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域文学

地域文学

地域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25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求索、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研讨会等;地域文学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哲文、刘保亮、范藻等。

地域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12.2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225 占比:87.60%

总计:2540篇

地域文学—发文趋势图

地域文学

-研究学者

  • 史哲文
  • 刘保亮
  • 范藻
  • 袁志成
  • 唐朝晖
  • 喻子涵
  • 杨万里
  • 肖敏
  • 詹绍姬
  • 刘川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润华
    • 摘要: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地域文学与作家群是两个重要研究领域,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虽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是其难度也可想而知。师海军博士迎难而上,以十数年之功完成了《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在方法、思路、理论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
    • 李怡
    • 摘要: 经过了连续两年的酝酿和传播,“地方路径”的命题无论是作为理论方法还是文学阐述的实践都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的工作恰恰可能是更加冷静和理性的反思,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的文学批评尝试。一地方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以及我所强调的地方路径,是我们对相近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不同的关注和提问方式。“地方文学”首先是一个出版界的现象而非严格的概念,就是说它本身一直缺乏认真的界定。
    • 陈群; 支媛
    •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地方路径”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同时兼顾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研究方式,弥补了以往地方文学、地域文学等研究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地方路径的提出深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间意识,是我国文学学术主体性的体现。鉴于此,现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情况,阐述地方路径视域的特征和地方路径概念提出的三方面意义,将其与地方路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地方路径和地方性文学史料抢救与整理的重要性。
    • 马志俊
    • 摘要: 地域性文学既是地方性文化书写的载体,也被视为人类学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文学人类学的兴起,为人们运用人类学视域研究地域文学提供了契机。文章从人类学研究视角出发,论述了地域文学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视角,认为地域性文学作品是人类学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个案文本,文学的“文本书写”与人类学的“文本解读”的结合,既有利于地域文学研究,也有利于人类学学科背景下的地域性社会及其文化研究。
    • 黎爱
    • 摘要: 晚清著名诗人樊增祥以其本土视角与个体经历,在诗歌中书写出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宜昌.他书写的宜昌兼具"自然"与"家园"两大特色.一方面,外在环境是"自然"的.樊增祥借助意象与人物描写,展现了与山水共居、物产丰茂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以及居民邻里天性自然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樊增祥基于个体体验从两种角度书写宜昌,这里既有充满亲情关怀、满足情感需求的"家",也有寄托自由萧散人生、仕宦归隐理想的"东溪",由此将宜昌"老家"书写为安放身心的理想家园.樊增祥的宜昌书写体现着"小家幽趣",它具有的文化价值仍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现实启迪.
    • 刘成明
    • 摘要: 夏多布里昂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其赴美洲旅行的作品《阿达拉》《勒内》和东方旅行的《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用地域书写表达了对国家及民族发展的关切,饱含着他对民族文化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 龙野
    • 摘要: 明代隆庆、万历间阳明心学盛行导致时文创作出现新变,禅学、诸子学等思想及文风渗透时文,滋生系列流弊.各地文社领袖通过选文来改革与匡正时文风气,"江西四家"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虽然四人在时文取向上存在具体差异,并在复社的离间策略下进一步走向分化,但同时也有共同的地域文学倾向,即总体上坚持"以古文为时文"的宗旨,尤其是以欧阳修、曾巩的古文传统来纠正晚明八股文之弊病,这种对乡邦文学的强调是明清地域文学传统不断凸显的反映.
    • 袁文卓
    • 摘要: 地域文学研究是一个常提常新、不断发展的学术命题.作为一种研究路径的地域文学,考察的是"地域文学"何以成为研究对象本身,其概念的生成以及作为一种研究路径的"地域文学"如何衍生出"实体"和"虚拟"两种地域形态.探讨立足于文学本体即文本,重返文学现场考察当代作家如王蒙、张承志、迟子建、莫言、阎连科以及苏童等笔下的地域叙事,特别是从文化层面深入剖析他们笔下的"虚拟"或者"实体"地域描写,可以发现作家笔下的地域文学书写既具"共性",也有"个性",作家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地域书写策略,其背后有着深层的逻辑.无论是基于一种实际生存体验基础之上的地域描写,还是源自某种虚拟地域中的文化空间想象,这些显然都暗合了作家个体的文学审美与美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写者往往通过借助于个体的生存体验或虚拟想象构建,以达到某种记叙个体实际经历或者铭刻某种白日梦情结的目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地域文学研究,不仅需要厘清研究对象与本体,而且还应兼顾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学及其续写的可能性.
    • 李明
    • 摘要: 高启的生活形态是南宋以来士人地方化趋势的典型呈现,而其包括《姑苏杂咏》在内的大量苏州风土诗则表现了宋元以来的"文学地方化"趋势.《姑苏杂咏》的书写形式受地方志影响较大:其创作因阅读郡志而发,呈现出独特的"不在场"写作方式;其编纂体例和题下注都接近地方志,甚至很多题下注直接截取自《吴郡志》和《苏州府志》.同时,高启诗的写作也显现出吴中文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在题材上,高启多写吴中风物;在形式上,高启诗继承了中晚唐吴中文人的联句传统;高启多以吴声歌曲旧题为题,并继承了传统吴声的特点,即"吴体"、杂言体与三三七句式;吴中文学悠远的隐逸传统也深深影响了高启及其诗作.此外,从高启的诗论中还可以看到皮陆《〈松陵集〉序》的影响.
    • 王波
    • 摘要: 陈文烛是明代湖广地区一位重要的作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力.但学界对他关注较少,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明清传记、志铭及志书中对其生平和交游的概述;二是国史、地方志、各类丛书、古今书目、私人藏书目录等对其散佚及现存著述、刻书情况的记载;三是结合其诗文作品分析其文学创作和诗文思想.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生平研究尚无确论,交游研究缺乏系统完整性;二是对陈文烛的著作和刻书活动缺乏必要的关注;三是对陈文烛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缺乏系统分析和客观总结,均有待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