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驱油

微生物驱油

微生物驱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54653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新疆农业科学、石油天然气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6年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微生物驱油的相关文献由5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涛、曹功泽、吴晓玲等。

微生物驱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6538 占比:99.97%

总计:546713篇

微生物驱油—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驱油

-研究学者

  • 刘涛
  • 曹功泽
  • 吴晓玲
  • 宋永亭
  • 汪卫东
  • 曹嫣镔
  • 巴燕
  • 冯云
  • 陈富林
  • 郭辽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冬林; 胡继强; 曹进; 李刚; 王丹丹; 岳柳青
    • 摘要: 油田(尤其低渗透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增产挖潜的难度不断加大,仅靠注水开发已很难提高油藏采收率,微生物驱油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迅猛的新技术。优选微生物WA、WB,按照设计要求对低渗透油区4个注水井进行了现场注入施工试验。结果表明:对低渗透油区4个注水井实施微生物复合驱油技术后,均见到较为理想的不同程度增油效果;油井含水率逐月下降,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较好地完成了井组日增油1.6 t以上,综合含水率下降7.5%的既定目标。
    • 杨剑; 马健; 苏琪; 侯艳敏
    • 摘要: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南梁延10层油藏综合含水率高达68.1%,极大地影响了采油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原有微生物驱油技术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对驱油微生物菌种及营养体系进行筛选优化,结果显示当以S001:S003:S004=1:1:1为驱油菌种,在2.3 g/L玉米粉、2 g/L(NH4)2HPO3的营养体系中时,驱油效率可提高13.66%.随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菌种固定材料及营养剂投加周期进行优化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固定材料为软性填料,投加周期为3~5 d.最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入4个月区域整体动态稳定,阶段递减由措施前-0.4%下降到目前-2.0%,含水上升率由措施前3.4%下降到-0.7%,日产油增加1 t,区域开发形势有所好转.
    • 贺明星
    •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因其具备其他三次采油没有的特点,如价格低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对储层无伤害、对环境无伤害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采油厂坪桥区块的资料调研,针对如何提高低渗油田的采收率,进行微生物驱油可行性的研究。
    • 贺明星
    •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因其具备其他三次采油没有的特点,如价格低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对储层无伤害、对环境无伤害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采油厂坪桥区块的资料调研,针对如何提高低渗油田的采收率,进行微生物驱油可行性的研究。
    • 刘涛; 汪庐山; 胡婧; 巴燕; 刘方; 曹嫣镔
    • 摘要: 为揭示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岩心驱替模拟实验研究了配气量对微生物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显微镜、高通量测序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了产出液中的菌群和小分子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量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显著。配注不同体积的空气激活微生物作用后产生了明显的驱替效果,并且随着配气量的增加驱替效率升高并逐渐稳定,液气比为1∶5时的驱替效率最高(8.77%)。随配气量增加产出液中菌数升高,不同类型的功能微生物被激活,其中4类主要优势功能菌占整个菌群比例的67%,功能微生物主要以产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为主。配气量为液气比1∶5时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代谢产生的小分子酸浓度较高,微生物代谢活性最佳。液气比1∶5可以作为现场实际配气的选择依据。
    • 万真真
    • 摘要: 本文利用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大港油田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文库构建结果表明,油藏细菌由8个门类构成,分别为Alphaproteobacteria(46%)、Betaproteobacteria(35%)、Firmicutes(8%)、Nitro-spirae(2%)、Synergistetes(1%)、Dictyoglomia(1%)、Deferribacteres(1%)、Gammaproteobacteria(1%)以及Unclassified bacteria.其中,存在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代尔夫特菌(Delftia)等大量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的细菌种属.探索极端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万真真
    • 摘要: 本文利用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大港油田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文库构建结果表明,油藏细菌由8个门类构成,分别为Alphaproteobacteria(46%)、Betaproteobacteria(35%)、Firmicutes(8%)、Nitrospirae(2%)、Synergistetes(1%)、Dictyoglomia(1%)、Deferribacteres(1%)、Gammaproteobacteria(1%)以及Unclassified bacteria。其中,存在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代尔夫特菌(Delftia)等大量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的细菌种属。探索极端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郭省学; 刘涛; 郭辽原; 巴燕; 曹嫣镔
    • 摘要: 为揭示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微生物在岩心中的生长代谢及驱油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岩心内部菌体的分布。研究表明,微生物激活生长以后能够产生驱油作用,渗透率为5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最大(达6.6%),渗透率过高(>1500×10^(-3)μm^2)或过低(<1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油效果均变差。渗透率过低时,孔吼半径较小,微生物无法通过孔吼进入岩心内部;渗透率过高时,菌体随产出液驱出,不能在岩心内部产生滞留作用。渗透率在100×10^(-3)~1500×10^(-3)μm^2范围内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吸附和滞留作用,此渗透率范围可以作为微生物驱油油藏渗透率筛选的依据。
    • 桑林翔; 杨兆中; 杨果; 丁超; 支锦飞
    • 摘要: The microbe degradation mechanism is analyzed and the microbe-tlooding is physically simulated within laboratory to effectively reduce heavy-oil viscosity in high-viscosity region,improv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enhance oil recovery.Efficient strains are optimized to determine optimal compounding proportion for biological viscosity re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strain amount,treatment time and effect.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QY-1,QY -2 andi QY-3 show favorable viscosity reducing performan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viscosity-reducing ratios exceed 65.00%.The viscosity-reducing ratio could reach 73.58% after compounding the three strain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1 ∶ 1 ∶ 1,which performs better than any single strain.The corresponding growth rate can reach 24.8% by using the optimal compounding proportion in microbe-flooding.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viscosity oilfields.%为有效降低高黏区稠油黏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生物驱油技术,筛选出高效菌种,探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菌种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微生物降黏菌种的复配比例.实验表明:QY-1、QY-2、QY-3菌种降黏效果较强,降黏率大于65.00%;当菌种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复配实验时,原油降黏率达到73.58%,降黏效果优于任意单一菌种;按照最优复配比例进行驱替,增产率平均值可达到24.8%.该研究对高黏稠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付颖; 俞理; 修建龙; 马淑芬; 严力
    • 摘要: 为了探究新疆油田六中区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在对产出液组成及浓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产出液直接回注、添加营养后注入、地面扩大培养注入以及注入新油藏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产出液中营养浓度仅为注入浓度的10%左右,已不能满足直接注入要求,需要添加营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比发现:有益菌及代谢产物都可以循环利用,产出液地面扩大培养后驱油效果最好,菌浓达到2.1×108 cfu/mL,表面张力由71.6 mN/m降低至55.9 mN/m,提高采收率14.2%.该研究能够进一步降低驱油剂成本并为产出液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