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应原

变应原

变应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9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5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301篇;相关期刊512种,包括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2012年全国咽喉器官疾病暨小儿耳鼻咽喉专题学术会议等;变应原的相关文献由40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刚、尹佳、崔玉宝等。

变应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5 占比:80.21%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2.96%

专利文献>

论文:301 占比:16.83%

总计:1789篇

变应原—发文趋势图

变应原

-研究学者

  • 刘志刚
  • 尹佳
  • 崔玉宝
  • 裴潇竹
  • 刘晓宇
  • 孙秀珍
  • 汤承祁
  • 周俊雄
  • 白彩明
  • 姜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应; 彭美琪; 肖正泮; 罗承慧; 王大勇; 裴业春
    • 摘要: 旨在开发防治热带螨过敏症的兽用核酸疫苗,本试验通过对热带无爪螨主要变应原Blo t 5和Blo t 21的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了热带螨主要变应原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PADRE-Blo t 5-21-CpG。为验证该真核表达载体的免疫效果,采用皮下注射,以100μg/100μL量的pVAX1-PADRE-Blo t 5-21-CpG核酸免疫BALB/c小鼠(n=6),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和IgG2a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VAX1-PADRE-Blo t 5-21-CpG免疫小鼠后可诱导特异性IgG和IgG2a水平升高,且IgG2a/IgG1的比值升高,这暗示免疫后小鼠机体发生偏向Th1型的免疫反应。此外,该核酸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CD4+CD25+Foxp3+T细胞,这表明该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后可能会诱发免疫抑制。
    • 刘莉娜; 许士娣
    • 摘要: 目的探讨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诱发因素以及基于避免诱发因素方法的护理策略对其哮喘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学龄期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诱发因素。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学龄期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避免诱发因素方法的护理策略。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ATC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及随访1个月期间的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结果哮喘的最主要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因素包括天气变化、心身障碍、过敏原刺激等。干预2个月后,两组ATC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的AT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个月期间的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均较干预前减少(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天气变化、心身障碍、过敏原刺激等是学龄期患儿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针对诱因实施针对性护理策略可强化哮喘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少哮喘发作,值得推广。
    • 肖力绵; 朱薏桦; 郑凯; 闫海粟; 王燕; 张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的类型及分布特征,为该地区AR个体化控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1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1038例AR患者,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各类变应原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差异。结果(1)乌鲁木齐地区2016—2021年AR患者中阳性率最高的前三位变应原为藜属(60.00%)、梯牧草(51.98%)、屋尘(44.51%);(2)艾蒿和梯牧草致敏以极强阳性多见;(3)不同性别间进行比较,除艾蒿与梯牧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不同年龄段间进行比较,艾蒿、藜属、树木花粉、屋尘、蟑螂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儿童组与青少年组整体阳性率高于老年组,艾蒿致敏强度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杂草类花粉及屋尘是乌鲁木齐地区常见的变应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AR患者变应原阳性率不同。
    • 姬巍; 狄杨; 于睿莉; 马婷婷; 尹金淑; 王学艳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伴变应性鼻炎(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的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伴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3例,治疗时间大于12个月者为Ⅰ组,小于12个月者为Ⅱ组,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量表(sino-nasal outcome test-22,SNOT-22)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Ⅰ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有显著改善(P0.05)。特异性免疫治疗时间与SNOT-22评分有相关性(r=0.547,P<0.05),治疗12个月后评分较治疗前有好转,24个月后疗效显著,其后症状趋于稳定。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改善伴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慢性鼻窦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边赛男; 庞冲; 王雨农; 林枫; 尹旭; 杜君; 刘晨; 刘畅; 梁洁琼; 宋贝贝; 关凯
    • 摘要: 目的分析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患儿随访3年后的变应原谱变化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7月~2017年10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腺样体肥大伴鼻炎的患儿,观察随访至2021年3月。记录基线及随访时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结果,以及腺样体大小、改良Lund-Kennedy(MLK)鼻内镜评分结果。结果共纳入36例诊断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的患儿,9例(25%)为女性,27例(75%)为男性,平均年龄(7.8±2.5)岁,27例(75%)患儿合并变应性鼻炎。基线及随访3年后霉菌均为最主要的变应原,3年后合并尘螨过敏的患儿比例较入组时有下降趋势(37%vs 24%,P=0.28),蒿sIgE水平有上升趋势[4.2(1.7-23.2)vs 9.3(2.8-88.5)KU/L,P=0.35]。分层分析发现在6岁以上患儿中屋尘螨sIgE水平较前明显下降[1.8(1.2-2.6)KU/L vs 0.1(0.0-0.7)KU/L,P<0.05]。患儿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腺样体较前明显缩小,MLK鼻内镜评分较前显著下降(6.6±0.9 vs 4.3±1.6,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炎患儿中霉菌为最主要的变应原,3年后随访尘螨过敏比例呈下降趋势。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患儿腺样体大小及MLK评分均有显著下降。
    • 张愈正; 伍莹; 邹天添; 江洪
    •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西南地区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该地区变应性鼻炎(AR)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进行变应原检查患者4199例,按照年龄、检测时间和性别等统计各变应原阳性率,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①在4199例疑似AR患者中,其中症状、体征和皮内试验(IST)结果相符合的总共有3488例,整体阳性率为83.07%;②排列前3位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户尘螨、粉尘螨和多价昆虫;③总体而言,夏季的总阳性率最高,季节之间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1,P<0.001);④男女患者的变应原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01),但绝大部分变应原阳性率与性别无相关性;⑤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逐渐减低;各年龄组的总体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⑥患者阳性变应原个数的分布显示,三重变应原阳性位列首位(11.70%)。结论重庆西南地区的主要变应原为户尘螨,变应原的总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季节以及年龄有关。
    • 钟洁; 刘丽; 罗仁忠; 黄振云; 孙昌志
    • 摘要: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影响变应性鼻炎(AR)儿童发病的居家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8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具有AR病史的患儿,利用网络调查以及电话询问方式完成调查表。8个月内出现AR发作为病例组,未发作为对照组,分析居家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644份,有效回收率96.55%。病例组317例,对照组327例。饲养宠物、父母的吸烟习惯、卧室朝向、居住楼层、毛绒玩具清洗频率、空调清洗频率、床上用品清洗频率,均成为广州地区AR患儿发病的居家环境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包括饲养宠物在内的多种因素均是影响广州地区AR患儿发病的居家生活环境因素,需要对部分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特别要重视除螨工作。
    • 田媛; 刘慧峰; 陈薪羽; 单园园; 刘景芳; 王效军; 王宇
    •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分布特点,为该地区预防治疗AR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55例确诊AR患者血清IgE结果。分析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与变应原的关系。结果 355例患者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户尘螨209例次(58.9%)、树138例次(38.9%)、杂草49例次(13.8%)。树变应原女性(42.6%)高于男性(30.4%),发病年龄30岁以下者(45.4%)高于30岁以上者(29.8%)。杂草变应原男性(21.4%)高于女性(9.9%),发病年龄20岁以上及50岁以下者偏高。结论北京城市副中心AR的变应原主要是户尘螨,其次是树、杂草,前者是宣教、预防治疗的重点,后者与性别的关系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需进一步探讨。
    • 宋惠芳; 王育民
    • 摘要: 变应原分子组分诊断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气传植物花粉是季节性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季节分布特征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导致不同花粉对人致敏存在区域特异性。本文就儿童气传花粉变应原组分诊断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致敏地域差异、组分检测技术差异、组分交叉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诊断、免疫治疗及下一步预防提供参考依据,为组分诊断在气传花粉致敏中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王凯; 熊宇; 秦扬; 于青青; 唐隽
    • 摘要: 目的探究颈部淋巴结内注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ICLIT)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4例儿童AR行ICLIT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患儿基线水平及治疗后1年鼻部症状评分、眼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AR患儿基线水平鼻部总症状评分为(6.00±2.13)分,眼部总症状评分为(3.29±2.12)分,药物评分为(2.67±1.17)分;行ICLIT治疗后1年鼻部总症状评分为(2.96±2.48)分,眼部症状评分为(1.88±1.26)分,药物评分为(1.25±1.19)分;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CLIT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为75%。24例AR患儿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年仅2例发生轻微局部不良反应,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结论ICLIT能显著缓解AR患儿的过敏症状,治疗有效且安全性高,并极大程度地缩短免疫治疗周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