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失稳机制

失稳机制

失稳机制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3985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科技和产业、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学术研讨会等;失稳机制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庆林、陈光明、丁文其等。

失稳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3985 占比:99.51%

总计:24103篇

失稳机制—发文趋势图

失稳机制

-研究学者

  • 易庆林
  • 陈光明
  • 丁文其
  • 丁阔
  • 严慧珺
  • 任连伟
  • 何瑞良
  • 叶光明
  • 向安田
  • 吴晓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立春; 沈彬彬; 陈敏
    • 摘要: 为了研究循环爆破累计损伤作用下似层状铝土矿采空区群的失稳机制,借鉴结构力学理论方法,构建铝土矿采空区群结构模型,建立采空区群位移函数,引入爆破应力波作用损伤因子Dn,表征爆破荷载对岩体的损伤作用,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数据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当相邻采场爆源与采空区之间的距离和炸药当量一定时,采空区间柱的最大压应力、顶板的最大拉应力及顶板的位移均随着爆破次数增加而增加;当爆破次数小于12次时,采空区顶板、间柱最大应力均小于其极限拉、压强度,顶板位移处于允许范围内,采空区处于稳定状态;当爆破次数为13~15次时,顶板位移超过允许位移阈值6.5 mm,采空区顶板、间柱二者均处于稳定状态情况,采空区处于亚稳定状态;当爆破次数大于16次时,间柱、顶板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空区处于失稳状态。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似。相邻采场开采后期,采空区区域多次发生顶板失稳坍塌事故,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 杨婧; 蔡峰; 封居强
    • 摘要: 地面煤层气井稳定性是地面钻井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采动影响下煤层覆岩运动对钻井的失稳影响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覆岩“竖三带”的运动演变形式,总结了采空区瓦斯抽采地面钻井的失稳机制,并针对淮南矿区地面钻井抽采瓦斯技术的现状,从三个角度探讨地面钻井防失稳技术措施。针对钻井终孔垂高应预设在裂隙带中,对于井位选择提出“两减”原则,对于钻井结构防失稳措施提出“四增”原则。为解决地面钻井瓦斯抽采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
    • 蒋文鹏; 段文娅; 卢云; 张金蕾; 尹小涛
    • 摘要: 依托某公路失稳弃渣场案例,利用考虑弃渣堆填过程的有限元数值仿真技术,揭示该弃渣场的失稳机制;利用多期次地面调查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弃渣场在失稳、应急处置、水泥土搅拌桩加固下对周边既有养殖场、铁路桥墩和民居环境的安全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数值堆载试验的剪应变和塑性区云图揭示K59+320弃渣场的灾变是下卧淤泥质土层的承载失稳造成的,滑移主要沿下卧淤泥质土层侧向挤出破坏,弃渣堆积高度超过20 m以后边坡整体失稳;针对紧邻养殖场、下游在建铁路桥墩、道路左侧民居的多期次地面调查发现上述建(构)筑物结构外观完好,调查评估未发现弃渣场失稳、应急处置和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对附近既有建(构)筑物安全产生明显影响;根据表观和深部位移监测曲线,表观位移最大值76.0 mm,深部位移最大值5.5 mm,变形主要出现在施工期及工后稳定阶段,目前变化均趋于稳定,且月变化量小于1.0 mm,监测数据证明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后弃渣场对附近既有建(构)筑物的长期安全没有威胁。
    • 覃国强
    • 摘要: 土石混合体边坡受含石率和坡度的影响,边坡极易产生失稳破坏。针对崇爱高速路土石混合型高边坡稳定问题,开展了不同含石率及坡度条件下土石混合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制分析。基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土石混合型高边坡路段模拟分析了含石率为0%、10%、20%、30%、40%、50%,及坡度为30°、35°、40°、45°、50°、55°的边坡稳定性;通过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分析其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含石率的上升,其稳定性随之增加;在同一含石率情况下,随着边坡坡度升高,其稳定性将大幅度降低,且土石混合带来的稳定性提升难以抵抗坡度升高导致的滑动力上升。
    • 周孝鑫; 谭钦文; 林志果; 刘坡拉
    • 摘要: 为研究土质边坡深层滑移失稳机制,以京广铁路下行线K1219+000处路基边坡失稳为例,通过现场调查测绘、工程地质钻探、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深部位移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该土质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地质力学过程和失稳模式。结果表明:路基边坡表面裂缝宽度及深度呈坡顶至坡脚逐渐变浅变窄,变形具有一定的旋转性,牵引式特征明显,属于深层滑移拉裂式失稳;土质边坡经历了因坡脚开挖、抽水引起的应力场和渗流场重新分布阶段、雨水入渗软化导致下滑力不断增大而滑面逐渐迁移扩大加深阶段以及支挡结构抗力失效阶段3个地质力学过程,其失稳模式包括浅层滑移、浅层滑面向深层迁移、动荷载触发深层滑移失稳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滑面位置,并通过反演方法确定了滑面力学参数。研究采用了刚架式双排抗滑桩的整治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边坡变形与抗滑桩变形基本一致,且与监测结果整体吻合,这表明土质边坡深层失稳理论分析准确且计算的力学参数科学,整治对策稳妥、可靠。
    • 陈伟庚; 刘洋; 王栋; 岳茂; 张良
    • 摘要: 以西南山区铁路沿线典型的含结构面反倾岩质边坡为例开展振动台试验,采用时频域分析方法研究输入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时该类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总体上呈增大趋势仅局部有所减小,表明地震动力响应具有高程放大效应;在高度相等的情况下,除了底部坡内测点的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大于坡体表面,其余同一高度的2个测点均是坡体表面的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大于坡内,表明地震动力响应具有趋表放大效应;坡肩测点的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比边坡2/3高度处明显增大,在峰值加速度为0.9g时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达到最大值;坡内测点加速度傅里叶幅值谱的形态和分布与坡体表面测点基本一致,在20,30 Hz附近出现2个峰值,且随坡体高度增加,频谱分布逐渐变得复杂,加速度傅里叶幅值比逐渐增大,呈现出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
    • 张博; 谌文武; 裴强强; 赵建忠; 石玉成; 王旭东; 郭青林
    • 摘要: 根部掏蚀是土遗址坍塌的主要因素。关于土遗址掏蚀失稳机理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但主要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比例进行根部掏蚀实验的研究较少。基于夯土遗址掏蚀调查研究,制作1∶1夯土墙体模型,通过墙体根部掏蚀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其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掏蚀深度小于20%时,墙体应力变化很小;掏蚀深度大于20%时,墙体出现偏应力,并且快速增大;掏蚀深度为45%时,墙体发生倾倒破坏。在实验过程中,墙体应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掏蚀阶段,掏蚀稳定后应力变化不明显;墙体倾倒破坏过程非常迅速,整体表现为刚性倾倒,从夯层根部层界面拉裂是主要破坏模式,其应力应变特征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夯土遗址根部保护和夯筑支顶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 张祎; 李恒; 徐利军; 王林峰; 曾韬睿
    • 摘要: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机制,以雅鹊湾滑坡为例,基于Geo-Studio中Quake/W和Slope/W耦合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和动力响应.在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系数在1.199 ~0.859波动,随着库水位由175 m降低到145m,滑坡稳定性由欠稳定降为不稳定;堆积层越厚的部位,受到地震作用后位移越大,滑带和后缘基岩发生的位移较为一致;监测点峰值加速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且加速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也随高程增加而滞后;坡面峰值加速度受到坡度的影响,监测点坡度发生较大改变时,峰值加速度会相应的减小.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得出堆积层滑坡后缘剪切破坏,表层岩土体沿平行于滑带的滑面滑动,剪出口为库水位淹没的区域,滑坡由表层向深部滑动,最终基岩上覆土体全部滑动破坏,同时滑坡滑移会导致后缘基岩产生临空面,极易发展成为崩塌灾害.
    • 蒋先念; 张晨阳
    • 摘要: 近年来,三峡库区城集镇开发区顺斜向岩质滑坡失稳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研究顺斜向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失稳机制对防治此类滑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巫山县白杨湾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踏勘、钻探和多种监测手段,对这一典型顺斜向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失稳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此滑坡所处地层为巴东组第二段泥岩,岩体破碎,地下水较丰富.滑坡岩层向右边界倾斜,右边界受断层控制,断层面与岩层面相交切割形成楔形体顺斜向滑移.滑坡体积约320×104m3,滑动方向与岩层倾向夹角60°.受坡脚开挖和坡体建筑荷载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滑坡于2019年7月开始出现显著变形,滑坡中部的位移速率达到2~5mm/d.2019年9月中旬,滑坡前部设置应急抗滑桩后,滑坡变形开始减缓至0~0.5mm/d.白杨湾滑坡对城集镇开发区金科城造成巨大威胁,建议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专业监测"的防治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指导三峡库区顺斜向岩质滑坡防治和人工开挖诱发滑坡的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伟; 任鹏; 李庆尧; 郭夏飞
    • 摘要: 以平朔东露天矿北帮红黏土边坡为背景,研究采空区影响下红黏土边坡失稳机制.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红黏土边坡在采空区影响下的拱效应、应力分布特征及失稳破坏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红黏土边坡从稳定到破坏具有"台阶状"发展变化规律,其失稳破坏呈现"剪切-张裂-滑移-塌陷"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