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05-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公关协作组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应用蛋白吸附再循环治疗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1例26人次,平均2.36次/人,每次至少治疗8小时,间隔2~3天,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全套、血氨、PT、PTA等。结果:患者总生存率8/11(72.73%),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肝性脑病程度减轻、肝肾综合症好转,血氨、血清胆红素、胆汁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下降,PT、PTA及电解质、酸碱度恢复好转。治疗过程平稳,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蛋白吸附再循环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减轻肝性脑病,并能降低高胆红素、内毒素血症,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蛋白吸附再循环是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安全手段之一。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80例重型肝炎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率为51.3%。该方法对晚期重型肝炎疗效差,存活率只有9.5%。临床好转组与死亡组血浆置换前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369.9+113.1umol/L、429.9+95.9umol/L(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清除率分别为51.5%、42.6%(P>0.05),治疗2-4天后胆红素的反弹率死亡组49.2%、临床好转组30.5%(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PTA均明显低于临床好转组(P<0.001)。合并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者存活率分别为23.5%、25%。结论:血浆置换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可以提高存活率,但重型肝炎的预后仍然取决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组120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日本Plasauto IQ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其病死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显著改善各种血清生化指标,早期疗效明显好于中、晚期患者。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肯定,适当选择置换次数,把握治疗时机,有早于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HCV基因型与IFN-α1b疗效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261例标本分成五组:A、B组为抗-HCV(+)、C、D组为抗-HCV(-)、E组健康献血员。基因分型为型特异性PCR法,参考Okamoto方法设计引物。HCVRNA检测采用FQ-PCR法。36例慢性丙肝治疗用IFN-α1b,剂量为50ug/次,一日一次肌肉注射,使用4周以后,隔日一次治疗24周。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外周血ALT和白细胞。结果:(1)HCV-RNA检出率为57.85%(151/261),(A+B)组、(C+D)组及E组HCV-RNA检出率分别为:87.33%、20.22%及9.09%:基因型HCVⅡ、HCVⅢ和HCVⅡ+Ⅲ混合型检出率分别为:4.0%、4.5%、4.5%,42.0%18.1%4.5%,8.0%,未检出Ⅰ、Ⅳ型,Ⅱ与ⅢI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HCV基因型与血清ALT水平无相关性p>0.05。(3)治疗结果显示HCVⅢ、Ⅱ型对ALT的反应应答率CR、PR、NR分别为:55.55%、22.22%、22.22%,25.00%、8.33%、58.33%;HCVⅢ、Ⅱ型对HCVRNA的反应应答率CR、PR、NR分别为:50.00%、27.77%、22.22%,25.00%、68.33%、16.6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4)临床轻型血清HCV-RNA含量高于中型及重型,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5)动态观察血清HCVRNA含量变化,治疗前血清HCVRNA含量与其反应应答率呈反比。结论:抗-HCV(+)组HCV.RNA检出率高于抗-HCV(-)组;兰州地区HCV基因型以HCVIII型为主,Ⅰ、Ⅳ型少见;HCV基因型与血清ALT水平无相关性:HCVⅢ患者ALT、HCVRNA的反应应答率均高于HCVⅡ;基因型、HCVRNA含量是影响IFN疗效的主要因素:治疗前HCV-RNA含量低,反应应答率较高:血清ALT、HCV-RNA水平可作为干扰素疗效的观察指标:临床分型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肝治疗前、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对照组为16例只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结果: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18含量分别为499.11±230.24和313.78±83.28(t=3.211,P<0.05)。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但γ-球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8含量分别为433.57±14.50 pg/ml和398.15±25.14 pg/ml,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18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技术可有效的清除重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及胆红素等毒性物质,减轻肝脏炎症,改善重肝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分析各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sIL-2R以及与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丙肝病毒RNA(HCV-RNA)含量的关系变化。方法:IL-2采用ELISA法,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HBV-DNA定量和HCV-RNA定量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急性肝炎、慢性乙肝、慢性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重型乙肝患者血清中sIL-2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IL-2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以急性肝炎尤为明显(P<0.01)。慢性乙肝、慢性丙肝的病毒含量同sIL-2R水平正相关(P<0.05)。但两组之间的SIL-2R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各型肝炎患者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都会出现免疫功能的紊乱。血清中sIL-2水平下降,而sIL-2R水平升高,并且在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病人中,sIL-2R水平会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而升高。说明sIL-2R可作为体内免疫水平监控和抗病毒疗效的一个有效指标。
  • 摘要:患者在生病以后均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这种情况会随着疾病的加重,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方法的困难而加深加重。这种情况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自1996年至今对4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顾性调查。以便从中找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以指导在临床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
  • 摘要:以往的人工肝治疗技术较多的以单纯的血浆置换为主,只着眼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能有效清除肝衰竭病人体内的中小分子毒素,对多脏器功能不全效果不佳。如今血浆的供应量跟不上所需,临床上逐渐用MARS,PARS,CARS等综合人工肝治疗取代了血浆置换。这些综合的人工肝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清除病人体内的蛋白结合毒素,内毒素,各种炎症因子,肝昏迷物质,肾毒性物质,从而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改善肝肾功能,消除脑水肿,保持内环境稳定,进而有效的治疗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明显地降低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死亡率。它们具有血液动力学稳定,同时又降低新鲜血浆的使用,减少血液感染的机会。某院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进行了蛋白吸附再循环(PARS)及持续血浆灌流吸附血滤术(CARS),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以往内科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自开展人工肝技术以来,疗效有所提高。肝功能衰竭时,肝脏解毒功能低下,多种需经肝脏代谢减毒或去毒的物质在体内蓄积。特别是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全身毒性作用,进一步加重肝损害,重型肝炎的离子紊乱,脑水肿均可加重肝性脑病。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连续联合方法有较好疗效。应用二种人工肝方法联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6例,效果显著。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绝大多数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不发展为肝硬化,而15-2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有效治疗对预防肝硬化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治疗研究已成为脂肪肝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 摘要:血浆置换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方面,临床上已取得显著疗效。血浆置换是将重型肝炎患者血液中溶于血浆内大量蓄积的代谢毒物产物致病因子,无论其分子量大小,或与蛋白结合等均随血浆分离而一并清除,同时等量补充新鲜或冻冰异体鲜血浆。为机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暂时阻断有害物质加重肝损害的恶性循环,血浆置换为重型肝炎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为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出,在血液净化治疗之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熟悉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操作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了解体外循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出完善周密的治疗计划,做好应对各种不良反应的准备工作,随时监测机器的运转情况,悉心护理和关心病人。密切观察病人的各种生命体征和治疗反应,一旦出现病人或机器有异常情况发生,必须及时妥善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恰当的处理,必要时终止治疗。血液净化的操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这样才能控制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后能及时恰当的治疗。确保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全部41例重症肝炎患者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与血浆置换术,先后101次,每次置换血浆2700mL,输新鲜血浆3000mL,平均每次置换时间1.5~3.0小时,间隔时间1-6天,平均4天。结果:每次置换后ALT下降为10~2145u/L,平均168±31 u/L,AST27~2769u/L,平均133±24/L,γ~GT下降为5~380u/L,平均60±30u/L,SB 26~380 μ mol/L,平均106±19mol/L,SB1 11~186μ mol/L,平均54±10mol/L,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变化不明显或略增高,血氨均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不明显,41例患者中7例伴有肝性脑病的患者,血浆置换后5例清醒,病情暂时缓解,其中2例病人永久性缓解,2例病人仍未清醒至致死亡,1例肝性脑病伴上消化道出血者出血停止,41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亚急型重症肝炎10例,慢型重症肝炎22例)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其它9例先后死亡,l例亚急型重症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2次后因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死亡,另外8例慢型重症肝炎均因肝功能衰竭而再次出现肝性脑病而死亡。结论:血浆置换术是较为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
  • 摘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是一种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已应用该系统成功治疗了45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地观察,认真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前我国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合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这些临床研究促进了护理知识的更新,逐步摆脱了肝炎护理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在施行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的过程中,系统规范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利用改良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30例,并对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因肝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与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因肝衰竭接受肝移植治疗的病例25例,分析指标包括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重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25例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46.7岁。其中发病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者2例;2周~6个月者4例,其余19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其中17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阳性),近期因病情恶化而入院接受治疗。25例患者中起病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的肝脏平均重777克,2周~6个月出现肝性脑病的肝脏重873克,而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的肝脏平均重1113克(各组肝重之间P=0.279)。组织病理学可概括为5种情况:(1)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2)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第一组明显;(3)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或整个假小叶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4)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改变,肝细胞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完全自溶:(5)有肝硬化背景但无明显活动性肝炎,某些假小叶中心可见肝细胞片状凝固性坏死。结论:急性与亚急性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临床与病理诊断较易统一,而慢性重型肝炎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目前尚缺乏可借鉴的诊断标准,是重型肝病肝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 摘要: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一个常见的、重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可诱发心血管意外,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透析时发作性低血压是指透析期间收缩压下降3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20mmHg以上并可伴或不伴相应症状者如:头晕、眩晕、抽搐、恶心、呕吐、疲劳、出汗、视觉模糊、嗜睡等。根据发生的特点可分为二型:透析中发作型低血压和慢性持续性低血压。本文总结某科用管通治疗老年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体会,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管通治疗老年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 摘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尿毒症透析患者日益增多,在血透室获得感染的发生机会逐渐增多,血透室护士亦面临感染的威胁,本文对血透室护士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感染认识的深入和开展研究,研制出一套包括整体设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行隔离制度、健全规章制度等综合性防护措施,促进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
  • 摘要:某血液净化中心于2004年6月-2005年5月应用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HA型血液灌流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严重皮肤瘙痒患者12例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皮肤瘙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发病率为67-86%,常在血透间期或透析后症状最明显,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尿毒症患者体液内多种代谢产物的积聚有关如中分子物质等,另外与皮肤干燥、PTH水平升高、高钙血症、肝素以及软化血透管路的增塑剂和消毒透析器及血路的环氧乙烷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许多治疗措施疗效有限,不能根治皮肤瘙痒症状。本试验治疗结果表明HA型树脂灌流器对皮肤痰痒具有明显治疗作用,这可能与HP能更有效的清除体液内中分子等物质有关。虽然停止HP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复发,但程度明显减轻。能否经过更多次的HP+HD联合治疗完全缓解瘙痒尚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接受96次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第7-10天的血清TNF-α、IL-18、IL-10水平。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IL-18明显下降(P<0.05),TNF-α、IL-10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1):治疗后第7-10天,原已明显下降的IL-18再次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某些细胞因子,暂时代替肝脏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96例次,比较观察了血浆置换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以及炎性因子IFN-γ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结果: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的清除体内代谢毒素、改善肝功,减轻病情,能否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床边血液净化(CBP)在ICU危重病人的器官功能支持中的应用。方法:日产PLASAUTO-IG型血液净化机对16例危重病人的应用,观察其治疗情况及愈后。结果:连续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15例,单纯血浆置换1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40%。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ICU危重病人,对危重病人发生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不全时,尽量给予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以便赢得时间和条件最终控制原发病,是ICU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理及复方甘草酸苷(SNMC)对暴发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1)用D一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腹腔注射构建暴发性肝衰竭(FHF)的小鼠模型。观察SNMC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各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0)、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肝脏病理情况及小鼠存活率的影响;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2)将昆明种小鼠7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5只)、模型组(5只)和SNMC保护组(60只),A组和B组小鼠于给药后6 h全部断颈处死,C组于给药后6h,1d,3d,5d和7d各断颈处死5只,留取肝组织,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检测肝细胞原位凋亡的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和天冬氨酸半光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3)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哈医大一、二院、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传染病院住院的暴发性肝衰竭病人(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共86人。其中治疗组每天静脉注射SNMC120ml,同时常规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则仅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CHOL)、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一氧化氮(NO ),白细胞介素-6 (IL-6)的变化情况及病情转归。结果:(1) 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可以构建暴发性肝坏死模型,SNMC大、中、小剂量组及不同给药时间组在降低酶学指标及血浆TNF- α、N0, ET-1, IL-6水平,改善肝组织的损伤程度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 01)。SNMC大、中、小剂量以小剂量较好,不同给药时间以同时给药较好,但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之间无显著意义(P>0. 05 ).模型组和保护组之间的存活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0. 01 )。电镜可见典型的肝细胞凋亡,表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改善.(2) SNMC治疗组随着SNMC治疗时间的延长,凋亡指数逐渐降低,由6h的32. 3%降至7d的5%(33.2±4.4 vs 26,6±4.7,t=-4.1P<0.01):Fas及caspase-3在A组有少量表达,Fasl。未见表达。B组Fas,Fasl配体及caspase-3、细胞色素c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加,C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少(80.1±11.3 vs 64.7±10.9,P(0.01:60.9±7.5 vs 43.1±7.8,P0.01;84.0±5.5 vs 72.3±5.2,P(0.01;58.5±3.8 vs 46.3±5.5,P<0.01)。(3)SNMC在降低酶学指标、改善肝功能情况及对有关炎症介质水平变化的影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且对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转归亦有非常显著的作用(p<0.01)。结论:(1)SNMC对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D一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所致的肝细胞病理性凋亡及坏死,并抑制各种因素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暴发性肝坏死的病死率。(2)肝细胞异常凋亡在小鼠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Fas/Fasl,系统活化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和线粒体在肝细胞凋亡中也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证明SNMC对抑制细胞凋亡有一定作用。(3)SNMC对暴发性肝衰竭病人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抑制各种因素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或缓解肝坏死的并发症,降低病人的病死率。
  • 摘要: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严重的致残、致畸、甚至威胁生命的慢性系统性疾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患者体内不断产生大量异常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炎性因子介导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紊乱。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始终是困扰风湿界的重要问题。虽然新药不断问世,治疗模式不断改进,从NSAIDs、DMARDs到生物制剂,从单一治疗到联合治疗模式。该类疾病的治疗仍然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累积、依从性差的缺陷,仍然是该类疾病治疗的难点,尤其对危重症、急症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严重影响预后。rn 体外免疫吸附技术采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配基)与吸附材料(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通过体外循环技术,选择性或特异性地吸附体内相应的致病成份,及时中断“免疫风暴”,增强机体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使药物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疗程缩短、病情得以控制缓解。甚至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可能达到临床治愈。但是,目前免疫吸附治疗以后由于没有联合药物治疗使得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免疫吸附联合药物治疗才是使病情达到“临床治愈”的根本方法。由于后一种方法在国内、外开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而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是目前该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 摘要:目的: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肝细胞凋亡参与各型肝病的发病,提示在临床上以药物阻断肝细胞凋亡可用于治疗重症肝炎等肝病。甘草酸苷是甘草根的提取物,作为强效肝病用药应用于急性和慢性肝病的治疗,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但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很少。HepG2细胞株为高度分化的人肝癌细胞株,生物学特性与正常肝细胞相近,常用于肝脏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以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素D诱导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从形态学特征和生化学特征两方面观察给予甘草酸苷保护后HepG2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引起其相应变化的机制。方法:1、以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素D作用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分别加入O、2、20、100、200、800ug/m1浓度的甘草酸苷作用12小时;2、流式细胞仪分析空白对照组、凋亡模型组、不同浓度甘草酸苷保护组凋亡细胞百分率:3、电子显微镜观察空白对照组、凋亡模型组、100 ug/m1甘草酸苷保护组超微结构的变化:4、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空白对照组、凋亡模型组、不同浓度甘草酸苷保护组DNA Ladder的形成:5、Western印迹法检测此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凋亡模型组、不同浓度甘草酸苷保护组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以及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1、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素D共同作用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2、不同浓度甘草酸苷预保护HepG2细胞12小时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流式细胞仪检出的HepG2细胞凋亡率降低:3、不同浓度甘草酸苷预保护HepG2细胞12小时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特有的DNA Ladder形成逐渐减少;4、随甘草酸苷药物浓度增加和HepG2细胞凋亡现象的减轻,细胞内Caspase-3的32KD酶原表达增加,17KD活性成分表达减少,即Caspase-3的活化被逐渐抑制;5、随甘草酸苷药物浓度增加和HepG2细胞凋亡现象的减轻,细胞内Bcl-2表达逐渐增加,Bax表达逐渐减少;6、电镜下可见凋亡模型组细胞呈现核浓缩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而100 ug/ml甘草酸苷保护组细胞形态学改变明显缓解。结论:1、甘草酸昔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素D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2、甘草酸昔抑制HepG2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 摘要:非生物人工肝脏(ALSS),指以清除各种毒素功能为主的装置,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血浆灌流、血浆置换等。ALSS临床成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地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积蓄的内毒素、胆红素和引起肝性脑病的各种有毒物质、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等人体必需的物质,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解毒、代谢、合成功能,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极大地降低了病死率——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由8096降至20.6%,慢性肝炎的病死率由94.4%降至51.2%,开辟了治疗重型肝炎的新途径。其中血液灌流(血液吸附)主要是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人体内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除了应用于肝病领域外,还应用治疗各种药物或毒物中毒,特别是当常规内科治疗不能缓解的毒性,或伴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昏迷威胁生命时、不明原因药物、毒物中毒,无法针对性用特殊解毒剂或拮抗剂治疗且吸收入血。应用于各种危重病领域(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摘要:高脂血症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中采用双重膜滤过法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脂清除治疗,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的治疗,双重膜血浆滤过可以有效治疗高脂血症,对缓解相应的临床不适也有显著的疗效。
  •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重型病毒性肝炎不仅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复杂,而且内科综合治疗疗效有限,病人死亡率仍高达60%~80%。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已为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作为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方法之一,已经成为临床上相当成熟的治疗手段。通过研究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其相关血液学指标包括血液生化、免疫及血液常规等的变化来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对患者内环境的影响,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尽可能避免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往往需要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治疗,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需要合适的肝细胞来源。虽然肝细胞在体内具有着分裂和再生能力,但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的再生能力和存活时间均很有限。近来发现骨髓干细胞能在体内外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有可能成为治疗用的肝细胞。本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e stem cell,MSC)的进行贴壁分离和培养,应用胆汁化血清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与肝细胞混合培养等诱导方式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可能性,并进行转化的鉴定。结果发现,经贴壁分离和培养的MSC在胆汁化血清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icgrowth factor,HGF)诱导作用下,21天后可分化为形态似肝细胞样的细胞,经免疫组化显示,该细胞可表达CKl8和AFP,并且原位杂交显示,在培养的第35天,部分细胞还可合成白蛋白。这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MSC是可以向肝细胞方向转化的,且本方法操作简捷,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和不断深入,有关人工肝支持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操作技术日渐成熟,人工肝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作为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和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我国开展人工肝技术起步较晚,生物性人工肝的研究还无突破性的进展,且受我国国情和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医院的人工肝临床应用各有侧重,各种形式的人工肝在临床实际应用方案并不一致。人工肝临床应用要遵循病情需要、安全可行、合理有效的原则,而不能过分夸大其真实的治疗作用,以至于临床滥用,增加不必要的医疗风险。要做到人工肝的临床使用合理有效,最重要的是要认清现阶段人工肝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方法: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42人分成人工肝组和药物组,两组均应用常规保肝支持治疗,人工肝组22例加用血浆置换,平均每例次输血浆2000毫升。平均每例治疗2.6次。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元时间,凝血酶元活动度。记录不良反应及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人工肝组和药物组的显效率分别是61.9%和15%,有效率分别是14.3%和30%,无效率分别为23.896和55%。人工肝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人工肝组有4例过渡到肝移植。为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患者血液净化,度过危险期。不良反应有一过性皮疹、瘙痒,静脉置管处渗血、皮下血肿,置管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症处理,解除症状。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及肝移植围手术期肝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乌头为毛食科植物的块根,含多种生物碱,口服0.2mg即可使人中毒,口服3-5mg即使人致死,其中毒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损害和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死亡。血液灌流是通过具有广谱解毒效应的吸附剂,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的代谢产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毒物中毒的急救。本文使用大孔树脂血液灌流器,大孔树脂主要吸附中、大分子物质,特别是与蛋白质紧密结合的毒物,或脂溶性高的毒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用该方法去除了乌头中脂溶性高的附子脂酸等,血液滤过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入具有良好通透性并与肾小球滤过面积相当的半透膜滤器中,血液通过滤过器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细胞以外的溶脂及大量水分被滤过,从而清除潴留于血中的有毒代谢产物(溶质)及过多的水分,清除乌头碱、新乌头等毒素。
  • 摘要:近年来,人工肝已成为重型肝炎和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某科自2001年以来,采取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肝病人60多例,达160多人次,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病死率。但临床发现人工肝术后的不良反应——呃逆的发生率约20%左右,发作持续时间短则1日,甚则3-4日,常规解痉药物效差。某科采取艾灸治疗护理人工肝术后呃逆32人次,取得较好止呃效果。
  • 摘要:目的:讨论血浆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8例重型肝炎(TbiL≥171umol/L,PTA≤40%),病人分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在同样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法。结果:治疗组治愈、有效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选择性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治疗组30例,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组28例,基础综合治疗组29例。结果:PPE组治愈好转率63.3%,PE组治愈好转率64.3%,基础综合治疗组治愈好转率37.9%。PPE、PE组存活率均高于基础综合治疗组(P<0.05)。PPE组与PE组相比,血浆用量、肝素用量明显减少,未发生分离器破膜。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治疗更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实验性胆汁性肝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肝硬化(CIR)组30只和假手术(SO)组lO只,采用胆总管结扎复制大鼠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胆总管而不结扎;于术后4周处死大鼠,抽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肝功能:留取肝组织分别作HE染色、VG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作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1)CIR组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胆汁性肝硬化的典型特征,SO组无此改变;(2)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IR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内血管内皮细胞;而S0组VEGF呈弱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3)CIR组VEGF平均积分光密度值(O.108±0.036)以及胶原纤维面密度值(O.304±0.131)与S0组相比(0.031±O.015,0.060±0.038)均具极显著性差异(P
  • 摘要:慢性重症肝炎是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一个重要方面。低钠血症,可导致病人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本文对某院近3年住院的56例慢性重症肝炎进行有关的分析。低钠血症在慢性重症肝炎病程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调查结果提示慢性重症肝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是64.28%,与其他文献报告基本相符。在临床上对低钠血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预防为主,在慢性重症肝炎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清电解质变化,如发现低钠血症,应及时予以纠正。
  • 摘要:目的:观察PLASAUTO-IQ型血液净化装置进行单重血浆置换治疗慢件重型肝炎的疗效、安争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将慢性重型肝炎30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纯血浆置换疗法,对照组只进行综合内科治疗。分析二组的疗效、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3.9%(173/206),对照组为26.5%(27/102)(p<0.01)。单纯血浆置换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PLASAUT0-IQ型血液净化装置进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是确切的,临床使用中也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36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每次治疗前后TNF-α、IL-2、IL-8、IL-10、SIL-2R的变化,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ET、TNF-α、IL-8、SIL-2R明显降低,ET、TNF-α、IL-8、SIL-2R显著升高而IL-2水平无变化。结论:血浆置换能显著降低ET、TNF-α、IL-8、SIL-2R并升高IL-10: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肝脏的免疫损伤,从而提高存活率。
  • 摘要: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内毒素(ET)、细胞因子等变化,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比较重型肝炎不同期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对照组42例患者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CHE、PTA显著上升(P<0.01),ET、TNF-α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早、中、晚期应用上肝支持系统治疗,存活率分别为85.6%、70%、1O%,人工肝治疗组总体存活率为52.8%,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早、中期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人胎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简单方法并证实其具有近似正常肝细胞功能。方法:取水囊引产中期(4~6月龄)妊娠死胎,用两步灌注法分离胎肝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存活情况,并以正常成人肝组织作正常对照,检测胎肝细胞五种基因的表达,进行光密度分析。结果:经台盼蓝染色、FDA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培养后11天内均存活良好,最长可存活18天:新鲜分离、培养3、5、7、lO天组胎肝细胞均可表达GAPDH(Glyceraldehyde Phosphate Dehydrogenase磷酸甘油醛脱氢酶)、ALB(Albumin白蛋白)、GS(Glutamine Synthetase谷氨酰胺合成酶)、CK(Cytokeratin细胞角蛋白),经光密度分析证实,上述四种基因在培养肝细胞和正常成人肝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FP基因表达明显强于正常肝细胞,并且于培养5天后呈显著的减弱。结论:经分离、培养的人胎肝细胞存活良好,具有和正常成人肝细胞类似的基因表达。
  • 摘要:腹水是临床常见病,最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治疗难度很大,传统正规的限水、限钠治疗后,病人的腹水仍持续不退,则形成顽固性腹水。顽固性腹水病人经腹水浓缩回输系统治疗后,病人的体重、腹围明显减少,24h尿量增加,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增加。治疗前后腹水生化无明显变化,随着大量水的溢出,腹水中的电解质等量渗出,避免了大量利尿剂所致的电解质紊乱等副反应。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腹腔药物注射,可延长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某科于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术联合腹腔药物注射,治疗顽固性腹水患者4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重型肝炎病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9例重型肝炎进行血浆置换92例次治疗,平均2~3次。每次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血清电解质、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总有效率85.29%。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CVVH在重肝中的应有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35例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患者共治疗81例次,平均2.3次,27例单纯血浆置换组共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肾功、血糖、PTA等的变化,观察血浆置换联合CVVH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CVVH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治愈率60%,对照组治愈好转率58%,对照组血糖明显治疗后升高与治疗组有差异性(p<0.05)。血氨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功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两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模式,可以弥补血浆置换的不足与副作用,减轻单纯血浆置换得不良反应。
  • 摘要:多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与肝脏功能衰竭在我国十分常见,肝炎病毒急性和慢性感染、大量或长期饮酒、应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一些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肿瘤、外科手术、严重感染等均可引起或加重肝脏损害,严重时则导致肝脏功能不全及肝脏衰竭。除去由晚期肝硬化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由重型肝炎导致的肝衰竭,西方以药物等中毒所致的急性(暴发性肝衰竭)为主,肝移植为主要治疗手段,国内多由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约占70%左右),且以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相当于Acute on chronic hepatic failure)为多,病情进展相对较缓,这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相对多的时机。rn 由于重肝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治疗费用昂贵,因此遇到一个重肝患者,首先确定其治疗原则和治疗思路是必要的。重肝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营养与支持治疗是基础,并发症(感染、出血、脑病)的防治是重点,内科-人工肝-肝移植综合治疗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是降低总体病死率的出路。早期强调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努力遏制病情进展;中期强调并发症防治,力争为肝脏再生与自发恢复创造时间;晚期则应正确处理并发症,积极为肝移植创造条件。
  • 摘要:国内外在肝衰竭的病因、定义、分类、诊断、分型等方面不尽相同。在病因方面,欧美国家的肝功能衰竭主要病因是药物、酒精、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等,国内则主要为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特别是乙型肝炎,约占85%,其次为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定义方面,欧美国家根据出现肝性脑病的时间、病情发展的速度,分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国内的肝衰竭的目前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其中,国内诊断的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与国外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命名基本相对应。第12次全国肝病会议修订的肝衰竭诊断指南提出了三套方案供与会代表讨论,着重强调了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必须是急性起病。根据2003年WHO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学分类第10版疾病诊断命名要求对肝衰竭的命名,结合对国内肝衰竭病因、临床及肝脏组织学的特征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的肝衰竭的可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 AH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hepatic failure,SAHF),慢性肝衰竭(chronic hepatic failure, CEO)。前两者是急性起病,短期内迅速发生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变性所致的肝功能严重障碍,临床上以急性肝功能障碍的表现相对显著;后者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则分为二型,Ⅰ型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临床表现或称为慢加急型,Ⅱ型是肝细胞损害慢性进行性加重所致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上以门脉高压症所致的一系列表现相对突出。
  • 摘要: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简称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和脂肪储积。正常肝脏含脂量2-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即称为脂肪肝。根据病因,慢性脂肪肝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大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MASH)和口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本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对肝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了研究。
  • 摘要: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为规范和指导丙肝的防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该指南。指南对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临场诊断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尽量与国际接轨,密切联系我国实际,符合我国国情,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检测C3A细胞在正常血浆和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增殖、生物转化等功能,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在体外对C3A细胞株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奠定实验基础。方法:用100%正常人血浆(normal human plasma,NHP)和10096慢性霉型肝炎患者血浆( chronic severehepatitis plasma,CSHP)培养C3A细胞,光镜、电镜下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状态,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C3A细胞的增殖活性,安定代谢量检测C3A细胞的生物转化功能,并分别检测CSHP和NHP中的EGF、TGF-α、IL-1浓度。结果:①100%CSHP培养的C3A细胞在第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的增殖活力显著高于100%NHP组(t值分别为6.26、4.89、3.55、3.94、6.17,P<0.01);②光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贴壁24小时与48小时后,100%CSHP组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亦观察到相同现象;③100%CSHP。培养的C3A细胞的安定代谢功能在第24小时、72小时、120小时均较对照组为低,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0.18,5.97,7.44,P<0.01):④CSIIP中TGF-α、EGF、IL-1的浓度显著高于NHP(t值分别为7.77,39.93,53.7,P<0.01)。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血浆对C3A细胞的增殖功能有促进作用,但是抑制C3A细胞的部分生物转化功能。
  • 摘要:原代肝细胞由于体外生存期短培养困难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正常细胞永生化成为可能。肝细胞的永生化对于药物毒理、生物人工肝脏支持以及肝脏组织工程的研究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就近年国外学者构建的永生化肝细胞系及相关研究作一阐述,并讨论其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 摘要:目的:建立大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用来评价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效果。方法:将中国实验小型猪2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13)与治疗组(n=15),应用D-氨基半乳糖1. 2g/Kg静脉注射诱导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给药48小时后治疗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未行任何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生存时间、生化指标、颅内压与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两组分别为128.7±11.3小时和67.9±9.4小时(p<0.01),治疗组多项生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颅内压、组织病理等都比同期非治疗组动物有不同程度改善(p<0. 05~0. 01)。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的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能显著延长急性肝衰实验动物生存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生化、病理指标与近期预后,可作为肝脏移植和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 摘要:细胞色素P450与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有关,还与内源性物质的代谢有关。细胞色素P450的酶活性降低将直接或间接引起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加重肝脏损害。本文分析了细胞色素P450的检测方法及其与肝脏疾病的联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P450深入研究发展,有理由相信肝脏疾病将会从分子学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解释的更加清楚,必将伴随着诊疗水平提高,从而造福于肝脏疾病患者。
  • 摘要:近来研究发现,许多肝脏疾病患者常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这些细胞因子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TNF-α、IL-6、IL-18等细胞因子与肝脏损伤的关系,并简要介绍人工肝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脏器损害,尽管肝脏损害与肾和血液系统损害相比其临床表现不突出,但SLE引起肝损害并不少见,少数表现为严重肝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报导1例以严重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以期提高SLE的诊治水平。结果表明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难治性SGE的两个重要方面。PE治疗过程中出现枸橼酸盐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浆过敏等常见副反应,经积极治疗及预防,不影响置换过程。
  • 摘要:目的:总结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50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术前肝功能状态全为Child C级:MELD指数平均为30:术前不同程度肝性脑病者占44% (22/50);术前腹腔感染占30% (15/50);术前肝肾综合征占40%( 20/50):术前行人工肝支持治疗25例共35例次:术前消化道出血8例,占16%;术前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状态30例,占6096。全组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天内死手亡)6人,占12%,主要术后并发症按顺序排列如下:肺部感染25例占50%;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10例,占20%,无原发性肝无功能,无血管系统并发症。围手术期(30天以内)生存率88%,一年生存率80%。用拉米呋啶加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平均随访12个月无一例乙肝复发。结论:慢性重症肝炎肝移植受体术前肝功能状态极差,多伴有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及内环境失调,术前应尽可能争取时间改善内环境和各器官系统功能,包括针对性地使用人工肝支持技术,术中注意凝血功能改善及尿量的维持,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对肝、肺、肾功能的强化支持治疗,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及二重感染。注意上述各个环节,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肝脏是生长激素(GH)作用主要的靶器官,GH调节肝脏合成与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GH结合蛋白(GHBP)、IGF-1结合蛋白、酸不稳定蛋白亚单位(ALS)等。因此,将GH-肝脏-IGF-1称为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肝脏是这个轴的中枢。近年来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在肝功能衰竭、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倍受临床医师关注。本研究观察人生长激素联合乳果糖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治疗组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指标有所好转,近、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人生长激素联合乳果糖是防治重型肝炎患者病情恶化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的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hGH可以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异常的GH-IGFs轴,延长其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 摘要:肝硬化是一类慢性进展性疾病。肝脏具有极其复杂的功能,是糖、脂肪、蛋白质的中心代谢器官。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均可导致肝脏代谢功能的下降,从而干扰全身的营养状况,使病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治疗中营养物质的选择至关重要。营养支持已证明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增加蛋白合成,减少蛋白消耗,加速肝细胞的愈合和再生,预防肝性脑病,提高生活质量。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普遍地存在,但在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中,营养支持治疗常常不力,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营养支持中应注意降低葡萄糖的供热量,选用含MCT的脂肪乳剂,以及提供富含BCAA的氨基酸液,同时积极实施早期肠内营养。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统计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15例共243人次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共发生皮疹18人次(7.41%),血压一过性下降10人次(4.11%),血管路部分凝血6人次(2.47%),下肢抽搐8人次(3.29%),无过敏性休克、畏寒、发热及出血发生,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均治愈,不影响治疗。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但发生率很低,采取相应措施后可避免,从而提高重型肝炎的临床治愈好转率,ALSS治疗是很较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药物所致中毒在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后,死亡率非常高,探讨临床治疗中确切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均以急性肝功能衰竭,继而出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轻或重伴有心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水中毒表现等,常规治疗外采用血液滤过,血浆置换治疗7例共治疗32人次,其中,最低3次l例,最多7次1例,其余为4-5次。结果:成活4例,死亡3例。结论:药物中毒能早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对后期治疗意义重大。
  • 摘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管壁疏松、血管麻痹坏死,凝血机制障碍,血管脆性增加。动、静脉穿刺成功率较其它病人低。因此,一旦建立保护血管,防止出血、渗血进一步加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辅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本院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病人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AIM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物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评价其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6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经ALSS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氨、TNF-α下降明显,而IL-10呈上升趋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63.6%,慢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43.1%,而对照组分别为30.0%、22.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清除血清总胆红素、血氨、TNF-α等体内病理成分,提高患者存活率。
  • 摘要: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后期或产褥早期的致命性疾病,AFLP多发生于首次妊娠的36~40周,病情严重,母婴病死率高。对发病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而血浆置换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早期确诊及时终止妊娠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血浆置换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清除作用。通过血浆置换能迅速有效的将血浆中的内毒素排出体外,减少内毒素对重要生命脏器的进一步损害,在去除含有内毒素成分血浆的同时,补充正常血浆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AFLP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改善AFLP预后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做好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病情观察,力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国内治疗重型肝炎较新的治疗手段,其中血浆置换疗法可有效地去除各种代谢产物,内毒素及各种有害的细胞因子和炎性物质,补充蛋白质,调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减轻对肝细胞及其它脏器的直接损害,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临床应用疗效较好,本组病人经治疗,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较前减轻,肝功能检测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其中一例做前处以肝昏前期,出现烦躁、神志恍惚,治疗后神情、安静,能与家人交谈。通过本组15例重症肝炎病人治疗,早期治疗效果忧于晚期治疗,患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管路预冲,术中熟练操作技能和密切观察管路、病情、恰当的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的基础,同时也表明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7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266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等情况及存活率。结果:8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存活率为62.3%(48/77),其中早期87.9%,中期47.8%,晚期7.7%,病人耐受性好。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宜早期进行疗效好。
  • 摘要:重型肝炎病情凶险,病程进展快,其是以肝细胞坏死,肝功能衰竭为特征的危重疾病,肝脏严重损害及随之产生的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导致肝脏合成、分泌、转化及解毒功能的障碍,必然导致机体的代谢紊乱和大量毒性物质的堆积,又反过来加重肝细胞坏死与肝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虽然监护技术和支持治疗已有很大发展,但病死率仍在70%以上。应用ALSS治疗,大量补充的新鲜血浆中含有凝血因子、补体蛋白、纤维蛋白等,改善内环境,有利于肝脏的迅速恢复,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本文还显示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疗法,患者中毒症状、肝性脑病症状及血清PTA, CHOL明显改善,TBIL明显下降,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从而表明去除损害因素后,通过血浆置换能清除体内中分子量以上的内源性及外源性毒性物质,抑制肝细胞生长的细胞毒物如芳香族氨基酸、酚以及短链氨基酸等,并能减少损伤细胞免疫的细胞因子,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促进T细胞亚群恢复正常比例,使机体内环境迅速得到改善,减缓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本文对16例患者进行了22次治疗,未发生过消化道出血,过敏性休克或低血容量休克感染等不良反应,故研究表明ALSS治疗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能短期扼制病情进展,可以为需肝移植的患者争取时间,作为肝移植的术前准备和“无肝期”支持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血液灌流(DHP)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10例(39例次)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每次治疗前后检验肝功生化、电介质、血氨(NH3)、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改善,血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回升,6例神志转清,1例神志改善,存活7例,存活率70%,ALSS并发症主要为血浆过敏反应和一过性低血压。结论:DHP联合PE是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提高ALSS疗效途径:治疗应早期、每次置换的量应大、DHP与PE交替治疗、对重型肝炎出现Ⅲ级以上肝性脑病首选肝移植。
  • 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肾病患者的肝脏病理与肾病的关系,指导今后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5例明确HBsAg阳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及肝脏病理资料。结果:1.HBsAg阳性肾病患者的肝脏病理轻微病变32.6%,慢性肝炎62.8%,活动性肝硬化4.6%;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炎发生率为25.6%;2.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中度以上肝炎的比例明显增加;3.发生中度以上肝炎的比例与发现HBsAg阳性时间的长短无关;4.不同肾病患者发生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炎的比例与血清ALT值、FIBV DNA水平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ALT升高组明显高于ALT 正常组,HBV DNA阳性组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乙、丙肝混合感染组高于单纯乙肝组,HBsAg阳性组略高于HBsAg阴性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sAg阳性肾病患者肝脏病理可有肝病各期的表现,其严重程度与肾病严重程度不一致,而与患肾病的年龄、血清ALT水平、HBV DNA水平有关,年龄越大、ALT升高、HBV DNA阳性者肝脏严重程度发生率高,与感染HBV的时间长短、是否感染多种病毒及是否HBeAg阳性关系不大。
  • 摘要: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称为动静脉瘘(也称动静脉瘤),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损伤性动静脉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绝大多数是锐器及高速子弹所造成的贯通伤毗邻的动静脉同时受伤后,动脉与静脉之间压力差较大,为此吸附在一起,血肿机化后形成贯通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囊或管,对人体危害比较大,在临床上易于误诊,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中患者主要为反复穿刺使动静脉破裂,动脉血大部分直接流入静脉逐渐形成静脉瘘,给病人带来严重的损伤,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粗暴穿刺。对反复穿刺者要警惕并发动静脉疾,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行疾口局部加压包扎,痰口可以自闭,免除手术,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人工肝支持系统用于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重肝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相同的西医疗法(护肝及人工肝支持疗法,每次置换异体同型血浆2600ml,每周2次),治疗组加用中医多途径给药(静脉滴注、口服、高位保留灌肠),2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治愈显效率57.14%,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13例,治愈显效率33.33%,总有效率56.67%,两组治愈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预防感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可显著提高重型肝炎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AL)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对肝功能衰竭进行治疗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提高反应器内的肝细胞密度并维持其生理活性是优化BAL的关键问题之一。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也是众多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肝细胞在体内生长在细胞外基质(ECMs)构成的三维环境中,在体外,这种贴壁依赖细胞则需要附着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和代谢。文献报道,果糖可与肝细胞表面的无唾液酸基糖蛋白(asialoglycoprotein)受体作用,促进肝细胞黏附。本文从改善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几何形态考虑,模拟体内的三维环境,利用壳聚糖制备多孔网状结构支架,并用果糖进行修饰。多孔结构支架可以通过冷冻和冷冻干燥壳聚糖凝胶获得,修饰多孔壳聚搪支架用于原代肝细胞培养,可以提高细胞培养密度和代谢活性。rn 多孔壳聚糖及糖基修饰支架可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得,将其用于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细胞密度和代谢活性较单层培养细胞明显提高,测定结果显示肝细胞在7天后仍能保持较强的分泌白蛋白功能,果糖修饰支架上肝细胞代谢活性更高,达到60-70μ g/ 106 cells /day。说明利用糖基修饰的多孔壳聚搪支架作为细胞培养材料能有效提高肝细胞培养密度并维持其生理活性,是很有前途的肝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摘要:人工肝脏简称为人工肝,它作为独立于其他人工器官而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回顾整个人工肝的发展历史,无不与人工肾密切相关。半个世纪以前,所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都以短期内死亡告终,多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面临死亡的威胁。然而,血液透析的问世,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肝技术正是在类似的背景下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对肝脏再生衰竭认识,人工肝支持治疗的目的亦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对于肝细胞能够迅速再生的可逆性肝衰,通过人工肝治疗患者可以存活;对于不可逆性肝衰,人工肝支持则是通向肝移植的桥梁。把不同非生物型血液净化技术结合起来及非生物和生物型人工肝的有效组合,构成适合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方案,是人工肝发展的基本方向。
  • 摘要:机体遭受感染、大手术、灼伤或创伤后的炎性前反应连锁活性,对随后发生的免疫功能紊乱的发展和对败血症及多器官衰竭的易感性都有着重要影响。众所周知,T淋巴细胞在感染症的系统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两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各具有独特的反应模式。Th1细胞产生IFN-γ和IL-2支持细胞诱导的免疫反应,而Th2细胞分泌IL-4、IL-5、IL-10、IL-13支持体液性免疫。在SIRS时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影响Th亚类优势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类型。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严重败血症、非败血症性SIRS患者和健康人的Th1/Th2比率。证明严重败血症病人的Th1/Th2平衡被打破,以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占优势。在严重败血症由Th2细胞指引Th淋巴细胞分化,向着以Th2优势的方向偏移。这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可导致免疫抑制。相信改变Th亚群优势,可以为治疗严重败血症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摘要:随着中医药在人们健康生活中需求的日益增加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药及其制剂在我国的临床应用(特别在肝病治疗方面)日益增多。一般而言,若能正确地服用,中药是较为安全的。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首先是不能把中医药与中草药的概念混淆,中医药有其系统地理论体系,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辨证立法、组方用药(包括中成药),有较为完整的配伍理论,且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及用量用法上的限制。而草药的概念一般单指天然植物药而言。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因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因中药中毒致死的病例也有报道。究其原因,除了培植药材中农药的残留及品种混淆以及乱用、误用等外,中药本身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根据目前相关报导,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总病例的4. 8%~32. 6%(北京地坛医院报导427例中有139例,占32.6%;北京302医院323例中56例,占17.3%;福州市传染病医院130例中20例,占15.4%;广东273例中13例,占4.8%)。对中草药可能造成的药物性肝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以免误诊。
  • 摘要:随着人工肝技术的日益进展和完善,现已成为重型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桡动脉穿刺是人工肝支持系统中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技术。某院自1998年开展人工肝以来,共有204例次经桡动脉穿刺建立体外循环。用桡动脉穿刺建立体外循环,安全性好,罕见有严重的并发症,简便,易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能迅速建立血管通路。能有效保证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和碳肾吸附等人工肝技术的进行,价格远低于深静脉置管。穿刺者的熟练程度、心理状态和患者的年龄、过度肥胖或消瘦、是否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心理状态和血管痉挛的程度,均是影响桡动脉治疗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因素。
  • 摘要:人工肝是一种以体外循环为基础的血液净化技术,对患者的心血管有直接影响,同时重型肝炎患者常常存在血容量不足、内毒素血症、低氧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因此,低血压是人工肝治疗中重型肝炎患者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人工肝治疗中低血压主要发生在外周循环接通后的2~35分钟内,说明低血容量是低血压的主要原因。重型肝炎患者食欲低下、反复呕吐、大量腹水或过度利尿、服用扩张血管药物、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糖,治疗过程中动脉端血流过快,静脉端回流过慢或不畅;血浆分离、废弃过快、管道压力变化过大,造成分离器膜破损等,均是人工肝中出现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的原因,血浆、鱼精蛋白、肝素过敏是人工肝治疗中低血压的少见原因。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浆置换(PE)速度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影响。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6例。共行血浆置换治疗64人次,随机分成2组,每组ll例,两组治疗次数均为32人次,第1组血流速度105ml/min,血浆置换速度35ml/min。第2组血流速度30ml/min。血浆置换速度10ml/min。结果:两组病例无论血浆置换速度是35ml/min还是10ml/min,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肝功能生化指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共发生10种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只有过敏反应及麻木抽筋两种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电解质紊乱、血压升高或降低、胸闷气促、头痛、腰痛或(和)全身酸困、管路及分离器凝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率失常等8种不良反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直接导致死亡。结论: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改善有肯定疗效,且安全性高,但采取不同的血浆置换速度对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方面没有影响。降低血浆置换速度,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肾脏移植术后感染是引起移植肾失败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发热是主要的症状,又与排斥反应的鉴别有一定困难,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应及早查出病原体及敏感药物,有利于病情控制。对于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在抗感染的同时及早采用CBP疗法。CBP是血液净化领域近20年来最新成就之一,其应用范围不在局限于肾脏替代功能,它在严重感染、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病症的救治中,发挥了传统药物疗法无法企及的效应。正常机体的炎症反应是一个自限性过程,当损害因子毒力强,数量大,持续时间长,且机体处于超敏反应状态,可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从自分泌旁分泌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正、负反馈方式进行相互调控,呈瀑布式激活,最终导致机体对炎症反应的失控。CBP具有强大的对流作用,可有效的清除大量的中分子物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炎症介质,CBP能维持危重患者总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为患者的救治创造条件,但仍需与抗感染配合,以达到标本兼治。CBP不能替代抗感染②只有CBP时才能大量液体输入,保证给于足够营养,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粉褶菌可分为褐粉褶菌和安琪粉褶菌,其中褐粉褶菌毒性较大,其中毒后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可累及消化、血液、循环系统等,其中肝损害较严重,中毒后7天达到极期。其毒素分子量在730-800道尔顿,为脂溶性的大分子多肤类物质。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来对抗此类毒素,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来去除体内生物毒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直接减少毒素对器官的直接损害,另一方面,早期去除毒素,可避免或减轻毒素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选用树脂灌流器行血液净化治疗。从治疗效果观察,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胆红素等指标趋于稳定,至病程第七天到极期时,胆红素明显下降,治疗效果显著,表明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可改善症状,减缓病情发展及相对缩短病程,为毒菌中毒治疗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血液净化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68名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治疗,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血浆置换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59%,常见为轻度不良反应(88.24%),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与患者治疗前病情有关,血液滤过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8%,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比血液滤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治疗前病情过重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方法:将5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三组,即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组、单用人工肝治疗组、单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病死率25%,胆红素下降明显,白蛋白回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HBV DNA阴转率达91.67,均优于单用人工肝治疗组及单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组。血浆置换治疗可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结论: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可加快肝功能好转,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
  • 摘要:目的:研究水林佳胶囊在大鼠脂肪肝形成中的干预作用及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高剂量干预组20只;②中剂量干预组20只;③低剂量干预组20只;④模型对照组20只;⑤病理对照组20只:⑥治疗组20只:⑦正常对照组40只。本实验共6周,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6组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与植物油混合液,每周2次共3周。每日喂饲高脂饲料及酒精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3个干预组每日再灌喂不同剂量的水林佳胶囊液体悬液,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共3周。3个干预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第3周末用戊巴比妥钠麻醉,打开腹腔从门静脉取血,制备血清,测定大鼠血清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ALP(碱性磷酸酶)、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另取大鼠肝组织分送普通病理及电镜。病理对照组、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的20只大鼠继续喂养3周,治疗组每日灌胃中等剂量的水林佳胶囊液体悬液,病理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第6周末麻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AST、ALT、TG、CHO、ALP、HDL-C、LDL-C含量,另取大鼠肝组织分送普通病理及电镜。结果:水林佳胶囊干预组及治疗组大鼠血清AST、ALT、TG、CHO明显降低,同时改善治疗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同时减轻肝细胞的纤维化程度。结论:水林佳胶囊对脂肪肝形成有一定干预作用,对已形成的脂肪肝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 摘要: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很高,一般在40%以上,主要死于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低钠血症。重型肝炎低钠血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分为真性低血钠和稀释性低血钠。持续性低血钠是细胞濒于死亡的表现,必须及时纠正。新鲜冰冻血浆能提供正常肝脏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白蛋白、各种凝血因子、补体等,并补充水、电解质可以较快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我们在加用新鲜冰冻血浆后体会到患者低钠血症纠正较快,病情也随之减轻。治疗组中有一例昏迷患者是由于严重低钠引起的,血钠提高后清醒,预后很好,而死亡的2例重度低钠者给予积极补充也未能改善,提示持续性低钠血症者预后不良。对照组中虽然疗效与治疗组差别不很大,但死亡病例中4例为单用白蛋白者,比较说明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慢重肝伴低钠血症患者效果好。目前很多患者因担心输血浆有感染输血性疾病的危险而拒绝,以至于延误治疗。相信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能够提供给患者安全的血浆,打消患者的顾虑,使这项治疗措施得到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888)对4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104例次的治疗。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和血液滤过4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PrA)、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选择同期住院病情相近的病例4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血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上升。治疗组有效率为71.7%,对照组有效率为37.5%(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降低TNF-α水平,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的限制水、钠、利尿、补充蛋白质等方法治疗往往效果欠佳,由于大量腹水压迫,影响呼吸及循环,特别是压迫肾脏影响肾功能,使尿量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大量腹水的存在,容易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预后极差。不恰当使用利尿剂,可导致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自身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能在短时间内清除患者体内大量的钠与水,是近年来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某院2001年9月~2004年8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运用WLFHY-500型腹水超滤一浓缩回输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缓解患者腹胀症状,减少腹水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对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分析。
  • 摘要:目的:1.对甘肃地区19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加以比较分析。2.对22例应用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的测定。方法: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用ELISA法;基因分型用‘型-特异性’PCR法。结果:1.血清学分型率为53.03%(105/198),其中血清1型占48.57%(5l,105),血清2型占36.19%(38/105),混合型血清(1+2)型占15.33%(16/105)。基因分型率46.46%(92/198),其中基因Ⅱ型占46.74%(43/92),基因Ⅲ型占36.96%(34/92),混合型基因(Ⅱ+Ⅱ)型占16.30%(15/92)。2.22例接受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中,血清1型15例占68.18%,血清2型3例占13.64%,混合型血清(1+2)型占18.18%。22例患者中有12例产生了干扰素抗体占54.55%,其中血清1型7例(58.33%),血清Ⅱ型3例(25%),混合型血清(1+2)型2例(16.67%)。结论:1.甘肃地区丙型肝炎以血清1型,即基因Ⅱ型为主,其次以血清2型即基因3型和血清(1+2)型即基因(Ⅱ+Ⅲ)型。2.丙型肝炎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具有良好地符合性,可以用于临床丙型肝炎分型。3.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的阳性率为58.33%,但对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影响并不大。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体及血清分型与派罗欣疗效的关系。方法:22例接受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用ELlSA法进行血清分型及干扰素抗体的测定。结果:22例慢性丙肝患者中,血清1型、血清2型及血清1+2混合型阳性率分别为:68.18%(15,22)、13.64%(3,22)及18.18%(4,22),血清1型与2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2例患者干扰素抗体检出率为54.55%(12,22),其中1型、2型及1+2混合型阳性分别为:58.33%(7/12)、25.0%(3/12)、16.67%(2/12),血清1型与2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22例慢性丙性肝炎血清1型为主;派罗欣治疗的血清l型患者产生干扰素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清2型。
  •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工肝(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效果的预期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某院276例已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人工肝治疗前的MELD评分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并结合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MELD评分≥40分的预期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相同外,其余各组均显示人工肝治疗重肝可降低3个月预期病死率;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而其中的CTP-C级的治疗效果越差。结论: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有肯定疗效,MELD评价系统对判断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效果有预测作用;同时结合CTP分级在临床上有实际指导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儿童肝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EXCELL2000、STATA7.0软件和t检验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05例儿童肝衰竭临床资料。结果:(1)急性肝衰竭9例,亚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58例。33例存活,存活率31.4%。(2)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学龄期7~12岁组儿童41.3%:其次是婴儿组28.6%。(3)婴儿组中43.3%病因不明,占第一位;其次为CMV感染30%。1岁以上组病因以HBV感染最多29.3%:病因不明21例(28%);肝豆状核变性20%:HAV感染13.3%。(4)合并症中67.6%合并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占有腹水病例的47.9%。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有33.3%,感染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其次则是败血症。48.6%合并电解质紊乱,低钾见于所有电解质紊乱的病例。46.2%合并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在儿童中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5)本组77.2%患儿合并低血糖。(6)单因素分析发现:患儿的年龄、临床分型、临床分期、PTA、BIL、AIB、并发症和肝性脑病都是影响儿童肝衰竭预后的因素。但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7)HBV感染、肝豆状核变性与病因不明引起的肝衰竭存活率相比,无显著差异。(8)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PTA和BIL是影响儿童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儿童肝衰竭病因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在婴儿组中主要是由CMV感染引起,但近一半病因不能明确。年长组以HBV和HAV感染为主,但在引起儿童肝衰竭的其他因素中肝豆状核变性是最常见的。(2)在临床中必须注意儿童肝性脑病的特殊表现,积极预防和及时发现肝衰竭的合并症。(3)儿童肝衰竭预后差,病死率高。通过以上因素可以及早明确病情,指导治疗,从而提高存活率。
  • 摘要:目的:分析MAR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方法:123例重型肝炎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每隔1-3天进行MARS治疗268次。结果:268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39%,其中血压下降占10.82%、置管处渗血占4.85%、凝血占4.11%、DIC占2.61%。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分析MAR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23例重型肝炎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每隔1-3天进行MARS治疗268次。结果:MARS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123例,治愈或好转48例,治愈好转率39%。MARS对早期、中期、晚期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0.8%、46.5%、13%。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14.3%、55.6%、42.9%。MAR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与治疗次数不呈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有关。结论:MARS对治疗重型肝炎是有效的,其疗效与患者年龄、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分期有关,与MARS治疗次数不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MARS和PE在治疗重症肝炎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方法:总结本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270人行ALSS(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治疗,102人共行216例次MARS治疗;168人共行496次PE治疗,MARS治疗最少1次,最多6次;PE治疗最少1次,最多12次。把MARS治疗和PE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作比较。结果:102人216次MARS治疗中,有10(9.8%)人27(12.5%)次出现凝血等不良反应;168人496次PE治疗中有56(33%)人109(21.9%)次出现寒战等不良反应。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99.3%的病人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其中1例MARS治疗因滤器严重凝血和TMP过高,机器无法工作不得不提前回血,4例PE治疗病人有2例因为血流量不足血浆分离器出现血栓,重新更换分离器后完成整个治疗过程,1例深度昏迷病人因发生过敏性休克中断治疗,1例深度昏迷病人治疗1/2时间时死亡。结论:MARS和PE人工肝治疗是帮助重度肝衰竭病人清除体内毒素的有效方法。由于血液在体外循环和PE使用异体血浆等,易发生不良反应,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少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健康指导内容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病人20例,男16例,女4例,12例为右侧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8例为穿刺透析治疗,治疗次数20例均为3次以上,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治疗,10例病人在进行透析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宣教,10例病人只给予常规的透析和护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透析治疗可使肾功能恢复时间缩短,病人很快进入多尿期。接受健康指导的10例病人治疗效果高于普通方法。结论:血液透析对于肾综合征少尿期病人的病情缓解和肾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时机适宜的透析治疗可以清除机体多余的水分和肾脏毒素。同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机体康复。
  • 摘要: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损害临床并不少见,但有关重型肝炎合并心肌损伤机理及防治研究,临床报告并不多见。自2000年11月开展人工肝单血浆置换术(PE)治疗重型肝炎以来,对138例重型肝炎合并心电图(ECG)异常的患者,PE治疗前后ECG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了随访分析,本研究提示,细胞因子ET-1和TNP-α可能通过对冠脉血管内皮损害和引起冠脉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造成重型肝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早期的损害可能是可逆的,若能及时有效进行PE治疗,清除血循环中的炎性介质,不仅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逆转心肌损害,保护心脏功能。
  • 摘要: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其发病可能与Fas-FasL系统功能过强,或与调节Fas/FasL介导凋亡的机制出现障碍有关。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在临床上已取得良效,其治疗机理也在得到不断深入研究。自2000年11月开展人工肝治疗以来,对135例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与sFasL水平进行了随访分析,PE虽可显著下调血清sFas、sFasL水平,改善sFas/sFasL比值,但其疗效则与术后这些因子水平的稳定性及比例密切相关,术后水平若稳中有降及比例改善者,效果好,迅速反弹者效果差,即进一步证实,重肝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清sFas、sFasL水平及sFas/sFasL比值显著相关。据此推测,适当增加血浆置换量、延长PE治疗时间,如持续缓慢的PE治疗,或缩短治疗间歇期,以控制血清sFas、sFasL水平,保持sFas/sFasL合理比值,可有效提高重肝PE治愈率。
  • 摘要:重症肝炎占肝炎病例0.2%~0.5%,病死率达70%以上,临床治疗成功率很低。近年来考虑肝移植,应用人工肝。本病例为MARS人工肝(由德国罗斯大林克大学临床医学院研制)成功抢救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由于肝脏解毒功能失代偿,亲脂性的及与蛋白结合的毒素在患者血液中累积,从而引起肝性脑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在肝功能衰竭时的毒素物质,除了胆红素和胆酸,还有吲哚、石炭酸、硫醇、内源性苯、安定类物质、毛地黄类、免疫反应产物、芳香氨基酸、氮乳酸等。这些物质累积,导致多脏器功能紊乱,当这些有害物质以配位体方式与血液中有用分子(如蛋白质)结合时,常规血液透析很难将它们选择性分开,通过MARS人工肝技术,清除除水溶性毒素外,亲脂性的及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亦被清除,而保留血液中有用的、重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本病通过MARS人工肝治疗,使病人总体情况改善,黄疸减退,肝性脑病由Ⅲ期降低为Ⅰ期。极高胆红素水平的肝衰,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进行肝移植,通过MARS人工肝治疗,肝功能好转,胆红素下降,病人存活,挽救了生命,使肝移植成为可能,为肝移植创造了条件,经过12天的等待供肝体,争取到肝移植手术机会,得以实施原本无望的肝移植手术。
  • 摘要:为抢救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肝性脑病探索新路,某科近三年来对7例符合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重症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病人,男5例,女2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光量子血疗法:用XL-200型血液光量子仪,取与病人同型(交叉配血)新鲜全血120ml,注入有保养液的石英瓶内,放在血疗仪中经10个生物量的紫外线照射并以每分钟5L流量充氧12分钟后由静脉输给患者,每日一次,三天后根据病情每周二次,抢救成功4例(1例肝衰竭死亡,2例男性均死于肝肾综合征),效果尚可。其机理:加用异体光量子血对重症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起多种治疗效应,首先作为全血起重要的支持作用,能补充蛋白,凝血因子,补体及各种调理素,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量子血活性大,含氧高,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提高肝脑心等重要脏器的供氧,供血,迅速改善其功能,增强组织对氧和能量的应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肝细胞的再生。能诱导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应激反应,对感染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治疗期应注意补充维生素E和辅酶Q10以清除可能增多的自由基,以利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观察MARS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2005年3月某科行MARS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52例,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及血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可使患者血糖降低,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同时补充葡萄糖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MARS人工肝在治疗慢性重型肝肾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4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予MARS人工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结果:MARS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两周存活率分别为72.7%和18.1%(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尿素、肌酐、钾、钠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胆红素、尿素、肌酐明显下降,低钾低钠得以纠正,MARS治疗过程中,血液相容性好,无明显副反应。结论:MARS人工肝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protein a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om,PAR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ARS组与对照组,观察PARS治疗前后病人临床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PARS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血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分别为379.4±40.4umol/L、2.5±0.2、107.4±23.5umol/L、88.6±21.9mmol/L、30.8±3.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09.7±64.6umol/L、3.5±0.3、150.7±35.6umol/L、114.4±33.6mmol/L、3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S组患者病死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RS通过改善肝脏、肾脏功能而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大量放腹水后注射抗生素治疗慢性肝病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选用5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常规综合保肝、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腹腔穿刺液800-3000毫升后,腔内注射抗生素、多巴胺20-40毫克、速尿40-60毫克,每2-3天放液一次,观察治疗前后腹水常规及生化、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腹部B超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治愈率((51.7%)明显高于对照组(39.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无效者(6.9%)明显低于对照组(21.4%),治疗组患者的腹膜刺激症好转较对照组快。结论:大量放腹水后注射抗生素是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