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51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求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南开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工资差距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永健、周禄松、蔡宏波等。

工资差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0 占比:48.9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351 占比:50.58%

总计:694篇

工资差距—发文趋势图

工资差距

-研究学者

  • 胡永健
  • 周禄松
  • 蔡宏波
  • 赵文祥
  • 佟家栋
  • 喻美辞
  • 张亚斌
  • 李实
  • 杜威剑
  • 胡昭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悦; 赵强; 朱雅玲
    • 摘要: 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下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效率差异与替代效应,为诠释技能溢价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199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增广平均组估计、系统矩估计和门槛估计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技能溢价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和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技能溢价对居民消费存在“折线型”或“波动型”非线性影响,合理的技能溢价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而过低或过高的技能溢价都会阻碍居民消费增长,且过低技能溢价的阻碍效应更强。因此,应当充分考虑技能与工资的匹配性,保持适度公平和合理技能溢价,发挥收入差距对消费的积极影响。
    • 靳卫东; 房芳
    • 摘要: 当前我国“逆城市化”和“反向户籍歧视”等现象明显有悖于已有的市民化理论认知,也很难为现有的户籍歧视和劳动者特征分析所完全解释。为此,采用反事实分析、Brown分解和工具变量等方法,论证农民工市民化方式影响其行业选择进而作用于城乡工资差距的基本逻辑,结果发现:城乡劳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就业差异,包括行业隔离和“反向户籍歧视”。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受制于二元体制和城乡发展变化,很多农民工产生了对城镇户籍的“排斥”,偏好于选择特殊的市民化方式,即“半市民化”或“逆城市化”;而特殊的市民化方式促使农民工以经济收入为目标、自愿选择工作条件较差的行业,由此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补偿性工资,甚至形成对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反超”,造成了“反向户籍歧视”。在改变研究方法和替换农民工市民化的衡量指标以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公平配置城镇资源、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创新农地制度改革、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城镇生计,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而缩小城乡就业差异的有效途径。
    • 邢春冰; 李溢; 杨鹏
    • 摘要: 外来人口是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将外来人口和本地职工看作两个分割的群体,很少考察外来人口在企业间的分布状况。本文利用2018年的城镇家户调查数据首次考察了农民工在城镇地区企业间的分布,并考察了农民工分布与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来员工分散地分布在城镇地区的企业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群分特征,表明城市地区并没有明显的针对农民工的雇主歧视。2018年,在控制了劳动者的个人和工作特征(包括行业、职业和所有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小时工资显著高于城镇本地职工20%以上。劳动合同签署状况以及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差别并不能解释上述差异。此外,企业中外来员工的比例越高,本地职工(和外来员工)的工资水平越高。本文的结果意味着,城镇地区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雇主歧视,而且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但是,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外来移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能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相反,农民工收入升高可能是迁移成本上升以及在城市地区无法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移民的工资上升,同时对我国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起阻碍作用。
    • 张华荣
    • 摘要: 基于2007~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以基尼系数测度上市公司间员工工资差距的变迁轨迹.研究发现:样本上市公司间员工人均工资基尼系数整体呈现递减趋势;50亿元以上规模、成长期和衰退期、非国有、资本密集型上市公司间员工人均工资基尼系数分别高于10亿~20亿元和20亿~50亿元规模、成熟期、国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员工人均工资基尼系数最高是制造业0.9(2007年),最低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2(2008年),大部分行业集中于0.3~0.4.这表明依据员工所处的企业、行业特质核算工资,会出现"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按照劳动力价格支付工资,是一种典型的生产要素支付制度,对员工长期激励不够;依据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计量职工劳动报酬,探索劳动行为及结果与企业生产运营整体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激励员工工资中生产性劳动的投入,使得企业间员工工资分布相对合理.
    • 毛宇飞; 胡文馨; 曾湘泉
    • 摘要: 基于CGSS数据,本文检验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异质性,并利用RIF回归分解法探讨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城镇职工的影响大于农民工,从而进一步扩大户籍工资差距;网络信息渠道对城镇职工的影响更明显,互联网的工资溢价效应在"新生代"和高学历就业者中更显著;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扩大效应不会一直存在,随着农民工网络技能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而逐渐缩小.为此,本文建议强化网络基础建设和扩大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互联网使用比例和使用技能,从而缩小"数字鸿沟"和户籍工资差距.
    • 徐国庆; 黄繁华; 郑鹏
    • 摘要: 通过分析价值链分工、技术进步对跨国行业间和行业内工资差距的作用机理,并采用跨国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同形式的价值链分工、技术进步对不同收入国家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参与度和价值链分工地位对跨国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提升价值链参与度会扩大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而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则会缩小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同时,提升价值链参与度或价值链分工地位多会导致跨国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扩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等技术进步因素会缩小不同收入国家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价值链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对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在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中等收入国家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发挥其技术进步效应,缩小跨国行业工资差距.
    • 綦海彤
    • 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而后计算得出中间品关税水平,以此度量贸易自由化.接下来,本文借鉴Freestra和Hanson的外包模型来构建计量实证模型,检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我国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内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差距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用进口渗透率替代中间品关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结果依旧稳健.最后,本文从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改善非熟练劳动力收入状况、加强技术进步的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我国贸易的总体福利.
    • 庄渝霞
    •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劳动经济学和女性学不断耦合,常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性别隔离理论解释母亲与非母亲或者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21世纪80-90年代,不少研究者直接把生育事件作为影响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于21世纪初运用于解释女性职业地位变迁,形成了母职惩罚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与非母亲或父亲相比,职场中的母亲在收人、主观认定能力和福利方面遭遇系统性歧视。
    • 侯瑜; 王琪
    • 摘要: 近年来,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比重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速度却放缓了,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需求,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障碍。本文将转移障碍成因区分为个体选择因素和技术特征因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部门模型,从可观察的工资差距估计不可观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个体选择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非农业和农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未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巨大障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技术特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主要受个体选择因素影响。三是低学历农业劳动力和高学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的主要障碍都是个体选择因素。四是女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受技术特征的影响大于男性。五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部门的障碍均源于个体选择因素。六是与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选择因素,同时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受技术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大。
    • 邢春冰; 李溢; 杨鹏
    • 摘要: 外来人口是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将外来人口和本地职工看作两个分割的群体,很少考察外来人口在企业间的分布状况.本文利用2018年的城镇家户调查数据首次考察了农民工在城镇地区企业间的分布,并考察了农民工分布与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来员工分散地分布在城镇地区的企业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群分特征,表明城市地区并没有明显的针对农民工的雇主歧视.2018年,在控制了劳动者的个人和工作特征(包括行业、职业和所有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小时工资显著高于城镇本地职工20%以上.劳动合同签署状况以及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差别并不能解释上述差异.此外,企业中外来员工的比例越高,本地职工(和外来员工)的工资水平越高.本文的结果意味着,城镇地区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雇主歧视,而且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但是,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外来移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能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相反,农民工收入升高可能是迁移成本上升以及在城市地区无法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结果.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移民的工资上升,同时对我国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起阻碍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