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动优化

气动优化

气动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6197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民用航空科技及产业发展专题、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年会等;气动优化的相关文献由612位作者贡献,包括丰镇平、杨志刚、李启良等。

气动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1978 占比:99.88%

总计:162166篇

气动优化—发文趋势图

气动优化

-研究学者

  • 丰镇平
  • 杨志刚
  • 李启良
  • 宋立明
  • 周正贵
  • 高正红
  • 汪光文
  • 余雄庆
  • 刘峰博
  • 夏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文伟; 罗进财; 杜亚男
    • 摘要: 户外大型单立柱广告牌属于风灾易损性结构,为优化其在最不利风向角下风压分布和风阵响应,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利用Fluent分析软件对广告牌结构的风荷载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矢跨比设计6种单立柱三面广告牌形状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面板负风压最大值均出现在侧面及面板边缘处,其绝对值大小为最大正风压值的2倍;对比形状优化后的模型,发现外凸形相对于内凹形而言有明显的减风压优势;当结构为外凸形矢跨比S/L=1/9时,最大正风压和最大负风压值均在1000 Pa左右,相比平面广告牌,结构所受的压力与吸力作用比较均衡,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结构上的极值风压,为最优工况.
    • 李苑; 向鑫; 朱敬德; 张周康
    • 摘要: 在对涡轮通道进行优化和修正时,需要考虑热载荷和离心载荷的影响,才可获得较优的涡轮气动性能。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在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研究高导叶片的流道高度和尾缘气膜冷却劈缝局部修型对涡轮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佳流道应在设计基础上扩张1.6%,可使涡轮效率提高0.25%,高涡功率提升0.6%;而尾缘气膜冷却劈缝的距离会影响压力面载荷分布,从而影响涡轮气动性能,存在最佳的劈缝距离使得涡轮气动效率最优。
    • 赵璇; 常思江; 张哲玮; 赵林林
    • 摘要: 针对滑翔制导炮弹的气动、弹道设计问题,为有效提高炮弹的滑翔性能,本文研究了一种气动-弹道综合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工程算法进行气动分析,采用自适应配点的Radau伪谱法进行弹道分析,可综合考虑气动外形的静态参数优化和滑翔过程中攻角控制规律的动态优化;利用Kriging模型建立了炮弹外形参数和性能指标(如射程、飞行时间等)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外形优化和弹道优化的紧密耦合,并利用组合加点准则不断更新模型直至收敛得出最优外形和最优弹道。本文分别以射程最大和飞行时间短/控制能量消耗小为目标函数,对某滑翔制导炮弹的鸭舵、尾翼外形参数进行综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方案,综合优化方案有着更优异的弹道性能,其中Opt-1方案使射程提高了37.8%,Opt-2方案在攻击固定目标时能有效减少飞行时间并使控制能量消耗降低46%,验证了该气动-弹道综合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宋超; 周铸; 李伟斌; 罗骁
    • 摘要: 先进旋翼翼型设计是典型的多设计点、多目标优化问题,常规优化方法已无法满足翼型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的要求。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算法(MOEA/D),建立了考虑高低速升阻特性、力矩特性、阻力发散特性等的旋翼翼型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并采用高精度kriging模型以提高优化设计效率。针对旋翼内段、中段翼型进行了5个设计目标的全局优化设计,采用自组织图映射(SOM)方法对最优Pareto解集进行了聚类分析。典型翼型CFD结果分析表明,中段翼型低速力矩系数幅值减小约50.7%,高速最大升力系数提高约6.5%,最大升阻比提高约7.7%,同时阻力发散特性得到改善,内段翼型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多目标优化效果。研究表明,MOEA/D算法对高维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有效提升旋翼高低速气动性能设计的能力。
    • 王顺顺; 郭正
    • 摘要: 针对设计工况为Re=1×10^(6)的翼型在2°和8°两种迎角下的气动性能进行综合优化,提升其在巡航与起飞着陆时的性能。利用气动估算软件Xfoil结合NACA 4位数参数化方法进行翼型初步优化,缩小优化空间,减少计算量。通过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的方式进行精确优化,最后利用Hicks-Henne形函数法对翼型表面施加扰动进行细节优化,弥补NACA 4位数参数化方法细节表现不足的缺点。实现了2°和8°两种迎角下气动性能普遍提升20%以上的效果,并发展了一种复合参数化方法下基于改进进化算法的多目标、多步骤气动优化方法。
    • 贾续毅; 李春娜; 常琦; 季稳
    • 摘要: 传统气动优化设计需要大量CFD分析,而代理优化(SBO)方法能够有效降低CFD分析次数,但该方法并没有改变单次CFD分析时间。提出一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OD-BPNN)模型的热启动策略,并应用于气动代理优化。使用POD-BPNN模型对SBO中的初始样本建立从几何设计变量到流场数据的预测模型;在SBO迭代过程中,使用该模型预测新样本的流场,并将其作为CFD分析的初场,进行热启动计算,获得新样本的数据;添加新样本数据到POD-BPNN建模样本并更新模型,直到优化结束,通过案例对该策略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跨声速翼型减阻优化设计中,基于POD-BPNN的热启动策略使得单次CFD计算时间降低68%,SBO的效率整体提升37%。
    • 雷翔胜; 王彦峰; 王流火; 杨易
    • 摘要: 对一预制舱变电站项目低矮建筑群中的综合舱进行了屋面角区无构件、附加新型三维曲面构件及传统女儿墙构件3种工况的风洞测压对比试验;选取其中0°,90°,30°三个典型风向角下综合舱屋面角区的峰值风压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附加构件时,3个风向角下综合舱屋面角区局部的峰值负压均较大,其中30°风向角下个别测点峰值负压系数极值可达-12.0,对围护结构风荷载设计最为不利;曲面构件及女儿墙构件均能不同程度减小屋面角区的风荷载,其中在30°风向角下,两者分别能将屋面角区几个风敏感测点处峰值负压系数的平均值减小为无构件工况下的46%和55%,表明本文设计的三维曲面附加构件效果相对较好,能更有效优化这一类低矮建筑屋面角区局部不利风荷载。
    • 刘沛清; 戴佳骅; 夏慧; 张雅璇; 栾博语; 李庆辉
    • 摘要: 增升装置设计作为大型客机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设计水平的提升将极大提高飞机的整体性能.虽然先进增升装置方案朝着简单形式发展,但其设计目标将结合气动、机构、结构、噪声等复杂考虑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综合性能和提高飞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是个高难度多学科多约束耦合的设计问题.结合气动优化、机构设计、一体化研究等多方面增升装置设计难点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最终完成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分别回顾了干净构型到巡航构型的外形设计方法;起降构型的气动评估、优化方法;增升装置位置表达方法和机构设计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方法的思想,总结了国内外在该方向所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
    • 朱航; 王月; 兰玉彬; 张萃; 李珂宇
    • 摘要: 针对电动无人机应用于农业遥感监测时受其续航时间限制的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续航时间长、适用于农业遥感监测的翼身融合布局的轻型电动固定翼无人机.提出了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总体设计方法,确定了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结构参数,建立了物理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计算了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的气动性能,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动态分析了其飞行状态下的受力分布.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较初始设计模型的升阻比提高了 2.6%,在迎角为6°、巡航速度为15.5 m/s时,所设计的翼身融合布局轻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身压力分布合理,且拥有良好的气动特性.起飞质量为1.5 kg时,无人机下表面压力最大,为143 Pa,升力主要集中在机翼前缘部分,计算所得理论续航时间为65 min,在巡航阶段最大变形量0.288 38 mm,符合飞行器工作条件,无人机结构和选用材料均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本文设计的电动轻型固定翼农用遥感无人机在结构、材料和性能方面均适用于农业遥感监测.
    • 于淼; 刘明杨; 耿亚彬; 苗秀娟
    • 摘要: 为研究城市轨道列车气动特性以及底部部件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三节车模型进行简化,保有底部部件较高完整性,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预测列车周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列车气动阻力分布呈现出尾车阻力最大,占三节车总阻力的48%;中间车阻力最小,占总阻力的14%.其中转向架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的15.1%,56.4%和23.0%.车底设备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10.5%,10.3%和8.6%.因此对于头车、尾车采取减阻方案首先是采用流线型头型的方式减少流动分离现象.对于中间车减阻方法则要首先针对底部部件,采取密封舱的方式减少其产生的压差阻力.通过优化列车头型发现列车气动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列车头车、中间车和尾车阻力分别为原始情况下的61.4%,70.1%和58.3%.在流线型外形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列车底部区域流场也有效改善了底部区域部件气动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