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烃动力学

生烃动力学

生烃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91100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生烃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钟、肖贤明、彭平安等。

生烃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1100 占比:99.94%

总计:191221篇

生烃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生烃动力学

-研究学者

  • 刘金钟
  • 肖贤明
  • 彭平安
  • 耿安松
  • 卢双舫
  • 米敬奎
  • 耿新华
  • 刘德汉
  • 王云鹏
  • 王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杨; 何伟; 曾繁如; 龙潇; 牟必鑫; 李轲; 宋金辉; 周瑞琦
    • 摘要: 昭觉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是西昌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潜力层系之一,但目前尚处于勘探起步阶段,且未系统开展过生烃动力学研究,生烃能力、生烃规模及勘探潜力还不明确。为明确该区白果湾组泥页岩生烃动力学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取得了昭觉凹陷白果湾组泥页岩产烃率及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生烃模式,并估算了油气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条件下,白果湾组泥页岩生成的天然气主要为C_(1),C_(2)~C_(5)次之。随着温度和EASY%R;的升高C_(1)和C_(2)~C_(5)的产率不断增大,而C_(2)~C_(5)、C_(6)~C_(14)和C_(14)的产率先增后减呈现典型的峰值分布,且不同的重烃气因其含碳原子个数不同导致产率不尽相同。(2)白果湾组泥页岩在0.5%≤R_(0)2.8%,C_(1)和C_(1)~C_(5)的产率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依然保持增长趋势,重烃气的产率随之递减,为生烃的过成熟阶段,也是干气阶段,气态烃以C_(1)为主。(3)白果湾组泥页岩最大产油率为8.15 mg/g,最大产气率为22.68 mL/g;泥页岩生烃强度为54.8×10^(4)t/km^(2),有机碳-氢指数法估算泥页岩生烃量为8213.27×10^(4)t,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烃源岩条件。结论认为,该实验模拟恢复了白果湾组泥页岩的生烃演化过程,揭示了昭觉凹陷白果湾组泥页岩生烃潜力,为西昌盆地昭觉凹陷陆相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 白雨; 汪飞; 牛志杰; 金开来; 李沛毅; 许多年; 陈刚强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及其周缘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30×10;t,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的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通过黄金管热模拟试验,并采用Kinetic软件进行计算,获得了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各类烃产率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生烃模式,进而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总烃产率高达412.24 mg/(g·TOC),其中液态烃类产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高峰温度为420~460°C,气态烃产率持续增加,总产油率高于产气率,气态烃碳同位素具油型气特征。(2)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C_(1),C_(2)—C_(5),C_(6)—C_(14),C_(14+)的生成活化能主峰值分别为268 k J/mol,255 k J/mol,251 k J/mol,247 k J/mol。(3)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模式与国内外14个不同盆地具有相似性,均为早期出现生油高峰、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且单位TOC的生烃能力中等偏上。
    • 张向涛; 史玉玲; 刘杰; 温华华; 杨兴业
    • 摘要: 基于两种升温速率下的玻璃管封闭体系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最大程度排除烃类裂解的影响,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油与生气的绝对产率及其与成熟度的理论共变模式。通过生烃模拟实验提供的精确产率数据,首次建立了该区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生成重烃(C_(14+))及降解气(C_(1-5))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地质推演的手段重建了半深湖相烃源岩生成重烃-烃气转化率与地层温度的理论协变关系,结合生烃洼陷的埋藏史-热演化史,认为惠州26洼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进程具有“早油晚气”的特点,早期石油快速生成,对应的地质年代跨度介于40~15 Ma,地温范围为95~160°C,而晚期主力烃源岩生成大量天然气,对应的地温范围为119~205°C,烃源岩现处于生气阶段的末期。
    • 王宪峰; 戴鸿鸣
    • 摘要: 在限定封闭体系(密封金管-高压釜体系)下,对杨家岩剖面雷口坡组海相煤样品进行了生烃模拟实验,利用热模拟实验模拟有限地层温度及静压力,短时间内恢复地质条件下漫长的生烃过程.结果表明:随热解实验的进行,甲烷产量一直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他烃类气体均存在一个生气值峰,随后产量开始下降,这与高温时期重烃气体热解成甲烷及非烃类气体有关;气态烷烃的碳同位素值都有随着热解过程的进行"先轻后重"的趋势.根据所得数据计算生烃动力学参数,对生烃演化及碳同位素分馏差异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
    • 陈春峰; 万延周; 张伯成; 付晓伟; 欧戈; 王军; 陈浩
    • 摘要: 通过生烃模拟获取生烃动力学参数是近年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地层热压生排烃模拟装置对南黄海盆地南二凹陷阜四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模拟实验,并拟合了生烃动力学参数.实验及研究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快速增大,以产油为主;第2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缓慢增加,为油、气同产;第3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快速增大,主要是以生气为主.实验拟合出阜四段烃源岩的生油活化能为228 kJ/mol,生气活化能为280 kJ/mol.与常压-完全开放体系试验、金管-高压釜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对比,本次实验南黄海盆地阜四段烃源岩在地层热压条件下出现生油窗滞后现象,烃源岩样品在高成熟演化阶段依然具有较高的液态烃产率.阜四段生油活化能值较高,其内在原因是有机质受到烃源岩孔隙中高压水的“保护”作用以及受生烃空间的影响,延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综合前人实验结果分析,有限空间热压生烃模拟实验环境更接近于烃源岩在地层条件下的生烃条件,实验结果对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油气勘探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 冯德浩; 刘成林; 田继先; 太万雪; 李培; 曾旭; 卢振东; 郭轩豪
    • 摘要: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为了评价一里坪地区天然气资源潜力和风险勘探选区,开展了盆地与含气系统模拟研究,明确了其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生气凹陷以及有利运聚方向.结果表明:①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TOC质量分数为0.2%~1.0%)与柴西地区相当,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②研究区下油砂山组(N21)和上油砂山组(N22)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的关键时期分别为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狮子沟组(N23)烃源岩至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③研究区主力气源岩为下油砂山组(N21)烃源岩,主要生气时期为七个泉组(Q1+2)沉积时期;2个主要生气中心分别为碱石山—红三旱四号构造北部和船形丘东北部—台南.④红三旱三号—红三旱四号构造、鄂博梁Ⅲ号—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和台南—涩北构造均为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为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曾立飞; 靳军; 马万云; 于双; 潘长春
    • 摘要: 应用金管-高压釜装置对采自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煤样JC25和东部煤样JC41进行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量和生烃动力学参数.升温速率分别为2°C/h和20°C/h,实验压力为50 MPa.实验得到两个煤样JC25和JC41最大生油量(以下单位mg/g均表示每克有机碳的生成量)分别为126 mg/g和68.5 mg/g,计算的排油量分别为88.8 mg/g和29.5 mg/g,表明侏罗系煤岩在南缘西部四棵树凹陷较其他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油潜力.两个煤样最大生气量(∑C1–5)分别为121.6 mg/g和112 mg/g,差异相对较小.煤样JC25和JC41的H/C原子比值分别为0.85和0.77,类脂组含量分别约为8%和6%,岩石热解(Rock-Eval)参数氢指数(IH)分别为155 mg/g和156 mg/g.实验结果表明,H/C原子比值、类脂组含量比IH能更好地反映煤岩的初始生油、生气潜力.依据生烃动力学参数模拟了地质条件下(升温速率5°C/Ma)的生油和生气过程.煤样主要生、排油阶段的Ro,Easy介于0.80%~1.20%之间.在半开放条件下(发生排油),两个煤样的生气速率比较接近.在Ro,Easy=1.50%时生气转化率分别为23%和18%,煤岩主要生气过程发生在高过成熟阶段(Ro,Easy>1.50%).侏罗系烃源岩在霍玛吐背斜带中部成熟度较高,较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 柳波; 刘阳; 刘岩; 贺君玲; 高逸飞; 王浩力; 范晶; 付晓飞
    • 摘要: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资源潜力进行预测.嫩江组各段总体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是以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嫩江组一、二段古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体,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其中嫩一段烃源岩综合品质最好,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岭凹陷新北—大安地区.通过原位电加热模拟可以推断,2 kW加热功率下,页岩温度上升迅速,在加热4年后温度可达到600°C以上;1 kW加热功率下,则需要约8年.有机质转化率在加热到第五年时已经接近100%,达到原位改质最大资源丰度;加热至第五年末,在2 kW功率下,嫩一段页岩可产生的页岩油资源量为245.02×108 t,嫩二段为65.89×108 t.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