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间距

层间距

层间距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1975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中国科技纵横、科技致富向导、河北果树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2009第八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湘潭)研讨会、2007年全国煤矿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与机电一体化装备研讨会等;层间距的相关文献由101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成刚、吴诗德、周立明等。

层间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1975 占比:99.86%

总计:172217篇

层间距—发文趋势图

层间距

-研究学者

  • 梁成刚
  • 吴诗德
  • 周立明
  • 张一敏
  • 方少明
  • 方海平
  • 潘阿锁
  • 王栋
  • 石国升
  • 肖元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玲鑫; 刘畅; 马鹏飞; 曹留烜
    • 摘要: 采用热处理方法,通过改变热处理时间和温度来调控氧化石墨烯(GO)薄膜的层间距,并考察了Cs+、K+、Na+、Li+、Sr2+、Mg2+和Al3+离子在不同层间距的GO薄膜中的渗透性.结果发现:热处理后得到的GO薄膜在湿润状态下的层间距范围为0.57~1.31 nm,当薄膜层间距在0.55 nm左右时,水分子很难在薄膜中输运;此外,在不同层间距的GO薄膜中离子渗透性除了与离子水合直径有关之外,还与离子所带电荷以及离子脱水作用有关.该方法实现了Li+/Mg2+和Na+/Sr2+的分离,为离子的精确筛分、促进如盐湖提锂以及核废液处理等提供了参考.
    • 罗晋朝; 宋桂贤; 路程
    • 摘要: 采用阳离子交换法制备蒙脱土交联催化剂(Fe-Ni-Al-MMT),采用XRD,BET,ICP等对催化剂的层间距、比表面积、活性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表征。考察活性金属物质的量分数,活性组分物质的量比n(Fe)∶n(Ni)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降解染料废水活性的影响,并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含量为物质的量分数6%,活性金属配比n(Fe)∶n(Ni)=4∶6,焙烧温度为500°C制备的催化剂,降解染料废水COD去除率为88.9%,其层间距d_(001)为1.770 nm,比表面积为151.9 m^(2)·g^(-1),重复实验下活性组分溶出很低,催化剂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
    • 肖美霞; 李苗苗; 宋二红; 宋海洋; 李钊; 毕佳颖
    • 摘要: Mxenes以其优异的比表面积、高导电率和组分可调性而受到广泛研究,并用作高效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然而,其有限的存储容量以及锂离子扩散引起的剧烈晶格膨胀限制了MXenes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本研究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MXene材料卤化(氟化、氯化或溴化)-Ti_(3)C_(2)。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范德瓦耳斯修正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表面端基(T=F^(-)、Cl^(-)和Br^(-))修饰对锂离子电池中Ti_(3)C_(2)负极的原子结构、电学性质、力学性质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i_(3)C_(2)T_(2)单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质和导电性质。相比Ti_(3)C_(2)F_(2)和Ti_(3)C_(2)Br_(2),Ti_(3)C_(2)Cl_(2)单层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沿二维薄膜两个方向的弹性模量分别为321.70和329.43 N/m)、较低的锂离子扩散势垒(0.275 eV)、开路电压(0.54 V)和较大的理论存储容量(化学计量比为Ti_(3)C_(2)Cl_(2)Li_(6)时达674.21 mA·h/g),这表明Ti_(3)C_(2)Cl_(2)单层作为锂电池电极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和充放电速率。此外,端基氯化扩大了层间距,进而提高了Ti_(3)C_(2)Cl_(2)中锂离子的可穿透性和快速充放电速率。本研究表明,表面氯化的Ti_(3)C_(2)纳米薄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为其它的MXenes基电极材料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
    • 黄凯; 王思洁; 苏海萍; 练成; 刘洪来
    • 摘要: 抑制锂枝晶生长是锂金属电池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电极表面涂覆石墨烯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然而,目前对石墨烯层间距影响锂枝晶生长的机制尚不明晰。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吸附和扩散两个角度考察了石墨烯层间距对锂枝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层间距为0.45~0.55 nm时,电极表面对锂原子的吸附较弱,锂原子扩散性能最好,有利于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若小于该层间距,锂原子在层间的扩散较难。反之,锂原子则会在石墨烯层上吸附聚集,导致锂枝晶的快速生长。此外,在最佳层间距下,B掺杂和N掺杂改性的石墨烯,能促进锂原子在石墨烯层间的扩散,避免锂的不均匀沉积,从而抑制锂枝晶的形成。
    • 杨秋实; 胡少年; 姚雅萱; 林先刚; 杜海威; 袁玉鹏
    • 摘要: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类非金属聚合物,其光催化特性,特别是在光催化水分解反应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块体石墨相氮化碳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受比表面积较大、光子利用率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前期大量研究主要采用异质元素掺杂、负载助催化剂、设计缺陷、构建异质结构等策略来进一步提升光催化性能.石墨相氮化碳具有二维层状的晶体结构,理论上其形貌和显微结构会对光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调节材料本征结构这一角度,报道了一种调控石墨相氮化碳层间距的方法.将三聚氰胺和氯化铵混合后,通过微波快速加热,利用氯化铵分解过程中释放氨气这一特性,破坏石墨相氮化碳层间的范德华力,增大其层间距并成功获得了薄片状结构.同时,微波加热可以实现快速升温,有效避免了电炉加热煅烧时间较长导致前驱体挥发的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光催化制氢和电化学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氯化铵含量对石墨相氮化碳层间距的作用以及调控层间距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与三聚氰胺加热所得到的块状结构相比,适量的氯化铵(氯化铵质量比为11%)和三聚氰胺在微波快速加热处理后可以获得薄片状结构.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进一步证实了显微结构的变化,薄片状结构和块体结构相比BET比表面积提升了2.1倍.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随着氯化铵含量的增加,(002)衍射峰位置左移,意味着层间距逐渐增大.红外光谱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氯化铵和三聚氰胺共烧并不会改变石墨相氮化碳的化学结构.光催化制氢测试发现,添加适量的氯化铵和三聚氰胺共烧可以明显提升光催化制氢性能.与块体材料(4.67μmol h?1)相比,层间距增大后光催化活性提升了约5倍(23.6μmol h?1).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莫特肖特基测试,我们发现层间距增大后可以显著提升石墨相氮化碳的可见光吸收性质,减小带宽,并获得更为合适的能级结构.且样品的导电性能得到改善,有利于电荷传输,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进一步提升.以上结果说明调控石墨相氮化碳的层间距是一种简单有效提升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手段.
    • 姚荣兴; 张彩云
    • 摘要: 研究了PS/PP、膨润土-PS/PP多元共混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PS及膨润土-PS的加入影响了PP的结晶形态,使共混体系半结晶时间缩短、结晶速率增加,结晶度降低;PS/PP和膨润土-PS/PP相同比例的共混体系,其熔融峰位置向低温偏移,体系熔点略低,其结晶峰位置向高温偏移,结晶温度有较明显的提高;PP/PS/膨润土共混体系中膨润土的层间距基本没有变化,表明在熔融共混加工过程中聚合物链没有插层到膨润土片层中.
    • 甄云鹏; 张程晖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氧化石墨烯膜的传输及分离拦截机理,并基于此总结出调控层间距可通过还原、交联、阳离子控制、插层、物理限制等化学物理方法;而内部结构缺陷调控主要通过创建纳米孔和密封缺陷.因此,概括和分析出氧化石墨烯的应用限制短板,提出氧化石墨烯膜材料的改性手段及措施,可为氧化石墨烯膜的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 陈家龙
    • 摘要: 本文通过标志层、层间距、煤层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四种煤层对比方法,对金泰煤矿的煤层对比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过程中各种对比方法相互验证,使煤层对比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 陈家龙
    • 摘要: 本文通过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特征三种煤层对比方法,对华航煤矿的煤层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相互验证,使煤层对比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 罗晋朝; 路程; 梁博; 黄勇; 赵彬侠
    • 摘要: 采用微波法和传统法制备铁铜铝交联蒙脱土(Fe-Cu-Al-MMT)催化剂.通过XRD、BET、SEM、ICP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的Fe-Cu-Al-MMT催化剂层间距d001为1.806 nm,比表面积为175.1 m2鬃g-1;相比于传统法制备的铁铜铝交联蒙脱土催化剂层间距和比表面积略有增加,而催化剂的稳定性增加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