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宋派

唐宋派

唐宋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5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北方论丛、船山学刊、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唐宋派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罗书华、邹自振、王琦珍等。

唐宋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6.5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53 占比:93.40%

总计:2198篇

唐宋派—发文趋势图

唐宋派

-研究学者

  • 罗书华
  • 邹自振
  • 王琦珍
  • 何天杰
  • 余来明
  • 冯小禄
  • 孙书磊
  • 徐国华
  • 李明
  • 林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雄
    • 摘要: 孙鑛、余寅与唐鹤徵在明万历年间所编的《今文选》,是孙鑛第二次主持编选明代诗文的产物。孙鑛推崇“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选稿整体遵循其文学价值观,进而表现出选文而不及赋与诗、“止从弘正间始”及重“修辞”轻“理道”等特点。作为续选者与刊刻者的唐鹤徵,其趣尚虽倾向于唐宋派,但却主张辞与理不可分裂,故在续选时增入部分凸显“理道”的文章。由于诸位编者分别与活跃于明代中后期的复古派、唐宋派关系密切,《今文选》遂成为呈现两大流派趣尚交锋的极佳样本。据此则知,清代四库馆臣所谓《今文选》“以李梦阳为宗”的论断,存在偏颇之处。
    • 林春虹
    • 摘要: 茅坤的古文观念具有融通唐宋派与秦汉派的折中意义。其“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提出,是对秦汉派“师法古文”思想的提升,也使唐宋派古文观实现了从“理”到“情”的发展演变,在折中前七子与王、唐二人的基础上阐述了古文的“抒情言志”功能,对嘉靖万历时期复古思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万历时期所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明确提出了文统观,是茅坤古文观走向成熟的标志,并助推了晚明古文评点的空前繁荣。
    • 邵士强
    • 摘要: 唐宋派对桐域派在文学创作上具有重要影响,“以古文为时文”是在明清八股取士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的创作现象,影响了从唐宋派到桐城派的数代文人。文章以唐宋派和桐域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与方苞为例,考察归有光是如何开拓、方苞是如何继承发展“以古文为时文”这一创作理念的。并试图探究在明清交汇之际,“以古文为时文”创作方法流传的原因。
    • 吴亚芸
    •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古代文献提要著作,它对编选的每一部著作都有切中肯綮的阐释.先从考订作者生平说起,并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最后说明了其中的优劣之处;而唐宋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对文坛产生着重大影响,并为明代中期的文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总目提要对唐宋派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体现着四库馆臣精当的文学评论.
    • 张何斌
    • 摘要: 明代文学的发展中,各种流派交替登场,以不同形式的理论创作确立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为文坛注入了活力.前后"七子"与"唐宋派"交替主导,看似针锋相对,背后却有某些共同的追求.相比几位领袖,归有光长期困顿,但最终仍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他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书写平常题材,作品中"乡曲应酬"之作虽非关乎国族命运的大事,却也不失立言之旨.钱谦益继承本地域传统,推崇归有光这位吴中前辈,也同样推崇有明一代文章正宗的象征宋濂,学习他们的为人、为学、为文,也以之自比.在这些对前人的批判反思中,中国学术、思想、文学等不断发展,逐渐完成由明至清的转型,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 焦文韬
    • 摘要: 归有光作为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其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后人誉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则集中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文中所记书斋"项脊轩"也随之名扬天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可惜,项脊轩已湮灭在岁月中无迹可寻,我们只能通过遥想当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书斋生活,深情怀念震川先生了。
    • 邵士强
    • 摘要: 唐宋派对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具有重要影响,"以古文为时文"是在明清八股取士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的创作现象,影响了从唐宋派到桐城派的数代文人.文章以唐宋派和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与方苞为例,考察归有光是如何开拓、方苞是如何继承发展"以古文为时文"这一创作理念的.并试图探究在明清交汇之际,"以古文为时文"创作方法流传的原因.
    • 李經緯
    • 摘要: 江户時代的後期,隨著儒學界、詩壇逐漸轉向折衷之説,漢文創作的思路與流派也逐漸傾向於明代唐宋派散文,並且接受了清代樸學及桐城派文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江户文壇的折衷之説。這種標榜由唐宋上溯秦漢的古文路徑,開啟了明治時期對唐宋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進行模仿、學習的高潮,針對"唐宋八大家"文進行選評的書籍繁多,並且文話的創作也相當繁盛,明治大正時代也成爲日本漢文學最後的輝煌時代。
    • 摘要: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代著名散文家、藏书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同为“唐宋派”代表人物。倡唐宋古文,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偏见和盲目拟古的思潮,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盛行海内”(《明史•茅坤传》),在宣扬“唐宋派”散文理论方面功绩显著。
    • 摘要: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号震川、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倡古文,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又崇尚唐宋诸家,取法较其他唐宋派文人更为宽泛,反对后七子"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与沈敬甫》),斥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为"妄庸巨子"(《项思尧文集序》)。散文创作多经世致用之文,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说理条畅,切中肯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