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质滑坡

岩质滑坡

岩质滑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7430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灾害学、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年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3年学术会议、第11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等;岩质滑坡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斌、马二龙、张涛等。

岩质滑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430 占比:99.87%

总计:97552篇

岩质滑坡—发文趋势图

岩质滑坡

-研究学者

  • 余斌
  • 马二龙
  • 张涛
  • 石胜伟
  • 张勇
  • 王恒
  • 苗朝
  • 谢忠胜
  • 陈德龙
  • 谷明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林香; 刘福通; 叶武
    • 摘要: 艇湖山东侧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受强降雨影响,地下水入渗降低软岩力学性能后发生滑坡。为查明滑坡体特征,分析滑坡体稳定性,经地质勘查,查明了滑坡体的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分析了滑坡体基本特征。运用Geo-Slope/W软件进行稳定性计算,并结合滑坡体特征布设监测点,进行稳定性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变形情况、变形趋势。本方案可有效应用于指导滑坡防治工作。
    • 张恩铭; 程谦恭; 林棋文; 谢宇; 王玉峰; 姚志勇; 孙先锋
    • 摘要: 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常发生高位岩质斜坡失稳,形成碎屑流,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与经济财产损失。目前存在着许多关于岩质滑坡的研究理论和物理模型,但这些理论与模型都忽略了岩体结构这一属性,然而对岩质滑坡而言,岩体的结构特征不仅控制着斜坡变形失稳模式,同样影响失稳后滑体碎屑化运动过程,甚至最终的危害范围。因此,文章使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结构面强度、结构面密度、结构面方向和岩块强度下岩质滑坡碎屑化运动过程,研究了不同源区岩体结构对岩质滑坡破碎特征、运动形式和运动距离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质心运动距离随结构面强度增大而增大,结构面抗拉强度提升10倍,质心运动距离增加3%;(2)结构面密度的增加使得块体破碎率随之增加,但运动距离和分布面积都呈下降趋势;(3)水平向结构面岩体的前缘运动距离和质心运动距离与其他方向结构面工况相比均降低10%左右,分布面积则缩减接近30%,破碎率最大;(4)随着岩块强度增加,破碎率降低,分布面积最终缩减40%,完整块体工况运动距离最终增大15%左右。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岩质滑坡动力学过程,指导山区防灾减灾工作。
    • 李青峰
    • 摘要: 我国西部的贵州山区,受地质构造作用,岩质滑坡地质灾害十分发育,近年来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岩质滑坡,给人类居住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威胁和重大的损失。以贵州省安龙县总科组滑坡为例,详细阐述了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形成过程及破坏模式,着重阐述了结构面在岩质滑坡破坏中的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对这一地区同类型岩质滑坡的防灾减灾实践提供参考。
    • 常宏
    • 摘要: 如何精准识别潜在的滑坡地质灾害是当前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利用综合遥感技术进行重大隐患早期识别研究方兴未艾,但对无明显变形和地貌特征的潜在滑坡难以奏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践较多,在顺层岩质滑坡方面有一定研究基础,同时也有蓄水后的新生实例可供分析。本文即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三峡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研究方面的认识,针对水库型潜在顺层岩质滑坡,运用类比法和归纳法,通过对千将坪滑坡、杉树槽滑坡和卡门子湾滑坡特殊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并类比域外的瓦依昂滑坡和塘岩光滑坡,归纳总结了三峡库区潜在顺层岩质滑坡识别的宏观判据,涉及特殊的构造部位、构造活动、岸坡结构、易滑地层及地貌形态等,并进行了解释说明及流程简述;寄望于未来防治实践据此进行筛查排查,可望较为精准地圈定隐患范围,进而纳入现行监测预警体系,以实现事半功倍的防控效果。
    • 倪明; 保守林; 郝超
    • 摘要: 编号为TM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水电站库区,最大相对高差达到700m,属大型岩质滑坡。文章基于现场勘探+数值模拟方式,对TM滑坡在天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以及蓄水工况四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TM滑坡稳定系数达到1.42,具备足够的安全储备,不会发生失稳破坏;在地震和降雨两种不利工况下,滑坡仍能保持稳定状态;随着蓄水水位升高,滑坡的稳定系数逐渐减小,失效概率逐渐增大,当蓄水水位达到2550m后,稳定系数小于1,失效概率达到78.15%,极有可能发生失稳破坏。
    • 吴磊; 杨玲洁; 赵占群
    • 摘要: 针对川东北地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特殊性以及滑坡灾害多发的特性,选取广元市旺苍县白水镇中院村滑坡作为研究对象,以对该地区牵引式顺层砂岩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成因机制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和室内试验,对滑坡的形态、边界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形破坏特征与成因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产生的根源是斜坡自身特有的砂泥岩组合,而降雨是主要诱因;牵引式顺层砂岩滑坡变形破坏存在由前向后逐渐依次发展且变形破坏不均匀的特征。
    • 郑飞东; 王平义; 李云
    • 摘要: 岩质滑坡在下滑过程中会发生散体化,进而分解成形状及大小各异的块体。已有滑坡体兴波方面的研究多采用单一刚性块体或均匀散体颗粒对滑坡体进行模拟,较少关注滑坡体散体化对涌浪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开展三维水池物理模型试验,初步探索滑坡体的散体化过程对涌浪波动特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初生涌浪的最大波幅和最大波高随滑坡体散体化指标的增大而减小;第一波峰幅值和第一波高的沿程衰减规律符合孤立波理论,且其衰减速率分别依赖于涌浪的最大波幅和最大波高;三维水池试验中第一波峰幅值和第一波高的沿程衰减速度较二维水槽中更快。
    • 沙鹏; 刘冬艳; 黄永亮
    • 摘要: 采用FLAC 3D建立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数值模型,讨论软弱夹层厚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及倾角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坡体中最大水平位移始终出现在软弱夹层与坡面相交处.随着软弱夹层厚度的增加,最大水平位移增幅16%.软弱夹层的粘聚力与夹层上方的水平位移呈负相关,与夹层下方的水平位移呈正相关.随软弱夹层倾角的增加,夹层上方水平位移有增大的趋势,而夹层下方的水平位移存在临界角:倾角在5°~10°时,水平位移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倾角在10°~15°时,水平位移随倾角增大而增大.软弱夹层的赋存特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敏感程度为:软弱夹层的厚度>倾角>粘聚力>内摩擦角.降雨条件下,孔隙水压增大的顺序为:软弱夹层下部>内部>上部,夹层上部的最大孔隙水压力比下部平均降幅60%.
    • 贺春蕾; 朱星; 刘俊峰; 唐垚; 霍冬冬; 亓星
    • 摘要: “三段式”滑坡是岩质滑坡中的常见类型,锁固段岩桥对该类滑坡整体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针对锁固段滑坡中岩桥角度对滑坡破坏的影响,通过构建70°,90°,110°,130°4种不同岩桥角度的锁固段模型,采用声发射技术对其在单轴加载条件下破坏过程进行同步观测,分析锁固段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同时还建立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不同破坏模式所对应声发射特征分类判据。试验结果表明:①锁固段模型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岩桥角度的锁固段模型破坏过程中声发射能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②建立的不同锁固段破坏模式下声发射特征分类判据,可通过声发射特征预测其对应的破坏模式,为破裂过程的阶段识别和监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③岩桥角度小于90°时,锁固段模型发生以拉伸破裂为主的拉-剪破坏模式;岩桥角为110°时,锁固段模型产生以剪切破裂为主的拉-剪破坏模式;岩桥角为130°时,锁固段模型主要产生因受压导致的劈裂破坏模式。④岩桥角度的大小对锁固段模型的整体强度具有控制性作用,锁固段模型的承载能力与岩桥角度呈正相关关系。
    • 刘兵
    • 摘要: 为研究贵州尖山营煤矿地下采空后诱发的平缓顺层滑坡变形失稳机理,采用现场调查、遥感图像分析、地表GPS自动化监测技术与手段,对尖山营滑坡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滑动机理.结果表明:地下采空后,受临空面、上硬下软的岩性、与坡向相同的陡倾破裂面、降雨等因素作用,覆岩发生压缩变形并一直向上张拉破裂,多层采空与降雨加速岩体强度的衰减与变形,促使坡体剪切蠕滑变形.滑坡演化过程包括采空扰动-顶板沉陷变形-拉裂变形-蠕滑变形四个阶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