 李姗姗; 于成壮; 魏春阳; 李军委
    • 摘要: 微流体交流电热效应混合是缩短药物筛选时间的有效手段之一.混合机制通常由微电极诱导流体内部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形成涡流用于整个样品区域内的流体搅拌.但生物流体电导率偏高,交流电热的温升容易影响药物活性.因此,设计并封装一款环形微流体混合芯片,在不损失混合效率的前提下抑制流体的温升,揭示该芯片的混合性能,数值模拟与实验对微通道内两相流体的动态混合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模型几何参数、物理参数等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利用Comsol仿真软件进行电场、温度场、流场以及稀物质传输场的强耦合仿真计算,以混合效率为目标函数,同时以温升上限作为约束条件,优化电压幅值以及微电极阵列的尺寸和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在给定电压下弧形微电极阵列的分布模式以及尺寸大小是影响混合效率的主要因素,电极对称/非对称分布诱导不同形式的非匀强电场空间分布,电极尺寸直接影响电场对流体的作用力范围.综合温升研究,仿真最优混合效率可达98.67%.然后,以优化的电极尺寸参数加工氧化烟锡微电极阵列,软光刻加工聚二甲基硅氧烷微通道.将上述带有特定微通道图案的PDMS与微电极玻璃基底封装后形成最终的微混合实验芯片.最后,使用电导率为0.2 S/m的蓝色染料溶液和去离子水缓冲液(经0.9%NaCl溶液调节电导率值)进行混合实验,微混合器混合效率可达93.16%.
    • 李杰; 严凤娇; 唐娜; 苏晨; 江竞舟; 刘梦辉; 何建桂; 王礼春
    • 摘要: [目的]观察在高密度、高分辨率视觉下的心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外科术后房速,应用Orion微电极网蓝与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消融治疗的全部患者.[结果]共入选21名患者,总共记录到26种房速,平均每种房速的标测时间为(19.1±7.1)min,所采取的电图(19495±12798)个.26种房速中,按部位分:20(76.9%)个位于右房,5(19.2%)个位于左房,1(3.8%)个为左右双房大折返;按心动过速机制分:24(92.3%)个为大折返房速,1(3.8%)个为微折返,1(3.8%)个为局灶房速.在大折返房速中,7个为双环"8"字折返,消融一环过程中有4个转为单环折返.另有一例为跨房间隔传导的双房大折返.21例患者2例复发,其中1例当时仅对游离壁疤痕至下腔静脉的连线进行消融,后再次手术时标测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房速.[结论]心外科术后房速形式多样,以大折返房速为主,极少数为微折返或局灶起源.大折返房速可表现为双环折返或双房大折返.消融时除针对本次心动过速外,还需根据心房的基质情况进行预防性干预.
    • 潘延鑫; 冯绍元; 井思媛; 罗纨; 贾忠华
    • 摘要: 深入探究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界面微环境对界面间物质交换和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不同水力联系的排水沟界面微环境特征,该研究利用微电极测量系统对陕西卤泊滩盐碱化改良区和盐荒地2种水力条件差异较大的排水沟水体与底泥界面微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区与盐荒地排水沟水体水质指标和底泥含水率、有机质、硫酸盐含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底泥含水率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小;改良区与盐荒地底泥氧气最大渗透深度分别为10.2和2.6 mm,扩散边界层厚度分别为0.4~0.8 mm和0.2~0.4 mm;改良区排水沟底泥硫化氢浓度小于10μmol/L,而盐荒地高至178μmol/L.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利用排水沟渠湿地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 谭思杰; 常芮; 黄泽怡; 陈运凡; 谭日东; 廖海琳
    • 摘要: 烟草依赖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本实验运用颅内自我刺激技术(intracranial selfstimulation,ICSS)和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研究尼古丁对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BDNF相关信号通路在尼古丁成瘾中的作用。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在大鼠腹侧杯盖区(VTA)-伏隔核(NAC)通路上方植入刺激微电极,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尼古丁,检测ICSS的电流阈值以衡量大脑活奖赏系统的功能。结果发现,0.1mg/kg及以上尼古丁能显著降低ICSS的阈值;此外,与雄性大鼠相比,雌性大鼠的阈值下降更显著,表明尼古丁的奖赏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 李进海; 薛琳; 周桥; 黄岚; 王忠义
    • 摘要: 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外离子流速和细胞内离子活度的测量,但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ISME)的制备过程繁琐,不可控因素多,制备成功率低.针对存在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易、快速的双管ISME制备方法.首先,介绍了双管微电极制备、硅烷化和电极尖端灌充液态离子交换剂(Liquid Ion Exchanger,LIX)的具体流程;其次,对制备的双管ISME的能斯特斜率和响应时间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蒸汽硅烷法对双管微电极进行硅烷化处理,最优硅烷化温度、二甲基二氯硅烷剂量和硅烷化时间分别为150°C、45μL和90 min;制备的双管氢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能斯特斜率分别为54.08、56.51、27.08和-58.80 mV/dec;4种双管ISME的响应时间介于0.20~0.42 s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由该研究制备方法制作的双管ISME,可以满足植物细胞外离子流速和细胞内离子活度信息检测的要求.双管ISME的快速制备,降低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的应用难度,将有利于植物电生理检测试验的进行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在农作物育种、生理抗逆、植物营养吸收与同化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 凌羽婷; 黄文起; 肖亮灿; 江楠; 刘艺; 张丽楠; 冼文彪; 陈婉如; 陈竹宁; 杨超; 刘金龙; 陈玲
    • 摘要: 目的 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n=26)和全麻组(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 刘晓荻(译); 薛惠文(编)
    • 摘要: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睡觉时大脑正在忙于“回放”清醒时的经历。该发现来自名为BrainGate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正在为瘫痪或失去肢体的人们测试新技术。参与者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了“微电极”,以使他们能够对辅助设备或假肢施加精神控制。这项工作还使研究人员可以看见休息期间大脑中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参与者玩了新游戏之后。事实证明,当人们进入轻度睡眠时,游戏中正在活跃的脑细胞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 夏也; 苏喜; 陈李; 李顺波; 徐溢
    • 摘要: 本文针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检测、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检测与巨噬细胞等的氧化损伤检测等细胞检测中的核心问题,简要介绍电化学生化传感器和传感方法在细胞检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重点对不同微电极结构的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制作、细胞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电化学生化传感器从单一检测电极向集成多功能和阵列式电极发展,从单个电极传感检测模式向芯片集成微电极式传感系统发展,而在其生物相容性、检测限和检测效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作的微电极研制,电极表面的多种化学和生物修饰的敏感膜研究,从硅基到聚合物柔性基底电极的材料拓展,小体积、植入式、可穿戴式的电化学生化传感器研制等是目前发展的方向,其在临床检验、精准医疗、运动健康监测、老年健康服务等诸多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