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放疗第一届第二次大会暨2015年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放疗第一届第二次大会暨2015年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放疗第一届第二次大会暨2015年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5-06-19

主办单位:西部放射治疗协会

会议文集: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放疗第一届第二次大会暨2015年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据统计,外阴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4.6%.对于局部病灶大,肿瘤浸润深,病变侵犯尿道口或肛门等邻近组织的局部晚期外阴癌患者,如直接进行手术,因创伤大,术后切缘有癌残留,大多数伤口不易Ⅰ期愈合,愈合后外阴严重变形等,对患者的性生活和心理影响较大,且晚期病人难以进行广泛切除术.我科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26例局部晚期外阴癌患者术前实施调强放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分析,术后病理结果示,患者术后临床分期比术前提前,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率下降,手术切净率上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进行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5年,1年生存率100%;全部入组患者5年生存率尚需继续随访观察。总之,对中晚期外阴癌患者术前施行IMRT除了可获得缩小肿瘤,减轻患者症状,提高切净率,可保留尿道、肛门等器官,减少盆腔脏器的切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外,还可缩短术前待床时间,减少放疗不良反应,从而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 摘要:放射治疗是盆腔肿瘤如宫颈癌、宫内膜癌、直肠癌等的重要治疗手段,成年人体大约50%的造血功能存在于骨盆的不规则扁骨中,这些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对辐射损伤敏感,造血功能下降导致的血液毒性反应是盆腔放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既往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国外目前推荐的骨髓勾画标准,以融合的CT、MRI图像,比较二者对骨髓认识的不同和勾画体积的差别,并通过放射治疗中及结束后不同时间点,动态观察MRI骨髓损伤的变化,寻找其影像学规律,探索调整盆腔骨髓受照射剂量,明晰骨髓损伤程度与造血功能恢复时间的关系,并且了解骨髓功能损伤对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为今后改进和完善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减轻骨髓放射损伤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宫颈癌周围神经侵犯(PNI)对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413例(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宫颈癌神经侵犯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宫颈癌预后的意义.rn 结果:宫颈癌神经侵犯的患者共有33例,其与淋巴结转移阳性、肿块≥4cm、宫旁侵犯以及脉管癌栓均显著相关(P<0.05).PNI阳性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76.7%明显低于阴性组84.6%,且差异显著(P=0.048);PN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79.9%,但无显著性差异(P=0.38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侵犯不是影响宫颈癌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rn 结论:宫颈癌神经侵犯降低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但其不能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亚型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病变的患者150例,依据其不同的疾病进展情况予以治疗方法,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HR-HPV及细胞学检查,包括TCT、HPV亚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及病理诊断检查,观察不同宫颈病变的HPV亚型检出及转阴率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下HPV亚型转阴率以及不同年龄段转阴率比较.rn 结果:所有患者中共检测出HPV高危亚型15种,前五位依次HPV16、58、52、53、18,就不同的宫颈病变而言,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中以及宫颈癌中检测前三位高危亚型均依次为HPV16、58、52,且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HPV16占有率也从18.56%,增加为33.33%,最后至50.00%,而逐渐成为优势亚型,HPV53亦呈现这一趋势.与宫颈癌的转阴率比较,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转阴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HPV16在宫颈癌的转阴率比较,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转阴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HPV53宫颈癌的转阴率比较,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转阴率均增加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治疗比较,宫颈部分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以及宫颈癌根治术的转阴率均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4种治疗方式都有的亚型中,HPV16在全子宫切除术的转阴率最高,其次为宫颈癌根治术.与老年段比较,青年段与中年段的转阴率均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HPV16、53的转阴率与宫颈病变、年龄、治疗方式具有相关性,HPV分型检测,尤其是针对HPV16的重复、再次感染的检测,不仅可为宫颈病变的筛查,进而预测肿瘤进展提供依据,而且还可用于患者的预后评估.
  • 摘要:目的:近年研究发现FIGOⅡB宫颈癌患者经手术+术后辅助放疗与根治性放疗两种治疗方法在PFS及OS方面无明显差异.故本研究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两者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通过采用已发表的上述两种方法治疗ⅡB宫颈癌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建立决策树模型分析两者的成本效益.成本数据源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质量调整生命年指标作为直接效果.应用增量成本效益比指标比较两治疗组的成本及预期寿命,结果用每调整生命年成本表示.rn 结果:手术+术后辅助放疗组的平均成本为10872美元,而根治性放疗组仅为5702美元.手术组比根治性放疗组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76453美元/调整生命年.rn 结论:ⅡB期宫颈癌患者应用手术+术后辅助放疗与根治性放疗可取得基本一致的生存率.根治性放疗治疗ⅡB宫颈癌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抑郁障碍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并检测不同抑郁障碍程度妇科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研究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改变,并探讨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抑郁量表测定,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并适时、合理免疫治疗的临床意义.rn 方法:从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新疆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360例妇科肿瘤患者中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临床资料,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low cytometry,FCM)分析检测不同抑郁障碍程度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rn 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抑郁障碍抑郁发生率为65.8%(195/296),轻度抑郁发生率为23.9%(71/296),中度抑郁发生率为19%(59/296),重度抑郁发生率为21.9%(65/296).伴有轻度抑郁障碍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3+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和CD4+/CD8+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抑郁患者CD3+、CD4+和CD4+/CD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随着抑郁的加重逐渐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新疆地区妇科恶性肿瘤抑郁障碍发生率高,妇科肿瘤患者随着抑郁程度加重,机体的免疫力相应降低,抑郁状态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及时准确地甄别出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合并妇科恶性肿瘤抑郁障碍的患者适时实施心理干预及辅助免疫治疗,提高其应对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疗效,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比较宫颈癌外照射时,患者在不同体位下(仰卧位和俯卧位),正常器官直肠、小肠及膀胱的受照剂量,选择宫颈癌放疗的最佳体位.rn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住我院拒绝后装治疗,同意接受根治性外照射治疗的18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制作仰卧位及俯卧位体模.通过增强CT定位,按照宫颈癌靶区勾画标准,所有靶区勾画由同一位医生完成,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调强放疗计划,所有处方剂量达到95%,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体位下小肠、膀胱及直肠等正常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最大:MAX;最小:MIN;平均:MEAN)的差异.rn 结果:仰卧位与俯卧位相比,小肠MAX(P=0.038)、MEAN(P=0.000)、V10(P=0.005)、V20(P=0.005),直肠MAX(P=0.038)、MEAN(P=0.017)、V10(P=0.014)、V20(P=0.027)、V50(P=0.001),膀胱MIN(P=0.001)、MEAN(P=0.011)、V10(P=0.008)、V20(P=0.000)、V50(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肠MIN(P=0.110)和V50(P=0.077),直肠MIN(P=0.433),膀胱MAX(P=0.119),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在宫劲癌外照射中俯卧位较仰卧位能降低小肠、直肠及膀胱的受照剂量,能更好的保护正常器官,减少毒副反应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合并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治疗的近期疗效.rn 方法:以在本院诊治的34例HIV抗体阳性合并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等距抽样方法,选择同期在本院诊治的34例HIV抗体阴性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对其相关HPV感染情况、治疗期间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病例调查且对比统计分析.rn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HPV高危型、多重HPV感染、治疗期间的放射性直肠炎及膀胱炎、HPV感染治疗后3个月复查阳性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对HIV抗体阳性合并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患者的近期疗效有良好的效果,但HIV抗体阳性合并HPV感染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HPV的转阴周期较HIV阴性的长.医务工作者应关注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易患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采取及时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 摘要:目的:对比调强放疗后程三维腔内后装治疗与常规放疗后程二维腔内后装治疗原发性阴道癌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差异.rn 方法:将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原发性阴道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外照射组10例、调强放疗后程三维腔内后装组20例、常规放疗后程二维腔内后装组23例.rn 结果:单纯外照射组、调强放疗组、常规放疗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Control Rate,DCR)、2年局部复发率、2年远处转移率、2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80%、100%、40%、10%、60%、20%;90%、95%、5%、15%、90%、0%;73.9%、95.7%、13.0%、8.7%、91.3%、52.2%.三组ORR(P=0.403)、DCR(P=0.780)、2年远处转移率(P=0.521)均无明显差异.调强放疗组(P=0.031)和常规放疗组(P=0.046)2年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外照射组,而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外照射组(P=0.045;P=0.02).常规放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外照射组(P=0.032).调强放疗组的放射性膀胱炎(P=0.002)、阴道炎(P=0.005)反应比常规放疗组更轻.rn 结论:外照射后程腔内后装治疗能降低患者的2年局部复发率,提高2年生存率.但调强放疗后程三维腔内后装治疗比常规放疗后程二维腔内后装治疗放射相关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结阳性比率(lymph node ratio,LNR)对IB~IIA期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影响.rn 方法:将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经根治性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的IB~IIA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LNR、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辅助治疗对PFS及OS的影响.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LNR、分期对PFS、OS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LNR>10%的患者PFS更差(HR=0.151,P=0.047,95%CI:0.023-0.974);而LNR>10%较LNR≤10%的患者的OS未见明显差异.rn 结论:LNR可以作为判断IB~IIA期宫颈癌患者PFS的一项独立预后因子.
  •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中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与宫颈癌不同时辰放疗肿瘤放疗敏感性的关系,从而选择宫颈癌最佳放疗时间点,以提高放疗效果,同时降低放疗的毒副作用.rn 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宫颈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时辰早放疗组:30例,9:00-11:00放疗,时辰晚放疗组:30例,21:00-23:00放疗.放疗采用外照射及近距离照射结合,外照射:盆腔中平面剂量DT50Gy/25次/6周,后装治疗:DT36-42Gy/6-7次,6Gy/次.分别于放疗开始前一天和放疗结束后一天上午9:00-11:00,晚上21:00-23:00四次宫颈局部取材,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近期疗效以部分缓解率(PR)和完全缓解率(CR)表示,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远期疗效由5年生存率比较.rn 结果:①治疗前晚放疗组患者宫颈癌肿瘤组织中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早晚值分别为4.82±9.58及4.25±3.91,早放疗组患者宫颈癌肿瘤组织中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早晚值分别为3.83±5.42及2.79±2.14,早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晚放疗组患者宫颈癌肿瘤组织中节律基因clock蛋白表达强度早晚值分别为4.64±2.11及5.61±2.28,早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4);早放疗组患者宫颈癌肿瘤组织中节律基因clock蛋白表达强度早晚值分别为5.38±8.19及6.42±12.21,早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结束时,两组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PR+CR)均为100%,时辰晚放疗组肿瘤的完全缓解率(83.3%)数值较时辰早放疗组(76.7%)稍高,但完全缓解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19).治疗的毒副反应晚放疗组Ⅱ、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6.7%、33.3%,较时辰早放疗组33.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辰晚放疗组消化道反应Ⅰ、Ⅱ度发生率分别为83.3%、13.4%,较时辰早放疗组76.7%、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n 结论:①治疗前宫颈肿瘤组织中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无昼夜差异,治疗后晚放疗组存在昼夜差异,提示晚放疗组放疗后宫颈组织中节律基因hClock蛋白表达强度存在昼夜节律.②对局部中晚期不可手术宫颈癌患者,时辰晚放疗与时辰早放疗相比,近期疗效无明显提高,时辰晚放疗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但可耐受.
  • 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改善维吾尔族宫颈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按所在病区将100例维吾尔族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分别在放疗前、中、后进行生活质量各指标的测量,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测量指标在半年中的变化及趋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优于对照组,除婚姻关系维度效果不显著外,两组在各维度3个时间点测量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护理实践能够提高维吾尔族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早中期宫颈残端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6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宫颈残端癌患者3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综合治疗,主要进行手术和放疗以化疗进行辅助.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年以治疗结束后5年时的生存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现象.rn 结果:治疗结束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观察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明显比观察组严重.rn 结论:对于早中期宫颈残端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e therapy,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Intensitv—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在宫颈鳞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应用,评价两种放射治疗方法的副反应及短期疗效.rn 方法:2014年1月~2O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83例宫颈鳞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每周顺铂25-30mg/m2,紫杉醇60mg/m2),42例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41例行固定野调强放疗,放疗剂量45~50.4Gy,后装腔内放疗(一管两球)30Gy.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FIGO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即时完全缓解率VMAT与IMRT分别为48.8%和35.7%(P<0.05),半年的的局控率VMAT与IMRT分别为100%和95.1%(P<0.05),急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VMAT与IMRT发生率分别为42.9%和58.5%(P<0.05),泌尿道系统不良反应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VMAT与IMRT相当.rn 结论:VMAT与IMRT相比,局部控制率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占优势.宫颈癌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比固定野调强放疗的副反应轻,肿瘤消退好,患者均能按计划完成放疗,保证了高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随访时间和病例数有限,没有长期生存期和慢性不良反应的对比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病例的长期观察。
  • 摘要:目的:回顾性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表达结果与组织分级、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的关系及其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维吾尔族上皮性卵巢癌和40例维吾尔族良性卵巢肿瘤及20例维吾尔族正常卵巢组织中COX-2与VEGF.rn 结果:COX-2.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62/82)和(66/82),明显高于在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比例(12/40)和(16/40)(P<0.05)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阳性比例(1/20)和(2/20)(P(0.05).COX-2与VEGF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5),COX-2与VEGF高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呈正相关(Y=0.555,P<0.01).rn 结论:COX-2和VEGF在正常卵巢组织中阳性表达极低,良性上皮卵巢肿瘤中呈低表达,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说明COX-2和VEGF在卵集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COX-2和VEGF在卵巢癌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因此COX-2和VEGF可能成为卵巢癌预后预测的指标,对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子宫颈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悪性程度较高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与宫体肉瘤相比仅为其1/10—1/15.加之该肿瘤用传统的放化疗治疗与其它类型的肿瘤相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采用了化疗加大剂量的组织间插植治疗加腔内治疗配合体外照射,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若按传统的放疗方法体外加腔内治疗,宫颈“A”点的最大剂量也只能给到70Gy左右,对于肉瘤来说是无法达到根治剂量的,采用组织间插植治疗的优点在于受照的肿瘤组织得到了高剂量的照射。由于剂量下降梯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故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量较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大大提高了肿瘤治疗剂量,完全符合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原则。该患者在插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过放射性直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
  •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后的MRI表现,评价MRI在宫颈癌放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分别进行放射治疗前后MRI检查,对肿瘤大小、信号,宫旁受侵、盆腔淋巴结等进行对比.结果:122例患者中,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106例,轻度缩小16例,肿瘤总体信号降低109例,信号不均匀13例,淋巴结缩小或消失28例.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后与宫旁组织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观察内容均清晰显示.结论:MRI检查对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在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rn 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同步放化疗治疗,放疗包括盆腔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Gy/5f;盆腔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nd(阳性淋巴结)及CTV(包括子宫、宫颈、部分阴道及其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两靶区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分别为PGTVnd:62.4Gy/26f,2.4Gy/f;PTV:46.8Gy/26f,1.8Gy/f.rn 结果:随访时间为24~3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5个月,随访率95%.PR、CR分别达95%(19/20)和90%(18/20),盆腔转移淋巴结完全有效率为90%(18/20).治疗近期疗效评价:CR90%(18/20),PR5%(1/20),SD5%(1/20).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20%(4/20),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20%(4/20).rn 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 摘要:目的:观察复发性卵巢癌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9月我科收治的5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行全身化疗同时针对复发转移病灶行盆腹腔调强放疗,分析5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近期疗效.结果:随访12个月,随访率100%;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进展1例.5例患者均有Ⅰ或Ⅱ级胃肠道不良反应,Ⅱ或Ⅲ级骨髓抑制.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能缓解,患者均可耐受不良反应,完成放疗计划.结论:盆腹腔调强放疗对复发性卵巢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和晚期不良反应需进一步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维、汉宫颈癌血清VEGF-C、D亚型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放疗后淋巴结复发的相关性.rn 方法:纳入50例行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采集血液标本,行根治性放化疗,并进行1年期随访,ELISA法检测血清VEGF-C、D亚型水平,分析治疗前VEGF-C、D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后VEGF-C、D与淋巴结复发的相关性.rn 结果:治疗前无淋巴结转移35例,一级淋巴结转移11例,二级淋巴结转移4例,血清VEGF-C分别为144.43±26.55pg/ml,287.85±96.39pg/ml,418.65±148.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0,P=0.000),血清VEGF-D分别为2363.56±562.46pg/ml,2289.3±538.29pg/ml,2295.29±277.4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4,P=0.91).治疗后无淋巴结复发或转移39例,淋巴结复发或转移11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VEGF-C分别为172.45±139.18pg/ml,305.79±192.3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3),在治疗后VEGF-C分别为157.19±99.38pg/ml,327.91±187.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5,P<0.001),而VEGF-D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血清VEGF-C水平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测定其血清含量有助于宫颈癌治疗前阳性淋巴结的辅助诊断,以及放疗后淋巴结复发的判定.而VEGF-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明确关系.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应用植入性缓释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与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与毒副作用.rn 方法:选择2013.1-2014-07月在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宫颈癌患者共80例,临床分期为Ⅱb-Ⅲb期,按治疗方法不同分实验(A)组40例(氟尿嘧啶瘤内植入区域化疗配合根治性放疗组),对照(B)组40例(顺铂静脉周疗配合根治性放疗组).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实验组CR为22例,PR为13例,NC和PD为5例.对照组CR为19例,PR为14例,NC和PD为7例.宫颈植入性化疗加同步放疗组和顺铂静脉周疗加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8%(35/40),83%(32/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以上的急性反应中,实验组骨髓抑制6例,消化道反应3例;对照组骨髓抑制17例,消化道反应5例,两组间骨髓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植入性缓释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较顺铂周疗疗效相当,副反应较小.
  •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诱发的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对3例因放疗而诱发的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rn 结果:3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予手术切除或放疗,并联合化疗.随访5~18个月,1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死于肿瘤复发.rn 结论:放疗诱发的肉瘤的诊断需依靠病史及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放疗为主,可联合化疗.大量的资料已证实,术前术后放、化疗,特别是手术不能完整切除的中晚期患者、G2-G3级患者,放、化疗能有效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为了减少放疗后诱发肿瘤,应严格掌握放疗的适应证,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对放疗设备严加防护,在放疗中选择最佳时间—剂量因子,避免局部产生严重放射反应,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对已行放疗的患者,要坚持随访和定期复查,对长期生存者应警惕诱发恶性肿瘤的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双子宫子宫颈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ⅢA、ⅢB期双子宫子宫颈癌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2例患者均行以顺铂为主的同步放化疗,1例行术前放疗40Gy/2Gy/20次之后,行“子宫广泛切除+双附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追加阴道残端腔内后装.另1例完成全程外照射+腔内后装治疗.结果:随访率100%(2/2),分别生存21月和60月.结论:双子宫子宫颈癌,子宫结构复杂目前尚无标准放射治疗模式,需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应用也是一个有效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