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2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21223篇;相关期刊586种,包括中国骨伤、基层医学论坛、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等;开放性骨折的相关文献由39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伯松、孔禄生、朱通伯等。

开放性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2 占比:7.69%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1223 占比:92.12%

总计:23038篇

开放性骨折—发文趋势图

开放性骨折

-研究学者

  • 张伯松
  • 孔禄生
  • 朱通伯
  • 李军
  • 郭耀兴
  • 余斌
  • 唐佩福
  • 张伟
  • 张健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小立; 晏桂明; 何天颂; 罗彬; 高征煜
    • 摘要: 目的 探讨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收治的2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患者,通过钢板或外固定架对骨折进行固定,9例患者通过端端吻合,11例患者通过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后20例患者中18例患者肢体远端行切开减压,二期直接缝合闭合创面6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3例采取局部转移皮瓣,1例患者采取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通过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成活,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均保肢成功,对患者进行5-24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成活肢体中15例患者获得骨愈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4例下肢损伤存在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患者上肢术后存在轻度爪形手畸形.通过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患者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5例(75.00%).结论 对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患者采取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确切,能够帮助患者保全肢体,避免截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兴源; 张国如; 陈尉; 潘辉龙; 杜秀藩
    • 摘要: 目的探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改变。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2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将术后发生感染者纳入感染组(n=30),术后未发生感染者纳入未感染组(n=62)。观察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最大,为60.00%,革兰阴性菌占33.33%,真菌占比6.67%;感染组IL-4、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未感染组低,CD8+水平较未感染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SAA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IL-4、IL-6、TNF-α、CD8+、SAA水平与术后感染呈负相关(P<0.05),CD3+、CD4+、CD4+/CD8+与术后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果 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与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有着密切关系。
    • 张琼
    • 摘要: 目的:探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修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收治的84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奇偶数法随机将入组患者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的二次植皮修复率、三次植皮修复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二次植皮修复率、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采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护理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创面修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 刘裔阳; 唐华羽
    • 摘要: 目的:研究外固定架治疗成人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12~2019-12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成人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65例,观察并记录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价表来评估患肢功能状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患肢膝关节功能状态,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肢踝关节功能状态。结果:行外固定架治疗的开放性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钉道感染占12.30%及延迟愈合占10.76%。但所有患者并未出现骨髓炎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患者术后较易出现关节僵硬,其中尤以踝关节为甚。结论:外固定架可作为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最终处理手段,尤其是合并明显的胫腓骨分离且自身不稳定的高能损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 黄美全; 徐红; 李艳军; 张锡平; 邱尔钺; 王镖
    •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对开放性与闭合性AO/OTA-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行ORIF的90例AO/OTA-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骨折类型分为开放性骨折组(40例)与闭合性骨折组(50例)。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上肢功能评价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骨折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闭合性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与闭合性AO/OTA-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ORIF术后的上肢功能及预后无明显差异,但开放性骨折延迟愈合。
    • 东海救
    • 摘要: 20分钟,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56机组发现目标货船,绞车手通过吊运救生员的方式,安全地将受伤船员带回了机舱。2022年5月8日,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接险情信息:位于上海高东机场东南方向约66 n mile处,某外籍货船上1名中国籍船员手指开放性骨折,亟需送岸医治。东海救助局立即指派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执行该救助任务。
    • 刘彦洁
    • 摘要: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水平、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以及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效果优于钢板内固定术。
    • 陈小雁; 吴翔燕; 陈少源; 林海宁; 刘美铃
    • 摘要: 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护理干预对预防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钉道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开放性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纱布敷料,试验组使用银离子敷料,比较两组病人换药次数、换药费用、钉道口愈合情况,并分析两组病人发生钉道感染后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换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共17例病人为乙级和丙级愈合,对照组共27例病人为乙级和丙级愈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渗出液培养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大肠埃希菌(9株)等。结论:银离子敷料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开放性骨折病人外固定架术后钉道感染发生率,减少换药次数及换药费用。
    • 郑惠灵; 孙柯; 陈惠; 盖玉宁; 郑喜灿
    •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负压封闭引流对开放性骨折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Web of Science、CINAHL等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8月公开发表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创面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e 5.1.0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TSA 0.9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包含开放性骨折患者10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RR=0.43,95%CI(0.31,0.60),P<0.001],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RR=1.33,95%CI(1.19,1.50),P<0.001],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SMD=-4.87,95%CI(-7.21,-2.52),P<0.001];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各结局指标在样本量达到期望信息量之前已获得肯定结果。结论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负压封闭引流能更有效降低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率,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 赵建武; 魏建江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78例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和对照组(外固定器结合常规引流),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清洁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治疗,在促进患者临床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