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地震

古地震

古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518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08年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等;古地震的相关文献由795位作者贡献,包括冉勇康、袁道阳、何文贵等。

古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2.1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8518 占比:97.77%

总计:18940篇

古地震—发文趋势图

古地震

-研究学者

  • 冉勇康
  • 袁道阳
  • 何文贵
  • 陈立春
  • 刘兴旺
  • 徐锡伟
  • 李海兵
  • 杨晓平
  • 吴中海
  • 乔秀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桂华; 李忠武; 黄雄南
    • 摘要: 巴彦浩特断裂位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边界构造带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古地震数据对全面理解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研究相对薄弱的巴彦浩特断裂北段开展了断错地貌和古地震槽探研究。观测显示巴彦浩特断裂阿拉善左旗以北段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倾滑,断层西盘相对抬升,在浅表形成半正花状构造组合。年代(56.28±4.04)~(82.2±5.78)ka的冲洪积地貌面上冲沟断错137 m,并在东侧形成断塞塘地貌,估计断层右旋走滑速率为1.67~2.43 mm/a。探槽揭示了3次具有显著地表逆倾滑破裂的强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6.28±4.04)~(55.33±3.04)、(32.79±2.22)~(13.76±1.1)、(13.76±1.1)~(7.86±0.43)ka,逆倾滑量分别为0.44、0.35、0.29 m。与前人在巴彦浩特断裂南段的古地震研究进行对比,可知这3次古地震可能仅为部分事件记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模型,贺兰山西侧右旋走滑的巴彦浩特断裂强震发震能力不容忽视,贺兰山两侧盆地不同性质断裂系共同构成了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边界构造带。
    • 刘道胜
    • 摘要: 中尼铁路工程场地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构造边界带上,活断层及其工程影响是中尼铁路选线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遥感解译、地表观测、探槽揭露和第四纪年代学等多种方法,重点对铁路工程中国境内段中佩枯措—吉隆段的主要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该段工程主要涉及佩枯措—措勤裂谷南段共6条活动时代和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近南北向正断层,其中岗彭庆断裂属于全新世活断层,是影响铁路选线设计的最重要活断层。古地震和断裂滑动速率定量分析表明,该断裂的大地震活动频率相对较低,最近发生的早、晚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出现在约(11050±30)a BP之前和约(4950±30)a BP和(4800±30)a BP之间,复发间隔超过了约6000年,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应介于0.14~0.31 mm/a,据此推断该断裂工程寿命期内如果发生地表错动,其垂直错动幅度将为0.7~1.6m。综合中尼铁路佩枯措—吉隆段的断裂活动性及其工程影响评价结果认为,铁路穿越马拉山越岭段时可从经佩枯措南的“隧道直穿”和经穆林措地堑的“北绕”2种不同方案中进行比选,如果采用隧道方式穿越岗彭庆断裂带,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地表错动风险,在线路设计时给出工程防范措施。同时,在佩枯措—吉隆段的铁路工程设计中还应注意进一步评价路基穿越浪强措断裂与曲宗勒断裂时可能存在的地面不均匀沉降,以及隧道穿越吉隆断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围岩不稳定及断裂透水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 张永双; 任三绍; 郭长宝; 吴瑞安; 杜国梁; 李金秋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重要的活动构造区,高原峡谷区斜坡陡峻,高位崩滑灾害多发。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钻孔勘探及测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藏洛隆察达沟和易贡扎木弄沟两处高位崩滑堆积体的多动力多期次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沿陡峻沟道发生的高位崩滑灾害多为复合成因,兼具内动力和外动力作用交替促发特征;(2)洛隆察达沟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物形成序列可分为4期,分别经历了以冰川作用为主的冰碛物堆积、古地震引发的高位崩滑-碎屑流堆积、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岩崩滑堆积及近代重力崩滑堆积;(3)易贡扎木弄沟在过去5500年中,先后发生了8次以上较大规模崩滑堆积,测年结果显示了巨型崩滑事件存在百年数量级的复发周期,由于不同期次巨型崩滑体的成因不同,复发周期可能存在长、中、短的差异;(4)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冰-岩崩滑灾害频现,可能成为高原峡谷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的焦点。本文关于高位崩滑灾害多期次演化过程的认识对于高原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孙凤霞; 崔月菊; 杨帆; 刘轶男; 姜莉; 杜建国
    • 摘要: 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地球古流体的形成和演化、矿物的形成环境等各种地质信息。利用微区微量测量技术测定断裂带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可以获得断层和地震活动的信息,延长认识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对确定地震活动规律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地震流体研究主要是关于宏观区域流体(水和气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对微区微量流体的研究很少。本文扼要介绍了地震和构造活动中流体作用与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测量技术,综述了流体包裹体(FI)分析在地震与断裂活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以期促进微区微量地震流体研究和应用。
    • 杨攀新; 胡伟华; 胡朝忠; 孙鑫喆; 黄帅堂; 郭春杉; 陈志华; 任金卫
    • 摘要: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是西天山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系中最北端的一条活动断裂,其在中国境内延伸最长。本文在艾比湖西侧及精河县东南侧最新地表形变上开挖两条探槽,进行该断裂古地震的初步研究。根据活动性质差异和断裂截切关系将该断裂分为艾比湖段和精河以东段,在对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和地震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此两段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均为全新世,初步确定其古地震期次,最新地震事件距今3.7—4.86 ka之间;根据冲沟位错和洪积扇年代测定结果,确定精河以东段的活动速率大于4 mm/a;根据探槽错动至地表,及地表破裂带位置及长度,推测艾比湖段可能为1765年精河M6^(1/2)的发震构造,且其震级很有可能被低估,因为艾比湖段的破裂总长度超过60 km,震级极有可能达到M7.0以上。
    • 常祖峰; 李鉴林; 常昊; 罗林; 刘昌伟; 和树芳
    • 摘要: 依据野外调查成果,研究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该断裂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段,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mm/a。玉水坪探槽揭示的断错地层OSL年龄为5.1±0.6,5.3±0.2,7.5±0.5和10.3±0.9ka,属于全新世堆积。下太平某小河T2阶地上发育的多条断层断错现代土壤层之下的所有地层,被错上部地层的OSL年龄为5.3±0.6ka。上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造成上新统的强烈构造变形,其运动性质由逆冲转变为右旋走滑。新民村和盖场等探槽揭露地震楔、砂脉和软沉积构造变形等地震现象,垂直错距多在1 m左右,属同一期地震事件所为,其发生时间约为28000 aBP,震级达到7级。
    • 钟宁; 蒋汉朝; 李海兵; 徐红艳; 梁莲姬
    • 摘要: 探讨构造和气候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耦合作用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古地震和古气候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发现18–15 ka期间湖相沉积存在大量且强烈的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或地震事件,可能是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大陆冰川(或冰帽)快速消融和冰川剥蚀卸载作用,引起中上地壳应力卸载和均衡反弹,以及冰川融水引起地下水波动,导致区域应力场变化和断层活动增强,诱发了区域频繁的地震所致.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晚第四纪青藏高原东部的地震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刘兴旺; 袁道阳; 何文贵; 邵延秀; 张波
    • 摘要: 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根据经验公式推断,每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8~7.2级。从区域古地震角度看,酒西盆地地震的发生具有丛集的特征。全新世以来存在3个丛集期,分别为10~8 ka、5.5~3.5 ka、2 ka以来,每个丛集期的长度约为2 ka。从复发特征和离逝时间上看,盆地内部的阴洼山断裂和白杨河断裂接近复发周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 冯嘉辉; 陈立春; 王虎; 刘姣; 韩明明; 李彦宝; 高帅坡; 卢丽莉
    • 摘要: 大凉山断裂带是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性是认识和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资料.相较于中段和南段,关于大凉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古地震资料非常缺乏.文中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石棉断裂联合村处开挖了一组(2个)探槽,揭露出断裂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通过古地震分析和炭样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共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20925—16850BC;事件E2:15265—1785BC;事件E3:360—1475AD;事件E4:1655—1815AD.其中包括全新世以来的3次事件,最新2次事件的复发间隔骤然缩短,反映断裂活动可能正在加剧.
    • 高帅坡; 陈立春; 梁明剑; 王栋; 李彦宝; 韩明明; 冯嘉辉; 卢丽莉
    • 摘要: (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对较弱的段落.为获得更为翔实的破裂特征与复发行为,选取康定新城南侧的新榆林一处断陷塘进行探槽组开挖,探槽共计2个,垂直于断陷塘布设,相距约6 m,长度均为18 m,深约3 m.探槽组揭露出宽约5 m的破裂带与构造楔等古地震破裂遗迹.根据断陷塘沉积序列及断层与沉积层的关系,探槽共识别出6次破裂事件,结合探槽20个14C样品AMS测年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事件年代限定为8714BC之前、8304—6316BC、6135—734BC、118BC—27AD、810—1230AD,以及1786年磨西7?级地震事件.事件序列显示:新榆林一带,早期大震复发间隔较长,约3000 a左右;自约公元元年以来,活动加剧,复发间隔缩短至700~1000 a左右,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的大震复发行为基本一致.对比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区以南新榆林至二台子一带,大多事件都是同时破裂,但可能存在个别事件,只破裂了二台子一带.1893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显著的活跃期,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康定以南段自1786年磨西地震后一直趋于平静,未来存在发生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可能,在川藏铁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大震监测预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