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
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

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8-10-27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版画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学科,自古起秉持着“师傅带徒弟”课徒式的教学模式,这门技艺进入大学教学课程后,亦是如此.中国近30年来的版画教学大约经历了技艺传帮带之传承、西式大课堂教学的引用以及中西版画技艺的切磋三个大应变,而有了学院式版画教学的翻新.这次,从接触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自媒体技术起,版画的教与学皆发生了改变,但亦并非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否定,它只是又在翻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学院教育的不断完善,一个世界版画大国应运而生,这皆由于学院版画教学模式的质朴稳固和版画教育工作者的好性情.近年来除美术学院以外,综合类大学以及民间教学团体纷纷大规模开设版画课程以培养更多的版画人才,这一切都是版画自身散发的魅力.版画教育产业迅猛的发展趋势如同狂风急雨扑人面,然而先进的版画技艺与前沿的学术观念却仅仅局限于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并未在其他版画教育机构领域中得到普及,这也就造成了当今版画教学存在的两种普遍困惑,绝大多数综合类院校只教授基础性的版画课程,且信息与技艺的更新较为滞后,尤其是针对某一版种的多种技法演示的教学较为缺失,其结果是出现诸多知识的盲区与经验的缺失;2.前沿的学术观念并未在除美院以外的院校教学中铺展开,它造成了许多综合类院校的版画作品学术性不足的情况.基于这些困惑,作为学术领头羊的美术学院版画教学迫切需要打破现有的教学框架,运用一套更为开放、广泛的教学方法,使学术性、前瞻性的版画教育能够得到传递与普及.
  • 摘要:“新的新年画”创作活动是基于历史上两次新年画创作经验之上的思考和再创作,在创作目的和创作方法上皆与历史经验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性,笔者通过比较分析,来阐释本次创作活动的主题策划,并结合凤翔年画现状考察引发的思考,对此次创作活动实践中产生的创作方法加以梳理,最后对创作活动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意义进行总结.
  • 摘要:自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现代版画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版画家群体当中,“复制木刻”与“创作木刻”划清了界限.第一代版画家成长于生活的最基层,如古元、力群、李桦等.鲜活的生活现场成就了艺术家手中的木刻创作,同时艺术家的作品也丰富着大众文化生活.当下,西安美术学院开展的“版画再基层——致紫阳”木刻创作活动使学生从学院下到基层生活中,再一次面对生活,运用木刻的手法,表现当代基层生活现场.
  • 摘要: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一直致力于深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版画再基层”是从教学出发的文化寻根,其主旨是在本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高水平大学.“版画再基层”教学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到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重新回到乡村生活本身,回到个人生存的事实中,去关注乡土中国的社会问题、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现代工业进程背后的社会历史.用真情回报群众,用鲜活笔触勾勒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送给群众,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是当前艺术创作工作的重点.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版画创作体现了一种回归,即回到对现实关注的文化自觉,版画家们不再局限于对本体的探索,而是把对版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与个人对现实和文化情境的关注、体验结合起来,以一种在场的姿态探寻版画艺术表达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而随着国内外版画展览及各种形式的版画交流活动的增多,版画创作者开阔了艺术视野,拓展了创作思维,为重建版画与现实之间的深层表达关系提供了更多借鉴视角和形式的可能.在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学院版画教学与创作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院版画因其稳定的教学空间、较好的硬件资源以及师生代代相承的文脉承接,使版画技艺及创作理念得以积累并有序传承,再加之学院版画所具备的学术资源与学术视野,使其在设备、版画技艺体系、艺术观念传承拓展上都具有先导意义,学院也是版画创作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今活跃在版画界的版画家大都有着学院版画的背景,许多当代艺术家也有接受学院版画教育的经历.
  • 摘要:藏书票是什么?很高兴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藏书票,以前甚至有学版画的人都认为藏书票不过是像邮票或火花一样的“小东西”.简单地说,藏书票就是小型的版画,但是,小型版画不能说就是藏书票.那藏书票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用版画的技术印制的带有藏书文字的、用于贴在书的扉页上的艺术作品,以此表明此书是属于谁的.藏书票的技法自然就是版画的技法,版画有哪些技法藏书票就有哪些技法,但还是有一点点小区别,那就是藏书票允许手绘颜色,这也是由藏书票当初的功能决定的,藏书票是作为藏书的一种标志而不是作为版画出现的,它只是借用了版画的技术。
  • 摘要:木版画课程除了注重传统的木版画教育与实践,还在当代版画思维方式、当代木刻语言和木刻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深化了黑白木刻的教学效果.“一稿多变”课程是一个有益于木刻思维训练的教学任务,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无限的思维推演过程,它是一个虽然充满艰辛,却是有趣、充满创造力的过程.从简单地模仿对象到概括夸张对象,再到摸索出自己的黑白木刻思维逻辑,“一稿多变”课程让学生在几周的时间内体会到了黑白木刻的魅力,最终使作品焕然一新.本文通过对版画系“一稿多变”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中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等进行研究,探讨了“一稿多变”黑白木刻课程教学的学习方法等,指出“一稿多变”课程不仅是技法课,而且也是一门创作课,它是有法可依的,但更重要的是变法甚至创法.
  • 摘要:《山水情》是一部多次获得国内外诸多动画奖项的经典之作,从其短片中,如何在审美认知上得到更多的启示,是本文的论述重点.直觉的审美认知解放了系统语言的障碍,而直接进入琴画的形象思维,从而认知事物本质.这种近似顿悟的方法更便于认识事物的内涵,为中国动画打开了审美认知的方便之门.
  • 摘要:场域是一种拥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指在特定环境下受空间、行为、心理影响所导致的区域效应.当今时代,由于信息渠道多样以及沟通的便捷性,导致场域的区域效应扩大,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的生态圈.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当下呈现出更加多元与融合的态势.各种不同类型的版画机构如社会机构版画、学院版画、画院版画等,在形成各自小生态的同时又互相影响着对方,共同构成了版画场域生态圈.学院版画作为促进中国版画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对版画创作的思考不同于社会机构版画及画院版画.学院版画更加注重专业性与学术性.在当下艺术发展态势中,各个艺术门类的边界趋于模糊,同时社会上各种形式的版画机构大量兴起,使得国内版画场域不断变化.“学院版画教育场域”属于版画场域中的一个分支,因此版画场域的转变对学院版画教育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基于此现象进行论述,并对学院版画教育场域转变后的方向进行分析与探索.
  • 摘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人对自然极其热爱.中国的文人墨客也有着深厚自然传统和山水意识.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没有了自然环境的人及社会是难以想象和根本不存在的.没有自然意识的艺术观就像是没有社会意识的艺术观一样,是不完整的.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和当代艺术注重气候、环境和自然的趋势中,应当运用当代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和材料,将人与自然意识方面的贡献转换和提取出来,形成符合当代艺术方向的新的视觉形象和风格.自然意识的形成是人们对大自然探索和了解的过程,而这过程又是极其漫长和曲折的.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大概分为三个层次。
  • 摘要:素描人体教学作为国内美术学院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较长期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理解结构的榫卯关系、画面的整体层次空间关系、节奏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深入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动态、神情等造型因素,对培养敏锐的观察捕捉能力以及较强的手绘表达能力都有其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艺术史各时期的绘画特点的研究,还是在训练中逐步体现作者的认知、性情以及格调,素描人体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素描并不仅仅是对物象的科学模拟,它还包含了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而在本科阶段通识教学的原则基础上,无论是对于学生从习作到创作,还是从客体认识到主观表达,从画面构成要素的模拟到提纯,素描教学在当下都具有其时代性的客观需求.因为素描人体教学深厚的历史传承性和实践中的难度,因其方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不做展开讨论,仅就在训练中如何形成初步的构成意识谈一谈以实践为先导的部分方式方法,在写生基础上萌发创作意识,将客体的组成关系放大或缩小,将视角的观察方位立体化,利用综合材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加深对造型元素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材料痕迹切入版画以痕迹作为其特有语言方式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将具象的造型表象过渡到具有表现性的造型探索上,通过这种方式方法实现从习作到创作意识的路径上的探索.
  • 摘要:思维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版画思维作为版画人的方法论在宏观上指导着版画人的创作实践,又从微观上影响着版画人的生活以及处世态度.本文以当代语境下的版画思维为主线,探讨版画思维的形成以及版画思维对中小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 摘要:本文所要谈的将主要集中在达达主义运动时期前后出现的具体诗、杂志以及书籍。达达主义诗人创作他们的诗歌时,除了组成语句的字母,并没有其他的素材可以运用。但同时,这也提供给达达主义诗人们一种新的可能性,即一种名为“具体诗”的新形式,一种自由化的写作方式。创作诗歌时,他们引入了不少被人们认为是无价值的、不能入诗的内容,比如报刊里的新闻语言、吵闹的噪声等,并且搅和和拼凑诗文,把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的用法通通打乱。他们在写诗时也并未去调整其语序和韵律节奏,没有任何的约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如同查拉说的那样—“我手写我口”。达达主义诗人们要推出一个新的价值观,即没有意义的诗。达达主义者赞成没有意义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它对于艺术的推进没有意义,而是需要通过全新的方式去思考。达达主义诗人们并不想通过这些无意义的诗文来毁掉文学,他们想毁掉的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关于文学的固有观念。达达主义看似颠覆一切、毫无规则、缥缈虚无的“疯狂”行径,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乃至当代艺术的形成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巨大作用。它在出版物领域的革新、突破就算在今天的视觉语境下也是独一无二、惊世骇俗的。从具体诗中文字的游戏、杂志版面设计的自由无章,再到将普通书籍形式推进为书籍艺术的跨越,这一系列的改变为之后书籍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许颠覆与革新才是打开新的艺术局面、创造新视觉形式的一种出路,而一百年前的达达艺术家们早已知晓。
  • 摘要:中国插图简史相当于中国的木刻画简史.最早的木刻画用于宗教宣传教义、图解经文;宋金元时期的插图应用广泛,医药书、经书、日用百科书都有涉及,且插图形式多样,如上图下文、首卷插图、扉页插图等,插图的宗教色彩淡化,但大体仍起着图解、诠释文本的作用;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正是插图的黄金时代,达到了“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程度,彩色印刷木刻插图也是其成就之一,插图独立的艺术价值彰显,由之前的文本的从属关系逐渐发展为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万历四十八年的《唐诗画谱》,其插图为主要部分,而唐诗只是“辅助”说明的部分;清代插图继明代发展,也创作出了很多小说、戏剧等经典书籍插图读物.从最开始的传教之途,继资应用、教育,最终成为纯粹的插图艺术品,技术的进步与木刻画家们面对技术开放的态度是插图得以发展并欣欣向荣的重要因素,插图创作者们始终发挥着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内容更广泛、更复杂的插图作品.①现如今数字媒介普及,电子读物应运而生,深刻影响着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新兴技术的出现,也将给插图创作者提供更为多样的创作方式,插图创作者也应继续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书籍插图艺术的创新进行探索.
  • 摘要:书籍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已有逾200年的历史.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开始,艺术家们便已涉足书籍创作的领域.经历一战及二战期间的各个艺术运动和流派,至当代的大卫·霍克尼、罗伯特·劳森伯格、迪特尔·罗特等,书籍艺术作品的变化在材料、内容、形制、观念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书籍艺术近年来开始被国内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所关注.本文对包括19世纪末探索书籍艺术的先驱、20世纪初的艺术家之书、20世纪前中期颠覆传统的达达主义书籍以及20世纪末的当代观念书籍的代表作品加以梳理,以整理出一个简短的书籍艺术历史.书籍艺术寻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末,他被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视为精神导师.他同时具有作家、画家、手工艺家等多重身份,特别是在书籍创作领域,他在当时是最具创造性也是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他还于1891年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凯姆斯科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
  • 摘要:《二十六个加油站》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埃德·拉斯查(Edword Ruscha)创作的一件书籍艺术作品.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本当代艺术家书籍,作为观念艺术家书籍的先驱,自1963年4月第一次出版以来,对新兴的观念艺术家书籍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美国.而这件书籍艺术作品之所以在艺术史中享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了当时战后西方艺术的趋势,大量的复制使其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其次作为类型学摄影书籍的代表之一,其极简的风格在美学上的价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根植于美国本土文化,成功地引起了美国人的共鸣,也成为世界通过艺术认识美国文化的窗口.1962年拉斯查从他居住的洛杉矶出发,途经著名的六十六号公路,然后一路驱车回到他成长的俄克拉荷马,正如这本书的名称,《二十六个加油站》中呈现了二十六张拉斯查在这一旅途中经过的加油站的照片,并用文字标明了它们的名称和位置.这本书采用胶版印刷的方式,纸张为白色的胶版纸,开本大小17.9cm×14cm,厚度0.5cm.这本书在四十八页纸上印制了二十六张照片,红色的书名放在了封面和书脊的位置.书籍用半透明的玻璃纸包着以防灰尘.第一版中大约五十本有黑色的封套,三个版本的编号都放在了书籍的最后一页,版权和书籍内容介绍页放在了书籍的开头.除了这些,这本书还有清晰的机器切口的痕迹并经过专业的打磨.
  • 摘要:铜版画是一种西方古老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当下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国际双年展的作品出发对铜版画的教学、创作,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新的思考.
  •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后印刷”时代的症候,对中国传统民间版画中蕴含的叙事、场所、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运用此种创作方法论带来不同“光晕”的契机及其对当代版画创作的意义.
  • 摘要:木刻版画发展多年,有关版画本体语言及内涵的讨论为语言相对匾乏的中国版画带来了审美和技艺范畴里的空前繁荣,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版画的语言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版画语言技法的多样与精致无法替代更深层次的意蕴,黑白木刻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才是赋予作品更深层意义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语言是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只有在有助于表达和传递的基础上,才有其存在和被研究的价值可言。黑白木刻语言的特殊性反映为单纯、直接、极色等视觉感受,其所具备的技术内涵与精神内涵需要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其艺术语言的可读性及外延方能体现出来。
  • 摘要:什么是版画?版画是做什么的?学版画有什么用?这些似乎在业界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相信在大多数本科生心中,版画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随着自身功能性的逐渐淡化,在现实层面中已经很难见到版画的存在.版画在以工具划分的专业类别中是一个所谓的小画种.这一切导致了艺术学院学生认知版画是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一件只有上了艺术学院并学习版画专业才可能了解的事情,这是现实中他们学习版画时面临的认知障碍.进一步再看,前面所说的认知障碍给学生制造了了解版画的突然感,而同时在专业领域人们更广泛地谈论版画的制作性、技术性、过程性、复数性以及版画语言体系、工作方法.这一切看似正确、没有问题,但却进一步加固了学生的认知壁垒.版画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在短短的3-4年内了解版画并利用版画完成自己的学业.关于版画的探讨与经验式的观念使得学生更为在意这些经验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自己对版画的真实体验,甚至会渐渐导致学生将版画视为特立独行以至于偏激得脱离了真实的个人创作.
  • 摘要:1899年英国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在中国敦煌三界寺石窟中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扉页部分就是现存最为古老的版画《释迎说法图》。其精美的阳刻线条表明在公元9世纪的中国已经有相当完善的木刻版画制作工艺同东方一样,欧洲的版画最早起源于宗教传播,圣像木版画与宗教书籍插图是现存最早的版画形式由此可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版画的诞生是起始于一种知识和图示传播的需要,版画在社会的实际需求中。得到自我产生、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机遇。可以说,在印刷初始的年代,借助书籍的传播功能,版画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辅助文字,使知识传播呈现了某种多媒体的维度典籍的插图版画至今仍是版画存在的主要实用方式之一。
  • 摘要:木刻很早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出现了,至今可见的最早的木刻作品是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插图,至于历代出版古籍中的插图,更是见证了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真正能代表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成就的,是明代即开始繁荣的木版年画,它们不仅体现了时代审美的变化,还体现了区域风格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木版年画中的审美观念的变化,集中反映了中国民间的审美观念的演变,或者说,木刻年画中的审美观念,就是中国民间审美观念.随着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的发展,木刻艺术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新生命力不是来源于传统的木刻艺术,而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对其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舶来的西方艺术观.当然,这与20世纪初中国流行的以西方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救中国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关联.也正因如此,与中国民间审美观念保持高度一致的木刻版画的审美风格一变而为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的反映现实的现代木刻艺术.现代木刻的兴起,是以20年代末至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为标志的.虽然新木刻运动是以“为大众而艺术”为口号,但其目的在于教育大众与引领大众,而不是像传统木版年画一样以服务于大众为目的.它拒斥诸如门神、财神、才子佳人、神怪传奇之类的传统题材,广泛吸收了欧洲版画特别是麦绥莱勒、珂勒惠支与苏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也借鉴了外来版画.因此,强烈的思想性和明显的欧式技法是30年代左翼木刻的特征.它发挥了美术作为革命斗争武器的功能,在民众中起到了宣传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但其欣赏者与普通百姓没有太多关系,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些木刻是针对那些能够看书读报的人们来实现其宣传教育的目的的.
  • 摘要:铜版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艺术经验积累演化到现在,与当下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显然会缺少创新意义上的先锋性,但它作为一个画种,我们又没有更多的理由来论证它会就此停滞不前或存在表达方式上的某种困境。从创造性思维来讲,任何艺术的媒介自身都具有无限的艺术维度。无论传统媒介,还是当代新媒介,使用者若不表现出他独有的思维立场和态度,任何的艺术形式都会成为一个伪命题。实现创造性的表达,需要一个跳板,也需要实现它的条件和勇气,更需要在其艺术行为的作用下发现某些对应关系。如果把铜版画看作一个可以满足需要的艺术媒介,跳开绘画存在或创新的理由,以最普通的媒介与既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有意味的对接或重新激活,用那些不同时代的前辈艺术家的资源,来触摸这些传统媒介的当代弹性,铜版画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意义会从另一个角度生成更多的无边界的、无方位的语言要素与观念。
  • 摘要:当今多种媒介的交互应用广泛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革命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在还未来得及完全了解它之时,它就已经颠覆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模式.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般的信息技术革新,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上,还体现在除此之外的诸多领域,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体验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并使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模式来重新思考与定位自我.在PS版印刷与数字化印刷的教学中,由于此课程对于材料、印刷方式的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学生们能够将其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版画媒介信息处理方式呈现出了版画思维进一步拓展的多样化趋势,前所未有地引导出学生自我迭代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在“版画综合媒介应用与创作”这段课程中,广泛应用了激光雕刻技术、数字化输出技术、3D打印技术等来创作作品。学生作品的材料选择、印刷方式以及最终展示空间等都呈现出了多元性、实验性等特点。坚持以拓展版画语言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基础,来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为自信的姿态步入社会,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变而快速发展的世界。从课程的设定环节到最终呈现作品的面貌都体现了我们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我们将为培养出更优秀、更多元的创新性社会T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
  • 摘要:学院版画需要以版画工坊运作机制培养的技师,通过教学与产业合作、学院版画教学与工坊运作的优势互补,来建立科学的版画运作机制.
  • 摘要:艺术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途径;艺术教育重在人的塑造,讲究“因材施教”.中国版画因为有不同时期、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创作群体存在,催生了其多元的教学形态特征,所以版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
  • 摘要:近年来,随着众多艺术区艺术机构的出现和大众媒体的多面推广,当代艺术更多地被大众所了解,与公众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当代艺术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世界当代艺术组成部分,其艺术观念、形态和方式更趋向多元化.绘画、装置、行为、影像、观念艺术,在世界的博物馆、媒体和展览上非常活跃,在国内外的交流展示中更显得不可或缺.当代艺术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新媒材、跨媒介创作、思维及综合性表现手段,使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自由,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及面貌并不是以传统的语言方式所呈现的.就丝网版画而言,新媒材的运用呈现的视觉艺术更为丰富.中国以前的丝网版画在继承传统技术上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多年来丝网版画都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中,容易图片化,缺乏绘画感.现在的社会处在高速现代化、多元化进程中,版画创作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版画在当代艺术活动中频频亮相且生气勃勃.版画在本体语言发展的同时,提供了更多与大众对话的艺术表现方式.作为一种社会交流方式,传统版画从一个蜷缩存角落里的自言自语或者不言不语的状态转为更好地与公众对活,焕发出旺盛的艺术活力.在这里我并不是批判丝网版画,而是认为要去思考传统版画的现状及其在当今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 摘要:近年来,版画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开放、实验并存的趋势,版画也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属性.版画创作的观念以及表现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观念的更迭、技术的更新、外延的拓展不断地颠覆着固有的知识构架和价值取向.由于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艺术种类,又有其独特性和专一性,这使得版画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来说更加特殊,水印版画的教学亦如此.
  • 摘要:通常观念艺术是基于两个方面来定义的.狭义上的观念艺术特指西方早期的观念艺术运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将语言文字作为其艺术观念表达的重要方式,直接将思想当作艺术的一个艺术流派.广义的观念艺术其含义早已超出了早期观念艺术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把观念艺术当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延续至今、波及全球的以观念思想为表现目的,并承认任何外在形式皆可为艺术品的艺术思潮.观念艺术是从达达主义的观念和实践演变发展而来的,它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艺术和艺术史,将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拉了下来,否定了传统艺术中的造型性,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存在的界限,开始展示造型艺术除了具象与抽象外的第三种表达方式.可见,观念艺术的出现是人类在经历了各种架上艺术媒介之后的一次转型;观念艺术深受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强调符号的充分自由,相信一个词只有在某一语境下才会有特定的意义,而在不同的语境下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观念艺术利用了“词”与“语境”的关系,将现实中诸如文字、图像、影像、装置等媒介通过挪用、置换、添加等手段,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及意义,充分地发掘其在社会、文化、历史、心理、政治等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意义及价值.这一点对后来众多的艺术表达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造型艺术在经历了从传统艺术中对物象的模仿与再现,到现代艺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强化个性化意识的情感传递,直到观念艺术的出现,才真正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变换了传统艺术的功能,启发人们对“生活即艺术”的思考,使艺术成为一种当下的生存方式;观念艺术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引发出强烈的批判意识.观念艺术家们强调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并对艺术本身及其赖以生存的政治、文化、精神进行反思,坚持关注人生存的境遇,对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提出批判,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
  • 摘要:近年来,学院版画专业的教学和创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不禁使人产生疑惑:学院版画专业教学与创作究竟选择“出走”还是“回归”?在我看来,选择发展方向之前不要盲目决定,有必要明确版画的整体现状,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教学中有两种方法,就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以在短期内直接看到结果,但置学生于被动状态。“出走”的教学观念就是使学生被动接受一般的、通常性规律,就会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再创造的能力,但可以直接看到结果。而“回归”于强化基础的版画专业教学体系发展的教学观念以“授人以渔”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性,其自觉的实验和探索会使学生产生再创造的能力。尽管这种方式会出现很多变数,但更多体现了学生能够主动、自由选择的独特性。
  • 摘要:线条是运动产生的轨迹,运动成为线条的重要特征,进而引申出其他特征.作为绘画和视觉要素中的线条,既具备几何概念中线条的长度、方向、位置的一般特征,同时创作者又赋予它一定的宽度、节奏、形式和情感,以适合绘画的表现,所以从古代岩画到现代绘画,线一直是绘画中很重要的表现形式.线条作为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朴素的造型要素之一,从形式上有长短、粗细、曲直、阴阳之分,从方向上有垂直、水平、倾斜、交叉之分,从节奏上有虚实、浓淡、疏密、渐变之分,这些多元的变化用于表现不同的形态和情感.纤细的线仿佛最能触动人的神经系统,无论单一规整的,还是错综复杂的,都能直接撩拨人的内心,令人产生许多联想.线也是最张扬的表现形式,一些简练轻松的灰色线条在粉粉的黄色、绿色、蓝色的色块中游走,产生一些有意无意的分隔和一些形状的暗示,不管结果如何,形式一定是美好的.我曾看到过一幅画,粗壮有力的线条表现着渔民的橡胶裤以及黑色的船体和浅灰的波浪,线条真能把厚重的力量表达得如此令人震撼,也让人兴奋.当然还有肆意纵横的杂线,单凭节奏和韵律就着实让入迷恋.经过水印的过程,线条更显出难得的温和及自如,真让人感叹水印线条不凡的品质.
  • 摘要: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藏书票这一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媒介,传统版画藏书票也与现代科技产生了交流与合作,在创作方面已经发生了许多时代性的变化,从具象的制作材料、技术手段到抽象的创作思维、审美标准,皆顺应时代而发展.实用性是版画藏书票最基本的特征。藏书票的实用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书籍装饰,供藏书所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它自带版画属性,有基本的使用功能,即作为复制图像、文字的工具。当然,版画藏书票除了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着审美、收藏、交友等价值,这些价值标签相辅相成地塑造着版画藏书票这一主体。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这些价值能体现的程度也会随之改变,如某种价值的丧失或某种新价值的间世,又如几种价值之间所占比重的变化等。如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就发生了这种明显的变化,当代藏书票的身份正在无形之中从书籍装饰者走向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品,那些被定义为“派生效果”的“价值”正在形成一种主潮流,逐渐被广泛地接受。如今当你买到一张挚爱的藏书票作品后,你不是想要将它放入某本与之相配的书里,而是下意识将它裱入画框,高高地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可以说这是当今藏书票实用价值转向审美价值的有力证明。此外,众所周知,版画的诞生源于人们对复制功能的需要,而在当代照相技术和印刷产业发达的社会里,“版画的复制功能已经基本从出版手工业系统中剥离出来,被传递到艺术家手中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形式”,这也是版画藏书票的价值比例发生变动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实用价值的消失,只是说人们目前更倾向于看重版画藏书票的审美价值。
  • 摘要:版画教学是继续“出走”版画还是“回归”版画本体?向外向内,即出走与回归(也即现象与问题).版画“出走”指向何方?版画“回归”(或者说重塑版画的主体性),应该坚持和守住什么?“谓之版画”的本质,是一种对绘画艺术的分类方法,作为方式的理解,无外乎是人类认知事物存在的应使用的某种工具和手段,处理信息的程序途径,“形式之条理也”“法者妙事之迹也”,即轨迹、途径或路线.而艺术之本质,是无须就版画、国画、油画而言的,它只是艺术家出于表现而选择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本质是一致的,但造型艺术、绘画形式的手段选择只是艺术家对某种工具、材料与内心表现的心灵契合,所呈现出的一种物化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呈现,构成了某种艺术的独特性与表现的价值,“怀疑”的可能在于“存在”.如果没有“存在”,你怀疑什么?所以版画既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种存在的价值.向内是对存在的肯定,所以回归一定不是原点,而是一种方式新的起点,必将重新开始.向外也非“出走”,“出走”已经不在“向外”的宇宙中,只有走到版画的边界,走向另一种艺术方式才谓之“出”,那便是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又如何谓之版画?如果是假设,那只是一种观念的延伸,而非版画本体,所以向内与向外都在本体之内,只是外延的界定不同,版画即是版画.
  • 摘要:《尔雅·释器》云: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一千多年,郑振铎先生曾从魏晋砖石刻中溯本求源.而无论是“咸通版”还是“至德版”的考古发现都能印证古代版画的悠久历史.从工匠刻制和艺术家创作层面考量,版画前辈和方家把中国木版画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推动的新兴木刻运动,代表中国木版画创作正式进入由艺术家独立完成画刻印全部过程创作木刻时期.而之前的由工匠复制雕版的上千年发展过程被界定为复制木刻时期.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综合类院校美术专业版画创作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着重阐述其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确定主题、张扬个性,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版画作品.
  • 摘要:2015年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目前沈阳各学院都在积极地实践转型发展,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随着学校陆续将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付诸改革实践,我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建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于2007年教学评估前成立,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现有铜版工作室和丝网版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现拥有进口的石版印刷机、铜版画印刷机、木版画印刷机、丝网版画印刷机等一系列配套设备,属国内一流水准.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一系列基础绘画教学课程外,还开设了铜版画技法普修、丝网版技法普修、版种选修、版画创作、毕业创作等课程.
  •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纷纷建设,版画专业建设也逐渐被各高校重视,有条件的院校逐步加强发展自身的软硬件,在建设版画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版画工作室建设,以寻求版画学科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上,以木版画为基础课程逐渐增设铜版画、丝网版画、石版画等课程.铜版画作为版画专业方向的必修版种之一,凹版语言独具特色,画面可塑性强,技法丰富,印痕语言多样.如要将铜版画作为版画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培养版画方向创作类人才,参考专业院校铜版画教学,综合院校铜版画教学还有诸多可探索的方向.
  • 摘要: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门类,版画自身的发展之初就带有了叙事性.丝网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从“叙事”者角度、“观看”者角度、叙事的时空环境和图像叙事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丝网版画作品的“叙事性”表现,通过解读和分析丝网版画作品,了解丝网版画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叙事方式,以及图像的“叙事性”表现.
  • 摘要:综合类高校的版画教学应该更多地参与社会项目与课题,走入基层社会,提取图像符号与时代痕迹,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为思考的重点,多走多看,把现实生活中的痕迹映在心里,这些痕迹就是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的映射,以此为创作基础,就能够创作出有血有肉、体现社会文化信息的作品,也能鲜活地表现创作者的心理轨迹。在课题与社会生活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获取生动的一手资料,并且明确教学的思路与框架,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地互动,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气氛也会很融洽,师生能更好地探讨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运用创作语言与符号表现现实对象时也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之最后完成创作作品。
  • 摘要:当下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图像技术,人们对美有着更新更适应时代需求的认识,信息时代的简洁、高效、精确是新时代的审美追求.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打破了人类能力的界限,延伸了智力,思维也跟着挣脱了束缚.版画创作在时代的促使下不断突破固有的创作思维,数字技术改变艺术形态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图像技术更加信息化,使作品展现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性,具有比传统艺术更为美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方式以数码版画创作作为切入点,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分形艺术创作,以剖析其中的意义与审美特点.版画艺术因数码技术开辟一个新领域,分形学是数学与艺术的融合,通过研究国内外数码版画的艺术形态和发展趋势,并对分形理论和数码技术加以学习,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作者自身艺术创作经验,将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最终将分形艺术语言与数码版画融合,分形艺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实现了过去艺术不能达到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套更具信息化的独特的创作方式.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植本土文化的美学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而传统民问文化如何向当代文化转变,并且如何介入高校艺术课堂是当下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试从"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如何实现学院版画教育与公众审美的共同提升与发展的问题.
  • 摘要:“艺术家驻访项目”在国外专业院校中普遍开展,对于高校版画学科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内的“高校艺术家驻访项目”尚未形成稳定的模式和体系,持续性的“驻访项目”在国内高校的版画系部和学科中比较罕见.近年来,由长沙师范学院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联合成立的“潇湘国际版画艺术中心”(Xiaoxiang International Printmaking Centre,简称XIPC)已持续举办“国际艺术家驻访”14期,接待了英国、美国、韩国、瑞士等国家的知名版画家驻访16人次,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第一个真正成规模的高校国际版画艺术家驻访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与运行,为长沙师范学院版画课程与美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湖南高校版画学科的整体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它也为国内“高校版画艺术家驻访项目”的开展建立了一个可供参照和研究的模式,意义深远.
  • 摘要:“新美育”教育理念是由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动画系提出的面向未来、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审美教育理念,借鉴当代艺术开放、多元的创作态度,重新审视当代版画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课程改革使版画课堂更注重感受层面的开拓,更紧密地与时代、当代艺术、公众审美、公共艺术接轨,从而推动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改革,给亟待苏醒的高校传统艺术教育与公众审美普及一剂“强心针”.
  • 摘要:中国版画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版画艺术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版画教育的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的版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综合性大学的版画艺术教育如何深化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素质教育影响和社会美育功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验教学建设等方面,探讨综合性大学的版画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摘要:数字实验版画教育在国外相对成熟,而中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数字实验版画课程并不完善,也可以说刚刚起步,数字艺术的教学应经常与不同的艺术种类进行结合,使作品视觉表现力更加丰富,满足作品表现的诉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