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酪根

干酪根

干酪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4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0370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球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干酪根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善思、彭平安、李术元等。

干酪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 占比:1.94%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0370 占比:97.82%

总计:20823篇

干酪根—发文趋势图

干酪根

-研究学者

  • 田善思
  • 彭平安
  • 李术元
  • 耿安松
  • 钟宁宁
  • 付晓飞
  • 张景廉
  • 曾芳
  • 李农
  • 柳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洪林; 张介辉; 计玉冰; 李晓波
    • 摘要: 页岩中广泛发育的沥青质纳米孔是商业化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对沥青质纳米孔隙的评价也逐步成为页岩储层和地质选区评价的重要参数。该研究以四川盆地海相、鄂尔多斯盆地过渡相及陆相页岩为例,采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吸附和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页岩有机地球化学、页岩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通过统计分析认为;1)不同的页岩孔隙类型和结构组成特征不同,主要受控于页岩干酪根类型和演化过程;2)不同类型页岩孔隙都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微孔隙越发育复杂度越高;3)不同类型页岩孔隙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成熟阶段孔隙组成成分不同,中高成熟度海相页岩储集能力主要来自有通过气泡变孔形成的沥青质气孔。以上认识对于认识评价不同类型的页岩,指导页岩气勘探层系优选评价具有重要勘探意义。
    • 李晶辉; 韩鑫; 黄思婧; 余洋阳; 强贤宇; 顾康福; 侯大力
    • 摘要: 页岩气是以CH_(4)为主赋存在有机质页岩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中的吸附气是页岩气后期产量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页岩的吸附机理对页岩气开发有重要作用。利用Ⅱ型(混合型干酪根,来源于浮游生物)干酪根分子建立Ⅱ型干酪根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CH_(4)在Ⅱ型干酪根中的微观吸附行为和机理,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并进一步探究了孔径、温度和压力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取得的认识如下:(1)孔径越大,CH_(4)超额吸附量越大;温度越高,CH_(4)超额吸附量越低;压力越大,CH_(4)绝对吸附量先快速上升后逐渐平缓,CH_(4)超额吸附量先上升后下降;(2)随着孔径的增加,CH_(4)的吸附热越来越少,并从吸附热看,CH_(4)在干酪根的吸附行为是物理吸附;(3)孔径小于1 nm时,CH_(4)在干酪根中为吸附相;孔径大于1 nm时,CH_(4)在干酪根中为吸附相与游离相共存。
    • 林舒敏; 梁洪博
    • 摘要: 干酪根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通过确定干酪根的演化程度,划分干酪根类型可以判别源岩生油气潜力.制备的干酪根中仍含大量难溶无机矿物(主要是黄铁矿),黄铁矿的存在会影响显微组分的判定、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及硫同位素的测定.因此去除干酪根中的黄铁矿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干酪根中黄铁矿处理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本文对物理方法中的重液分离法、化学方法中的硝酸氧化法、盐酸锌粉法、氢化铝锂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氯化亚铬还原法、电化学法等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的最优实验方案为反应较为温和、成本较低的盐酸锌粉法与无机重液分离法联合使用.
    • 石钰; 杨晓娜; 李树刚; 严敏; 双海清; 薛俊华
    • 摘要: 应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构建了3种不同含水量(水分子质量分数0%、3%、5%)的干酪根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和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不同含水量干酪根模型中多组分气体(CH4、CO2和N2)竞争吸附、扩散规律以及吸附体系的总能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酪根中含水量的增加,纳米孔隙中水分子毛细凝聚效应增强,多组分气体在干酪根中的吸附量及扩散系数均降低.当吸附体系中吸附质分子数增加时,体系释放的能量逐渐增大而总能量减小,增加含水量会抑制体系总能量减小.升高温度会抑制多组分气体的吸附而促进多组分气体的扩散,反之增大压力能够促进多组分气体的吸附而抑制其扩散.由于气体吸附数量与分子动力学直径成反比,在竞争吸附中,CO2的存在会大幅降低干酪根对CH4和N2的吸附.同温同压下,CH4、CO2和N2在含水干酪根中的吸附量以及平均等量吸附热大小关系均为CO2>CH4>N2,而扩散系数大小关系为CO2CH4>N2.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多相(气相和液相)、多组分气体(CH4、CO2和N2)在页岩干酪根中的竞争吸附和扩散特性,其结论可为页岩气的高效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侯吉礼; 石剑; 崔龙鹏
    • 摘要: 采用裂解色谱(PY-GC-MS)、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和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手段,分析了Estonia油页岩中干酪根及其热解产物的结构特性,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油页岩热解符合干酪根热解为中间产物热沥青,热沥青再热解为页岩油、干馏气和半焦等产物反应路径,中间产物热沥青的生成趋势反映了终产物的生成速率变化;H2、CH4和C2~C5组分主要来自热沥青中脂肪烃的芳构化、芳香族化合物烷基侧链的断裂及含氧化合物的缩聚等,干酪根热解产生的烷烃和烯烃类化合物是产油气的主要组分.干酪根和页岩油的自由基自旋浓度明显低于热沥青和半焦;半焦g值最大,干酪根次之,热沥青和页岩油的g值偏低.
    • 李健; 邓松良; 姚瑶
    • 摘要: 通过对新疆A地区烃源岩干酪根样品有机质类型显微组分特征研究,确定生烃方向和生烃潜力,对页岩油气资源进行潜力评价。结果表明:TI ≥ 80的I型干酪根有4件,占比2.21%;40 TI 80的II1型有77件,所占百分比42.54%;0 TI 40的II2型有62件,占34.25%;TI 0的III型有44件,占20.99%。样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包含大量的腐泥型、腐泥型–混合型,样品整体以II型为主,不仅能形成油,还能形成大量的气,即油伴生气;III型次之,生烃能力相对较差,主要形成气态烃;I型含量最少。
    • 谢国梁; 李章畅; 刘树根; 焦堃; 邓宾; 叶玥豪; 孙玮; 李泽奇; 刘文平; 罗超
    • 摘要: 目前对于深层页岩有机质组分识别及其中孔隙定量表征的研究不足,给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造成了困难.为此,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面扫描能谱分析,对深层页岩中的有机质组分进行有效识别,并利用PCAS软件定量对比不同有机质组分孔隙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孔隙发育、焦沥青孔隙保存机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中的有机质组分主要为沥青和干酪根,其中沥青主要为焦沥青,从中可以识别出有形态和无固定形态焦沥青,从干酪根中可以识别出藻类体碎片、细菌集合体、笔石体和微粒体等;②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与有机质组分类型密切相关,焦沥青孔隙十分发育,以气泡状、海绵状孔隙为主,藻类体碎片孔隙少量发育或者不发育,细菌集合体可见不规则孔隙发育,笔石体和微粒体基本不发育可视孔隙;③较之于黏土质页岩岩相,硅质页岩岩相中焦沥青孔隙更为发育,并且石英对于孔隙的保护作用优于黄铁矿、碳酸盐岩矿物;④无固定形态焦沥青、细菌集合体和藻类体碎片中孔隙以介孔为主,球状焦沥青主要为大介孔与宏孔,藻类体碎片中孔隙的发育与其原始类型有关.结论 认为,深层页岩中焦沥青孔隙的孔径、形状系数等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反映地层的压力环境,进而间接反映页岩气的富集状况.
    • 王铎
    • 摘要: 页岩是指粒径小于0.0039毫米的碎屑、黏土、有机质等组成的具有薄片状层理,容易碎裂的细粒沉积岩。而页岩气,指发育于大量微纳米孔隙(平均约为100纳米)的暗色富有机质泥页岩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于天然裂缝和孔隙,或者以吸附态赋存于干酪根、黏土颗粒表面的甲烷气体,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清洁能源。
    • 徐金泽; 陈掌星; 周德胜; 聂万才; 李苒
    • 摘要: 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耗日渐增加,作为非常规能源之一的油页岩是重要的接替资源.中国油页岩资源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位.原位转化技术作为油页岩开采的主流技术,利用热解反应建立渗流通道,开采页岩油气.基于热解反应阶段、干酪根热解、矿物成分影响与热解协同孔隙结构演化等4个方面对原位转化过程中的热解反应特征进行研究综述:(1)热解反应各个阶段下的热物理演化与热化学反应;(2)干酪根热解的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3)无机矿物分解对热解反应的促进与抑制作用;(4)热解反应协同孔隙结构演化的机理及其对微裂缝扩展的促进作用.立足于热解反应这一原位转化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力图为热解反应在油页岩与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勇; 马凤华; 马瑞赟; 潘进礼
    • 摘要: 以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泥页岩露头与钻孔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酪根地球化学特征如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其泥页岩有机质类型.结果 显示,显微组分鉴定、H/C和O/C原子比及Tmax-HI、Tmax-D均显示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总体表现为Ⅱ型,兼有Ⅰ型和Ⅲ型,与其沉积时期母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浮游动植物一致;钻孔样品比露头样品的有机质类型更好.有机质类型越好(由Ⅲ-Ⅱ-Ⅰ型为越好),TOC含量和生油潜力(S1+S2)也相对更高.马东山组泥页岩干酪根元素以C、H为主,平均质量分数分别达78.44%,4.8%,H/C原子比值介于0.09~0.19,平均0.13;O/C原子比值介于0.41~1.51,平均0.90.钻孔样品H元素含量相对更高,露头样品C元素含量相对更高;干酪根碳表现出重碳同位素特征,分布范围为-1.9%~-2.5%,主频率为-2.2%~-2.4%.分析认为,六盘山盆地泥页岩有机质干酪根地球化学参数主要受沉积-构造-热演化的地质过程控制,具体表现为干酪根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后期非线性变化受古沉积环境控制的有机质多源输入配比不同、沉积相带分布及风化、氧化作用等因素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