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宫颈肿瘤

宫颈肿瘤

宫颈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84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45598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国际妇产科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放疗第一届第二次大会暨2015年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暨子宫肿瘤高峰论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建科7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议等;宫颈肿瘤的相关文献由1254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令英、乔友林、李力等。

宫颈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84 占比:10.37%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5598 占比:89.50%

总计:50945篇

宫颈肿瘤—发文趋势图

宫颈肿瘤

-研究学者

  • 吴令英
  • 乔友林
  • 李力
  • 林仲秋
  • 李莉
  • 章文华
  • 郝敏
  • 张蓉
  • 江忠清
  • 杨永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磊; 杨建敏; 杨然; 孙丽; 董莉丽; 张清伟
    • 摘要: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中的关系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180宫颈鳞癌病例术后石蜡组织标本作为研究组,另外收集同期南阳市中心医院源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组织标本60例作为正常组,免疫组化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ESM-1、VEGF、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正常宫颈和宫颈鳞癌组织中ESM-1、VEGF、E-Cadherin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ESM-1、VEGF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SM-1(81.7%比0.0%)、VEGF(66.7%比12.5%)、Vimentin(44.4%比0.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E-Cadher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45.6%比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随着宫颈鳞癌分化程度越高,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5,23.31,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ESM-1、VEGF及Vimentin阳性率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阳性率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1.65,24.38,31.57,P0.05)。宫颈组织中,ESM-1和VEGF的表达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46,−0.31,P<0.05);ESM-1和VEGF的表达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0.36,P<0.05)。结论宫颈组织中ESM-1和VEGF的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关系,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EMT过程。
    • 王瑾瑶; 张年萍; 白志强; 王震坤
    • 摘要: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目的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总的来说,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此外,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结论总体而言,队列效应的降低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年龄效应和周期效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 杨海荣; 丰树菊; 杜鹏琳
    • 摘要: 目的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人血清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住院的宫颈癌病人58例及癌前病变病人7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正常女性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DNMT1、DNMT3a表达水平,检测各组HPV感染情况,将观察组根据是否感染HPV分为HPV感染组和HPV未感染组,比较两组间血清DNMT1、DNMT3a表达水平。分析血清DNMT1、DNMT3a水平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HPV感染类型的关系。结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人血清DNMT1[(44.72±9.36)μg/L、(26.78±5.84)μg/L比(13.03±2.65)μg/L]、DNMT3a[(607.48±125.19)μg/L、(415.03±82.56)μg/L比(346.12±67.34)μg/L]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病人血清DNMT1、DNMT3a表达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血清DNMT1、DNMT3a水平与宫颈癌病人FIGO分期、CIN分级、HPV危险程度均相关(P<0.05)。血清DNMT1、DNMT3a诊断宫颈癌的AUC分别为0.918、0.875,截断值分别为36.049μg/L、563.431μg/L,特异性分别为92.9%、94.3%,敏感度分别为82.8%、70.7%;二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60,特异性为94.3%,敏感度为91.4%。各组HP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病人HPV阳性率最高为100.00%,宫颈癌前病变组HPV阳性率为61.43%,对照组HPV阳性率为6.00%,三组HPV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组病人及健康女性血清DNMT1、DNMT3a表达水平高于HPV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人血清DNMT1、DN⁃MT3a呈高表达,宫颈癌病人HPV感染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病人,HPV感染病人血清DNMT1、DNMT3a表达水平升高,且高表达DNMT1、DNMT3a水平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病情严重、HPV感染高危相关。
    • 饶云霞; 陈新生
    • 摘要: 目的探究宫颈鳞癌组织中泛素偶联酶E2(UBE2C)、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表达水平及其与病人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鳞癌病人73例、宫颈上皮瘤变病人62例、因子宫肌瘤需行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4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分别收集宫颈鳞癌病人宫颈鳞癌组织、宫颈上皮瘤变病人瘤变组织和子宫肌瘤病人正常宫颈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UBE2C、ECRG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中UBE2C mRNA[(1.01±0.29)、(1.97±0.63)、(3.64±1.21)]表达水平、UBE2C蛋白高表达率(20.37%、51.61%、68.49%)依次显著升高(P<0.05),ECRG4 mRNA[(1.02±0.31)、(0.75±0.26)、(0.51±0.19)]表达水平、ECRG4蛋白高表达率(66.67%、43.55%、26.03%)依次显著降低(P<0.05)。UBE2C、ECRG4蛋白在低、中、高分化宫颈鳞癌病人癌组织中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2C、ECRG4蛋白在Ⅰ~Ⅱ、Ⅲ期FIGO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人癌组织中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UBE2C mRNA与ECRG4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UBE2C蛋白高表达组病人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UBE2C蛋白低表达组,ECRG4蛋白高表达组病人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ECRG4蛋白低表达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0%比65.22%,73.68%比33.33%,P<0.05)。FIGO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UBE2C高表达、ECRG4低表达均是影响宫颈鳞癌病人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UBE2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CRG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病人5年总生存率低有关,可能是影响宫颈鳞癌病人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于洋; 李杨瞳; 孙洪赞
    • 摘要: 目的:对宫颈癌MRI大体肿瘤靶区(GTVMRI)和PET/MR融合成像大体肿瘤靶区(GTVPET/MR)进行观察者间差异分析。方法:对3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了^(18)F-FDG PET/MR扫描。所有原发肿瘤GTV图由4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核医学医师进行讨论和处理,并测量其参数。在MRI和PET/MR融合图上分别手工逐层勾画病变范围,自动计算出GTV。计算两者GTV的交集与并集的比值,即适形度(CI)。统计学上,结果采用Pearson分析、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GTVMRI将患者分为以下3组:<14 cm^(3)(n=9),14~<62 cm^(3)(n=16),≥62 cm^(3)(n=5)。GTVMRI与GTVPET/MR呈显著相关(r^(2)=0.96,P<0.01),观察者之间CI的相关性一般(r^(2)=0.50,P<0.01)。在<14 cm^(3)的队列中,GTVMRI,GTVPET/MR,CIMRI,CIPET/MR分别为(8.67±2.70)cm^(3)、(9.45±5.53)cm^(3)、0.63±0.06、0.57±0.09。在14~<62 cm^(3)的队列中,四者分别为(28.06±8.46)cm^(3)、(19.41±5.92)cm^(3)、0.58±0.09、0.65±0.08。在≥62 cm^(3)的队列中,四者分别为(73.45±10.94)cm^(3)、(41.47±11.28)cm^(3)、0.43±0.11、0.54±0.12。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C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P<0.01)。结论: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单独的MRI与融合PET/MR测量出的宫颈GTV差异增大。当肿瘤体积<14 cm^(3)时,MRI的一致性较好;而肿瘤在≥14 cm^(3)时,融合PET/MR产生的观察者间差异较低。此外,观察者间差异在MRI中是随着体积增大而减小的,而在融合PET/MR中是随着体积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孙国敏; 张琴琴; 巫永志; 徐国祥; 刘银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ISM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伴有促纤维结缔反应。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巢状或假腺腔样。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含少量黏液。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癌巢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P40及P63均呈局灶核阳性并分布于病变靠近基底部。特殊染色PAS及AB显示少数肿瘤细胞阳性。结论:ISMC为侵袭性癌,组织形态学上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MILE)类似。宫颈ISMC较为罕见,了解ISMC特征性病理表现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临床病理医生正确诊断该疾病以及制定出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 崔亚琴; 贾宁; 刘楷东; 韩晓栋; 陈明晓; 李莉莉; 刘勇; 任俊丽; 康晓艳; 孙乃萍; 王雪荣; 张继东
    • 摘要: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联合^(192)Ir后装近距离放疗、术后同步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对Ⅰb_(2)-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有/无术前辅助治疗宫颈癌患者86对;分为2组,新辅助治疗治疗组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192)Ir后装近距离放疗后行手术治疗,手术组直接接受手术治疗;再对172例患者按是否行术后同步放化疗及是否行术后辅助化疗分组分析。结果新辅助化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1、3、5年总生存时间,及复发、转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对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96.5%,P>0.05);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组3年总生存率大于未接受同步放化疗组(100%、91.8%,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192)Ir后装近距离放疗、术后辅助化疗对Ⅰb_(2)-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远期生存无影响;术后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该期患者远期生存时间。
    • 侯丽娟; 王文文; 翟建军; 孙燕
    • 摘要: 目的探究宫颈癌病人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 1,ERCC1)基因多态性与铂类超敏反应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3例宫颈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21 d为1个化疗周期,化疗1~2周期后,统计化疗效果,以此分为敏感组(n=71)和耐药组(n=32),统计两组ERCC1 rs11615位点基因型分布及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铂类化疗敏感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比较不同ERCC1 rs11615位点基因型分布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1)敏感组ERCC1 rs11615位点CT基因型(64.79%)高于耐药组(18.75%),且携带ERCC1 rs11615位点CT基因型的宫颈癌病人化疗耐药的风险低于CC基因型(P0.05)。结论宫颈癌病人铂类超敏反应与ERCC1 rs11615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建议临床重点观察上述指标,为宫颈癌铂类化疗超敏反应鉴别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 顿爱花; 孙少霖; 杨红敏
    • 摘要: 目的分析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CT)+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查在年龄>60岁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兰考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收的年龄>60岁宫颈癌筛查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TCT、HPV-DNA检查,以病理学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TCT、HPV-DNA以及联合检查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结果135例年龄>60岁宫颈癌筛查者经病理学活检诊断显示,42例阳性[19例意义不明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1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例鳞状细胞癌(SCC)],阴性93例(53例正常、40例炎性反应症状);TCT检查特异度为91.4%(85/93),HPV-DNA检查特异度为92.5%(86/93),TCT联合HPV-DNA检查特异度为91.4%(85/93),3种检查方式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HPV-DNA检查准确度93.3%(126/135)、敏感度97.6%(41/42)高于TCT检查80.7%(109/135)、57.1%(24/42)、HPV-DNA检查83.7%(113/135)、64.3%(27/42)(P60岁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度与敏感度,可作为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首选方式,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可参考依据。
    • 张明珠; 唐丽玮; 孙芳; 高岩冰
    • 摘要: 病例女,34岁,因经期延长,经量减少伴少量血块来诊。妇科检查:子宫前壁下段近宫颈处扪及一直径约6 cm的肿物,活动欠佳,压痛。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宫颈区探及混合性回声,大小约6.6 cm×4.3 cm×6.7 cm,边界尚清,周边见低回声晕,内以中等回声为主,见少许低回声及无回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