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
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

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4-04-18

主办单位:;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会议文集: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Chiari畸形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的以小脑扁桃体下疝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疾患,主要病理特征为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5mm),疝入椎管内致后脑诸结构、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受挤压牵拉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Chiari畸形患者常并发脊柱侧凸畸形,且此类脊柱侧凸与常见其他类型侧凸不同,主弯特征为左胸弯、双胸弯和左胸右腰弯等不典型侧凸类型,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婴幼儿期发病,畸形快速进展(>1°/月)及支具治疗亦不能控制此类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等.因此,此类患者最后通常需通过脊柱矫形手术改善患者的外观畸形并阻止脊柱侧凸的进一步发展。但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fossadecompression,PFD)可能是控制Chiari畸形所伴发的脊柱侧凸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Chiari畸形患者在接受PFD术后易出现脊柱侧凸进展停止,甚至出现减轻,有效率达到37.5.62.5%。但是即使如此,仍有部分Chiari畸形患者术后侧凸仍继续进展,最终需要进一步矫形治疗。因此预测后颅窝减压术(PFD)对于Chiari畸形患者伴发的脊柱侧凸的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其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后颅窝减压术(PFD)无效后补救性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前瞻性信息,减少治疗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并对目前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PFD术后脊柱侧凸转归预测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目前仅仅可以推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与脊髓空洞的术后良性转归可以提示PFD术对Chiari畸形以及其伴发的脊髓空洞产生较好的疗效,减轻了神经系统异常对脊柱侧凸推动作用,之后生物力学作用的强弱决定了脊柱侧凸的预后。
  • 摘要:本文就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临床表现与手术治疗进行综述.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半椎体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在具体手术入路和手术策略的选择上,临床医师应根据术前详细全面的临床评估而制定。手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最大程度地矫正畸形、防止侧凸进展、获得脊柱平衡、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并尽量缩短矫形固定融合的范围。
  • 摘要:先天性脊柱侧伴高肩胛症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畸形,其中侧凸与高肩胛畸形之间的病因学相互联系仍不清楚,其准确的临床评估有赖于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同时还要考虑可能合并其他系统的发育畸形。在制定手术策略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功能及外观、两处畸形的严重程度及相互位置关系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两处畸形同时存在对于矫形策略与效果的影响仍需要有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论证。
  • 摘要:成人脊柱畸形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年龄>20岁)后所产生的或源自成年前的脊柱畸形,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严重的平背综合征、后凸失代偿综合征及各种僵硬性矢状面失平衡等.成人脊柱畸形躯体矢状面平衡不仅由脊柱矢状面形态决定,还包括位于脊柱与远端肢体之间并能调节躯体整体平衡的骨盆,它是矢状面平衡的关键部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指导下,Jean Dubousset提出了“骨盆椎”及“经济圆锥”等新的术语和概念,用于描述矢状面平衡在维持直立姿势和躯体稳定性中的作用。脊柱与骨盆共同维持躯干在矢状面上的整体与局部平衡。骨盆参数作为反映骨盆形态及位置的指标,其作用在脊柱-骨盆系统中显得十分重要。孤立的探讨其中任何一个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均不够全面。脊柱外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对每个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前必须认真评估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及位置,根据术前骨盆位置预测术中需达到的理想腰椎前凸值,这样才可能让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指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至少两个以上关节持续性、非进展性屈曲挛缩综合征群,此病相对罕见.主要影响四肢关节,也可累及脊柱.文献报道脊柱侧凸在AMC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5%~31%.AMC伴发的脊柱侧凸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并迅速进展为僵硬性侧凸,骨骼发育成熟后仍有进展的可能,这些都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研究AMC伴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征对该病的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AMC伴脊柱侧凸多为单胸弯或者单胸腰弯。畸形较为僵硬,主弯跨度较大,通常为8~10个节段。部分病例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另外由于骨盆周围的软组织及肌肉的挛缩,AMC多合并骨盆倾斜,而骨盆倾斜可能会加剧侧凸畸形的进展。AMC伴脊柱侧凸的典型矢状面表现为胸腰椎的前凸畸形。
  • 摘要:既往文献中未见有关AS患者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受限危险因素的研究.现对38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颈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类患者颈椎活动受限的危险因素,以期进行预测和早期干预.
  • 摘要:胸腰椎后凸畸形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脊柱矢状面曲度异常及骨盆平衡代偿能力破坏,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和生存质量.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ies,SPOs)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是广泛应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两种术式.近年来,脊柱.骨盆复合体参数在脊柱畸形手术策略的制定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备受关注。通过回顾性比较采用SPOs及PSO两种术式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骨盆复合体矢状面参数,目的在于:评估SP0s、PSO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复合体矢状面平衡的中期疗效;探讨这两种术式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复合体矢状面平衡的差异,为截骨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双肩平衡与否是评估手术疗效和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上端固定椎的正确选择则是重建术后肩关节平衡的关键因素.研究证明主胸弯的矫正可以导致左肩抬高,因此对于术前表现为右肩高且上胸弯柔韧度较好的Lenke 1型AIS患者单纯融合主胸弯后即可获得满意的双肩平衡.本研究拟通过对Lenke 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影像学肩关节高度(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与术前其他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以探寻导致此类患者术后残留双肩不等高的影像学危险因素.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发生于中青年,而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发病率约为1%-5%.既往研究认为退变、创伤、遗传、脊柱骺环分离以及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都可能与ALDH的发生有关,然而,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并不清楚.最近,Roussouly等经影像学研究后发现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有别于正常人群,矢状面形态的异常与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较小的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更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目前,有关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未有报道,本研究将对ALDH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特征.
  • 摘要: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依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将腰椎滑脱症分成峡部裂性、退变性、发育不良性、创伤性和病理性,其中以峡部裂性和退变性最为常见.近年研究显示骨盆与脊柱矢状面形态在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与正常人相比,峡部裂性和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均表现出更大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由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不一样,两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形态学差异.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是由于病因学的不同,代偿机制存在差异,二者表现出不同的脊柱矢状面形态。峡部裂性滑脱表现出更大的TK、LL和滑脱角,退变性滑脱更易出现躯干前倾(SVA增大)。
  • 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评估临床最常见的右胸弯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乳房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畸形指标和前胸壁畸形指标的相关性.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及外周大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胸腰椎后凸畸形,导致躯干塌陷及屈曲挛缩畸形、行走困难、腹部软组织挛缩、脏器受压及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此类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矫形术式有Smith-Peterson(SPO)、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单节段PSO联合多节段SPO及双节段PSO.现对我院开展的STPSO治疗极重度AS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1000)的技术进行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纠正脊柱三维畸形,并尽可能保留较多的运动节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0例在我院行单次前或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的Lenke1A型AIS患者的术后随访结果,以探讨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 摘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NF-1)可合并的骨骼异常改变以脊柱侧凸最常见,根据其脊柱的结构性改变分为两种类型,即萎缩性和非萎缩性。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总结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肋骨头脱位进入椎管的影像学特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肋骨头脱入椎管发生在脊柱侧凸的凸侧顶椎区,脱位肋骨头较对侧相比尖锐细长并且伴有显著的椎体旋转和(或)半脱位,其可能是肋骨头脱入椎管内的重要原因。需要手术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行CT检查。
  • 摘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又称Von Recklinghausen病,其骨骼异常以脊柱侧凸较为多见,通常分为营养不良性和非营养不良性两种类型.为了明确此类患者保留脱位肋骨头对脊柱侧凸矫形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接受单纯脊柱侧凸矫形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肋骨头的位置变化,了解保留脱位肋骨头对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效果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 摘要:对于严重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顶椎区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通过在冠状面上可凹凸侧不对称截骨可以有效矫正畸形,并同时恢复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目前国内对此术式疗效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即通过分析11名在我院接受不对称截骨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疗效,阐明APSO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之,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可以有效矫正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围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它是一种症状或X线征,可有多种疾病引起.本节叙述临床较为常见的但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约占全部脊柱侧凸的80%),它好发于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在整个青春发育期快速进展至青春发育结束,在成年期则缓解进展,有时则停止进展.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发病机理未明的脊柱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激素,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伴随脊柱侧凸可发生一系列的脊柱解剖形态学改变,目前公认脊柱侧凸为在三维空间上发生发展的畸形,临床需要从三维的角度来理解脊柱侧凸。
  •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少年的发生和发展与脊柱生长的密切关系已被公认,因而精确预测青春期脊柱侧凸患者的生长潜能对于正确制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拟通过对非应力区的髂软骨进行组织计量学研究以评价患者的生长潜能,进而对目前一些脊柱侧凸生长潜能影像学预测因素的价值进行评价.
  • 摘要:在小儿脊柱侧凸中,占65%的病儿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其病因不清.脊柱畸形在三度空间上发生结构性的改变.AIS的发病率高.北京调查了20,418青少年,发病率为1.04%.香港从1995年到2000年,调查了514,197青少年,发病率为4%.在AIS中,约0.1%严重脊柱侧凸需行手术治疗,大量的病儿则需要观察随访及适当的非手术治疗.本文对非手术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合香港的情况作一综述.总之,已有多种非手术方法用于AIS,目前还没有科学的依据支持物理治疗,推拿治疗及电刺激对AIS有肯定的疗效。支具仍为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有不同类型的支具产生,对未成熟AIS,支具已显示了能控制侧凸的加重,但确切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认识。目前对该病的基本治疗管理原则是,建立学校普查制度,对每一个青春初期的儿童进行普查,尽早发现该病,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管理的措施,控制侧凸,防止侧凸进一步加重,尽可能的避免手术治疗。随着对病因及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将给非手术带来新的突破。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发生发展与生长发育状态,即患儿的生长潜能密切相关.AIS相关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研究表明其出现及加重多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且成熟的脊柱侧凸发生严重进展的风险明显小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因此了解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对每位AIS患儿的生长潜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对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由于生长发育的成熟度是多维的,包含多个组成部分,其与侧凸进展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因此本文就脊柱侧凸畸形相关生长潜能评估方法的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论述。生长潜能的多维性使得医生很难根据一次检查和单个指标进行有效的生长潜能的评估,更准确的是倾向于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如研究表明腕骨骨龄>16岁、年龄>16岁、月经来潮2.5年以上、Risser征5级以及坐骨结节或肱骨近端次发骨骺融合提示生长基本停止。另一种方式则是分期进行系统评估,Sanders提出一种基于Tanner—whitehouseⅡI的适用于青少年的简化分类方法,从婴儿慢速生长期(0)到成熟阶段晚期(8)共九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骨骼发育成熟阶段,可信度高,且与AIS的进展关联紧密,学习曲线短,应用方便,可较好的预测侧凸进展的可能性。总之,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时间的变化可能非常细微,而临床工作却要求对此变化做出细微评估,因此一个好的生长潜能评估系统势必需要很高可信度,且临床应用方便迅捷,从而有助于医患之间就脊柱侧凸转归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更好的交流。
  • 摘要:本研究选取胸弯型AIS患者,通过自然站立位全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分析,探讨胸弯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脊柱的矢状面平衡可通过站立全长侧位X线片上SVA来评定:当SVA为正值时为正平衡;SVA为负值时为负平衡;当SVA为零时为中立平衡。本研究显示:SVA与LL、上腰椎前凸存在相关性(r=-O.347、r=-0.453);但是SVA与T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胸弯型AIS患者的TK与脊柱的矢状位平衡没有相关性。另外,两组患者的SVA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即两组患者在脊柱的矢状位平衡上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疗效,探讨性别因素对支具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03年~2007年完成支具治疗的AIS患者,其中男性19例,构成A组;并在完成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中随机挑出57例,构成B组.定义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者为侧凸进展,其余为侧凸未进展. 结果:A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4.0±2.0岁,平均主弯Cobb角28.8±5.7°,初始Boston支具6例,Milwaukee支具治疗13例;B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3.0±1.4岁,平均主弯Cobb角29.4±6.1°,初始Boston支具17例,Milwaukee支具治疗40例.两组间初诊Risser征(P=0.786)、Cobb角(P=0.790)、弯型分布(P=0.350)和支具类型分布(P=0.350)等无显著差异.A组和B组平均支具治疗时长分别为2.1±0.7年和2.5±0.9年,平均依从性略分别为84.4%±7.6%和87.1%±5.7%.A组患者中发生侧凸进展8例(42%),其中需手术治疗者6例(32%);B组中侧凸进展12例(21%),其中需手术治疗者10例(18%).两组中,生长发育状态低下、侧凸Cobb角大及主胸弯型患者发展进展比例高. 结论: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女性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可能好于男性患者.
  • 摘要: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因其同时存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畸形程度重且柔软性差,临床治疗一直十分困难.近年来,后路经椎弓全脊椎截骨术开始用于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并获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结果.然而,全脊椎截骨矫形术后残留的后凸畸形并不少见,这种残留后凸可导致术后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纠正丢失和畸形加重,甚至神经损害等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起开展后路经椎弓全脊椎截骨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本文对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若后路截骨矫形术后残留后凸>40°,应二期行前路凹侧自体胫骨条支撑融合术。因为如果残留的后凸角过大,矢状面上C7铅垂线会向脊柱前方偏移,加上可能合并脊柱前方的椎体支撑缺损,前柱支撑功能不足,因此单纯依靠后路的内固定并不能完全重建和维持脊柱矢状面上的稳定性,远期可能发生内固定断裂、进行性躯干塌陷等并发症。对于这种病人,进行传统前方凸侧入路的脊柱融合,并不能恢复脊柱前柱的支撑功能。因而理想的也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方法即是进行脊柱侧凸前方的凹侧支撑性融合,并且必须使用真正具有支撑功能的胫骨干皮质或腓骨,而非肋骨或髂骨,否则后路融合和/或内固定仍可出现疲劳骨折和发生躯干塌陷。对于术后残留后凸为20°~40°,或有明显的截骨区前方椎体支撑缺损的患者,虽然矢状面上脊柱的平衡重建较好,远期出现内固定疲劳骨折、躯干塌陷的风险减少,但是仍然存在内固定区的局部生物力学不稳定,因此主张对此类患者行前路凸侧补充性植骨融合。
  • 摘要:目的: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 方法:2008年6月~2009年3月,共有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其中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lAN型9例,Lenke1A-型2例,Lenke1BN型4例,Lenke1B-型5例,Lenke1CN型3例,Lenke1C-型2例,Lenke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此时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均为一期后路CDHLegacy矫形内固定术. 结果: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本组平均随访15个月(12~18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为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偿.本组患者术后无需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具有操作简便、矫形效果良好的特点.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侧凸的最常见类型,随着第三代矫形系统的应用,许多脊柱外科医生致力于选择性融合及尽力减少远端融合节段,而如何确定AIS的融合节段及是否行选择性融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就Lenke分型及PUMC(协和)分型对AIS融合策略的意义进行综述.目前的观点认为CDH/TSRH矫形系统不仅进行冠状面的矫形,同时使脊柱在横断面也产生了变化,这是造成躯干失代偿的直接原因。与King分型不同的是,Lenke分型中考虑到了矢状面上的畸形,较全面地评价了影像学资料,可更有效地指导手术治疗,正受到临床医生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但同时也应注意到Lenke分型仍是一种二维的分型方法,没有反映水平面上椎体旋转畸形的程度,多中心研究发现,目前脊柱外科医生在依照Lenke分型决定手术入路及选择融合范围时仍存在很大分歧,其科学性、通用性及对治疗的进一步指导意义仍需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PuMc分型在前两种分型的基础上对轴状面上的畸形加以考虑且亚型数较少,显得更加全面及简便,由于PUMC分型在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因此尚有待于扩大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临床治疗中应努力把握好保留脊柱功能与融合脊柱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不应一味追求保留腰部活动度而都行选择性融合,因为失代偿后的融合区延长有时可达L4,比初期行非选择性融合到L3更多地融合了腰椎。在目前翻修手术仍难被患者理解的国情下是否进行选择性融合须十分慎重。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之一,其病因不明.目前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脊柱的生长发育异常有关,有人对AIS的前、后柱纵向生长差异进行了人体测量学、影像学和组织计量学的研究进行证实,但对AIS脊椎横断面上的生长发育研究较少.AIS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胸椎右侧凸,本文拟通过在CT上对青春期前后的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的横断面上脊椎形态学进行测量,并与相应年龄的正常胸椎进行比较,以探讨青春期AIS脊椎在横断面上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 摘要:胸椎椎弓根螺钉和椎体钉与传统的内固定器械相比,其矫形能力更强,术中所需固定节段更少,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椎体椎弓根直径的大小显然是影响螺钉误置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往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率的统计发现上中段胸椎要高于下段。这与上中段胸椎椎体形态小于下段的解剖学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特发性胸椎侧凸前路置钉安全性研究最广泛的是胸主动脉与胸椎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为了达到更好的固定强度,前路椎体钉都需要穿出对侧皮质。但钉尖部穿破皮质后又会增加损伤胸主动脉的危险性。既然椎体的位置改变是导致椎旁结构位置变化的重要原因,那么当患者接受了矫形手术后,椎体的位置会发生二次变化(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这种变化同样可以使得椎旁结构发生继发性改变并影响到置钉的安全性。
  • 摘要:选择性胸椎融合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术后腰椎平衡的失代偿,特别是胸弯的过度纠正或使用去旋转力矫正可加重腰弯畸形.目前对于胸弯型AIS患者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远端腰椎矢状面形态的自发性纠正以及代偿模式尚未有系统性的报道.本研究就术前不同胸椎后凸(TK)值的患者术后远端腰椎矢状面形态的自发性矫正及代偿模式进行探讨.
  • 摘要:Marfan综合征是遗传性基因缺陷导致结缔组织异常而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体的病变部位为15号染色体FBN1基因,编码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异常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心脏、眼睛等多系统器官的病变.对Marfan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进行分析,Marfa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是独特的。Marfan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骨骼、心血管、眼睛、肌肉、脂肪、皮肤、筋膜均有受侵。Marfan在他描述的第一个病人上并没有提到脊柱畸形,直到1902年Mery首次描述Marfan伴发脊柱的侧后凸畸形。正如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一样,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自体髂骨融合手术同样也是Marfan综合征脊柱矫形的主流手术。Marfan综合征脊柱侧凸矫形的内固定并发症和假关节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早期Harrington、Luque内固定不牢固,对角度大且伴有后凸畸形的侧凸控制不力有关。
  • 摘要:由于MFS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并发症,而心血管系统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因此脊柱侧凸的矫治日益受到重视。而了解MFS伴发脊柱侧凸的自然史将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从而进行及早干预,特别是在患者成年前的干预往往可以控制畸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拟对青少年MFS合并脊柱侧凸的自然史和干预措施作一综述。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术后假关节、纠正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率已明显降低。Silvestre等对23例合并脊柱侧凸的MFS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在平均随访7年的随访过程中作者发现CD内固定系统对于抗纠正丢失比Harrington内固定好。MFS的内固定治疗策略为:Cobb角较低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矫形术;严重的侧凸(Cobb角>90°)或较僵硬的侧凸,可一期行前路松解后加用Halo牵引,二期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脊柱侧凸是MFS骨骼系统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显著的不同,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对于其自然史的认识水平的提高,MFS脊柱侧凸的治疗手段将会越来越完善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 摘要:目前有关应用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报道主要为国外文献,国内的甚少.自1997年12月起开展AIS的规范化支具治疗,通过其中77例的连续性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应用支具治疗AIS的适应证选择及疗效.Hopf认为侧凸进展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程度、脊柱僵硬程度、骨骼发育成熟度、椎体旋转度、脊柱侧凸部位、性别、家族史等。研究表明:支具矫正率不能作为预测支具治疗成功与否的可靠性指标,而用髂骨Risser征来预测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进展性更准确,而支具类型及佩带时间也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
  • 摘要: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冠状面畸形严重,躯干倾斜塌陷明显.自2003年,对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术前快速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然后再进行后路矫形,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术前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过程中患者需绝对卧床,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也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等,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主张最大重量牵引时间一般在2~3周(本组平均16.8d)。
  • 摘要:在胸椎脊柱侧凸畸形中,由于脊柱旋转以及肋骨凸起或凹陷常导致背部胸廓不对称,即"剃刀背畸形".目前广泛采用的后路三维矫形技术在满意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并不能明显改善剃刀背畸形,使得凸侧胸廓成形术仍然是改善剃刀背畸形的手段之一.但对于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凸侧胸廓成形仍难达到满意的"剃刀背"纠正.文献中对凸侧胸廓成形术的报道较多,Damsin等也报道过先天性并肋切断矫正胸廓畸形术式,但凹侧入路抬高凹陷肋骨的胸廓成形方法鲜见报道.我科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共有30例胸椎侧凸患者在施行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的同时行同一切口下的凹侧胸廓抬高成形术,本文对其疗效进行了总结.
  •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AIS患者脊髓在胸椎管内的偏移,研究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并探讨其在术前评估置钉风险中的意义,本研究对39名青少年胸椎特发性侧凸患者的脊髓与凸凹侧椎弓根的间距进行测量,分析脊髓偏移的变化趋势.本研究还发现,胸椎侧凸患者脊髓偏移以顶椎区最为显著,且与胸弯Cobb角成强正相关。这提示,在侧凸Cobb角越大和/或顶椎偏移越显著的患者,越靠近顶椎区域,凹侧椎弓根螺钉置入时损伤脊髓的风险越大,故应避免凹侧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为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前MRI横截面扫描有助于观察置钉区椎弓根形态和脊髓的偏移,并据此术前做好风险评估。对于未行MRI检查的AIS患者,鉴于脊髓偏移与Cobb角和顶椎偏移的强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Cobb角和顶椎偏移来评估脊髓偏移,以提高手术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在我科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1型AIS患者43例,按照手术时患者Risser征分为:A组(Risser0)和B组(Risser1-3)和C组(Risser4-5).分别测量这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7铅垂线的距离. 结果: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胸腰段交界性后凸为6.6°,较术前的-1.7°增大8.3°(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4.436,P=0.026);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胸腰段交界性后凸K为0.6°,较术前的-7.3°增大7.9°(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F=3.69,P=0.024);C组患者的胸腰段交界性后凸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末次随访的胸椎后凸角值分别达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术后的变化虽无统计学差异,但A、B两组总体上有增大趋势;并且A组的胸椎后凸角增大率高于B、C两组(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Risser征的Lenkel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其胸椎后凸及胸腰椎交界区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而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 摘要:后路矫形多年来一直被作为胸椎侧凸的标准治疗方法,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是将传统大切口开胸前路矫形技术和胸腔镜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在一个小的手术切口上、下方各增加一个操作锁孔,使手术切口较传统开胸手术大大缩小.通过对其置钉状况进行影像学评估,旨在明确胸椎侧凸小切口前路手术置钉的精确性.本组研究显示小切口手术有着与传统开胸手术同样有效的矫正效果,并且略优于胸腔镜下手术,螺钉触及主动脉及进入椎管百分比均较低,并获得了良好的双皮质固定率,表明小切口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术前常规CT检查对于提高前路矫形置钉精确性有重要意义。通常通过测量椎体横径来选择螺钉,实际上椎体与主动脉之间通常还会提供一定的安全空间,测量结果为3.4-6.8mm,本组f值为1.75~3.03mm,选择螺钉时可以计算在内;螺钉进钉点的选择要参考CT上的安全空间,选择进钉点时要注意肋骨头前方的软组织的厚度,螺钉置入角度选择既要考虑到前方的主动脉,又要注意后方的椎管。另外本组f值测量结果提示选用2.5mm间距的螺钉也可以提高置钉精确性。
  • 摘要:本文首先对成人脊柱侧凸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案,并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和平背综合征的发病,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首先对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脑瘫,Friedreich共济失调,脊髓灰质炎,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脊肌萎缩症,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症,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摘要:青少年后凸畸形又称Scheuermann氏病,1920年Scheuermann首先描述了这一结构性的胸椎后凸畸形,从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病.直到1964年,Sorensen才提出这一疾病的客观影像学特征,即至少连续三个椎体前方的5°的楔形变,从而将它和姿势性圆背畸形区别开来.Scheuermann氏病的其他典型影像学特征为Schmorl结节以及终板碎裂和椎间隙的变窄.重点对Scheuermann氏病的发病率,病因学,临床表现,放射线检查,自然病程,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研究。
  • 摘要: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其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典型的发病年龄在8~12岁,在12~16岁之间临床表现尤为明显.若不加治疗,会残留严重的外观畸形,并可能导致下腰痛等不适.目前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诊断尚未清楚,自然史以及治疗策略也存在争议。手术治疗是缓解疼痛和矫正严重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随着单次后路脊柱缩短手术等治疗理念改进和新的医疗技术(如胸腔镜等)的出现,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有望得到更好的改进。
  • 摘要:1922年MacLennan首先提出了全脊椎切除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他采用后路顶椎VCR配合支具治疗严重脊柱侧凸.1997年Bradford等报道了应用前后路联合VCR治疗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2002年Suk等首次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与前后路联合VCR相比,PVCR所需手术时间缩短,失血量大大减少.目前该术式被广泛应用于:严重僵硬型侧后凸畸形;僵硬型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的严重结构性脊柱畸形;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等.虽有大量应用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获得满意矫形效果的报道,但是其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神经并发症不容忽视.现就PVCR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神经并发症是PVCR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尤为重要。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虽能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但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VCR手术时,导致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因素:先天性脊柱侧凸、感染后脊柱后凸畸形、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年龄较大的脊柱侧凸、胸椎角状后凸、后凸型脊柱侧凸、Cobb角大于90°的脊柱侧凸、胸段VCR及多节段VCR等。应该强调的是,PVCR是极易导致神经并发症的截骨方式,截瘫和四肢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一旦发生都是灾难性的,所以预防是第一位的。因此,脊柱外科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导致神经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同时术中联合运用多种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时发现潜在的神经损害。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神经纤维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指出神经纤维瘤病周围型的诊断标准,然而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约有50%会出现骨科相关疾病。关于神经纤维瘤病引起骨骼改变的原因有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中胚层进行性发育畸形和神经纤维瘤组织侵蚀临近组织所致。重点对神经纤维瘤病伴发脊柱侧凸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脊柱侧凸的类型,神经纤维瘤病伴发脊柱侧凸的影像学改变,进展性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脊柱侧凸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 摘要:脊髓空洞是指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且呈筒样串联,可以在颈髓或在上胸段几个节段内发生,也可向上、下延展.脊髓空洞的形成原因最常见为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即Chiari畸形,Gardner认为90%的脊髓空洞与Chiari畸形有关.临床上脊髓空洞也可呈"特发性"而单独存在.脊髓空洞可伴发脊柱侧凸.在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中,脊髓空洞的发生率为4%~8%,而在脊髓空洞病人中,脊柱侧凸的发生率高达25%~85%.一些作者主张对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在矫正脊柱侧凸前应对所有脊髓空洞进行引流。但这不仅增添了附加手术而与病人首诊意愿不一致,也带来了附加手术本身的并发症可能。有些作者认为脊髓空洞患者出现脊柱侧凸并不是手术适应证,当出现神经损害时才需要手术。为了不增加手术,同时又不增加脊柱侧凸矫形的神经并发症,邱勇主张对于无明显神经损害的脊髓空洞伴发的脊柱侧凸,先行逐进性Halo牵引,并密切观察神经功能变化,二周后再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对已引起明显症状如肌力减退、肢体发育不对称的脊髓空洞,如不处理这种伴随畸形而直接引脊柱侧凸矫形术,有极大的神经并发症可能性。对这类病人先行枕大孔扩大减压,对张力性脊髓空洞则行空洞一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术后半年再行脊柱侧凸的矫形术。脊髓空洞治疗后脊柱侧凸改善的影响因素很多。手术年龄与脊柱侧凸的改善率之间有正性相关。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为腰椎前突消失、胸椎后突、病人头颈前倾、颈胸段脊柱前屈以及随之产生的继发性姿态改变,如髋关节屈曲、骨盆后旋和膝关节屈曲,有时髋膝的屈曲畸形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直接侵犯的结果,更进一步加重这种畸形.总之,强直性脊柱炎后突不管是由于腰椎前突减少还是胸椎后突增加所致,还是两者兼有之,主要是发生在矢状面上的畸形.最早应用“脊柱非延长性截骨矫形”概念的是Scudese,他改变了Smitll-Peterson的单纯脊柱后份截骨,即在腰椎后份截骨的同时,切除截骨水平段的椎间盘和椎体上部分,当后份截骨面开始闭合时,中轴支点从椎体后缘移至椎体中心,脊柱前份在截骨处同时发生塌陷,部分缓解了脊柱可能遇到的延长牵伸力。以后为了进一步减少矫形中脊柱的延长和脊柱腹侧结构可能遭到的牵拉,Thomason和Leong扩展和标准化了该截骨方式,即经椎弓根进行椎体截骨,可以保证在矫形时截骨椎的塌陷,使此截骨方法与zielke的“V”型截骨术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二种标准化矫形技术.重点对截骨水平的选择,截骨术式的选择,截骨范围的选择,内固定范围的选择进行了探究。
  • 摘要:外伤性脊髓空洞在1867年由Bastian首次报告,但对它的真正认识则是从MRI广泛应用以后.目前,有多种假设解释脊髓损伤后脊髓空洞的形成机制,但普遍认为与脊髓的缺血、坏死、液化等因素有关。脊髓空洞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过程,即原始空洞的形成和随后空洞的扩展。外伤性脊髓空洞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1.1%~5.2%),这与空洞病变的诊断标准不同和伤后MRI检查时间不同有关。本组14例为非连续性病例,因而无法估计本组脊髓空洞的发生率,但该14例占本院同期行MRI检查脊髓损伤病例的15.1%(14/93),说明外伤后脊髓空洞为脊髓损伤后的重要并发症。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空洞可加重原有的神经损害已被临床所证实,本组所有不全瘫病人均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然后,困难的是如何早期诊断,虽然疼痛为最常见的症状,但它也是脊柱不稳定和脊髓损害的常见症状。建议只有对4-20cm的巨大空洞或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损害和严重疼痛,才有意义行引流术。对手术以及非手术患者进行的长期随访发现,不论从临床症状还是MRI表现来看,两者效果没有显著差异(20),本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鉴于引流术本身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笔者建议对于临床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不宜轻易手术。
  • 摘要:笔者对1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进行分析,探讨该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对胸腰段骨折术后伴发的迟发性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和临床效果。
  • 摘要:后凸畸形为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后期造成的继发性姿态改变.脊柱在矢状面上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5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使用两种不同的截骨术式进行了矫形,术后恢复了直立姿势,并保持了视线水平.通过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结果分析,提出截骨矫形术式选择的适应症和疗效评价.
  • 摘要:AS的病理特点是脊柱骨性强直、椎体骨质疏松及脊椎骨的脆性增加,因此无外力或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脊柱骨折;再者,AS病史较长的患者,常形成僵硬、固定的脊柱畸形,脊柱的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这些病理特征决定了AS脊柱骨折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及预后均有别于一般的外伤性脊柱骨折。由于颈椎运动功能丧失、骨质疏松及渐进性颈椎后凸畸形等因素存在,AS颈椎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随AS病程的延长而增加。AS脊柱骨折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但由于骨质疏松、后凸畸形及脊柱骨性强直等因素造成影像判断困难,而且骨折前无明确的外伤史或仅有轻度的外伤,常导致延误诊断或漏诊。因此,为了能对AS骨折的患者作出早期明确诊断,某些情形应首先考虑是否发生骨折或假关节。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胸腰段易受剪切或牵张力的作用,在应力集中部位发生骨折,由此产生的力矩较大,故骨折难于愈合,因此必须积极采用手术治疗,目的在于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稳定性及矢状面平衡。AS胸腰椎骨折可以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直达病损处及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但前路手术不能纠正后凸畸形。Escosa认为AS胸腰椎假关节伴神经损害、椎体不稳、Andersson损害累及前中柱为前路减压内固定的适应证。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AS胸腰椎后凸畸形肺功能改变的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肺功能评估对AS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指导作用及意义.
  • 摘要:本文将近年来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合并脊柱侧凸病理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在对Chi撕畸形,脊髓空洞与脊柱侧凸间相关性有了初步认识以后,许多学者对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发生脊柱侧凸的具体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一项对Chiari伴脊髓空洞合并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肉组织标本的乙酰胆碱受体分布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此类患者存在椎旁肌失神经萎缩改变,推测脊柱侧凸发生可能与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所引起的两侧椎旁肌失神经萎缩导致的躯体肌肉失衡有关。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脊柱侧凸治疗应从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的治疗入手,首先施行枕骨大孔减压术,并权衡患者脊髓空洞体积及相应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后,选择性施行脊髓空洞引流术。在治疗Chiari畸形与脊髓空洞后,对3-6月后脊柱侧凸转归状况观察,根据脊柱侧凸进展状况再决定是否需要行脊柱侧凸内固定矫形术。
  • 摘要:Chiari畸形是由于胚胎期后脑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解剖上表现为小脑扁桃体等结构降至枕骨大孔以下、疝入上颈椎管内的神经系统异常,人群中发病率大约在0.7%左右.该类患者常伴发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畸形,脊柱侧凸的发生可能与椎旁肌失神经支配有关.为此,回顾性分析脊柱侧凸儿童患者(年龄<10岁)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可能存在的特征性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儿童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具有神经系统损伤体征(尤其是腹壁反射减弱)、脊柱侧凸累及胸弯、矢状位上常表现为正常胸椎后凸或过度后凸的特点。临床上脊柱侧凸患儿如符合上述特点,Chiari畸形存在的可能性也较大,建议进一步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 摘要: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早期可导致较严重的侧凸和后凸畸形而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防止代偿性弯发展为结构性弯.目前国内外对关于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开展已较广泛,后路融合、前后路联合手术、单一后路经椎弓半椎体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相继获得文献报道.由于患者年龄、畸形程度、生长潜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策略或处理选择不当等原因,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失败并不少见,而其翻修手术具有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应引起重视.自2000年5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因初次手术失败而需要再手术翻修、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11例.现对其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进行回顾性总结.在翻修术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原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失败的具体原因,同时综合考虑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畸形程度,采取个体化的翻修策略。对于畸形严重的患者,原代偿弯已进展为结构性弯,则应延长融合节段,将代偿弯纳入融合范围。在翻修术中,为了去除致畸形的病因,应首先考虑切除致畸形的半椎体。
  •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到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既往研究发现初潮年龄推迟,骨龄偏低,初诊时Cobb角较大以及骨密度降低是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侧凸进展严重程度的IS患者矢状面形态的比较,以验证胸椎后凸角度与侧凸进展的关系,并探究其他矢状面形态参数与侧凸进展是否存在关联.本实验通过横断面分析初步验证了胸椎后凸不足与胸弯进展的密切关系。提示胸椎后凸减小可能是导致胸弯进展的重要因素。但要最终证实该观点,仍需要对骨骼发育未成熟的AIS患者进行纵向随访研究,比较不同胸椎后凸形态的患者侧凸进展的速度。
  • 摘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3000~1/3500.该病突变率为50%,是突变率最高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本文总结NF1脊柱侧凸的特点和近年来NF1分子生物学进展,以探讨NFl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然是通过对其生物力学的认识采取支具和手术治疗.为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外科矫形内固定手术对脊髓生理功能的影响,观察了50名患者手术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 摘要: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是通过去旋转和凸侧加压纠正侧凸畸形,对矢状面正常形态的恢复和顶椎的去旋转较后路矫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前路技术目前已成为腰段、胸腰段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的标准方法之一.传统对于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手术采用切开膈肌的腹膜后加经胸或胸膜外入路,该入路有暴露好、操作方便的优点,但切口大必须切断膈肌为其缺点.我院自2002年6月-2003,开展了不切断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技术,该技术有微创的意义,国内外未见报道.结果显示对胸段和腰段分别采用小切口暴露的方法,避免切开膈肌,而仅在膈肌角处开一小孔道,同样可在保护膈肌的前提下完成T12-L1椎间盘的切除以及L1节段血管的结扎,说明在膈肌开孔处穿入矫形棒、置入螺钉完成矫形、保护膈肌的胸腰段前路手术完全是可行的。本组17例患者采用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前路矫形手术术后Cobb角纠正达到80%,矢状面重建良好,Jollllston报道用TSRH内固定行前路治疗18例特发性腰椎和胸腰椎侧凸患者,术后随访12-29个月,矫正率为73.5%,无矫正丢失。而Hopf报道采用前路CDH对胸腰段脊柱侧凸进行矫形,纠正率为79.4%。与这些文献报道的全开放标准入路矫形结果相比,本组矫正率80%,无内固定并发症,无明显纠正丢失,其结果与文献一致。
  • 摘要:外伤性进行性脊髓病(Posttraumatic progressive myelopathy,PPM)指的是病人在脊髓损伤后远期本已稳定的神经功能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损害,可表现为迟发性肢体痉挛性加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加重,有时可能出现严重疼痛和自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估计的发生率低至2%,高则达20%.这种神经损害的加重与原始脊髓损伤的部位和严重不一定有关,以往,PPM在病理上被认为只有两种类型,即非囊性脊髓软化症和创伤性脊髓空洞症.现在MRI的应用已使大家认识到PPM可出现很多不同的内在和外在的脊髓病理改变,内在的病理改变包括脊髓萎缩、脊髓空洞、脊髓软化、蛛网膜炎或囊肿,脊柱不稳定,后凸畸形,而外在的病理改变包括硬脊膜疤痕造成的神经栓系,或椎管狭窄,椎管连续性破坏或骨折块椎间盘等造成的机械压迫.Silberstin在94例PPM进行了MRI检查,发现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为脊髓萎缩(43%)和脊髓空洞(41%),其次为脊髓受压(24%)和脊髓软化(26%),但也有脊髓正常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脊髓机械压迫更易伴发脊髓萎缩脊髓软化,而不是脊髓空洞,这可部分解释对外伤性脊髓空洞进行脊髓减压效果差的原因.综上所述,PPM是一个包含多种不同脊髓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上并不少见,只是有时脊髓的原发性损害较重,使人忽视了对PPM的临床评价和对它重要性的认识.PTS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为非特异性的,有时空洞很大但症状很轻,症状开始时呈单侧,逐步发展成双侧。脊髓空洞可以自行消失,也可以逐步或间隙性加重,通常早发的加重较快。PTS可使原来能辅助行走的病人失去行走能力,也可使本已训练出括约肌控制能力的病人失去此控制能力。对于PTS是否手术治疗尚未定论,有人认为为神经损害尚稳定,可不必手术,也有人认为应早期手术行空洞减压,因为神经损害可缓慢发展,并成不可逆,一般认为当已出现肯定的PPM时应该手术。PTS的保守治疗事实上主要是临床随访,包括限制活动,减少可能升高静脉压的动作,夜间抬高床头200,使用静脉扩张药,降低静脉压,也有在CT引导下行空洞穿刺引流的报道,但以上措施的临床效果目前尚难确定。
  • 摘要:近年来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普及以及各种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更新,非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和固定已经不再困难.但是严重复杂的脊柱畸形的矫治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障碍之一便是高并发症问题,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术后失代偿.脊柱矫形手术属于神经高危手术,如何进行神经并发症的术前预防及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术后失代偿是一个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脊柱的平衡丢失和畸形加重.
  • 摘要:目前AIS的发病机理以及进展机制还不明确,有各种不同的假设.由于AIS的发生发展和脊柱的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AIS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之,椎体生长加快,脊柱生长不平衡,椎体成细长状、脊柱胸段后凸消失,这些变化是典型的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特征性改变,他们都可能和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某个发生因素有重要的关联。在临床检查中,这种生长的不平衡,可表现为AIS患儿的身高增加,肢体细长,躯干和四肢的比例不平衡,以及越来越受关注的脊柱侧凸患者的骨质疏松,骨密度的降低问题也可能是生长不平衡的一部份。
  •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二维磁共振影像学和重组技术,测量健康青春期女孩脊髓与脊柱长度比,且比较与伴有不同程度侧弯的AIS病人的差异,同时测量小脑扁桃体的位置。 方法:对42例青春发育期女孩(14例轻度侧弯病人、14例严重侧弯病人、14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健康青少年1行二维脊柱矢状面磁共振扫描。通过重组成像测量脊髓、脊柱长度和小脑扁桃体位置,并与体感诱发电位(SSEP)做相关分析。 结果:不同严重度侧弯的址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绝对脊髓长度测量无显著差异。然而,在严重侧弯的AIS患者,胸段脊柱有明显的相对节段性延长,且脊髓与脊柱长度比明显下降(P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为病因不明的三维脊柱畸形.侧弯进展主要出现在快速生长期.研究表明:在香港AIS女性患者中有30%有骨量减低.本实验目的为验证在AIS女性患者中,骨量减低是否是侧弯进展的重要预后因素及持续存在的现象.中国女性患者324例,11-16岁,最初Cobb角至少为10度.应用双能X线吸收计量仪测量双侧股骨头骨密度.在股骨头区,骨密度(BMD)低于或等于同年龄对照组一个标准差定义为骨量减低.在两年半内,如果Cobb角度增加大于或等于6度为侧弯进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双侧股骨头骨密度,诊断时年龄,月经史,Risser征以及最初侧弯角度.对105例患者监测骨密度3.5年,直到平均年龄为17.6岁,每个时间点均计算年龄矫正骨密度.
  • 摘要:开展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松解或矫形手术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胸段脊柱的解剖特点非常熟悉。与颈、腰段脊柱相比,胸段脊柱的解剖较为复杂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手术适应症的正确掌握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文章重点对脊柱侧凸胸腔镜-IV前方松解手术,胸椎侧凸胸腔镜-V矫形术,胸腔镜辅助-V小切口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术,小切口胸腰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锁孔选择,手术操作,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摘要:目前,经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术术中评价螺钉位置的主要方法为C形臂X线机透视.然而,C形臂X线机透视只能监测螺钉进入的深度,却不易发现不良置钉,故椎弓根螺钉的不良置钉率仍达到1%~33%,其中神经根损伤为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良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虽已有较为精确的导航技术,但由于价格昂贵,术中耗时等缺点,故仍难于在临床推广.我院于2003年11月起,使用术中肌电图监护技术对下腰椎手术时的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像导航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已逐渐开展。与术中肌电图相比较,导航技术存在着昂贵、延长手术时间的缺点,且目前报道其准确性并没有达到100%。因此,笔者认为术中电刺激肌电图监测仍然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监护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手段。虽然它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造成不必要的术中探察,但却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神经根损伤的发生。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侧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到目前为止仍然病因不明.学者们对AIS的自然史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其发病原因提出了许多假说,包括遗传基因,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的异常以及躯干生长不平衡等.
  • 摘要:目前在国内医疗机构逐步得到推广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虽可对住院病人的医疗信息、决策分析统计信息、财务核算信息、以及行政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提取和处理,而新型影像传输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虽可快速传送和查阅病人的所有影像学资料,但均无法对同一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汇合浏览,而且无法根据患者诊断或手术等信息即时查找影像学资料,因而上述两种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和科研价值有限.脊柱畸形外科高度专业化,对包括各类影像资料在内的信息需求很大,信息追踪随访需求频繁.因而开发一套符合专科疾病特点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以了解专科疾病的疾病谱、发生率、自然史和治疗转归等临床信息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对我科脊柱畸形涵盖的病种多、临床信息繁杂、随访周期长的临床特点,于2002年4月开发了脊柱畸形临床资料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全面地收集了近2千例脊柱畸形病人的多媒体临床信息,经3年多临床应用,证明其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总之,患者临床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是现代计算机科技为临床医生提供的有利工具,它在信息的获取、存储、筛选、提取方面有着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为临床与科研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合理有效的掌握这一技术是临床医生的全新命题与挑战。
  • 摘要:脊柱Gorham病极其少见,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仅30例左右。其发病年龄为2-72岁。本组2例患儿均在1岁内即出现脊柱区后凸,早期x线片提示胸椎Gorham病,是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中年龄最小的脊柱Gorham病患者。脊柱Gorham病通常是因骨溶解而引起的脊柱畸形、脊髓受压或因伴发的乳糜胸而就诊,在对本疾病认识不深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本组2例患儿均以脊柱畸形就诊,辗转多家医院,摄片数年后才确诊为脊柱Gorham病。脊柱Gorham病的影像学具有高度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多个椎体的溶骨性破坏,周围无硬化骨,椎间盘不受影响,MRI表现为高T1、高T2信号改变。可以通过MR、CT等检查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单发或多发的脊柱血管瘤、感染、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转移性溶骨性肿瘤等。与脊柱血管瘤的鉴别主要根据影像学上的骨破坏程度。Gorham病的常见治疗方法为药物疗法、放疗以及手术治疗。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二膦酸盐、降钙素以及干扰素等均曾被用于Gorham病的治疗,但缺乏影像学研究证明其疗效。有作者认为放疗可以预防疾病进展,甚至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更多的作者认为其对脊柱Gorham病无效。手术治疗脊柱Gorham病效果亦不令人满意,Liversley等曾对1例脊柱Gorham病并发脊柱侧凸的患者进行融合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病情仍进展,在侵犯邻近椎体的同时将植骨块吸收。其他报道中的首次脊柱手术亦均告失败。即使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脊柱区Gorham病也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本组例2早期行脊柱融合手术,在复查x线片及CT上均未见融合块形成,疾病仍继续进展。Mawk等采用放疗及Halo背心治疗脊柱Gorham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仅为个案报道。侵犯其他骨骼的Gorhaml病在不合并乳糜胸时通常预后较好,但脊柱Gorham病预后通常较差。因为脊柱Gorham病常导致脊柱脱位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本组2例患者家属在了解治疗方案及预后后均放弃治疗。到目前为止,脊柱Gorham病的诊断尚无公认的确定标准。通常根据其症状、影像学资料。组织学改变甚至疾病的进程来进行诊断。而如何治疗脊柱Gorham病也是一个难题,因常常累计多个椎体,同时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放疗、药物以及手术等均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加强对脊柱Gorh锄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并控制脊柱后凸畸形或脱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前关于脊柱侧凸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正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虽然用于评估脊柱侧凸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量表有很多,但注意到SF-36量表特异性较差,SRS-24问卷只可用于经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其余评估表如SQLI、QLPSD等应用又极为有限,因此目前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在全球重点推荐使用SRS-22问卷,但由于国情、文化差异的存在,该问卷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尚需时日。值得注意的是,脊柱侧凸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3%,但由于我国对于脊柱侧凸患者HRQL评估起步较晚,仅由Cheung报道了在香港采用SRS-22问卷的繁体中文版对AIS患者进行评估,但香港的文化背景、医疗体制与大陆存在明显的差异,且繁体中文版本并不适用于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日后在使用SRS-22问卷中文版评估中国大陆AIS患者HRQL之前,考虑到东西方医疗体制、人文文化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又必须保证量表具有稳定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及良好的效度,需对SRS-22问卷作必要的、符合国情的改进及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随访后方可用于中国AIS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这样才可对AIS患者的HRQL做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 摘要: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及镇痛科门诊中较常见的疾患,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在美国,腰痛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位,而我国由于体力劳动者众多,发病率可能更高,文献报道上海工人中LBP超过1d的比例超过了50%.腰痛患者的功能评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腰痛患者对自我功能状态的主观评价,现已有多种评定腰痛的功能量表,其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作为腰痛特异性评分系统,在脊柱外科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并将其作为"金标准".
  •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及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不仅使患者体态受到影响,而其肺功能也受到障碍.CS在发病原因、病理改变等方面与IS不同.有关IS、CS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也不一致,部分研究结果表明CS比IS的肺功能损害程度重;也有学者认为CS比IS的肺功能损害轻,还有学者报道在Cobb角<90°时,两者的肺活量并没有差异.本研究对IS、CS术前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IS、CS对肺功能的影响模式的差异性.IS、CS解剖结构及病理机制的差异,造成两者肺功能损害模式不同,IS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CS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Cobb角与VC等肺功能参数有着良好的相关性。CS存在肺组织发育问题、肋骨的异常等原因,在Cobb角匹配的情况下,无论是胸段、胸腰段及腰段侧凸,CS肺功能的损害较IS均严重;在年龄≤10岁组也有相似的结果。因此,术前侧凸患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特别是CS患者。
  • 摘要:目的:对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手术方式与术终拔管时间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于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115例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与拔管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经胸组与未经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行胸廓成形术组显著大于不行胸廓成形术组(P=0.00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凸患者术终气管拔管时间与肺功能参数VC%、MVV%、FEV1%、FEF25%及是否对侧凸患者行胸廓成形术5变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肺功能参数VC%、MVV%、FEV1%、FEF25%及是否对侧凸患者行胸廓成形术是影响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的主要因素.表明术前肺功能测定及术式的选择(开胸及胸廓成形术)对术终气管拔管时间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性胸弯内同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i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危险因素. 方法:行选择性前路或后路胸弯内固定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件脊柱侧凸患者59例,女50例,男9例,前路胸腔镜8例、小切口19例,后路远端钩19例、远端钉13例,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固定节段数、矢状面T5~T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及DJK. 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7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前路两组T5~T12后凸明显增大,T10~L2和远端交界区出现前凸减小、后凸增大的趋势,后路远端钩组T5~T12后凸、T5~T12后凸、交界区后凸均增大,L1~S1前凸出现姿势代偿件增大.远端钉组矢状面变化不明显,远端钩组术后出现T10~L2后凸增大的可能性及DJK阳性率均高于远端钉组.前路患者,无论术后DJK是否正常,其矢状面T5~T12后凸均较术前增大,术前T10~L2前凸在术后均转变为后凸.后路患者,DJK阳件患者的T5~T12及T10~L2后凸较术前增大,L1~S1前凸代偿性增大;DJK阴性患者的矢状面形态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后路术后DJK阳性组T10~L2后凸大于DJK阴性组. 结论:胸腔镜及小切口两组DJK阳性率接近,远端矢状面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是融合节段过短;后路术后远端钩组DJK阳性率大于远端钉组,矢状面失代偿与远端椎板钩同定小稳定有关.
  • 摘要:胸廓发育不良综合(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胸廓不足以支持正常的呼吸和肺脏生长的一类综合征的统称,最多见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这类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常合并有并肋、肋骨缺如等胸廓发育畸形.CampbeN等于2003年在第39届SRS年会上作了题为"Growth of the spine,chest and lung are interdependent"的报告,阐述了TIS和人工假体肋(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器械的应用.此前,低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伴胸廓发育异常的手术治疗通常是以用或不用内固定的骨骼阻滞术为主,而胸廓及肺的发育不全常被忽略.目前,越来越多的矫形外科医生不单单追求畸形的矫正,而且开始重视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故VE"R技术应运而生.
  • 摘要:脊柱侧凸的患者可以有多个部位的畸形,他们共同影响着患者的躯干美学,其中双肩不平衡是影响美学的重要因素.Lenke 2型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其左肩往往高于右肩,文献中有很多评估肩部平衡的影像学指标,如T1倾斜,双侧第一助的不对称性,锁骨角等等.影像学上的肩部平衡往往被认为双肩是平衡的.但是,肩部平衡不但包括肩部影像学平衡,还包括肩部美学平衡,而美学平衡更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临床上常会碰到部分病人术后影像学显示双肩等高,但病人主观对外形并不满意,这提示肩部影像学平衡与美学平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差异.在本研究中,就肩部美学指标及影像学指标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采用了两个指标-内侧肩部高度差(SHi)和外侧肩部高度差(SHo)来更好的反映双肩美学高度差。当然,本研究中提出的美学指标,只能反映患者后背的美学,多个方位甚至三维的美学指标有待进一步开发。
  • 摘要: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在骨骼成熟后伴随着脊柱退行性改变而发生的原发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好发于腰段和胸腰段,除引起患者外观不美观外,还可导致持续性腰痛、神经根性痛和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文献中对手术指征、术式(单纯减压还是融合固定)、融合节段以及矢状面平衡进行了较多讨论,但较少提及躯干冠状面.在临床中发现,对伴有明显冠状面躯干倾斜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单纯融合固定手术难以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而通常需要截骨矫形恢复躯干平衡.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对不同类型冠状面失衡的退变性腰椎侧凸运用不同截骨术式后的疗效,以探讨冠状面失衡分型对截骨矫形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489例AIS患者的术前SEP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cobb角AIS患者SEP的异常模式。事实上在本研究中41例大角度(90°~154°)AIS患者中有25例的SEP波形清晰且在正常范围内,而323例小角度(40°~60°)AIS患者有108例却表现为SEP波形不清晰、潜伏期延长或潜伏期不对称。因此认为,AIS患者中的SEP异常可能为原发性因素,与AIS的发病机制有关。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AIS女孩在支具佩戴早期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探讨支具佩戴对AIS女孩BMD积累的影响,并分析初诊时不同骨量状态对骨量积累的影响.研究证明:在支具治疗平均1.1年后,本组有94%的AIS女孩表现为BMD的正性积累。支具佩戴和初诊时骨量状态均不会显著影响AIS女孩支具治疗后的BMD积累,而女孩的生长潜能可能是影响BMD积累的重要因素。
  • 摘要: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分型中,Lenke5型脊柱侧凸是指胸腰椎或者腰椎存在结构性主弯,可伴有代偿性的非结构性胸弯.目前多数学者推荐前路选择性融合治疗Lenke5型脊柱侧凸,因为前路手术有去旋转好、融合节段短等优点.Schulte等曾探讨前路胸腰/腰椎选择性性融合后近端胸弯的转归,由于其中还包含了具有结构性胸弯的Lenke6型脊柱侧凸,其结果并不能代表近端非结构性胸弯的术后转归.为了进一步探讨Lenke5型这一单一类型脊柱侧凸前路选择性融合后近端非结构性胸弯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中全部Lenke5型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获得满意的主弯矫正和一定程度的近端胸弯自发性矫正。除受胸廓的限制和主弯去旋转矫形力的影响外,术后近端胸弯自发性矫正的转归还可能与患者术前近端胸弯大小、柔软度以及生长潜能等存在密切关联。不过,近端胸弯的自发性矫正低于术前Bending相矫正率,这表明近端胸弯术前柔软度并不能完全预示术后自发性矫正的程度。因此,手术治疗伴近端胸弯的Lenke5型脊柱侧凸时,对Lenke分型中定义的非结构性近端胸弯融合与否的抉择应不仅仅限于该弯的柔软度评估,还要结合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尤其是剃刀背畸形综合慎重考虑。
  • 摘要:本研究对胸椎椎弓根横径进行测量及分型,并探讨其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Lenke提出的椎弓根分型标准进行了具体量化,从而提供了适用于临床使用的分型标准,该分型可有效预测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发生率,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针对4型椎弓根进行传统途径置钉困难,可以适当采用“椎弓根-肋骨间”途径进行置钉。
  • 摘要:选择性胸椎融合因能融合节段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腰椎活动度,已成为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之一,但术后腰椎平衡的失代偿也是公认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胸弯过度矫正或使用去旋转矫正力而加重未融合的腰弯畸形.本研究通过比较全椎弓根螺钉、钩钉混合以及全钩内固定胸椎AIS选择性胸弯矫形术后矢状面的代偿模式,探讨不同内固定模式对选择性胸椎融合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 摘要: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完成支具规范化治疗并按Katz等标准停用支具的AIS患者84例,通过观察停用支具后近期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来探讨此标准的可靠性,这种短期内的矫正丢失可能主要是去除支具后重力对侧凸的影响所致。
  • 摘要: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结缔组织异常性疾病,病变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眼部系统等.临床上缺少一个系统的主要表现而未达到马方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则称为类马方综合征.本研究通过对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肺功能障碍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肺功能评估对合并脊柱侧凸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总之,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前肺功能的损害较胸弯冠状面Cobb角匹配的AIS患者更严重,表现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其影响因素主要为胸弯冠状面Cobb角、胸弯受累节段数,因此,对于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患者,明确肺功能的障碍模式、肺功能损害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对决定侧凸矫形内固定手术的时机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将探讨这两型的AIS患者在后路矫形术后影像学评估的临床美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AIS患者通过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后,影像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其腰部美学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影像学指标的改善程度并不能够完全反映美学的改善情况,虽然影像学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临床美学指标改善并不明显。本研究表明只有顶椎偏移的改善程度(△AVT)与腰线深度指数的改善程度(△WLDI)的相关系数超过0.8,其余影像学与美学之间的相关系数只在0.43-0.72之间,这也提示顶椎偏移(AVT)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腰线深度指数(WLDI),而其余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之间并没有很直接的相关性。
  • 摘要: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是临床较常见的脊柱后凸畸形,鉴于对休门氏后凸畸形远端融合节段选择的分歧,本文对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6例休门氏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矢状面下端椎、首个前凸椎和稳定椎之间的相互关系.
  • 摘要: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4例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凸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凸畸形应采用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术式选择依据为其自然史特征、病变累及范围及后凸畸形的病理阶段。而Halo重力牵引能延长脊柱、逐步改善矢状面畸形及神经功能,已成为严重复杂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前的标准辅助治疗措施之一。本组3例术前采用Halo重力-牵引,其中1例为活动性结核性后凸畸形伴不全性神经损害,2例为静止性结核性后凸畸形。经牵引治疗后,后凸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根据牵引的效果对后凸畸形的柔韧性进行评估,选择相应的术式,有效降低了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
  • 摘要:本文拟对在我院接受术前Halo轮椅牵引治疗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技术在低龄儿童中的疗效和并发症.而Halo牵引有潜在颅神经损伤、下肢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风险。钱邦平报道在300例Halo牵引患者中7例出现臂丛神经损伤。多数报道认为此类神经麻痹为暂时性、可逆性神经损害,只要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 摘要:肺功能受损是脊柱侧凸造成的最常见的生理功能障碍之一,虽然早期由于代偿能力强,患者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侧凸畸形的发展,肺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可由代偿转为失代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低氧血征、紫绀、肺心病乃至肺功能衰竭.目前低Cobb角脊柱侧凸的矫治难度和风险已逐渐降低,但伴有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尤其是呼吸衰竭的脊柱侧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仍是决定患者是否能最终接受手术的主要因素之一.脊柱矫形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恢复患者脊柱的支撑能力,阻止肺功能继续恶化,若能通过术前系统的呼吸训练和辅助治疗改善患者肺功能,解除手术禁忌,并顺利接受脊柱支撑内固定手术,对抢救这类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oliosis,AIS)的影像学特征之一是顶椎区椎体在额状面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楔形变,即使是轻度的侧凸畸形也可能存在这种变化,并随着侧凸的进展而发展.笔者对AIS和神经源性脊柱侧凸(Neurological soliosis,NS)椎体与椎间盘的楔形变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病因学脊柱侧凸椎体与椎间盘楔形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的早期疗效. 方法:本组共入选11例行VEPTR技术治疗的EOS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6.6±3.0岁,随访12月以上.在初次手术时放置VEPTR器械,使用肋骨-肋骨连接和肋骨-腰椎连接.术后每6~12月行撑开延长术一次.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 结果:初次手术后随访平均为32±11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1次,平均3.7次/例;共进行VEPTR撑开延长手术30次,平均2.7次/例(范围2~5次).本组患者平均8月行撑开延长一次.从术前到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从78°±18°减少到55°±11°,顶椎偏移和胸椎后凸角在初次术后明显减小,随访时又有轻度增大.胸椎高度从13.3cm±2.0cm增加到17.2cm±2.4cm,T1-S1高度从24.4cm±3.8cm增加到32.5±5.3cm.末次随访时与初次置入VEPTR术前相比,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的增加值分别为4.0cm±1.3cm和8.1cm±2.6cm.置入VEPTR术后,平均每次撑开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8±0.3cm和1.8±0.4cm的增加.本组中有6例(共8人次)发生术中和/或术后并发症,包括肋骨抱钩移位、迟发性感染、术中胸膜破裂和腰椎螺钉松动. 结论:VEPTR技术可有效控制EOS患者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并能保持脊柱和胸廓的生长,可作为EOS治疗的有效方法.由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需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 摘要: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最早定义为多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皮肤牛奶咖啡斑和性早熟三联征,其发病源于骨髓基质细胞分化障碍。MAS常常合并脊柱侧凸。结合特异性的疾病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容易诊断。其脊柱侧凸往往呈进展性,早期进行矫形固定融合术可能有利于预后。由于发病率低,其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