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弹道优化

弹道优化

弹道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3472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航空兵器、指挥控制与仿真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2005年中国飞行力学学术年会等;弹道优化的相关文献由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瑞胜、陈万春、雷虎民等。

弹道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3472 占比:99.87%

总计:103608篇

弹道优化—发文趋势图

弹道优化

-研究学者

  • 孙瑞胜
  • 陈万春
  • 雷虎民
  • 伍友利
  • 周浩
  • 崔乃刚
  • 张丹旭
  • 张为华
  • 彭维仕
  • 徐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欣欣; 王惠; 姜威
    • 摘要: 升力式飞行器助推段弹道设计面临着复杂大气飞行环境下多约束耦合条件下的运载能力优化难题,需要在满足分离高度、攻角量值与变化率限幅、入轨点高度与倾角等约束下,通过设计助推段程序角,使得入轨点速度最大。为了寻求一种快速解决这一问题的工程设计方法,以三级固体运载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升力式飞行器助推段多约束弹道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助推段弹道模式制定了设计变量,梳理确定了助推段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约束下以入轨速度最大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分析设计变量与约束条件的耦合关系制定了高效的优化流程,并以牛顿迭代法确定优化初值,且以序列二次规划法开展优化仿真。仿真获得了满足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解,入轨速度提高了3.1%,验证了升力式飞行器助推段弹道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优化求解流程的有效性。升力式飞行器助推段多约束弹道优化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模型建立方法与优化求解流程可为其他优化问题提供参考。
    • 周毅昕; 程可涛; 柳立敏; 何贤军; 黄振贵
    • 摘要: 为提升弹道优化效率,缩短作战响应时间,提出了一种基于Q-learning算法的简控弹道优化方法。首先在竖直平面内以3自由度(DOF)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质点弹丸为研究对象,建立无控弹道方程组作为参考模型并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最远飞行距离和最大落点速度为目标,以加速度指令直接控制输出,建立有控弹道优化模型。在设定初速度与出射角的情况下,在弹丸的外弹道飞行过程利用Q-learning算法输出控制指令,通过强化学习迭代计算实现弹道优化目标。仿真模拟结果证明,在强化学习控制下的导弹射程比无控时明显增加,表明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优化弹道,且效率高。
    • 王健磊; 陈晓宇; 洪厚全; 李春娜; 龚春林; 付俊兴
    • 摘要: 变外形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变自身的气动外形以适应飞行条件的变化,与传统的固定外形飞行器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针对一种机翼后掠角和轴向位置可改变的变外形飞行器,提出了基于变精度模型的求解流程,并对其最优弹道和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攻角、马赫数、后掠角和机翼轴向位置定义为生成训练数据的变量,建立了满足精度条件的变精度Kriging模型来预测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将该模型作为hp自适应伪谱法的气动输入,建立了变形规律优化求解流程,并分别对固定翼飞行器和变外形飞行器以最少燃料消耗为目标进行弹道优化。在满足飞行任务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变形参数、攻角和发动机控制参数等控制量的同时优化,结果表明变外形飞行器的爬升、下降效率较高,最优弹道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所提出的研究流程具有通用性,可以有效降低变外形飞行器的CFD计算成本,提高变外形飞行器弹道优化效率。
    • 赵璇; 常思江; 张哲玮; 赵林林
    • 摘要: 针对滑翔制导炮弹的气动、弹道设计问题,为有效提高炮弹的滑翔性能,本文研究了一种气动-弹道综合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工程算法进行气动分析,采用自适应配点的Radau伪谱法进行弹道分析,可综合考虑气动外形的静态参数优化和滑翔过程中攻角控制规律的动态优化;利用Kriging模型建立了炮弹外形参数和性能指标(如射程、飞行时间等)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外形优化和弹道优化的紧密耦合,并利用组合加点准则不断更新模型直至收敛得出最优外形和最优弹道。本文分别以射程最大和飞行时间短/控制能量消耗小为目标函数,对某滑翔制导炮弹的鸭舵、尾翼外形参数进行综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方案,综合优化方案有着更优异的弹道性能,其中Opt-1方案使射程提高了37.8%,Opt-2方案在攻击固定目标时能有效减少飞行时间并使控制能量消耗降低46%,验证了该气动-弹道综合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张涛; 李为民; 李炯; 王华吉; 雷虎民
    • 摘要: 针对反高超声速目标拦截弹中末制导交接班窗口小、变化快引起的交接班难题,设计了带终端位置和速度指向约束的拦截弹中制导弹道.首先,考虑交接班时间、动压、热流、过载、控制量以及终端弹道倾角等约束,建立了拦截弹纵向平面中制导弹道优化模型;其次,构建了中制导段的弹目拦截几何,提出了能量受限的侧窗探测拦截弹中末制导交接班窗口概念,并将其作为拦截弹中制导段弹道设计的终端约束条件;然后,基于hp自适应网格细化方法设计了面向中末交接班的优化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中末制导交接班窗口条件完备有效,能较好描述中制导末端约束条件,所设计的优化算法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另外,通过仿真提出了临近空间拦截弹宜采用背风探测的交接班方案.
    • 杨光宇; 陈国光; 王捷; 朱豪坤
    • 摘要: 利用高斯伪谱法(GPM)将空地导弹快速打击地面目标的弹道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NLP)问题;构建粒子群算法(PSO)对初始弹道进行求解,进而实现对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初值的优选;代入SQP算法中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仅用随意选取初值的SQP算法求解弹道优化设计问题,很难求得最优解,利用PSO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SQP算法的初值依赖,增加得到最优解的可能性.上述算法流程可有效解决弹道最优控制问题,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和局部精确搜索能力,在工程上易于实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杨光宇; 陈国光; 王捷; 朱豪坤
    • 摘要: 利用高斯伪谱法(GPM)将空地导弹快速打击地面目标的弹道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NLP)问题;构建粒子群算法(PSO)对初始弹道进行求解,进而实现对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初值的优选;代入SQP算法中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仅用随意选取初值的SQP算法求解弹道优化设计问题,很难求得最优解,利用PSO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SQP算法的初值依赖,增加得到最优解的可能性。上述算法流程可有效解决弹道最优控制问题,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和局部精确搜索能力,在工程上易于实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肖智文; 武迪
    • 摘要: 本文结合弹道优化,提出了估算和优化二级半构型运载火箭在不同发射模式和发射弹道下的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最大运载能力的简单方法,并以长征七号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使用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发射时的具体收效和最优弹道特点.数值计算表明:长征七号使用交叉输送技术发射时LEO最大运载能力能够比传统发射模式提高3 t(约20%),同时降低发射过程中的最大轴向加速度近50%.该类型运载火箭采用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运载能力.
    • 王佳; 曾庆华
    • 摘要: 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Reusable Launch Vehicle,RLV)再入段制导周期长和弱鲁棒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p自适应伪谱法的神经网络制导控制器.首先建立RLV再入段的弹道优化模型,利用hp自适应伪谱法离线进行弹道优化,得到有干扰和标准条件下的多条最优弹道数据,构成RLV再入段状态量x、y、z、vx、vy、vz和控制量α、β的样本库;再用样本库训练BP神经网络,得到神经网络制导控制器;最后对RLV再入段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存在初值偏差和环境干扰的条件下,制导周期小于0.01 s且制导误差较小,该控制器鲁棒性强、有工程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