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销画

外销画

外销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贸易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725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青春岁月、岭南文史等; 外销画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殷洁、梁光泽、陈雅新等。

外销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1.27%

专利文献>

论文:7257 占比:98.73%

总计:7350篇

外销画—发文趋势图

外销画

-研究学者

  • 殷洁
  • 梁光泽
  • 陈雅新
  • 张冰冰
  • 戴璐
  • 曲闵民
  • 朱云
  • 林友
  • 白芳
  • 蒋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毅敏
    • 摘要: 外销画是指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开始,由广州的画家和画工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制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有的临摹和复制一些西洋名画,有的则按照西方顾客的品位,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描绘了反映中国(尤其是广东地区)风土人情的广泛内容。外销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上至皇帝和王公贵族,下到各行各业的黎民百姓;从湖光山色到港湾风光,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到珠江上穿梭航行的各类船只;这些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那些急切想了解中国社会的西方人的喜爱。
    • 蔡力杰
    • 摘要: 武夷山的视觉形象早在17世纪即已传入欧洲,随之而来的还有传教士所记录的相关物产、民俗等知识。此后仰赖中欧频繁的商贸往来,特别是茶叶贸易的深入,武夷山形象借助外销画载体得到广泛传播,进而被欧洲观众所熟知。从18世纪中叶起,武夷山形象则面临着种种趣味调适和文化融合,期间尽管一度产生了诸多误读与曲解,但仍得以藉由茶叶与奇景要素建立起一种迥异传统的新图式,并折射出欧洲观众对于这一中国名山的美好想象。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洗礼使武夷山形象实现了“祛魅”。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其形象历经媒介转换与图式修正,最终实现了转捩与重塑。而这段波澜起伏的图像流播史一方面使武夷山成为了欧洲人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也在跨文化视阈下为今人解读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新的思考。
    • 卢勇; 曲静
    • 摘要: 外销画产生于清代一口通商后的广州,以彼时的岭南社会风情为绘制对象。其中稻作图在绘制时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耕织图,还增添了岭南特色稻作技术和环节。与传统耕织图不同的是,外销画中稻作图的绘制是为了迎合在华西方人的购买需要,观者也以西方人为主。外销画是一种图像史料,在对外销画中的稻作图进行研究时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以其为主,采用多重史料进行考证,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其所呈现的“信度等级”。外销画中稻作图在彼时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发挥了正向作用,是传承农耕文明、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 黄蓓
    • 摘要: 明清时期,广州口岸出现了大量外销画。其中,通草画是众多广州工艺品中的重要代表,通草画片上演绎了当时广州中西贸易的繁华景象,反映民生百态,通草画也成为中西文化传递的信使。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革新,曾具有文化传播性的广州通草画在鸦片战争后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近年,随着非遗传承的推进,各大博物馆组织通草画展览,人们逐渐重新接触和了解通草画。承载了广东非遗技艺的通草画如何延续和发展也成了新的研究课题。外销画在18世纪末已非常发达,题材包罗万象包括风景、建筑、历史故事、风俗习惯、音乐、船舶、动物、植物等多种。
    • 王岩
    • 摘要: 清代外销画,在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中得以发展。外销画作为一种真实反映清代民间市井生活场景的特殊工艺,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本文通过考察18—19世纪清代外销画,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重点探讨外销画的题材与属性,揭示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清代外销画的文化功能,并研究清代外销画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现当代中国本土艺术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
    • 摘要: 外销画是由中国画师绘制,并销往外国的画,主要市场是欧美。外销画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兴盛干清朝。外销画的给画风格迎合外国人的喜好,西洋凤的外表结合中国风的内核,加上给画作品中所呈现的繁华的中国社会,深受西洋人的喜爱。外销画通常以描给当时的中国社会为主,如市井生活或各地的风土人情。
    • 李思慧
    • 摘要: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上半叶,广州十三行的各商馆前陆续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围栏以划分洋商的活动空间。在这段中外贸易蓬勃发展与中外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时期,商馆洋画中围栏的表现形式与功能在不断改变。观察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上半叶广州商馆洋画中描绘的围栏,分析画作中商馆或江岸之间的围栏空间演变并探索其成因,能够测绘该时代背景下中外贸易关系的距离变化。
    • 王家辉
    • 摘要: 自明朝起,西方传教士千里迢迢来到中土,先抵澳门途经富足繁荣的南昌、南京,最后辗转进入皇城北京,希望取得皇帝的传教特许。虽然他们最初的传教意愿在这王土之上坎坷重重,但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各种新式技术科学文化,其中西式绘画以其直接的视觉冲击吸引了帝王的注意,获得其立身展示的机会。自明朝开始被动接受传教士带入的宗教绘画,到清朝后期派遣留学生主动学习西方绘画,这一艺术进程在美术史上被称为"西画东渐"。初期西画的传入夹在飘忽的帝王喜好、守成的文人正统中发展与表现举步维艰时有断续,却也在逐步走高的市民群体中获得关注,影响到后来的肖像画的发展轨迹。直到清朝末期,西画东渐才成为真正的时代大潮,得到国人至上及下的重视。
    • 陈雅新
    • 摘要: 论及粤剧戏船,或误以"红船"为粤剧戏船专有之名,或混淆粤剧戏船与歌伎船.其实,"红船"在明清两代可指诸多船种,在诗词中一般泛指船舶.粤剧戏船最早见诸乾隆初年记载;是广府本地班即粤剧班借用珠江上常见的内河客、货船,并不断进行"戏班化"改造而成的船种;至清末民国才始称"红船",或仅是在颜色上与前一阶段所用"黑船"对比的结果.粤剧戏船的基本形制由创制于明永乐朝的漕运河船演变而来,为头低尾翘的平底浅船,长约22.1米,宽约4.5米,其结构、部件的形制、颜色皆大致可考.
    • 高嵩
    • 摘要: 文章以清代外销花鸟画的兴起和发展为时间线,探析在此过程中外销画的兴衰以及作为外销画生产者的外销画家的由来,并通过中国传统的岭南花鸟画与之相较,探讨传入的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在同一土壤中的不同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