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协同

场协同

场协同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78070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节能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场协同的相关文献由948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文铨、华贲、何雅玲等。

场协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8070 占比:99.58%

总计:78397篇

场协同—发文趋势图

场协同

-研究学者

  • 陶文铨
  • 华贲
  • 何雅玲
  • 刘伟
  • 程林
  • 邓先和
  • 姚建华
  • 屈治国
  • 王梁
  • 田茂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海荣; 彭培英; 陈晓萌; 吴亚辉; 王建华
    • 摘要: 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内冷油腔振荡强化传热机理,应用场协同理论对活塞内冷油腔中机油的振荡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分析。采用CFD软件Fluent模拟椭圆形油腔和水滴形油腔内机油的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得到2种结构油腔的平均场协同数和协同角余弦值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场协同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活塞内冷油腔的振荡强化传热性能,水滴形油腔内、外壁面处的协同角要小于椭圆形油腔,平均场协同数和协同角余弦值都大于椭圆形油腔,说明水滴形油腔的协同程度更好,其强化传热效果也更佳。采用场协同理论可以满足活塞内冷油腔的结构优化设计,为提高活塞内冷油腔的强化传热能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 郭开放; 曾卓雄; 徐晓东; 程恒; 公雪
    • 摘要: 为了探究炉膛传热性能,利用场协同理论对不同条件下的炉膛燃烧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炉膛燃烧区壁面附近及中心部分区域,协同角α较小,而介于这两部分的大块区域,协同角α较大。协同角β大的区域占比相对较大。在整个燃烧区域,尤其是喷口附近,协同角γ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协同角Φ分布也比较均匀,大角度Φ主要集中在壁面附近。在炉膛中心大部分区域以及炉膛顶部及折焰角处协同角θ较大,但是在喷口附近,协同角θ较小。
    • 王猛
    • 摘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全媒体网络制播系统围绕“5G+4K/8K+AI”战略布局,积极探索推进“云边端”技术框架的应用。依托CMG媒体云,构建CMG媒体云+IBC(国际广播中心)节点的一体化转播架构,通过云边端协同、4K/8K超高清、全IP化等系列新技术,实践4K/8K采集、编辑、播出、存储一体化、全IP、前后场协同制播体系。
    • 张春梅; 李宇轩; 刘彬; 杨鹏达; 李权
    • 摘要: 研究了一种新型内置齿状凹槽型扭带,并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在Re=800~1600下,对换热管内插入新型齿状凹槽型扭带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内置不同长径比的齿状凹槽型扭转扭带,换热管的平均Nu、阻力系数、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与场协同数(I)均随着扭带长径比的减小而增大;将不同长径比的齿状凹槽型扭带与传统SK型扭带进行对比研究,齿状凹槽型扭带的PEC与I都要高于传统SK型扭带。
    • 张欣宇; 杨晓宏; 张燕楠; 徐佳锟; 郭枭; 田瑞
    • 摘要: 设计了双碟式光热-光电储热发电系统,针对相变储热系统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六纵肋、雪花型肋、梯度树状肋相变储热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石蜡蓄释热过程进行模拟。通过非稳态传热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变化分析石蜡熔化和凝固的传热机理。结果表明,石蜡熔化过程伴随着热传导与自然对流的协同作用,凝固过程对流换热微弱以热传导为主。从场协同的角度分析,采用梯度树状肋使空间温度分布更均匀,可提高流体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程度。石蜡熔化温度分别为315、340、360 K,完全熔化时间依次为224、374、703 s;完全凝固时间依次为3439、1089、842 s。可见,随着熔化温度的升高,完全熔化时间增长,完全凝固时间缩短。因此,在选择相变材料时要综合考虑熔化温度、蓄释热初温和终温及储热量的要求。
    • 孟辉波; 蒙彤; 禹言芳; 王宗勇; 吴剑华
    • 摘要: 在湍流状态Re=2640~17600下,采用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Reynolds数Re和交错角对Ross LPD型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采用Nusselt数、Darcy摩擦系数、综合传热系数、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协同角等参数评价混合器内传热强化性能;基于CFD与LPT相耦合分析混合器内流体微元拉伸率。研究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预测Ross型静态混合器湍流阻力及传热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一致性;Ross混合器流场内形成与流场尺度较为接近的纵向涡,其涡心在圆形截面与半圆形截面中心间周期性迁移,横截面内湍流分散混合效率是Kenics的3.36~1.72倍;当Re>7040时,Ross LPD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KSM;当叶片夹角为30°时,综合传热性能系数具有最大值;Ross LPD内插件具有高效低阻的技术优势和结构改进潜力。
    • 朱崎峰; 常昆鹏; 薛东东; 李海霞; 万剑锋; 张安超
    • 摘要: 微通道热沉是解决微机电系统电子元器件冷却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微通道热沉的传热性能,设计2组不同水力直径的微通道热沉,分别在其流道壁面加工三角形凹槽和扇形凹槽。搭建微通道内液体单相流动与换热实验平台,以去离子水为流体介质,实验测试不同流量下微通道热沉的进出口液体压力、温度和加热面温度。以微通道流动压降、摩擦常数、加热面温度、努塞尔数和场协同数为评价标准,系统研究凹槽型微通道的流动和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当水力直径相同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压降小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内的;当水力直径较小时,三角形凹槽微通道的换热性能优于扇形凹槽微通道的,水力直径较大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则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当单个通道内流体速度小于1.12 m/s时,扇形凹槽微通道的综合性能优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
    • 贾国海; 代莉; 李立君; 田国帅; 高自成
    • 摘要: 针对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燃烧过程,采用非绝热的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燃烧模型,并考虑对流和辐射传热损失的影响,对该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燃烧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和场协同理论分析,研究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的性能和过量空气系数对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燃烧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过量空气系数λ为1.8~2.4时,燃烧室内温度较高,且生物质回转燃烧器出口处的CO质量分数较低,表明该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的性能较佳;当过量空气系数为1.2时,速度场与焓值梯度场协同角余弦值≥0.8的区域占整个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的比例最大,速度场和焓值梯度场的协同性最佳,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的燃烧性能最好,此时,生物质回转燃烧器燃烧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 朱崎峰; 常昆鹏; 薛东东; 李海霞; 万剑锋; 张安超
    • 摘要: 微通道热沉是解决微机电系统电子元器件冷却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微通道热沉的传热性能,设计2组不同水力直径的微通道热沉,分别在其流道壁面加工三角形凹槽和扇形凹槽.搭建微通道内液体单相流动与换热实验平台,以去离子水为流体介质,实验测试不同流量下微通道热沉的进出口液体压力、温度和加热面温度.以微通道流动压降、摩擦常数、加热面温度、努塞尔数和场协同数为评价标准,系统研究凹槽型微通道的流动和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当水力直径相同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压降小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内的;当水力直径较小时,三角形凹槽微通道的换热性能优于扇形凹槽微通道的,水力直径较大时,扇形凹槽微通道则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当单个通道内流体速度小于1.12 m/s时,扇形凹槽微通道的综合性能优于三角形凹槽微通道.
    • 袁卓; 曾卓雄; 公雪; 程恒
    • 摘要: 为探究锅炉燃烧流动规律,就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不同分离燃尽风比率、不同二次风配风方式以及不同摆角对锅炉燃烧和NOx排放规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 表明:在炉膛高度方向10~30 m范围内,协同角迅速从82°降低至70°,然后剧烈波动;在30m以上高度范围内,协同角呈抛物线分布规律;协同角随过量空气系数、分离燃尽风比率增大而变小,在均等配风方式下协同角最小;空气分级燃烧和浓淡直流燃烧器联用可有效抑制主燃区NOx的生成;过量空气系数越大,炉膛出口NOx排放量越高,NOx排放量随分离燃尽风比率增大先变小再变大,最佳分离燃尽风比率为15%~25%;均等配风方式下,炉膛出口NOx排放量最低;束腰配风方式下,炉膛出口O2体积分数最低;倒宝塔配风方式对主燃区NOx生成的抑制作用明显;燃烧器摆角向下和分离燃尽风摆角向上均可降低炉膛出口NOx排放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