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七子

前七子

前七子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246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船山学刊、求索、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前七子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庄丹、孙学堂、石麟等。

前七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2463 占比:99.87%

总计:112607篇

前七子—发文趋势图

前七子

-研究学者

  • 庄丹
  • 孙学堂
  • 石麟
  • 薛泉
  • 周潇
  • 汪正章
  • 余来明
  • 刘坡
  • 师海军
  • 廖可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嘉文
    • 摘要: 明初文学上承元末纤秾缛丽之风,诸多流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多元之中渐向复古之风趋同。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登上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1]的复古运动大张其道.
    • 孙学堂
    • 摘要: “前后七子”并称始于明末,此前“嘉隆七子”的名号已广为流传,而李开先用过的“弘德七子”之称至此方被主流文坛所知。“前后七子”并称,实质是强调二者的相似性。以此为契机,钱谦益对明代复古派展开了系统的述评,在派系关系方面,把历史上本不清晰的“茶陵派”与“复古派”分野勾勒得轮廓鲜明,并强调“前七子”反对台阁体;在派系特征方面,认为二者皆“摹拟剽贼”、缺乏个人面目,相互标榜以猎取声名。复古派的代表性言论“不读唐以后书”则被归于李梦阳名下。这些看法与事实多不相符,但大都被《明史》和《四库全书总目》所继承,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说法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的文学史常识。由此可以说,明清之际钱谦益等人把“前后七子”并称,标志着文学史上“前七子”塑造之完成。
    • 周潇; 徐沛沛
    • 摘要: 殷云霄是明"前七子"复古浪潮的重要羽翼,其五言古诗从学习曹植出发,实践了复古派对古体诗的审美主张,是七子派"汉魏盛唐"观的重要佐证。殷云霄五古托物寄兴,语言朴略,延续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诗中屡有强烈生命情感的抒发和忧生之叹,形成情兼雅怨、志深笔长的诗风。在起调炼字、隶事用典等处显示出对气骨、辞采的追求。但由于年岁尚轻,诗风未经历久熔铸,神采未工,终不成霸。
    • 孙学堂
    • 摘要: 文学史一般认为康海早年加入复古派阵营,是"前七子"领袖,落职闲住后颓然自放,诗文写作"不复精思".但事实很可能相反:康海早年志在经世,并不以文章修辞之士自居,到晚年才把自己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人并列为明代"文章之盛"的代表.他在放废前后对待写作、修辞和文章著述的态度是前后一贯的,并无明显变化.其《渼陂先生集序》所说的"复古俗而变流靡"概括了他本人的文章指向,与李、何、徐、边等人尊体重法的复古宗旨明显不同,而与古学复兴思潮早期代表如王云凤更相近.文学史上的"前七子"复古派经历了一个层累的建构过程,恰是七人中较为另类的康海和王九思为这个过程拉开了序幕.
    • 摘要: 康海(1475-1541),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等,陕西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与李梦阳等提倡文学复古,为“前七子”之一。诗歌多直抒胸臆,古朴自然,写有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文以序、记、墓志等实用性文体为多,在当时的影响较诗歌更大。本与李梦阳同为文学领域具有先导意义的人物,但因与宦官刘瑾同乡,被列为瑾党落职。归乡后,以山水词曲自娱,所作散曲和杂剧取得很高的成就。散曲多为北曲,内容以山水声色之娱、恬淡解脱之语为主,也有抒发胸中愤懑的作品,风格疏狂豪迈,开明代北曲风气之先。
    • 摘要: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王世贞、谢榛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歌以七律、七绝见长。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在《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中,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描绘保俶塔下的西湖;在《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中,以“浮泯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非常传神。
    • 潘天英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方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在中国文论界可谓应者云集,以"接受"为目标的研究亦成为古典文学的选题热门。研究者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取之不竭的研究源泉。凡作家对后学创作上有借鉴、人格上有垂范的表现,其理论主张被后世推崇或批判,作品被后人校释、鉴赏的实践皆可以"接受"目之。
    • 摘要: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亦作崆峒,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中期文学家。明代"前七子"之首,文学复古运动的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理学风气对文坛的负面影响。倡导"主情说",认为庶民诗比文人诗更有价值,提出"真诗乃在民间。"抨击诗歌中的"主理"现象,以为宋诗"主理不主调",使得"人不复知诗"。
    • 营三千
    • 摘要: 明朝中期,新锐势力“前七子”初登文坛,宣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号称“复古派”。这七个人的名字,从此成为古典文学史学子的噩梦。然而,当时文坛并非无人领衔,前辈李东阳早就独步文坛二十余年,能写诗、擅书法,是茶陵诗派的领袖,曾在翰林院泡了20年,最后做到内阁首辅,在官场也是动不得的人物。
    • 孙学堂
    • 摘要: 李梦阳、何景明、边贡等人在世时并未形成结盟的文人集团,“前七子”的名单是康海和王九思在嘉靖时期凭回忆“遴选”出来,由王九思和张治道、李开先等人传播开来的。从嘉靖时期到明末,弘德“七子”之说并未被主流文坛接受,包括“嘉隆七子”和胡应麟在内的复古派也不曾使用这一说法。到明末清初,才经过钱谦益的采纳,逐渐传播开来,此后经过官修《明史》和《四库全书总目》的传播而广为流行。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被文学史书写为“前七子复古运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