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4-11-28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苦参碱衍生物M19对脓毒症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rn 方法: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方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实验设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治疗组.模型组及药物治疗组于术后24及48小时二次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M19(1和3mg/kg),观察小鼠生存率.观察M19对脓毒症的影响则在术前24h及术后2h二次尾静脉注射M19(3 mg/kg).术后24h采集血液及各组织样品,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6及TNF-0α的水平;采用生化测试盒检测血清中AST、ALT、LDH、Creatinie和Amylase以及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水平;HE染色分析肝、肺、肾脏的病理变化;动物处死前半小时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染(EB)液并于24h收集腹腔液及各组织样品,分光光度法检测EB含量;琼脂平板培养法检测小鼠血液菌数及M19的体外抗菌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吞噬能力.rn 结果:M19剂量依赖地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M19显著降低CLP诱导升高的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病理分析显示M19能明显抑制CLP诱导的组织损伤,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相对应的肝脏、肾脏和胰脏血清损伤指标明显降低,组织中炎性浸润指标MPO含量显著回落,同时显著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腹腔液及组织中的EB含量显著降低;M19还显著降低血液中的菌落数,但无直接抑制细菌生长作用,此外,M19促进了CLP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rn 结论:M19能够有效治疗脓毒症,其作用与抑制炎症反应、免疫功能调节和保护组织器官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多种药物及药物联合干预对于肝脏SOD活力及Cu-Zn SOD基因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染毒对照组和五个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大鼠静态吸入250mg/m3羰基镍染毒30min,分别于染毒后4h和30h腹腔注射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钠(DDC)、甲泼尼龙、亚硒酸钠、DDC+甲泼尼龙、参附回阳汤,染毒对照组染毒后不予药物治疗,3d和7d时取材,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测定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分别测定肝脏SOD活性并分析Cu-Zn SOD基因表达水平.rn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染毒组肝脏SOD活力和Cu-Zn SOD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毒后4h给药,肝脏SOD活力明显高于染毒后30h给药,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染毒组相比较,染毒后4h、30h给予DDC,3d和7d时肝脏SOD活力和Cu-Zn SOD基因明显升高,30h时给予DDC,3d和7d时肝脏SOD活力明显升高;染毒后4h和30h给予甲泼尼龙,SOD和Cu-Zn SOD水平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染毒后4h给予DDC+甲泼尼龙,SOD水平明显升高.rn 结论:急性羰基镍中毒后,DDC对于逆转羰基镍急性中毒所造成的肝脏抗氧化物酶及其基因损伤效果确切,且早期给药效果优于晚期给药;DDC联合甲泼尼龙也可逆转肝脏抗氧化物酶的损伤,但对于基因层面的损伤应用意义不大;而亚硒酸钠和参附回阳汤对于逆转抗氧化物酶水平和基因损伤效果尚不确切.
  • 摘要:目的:研究金丝桃苷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作用与炎症机制.rn 方法:SHR大鼠分为模型组、金丝桃苷低剂量组、金丝桃苷高剂量组,另设WKY作为正常对照组.SHR大鼠给予8%高盐饲料喂养,16-24周龄根据分组给予相应药物.检测各组血压;收集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NAG;免疫组化检测肾脏TLR4、IL-6、TNF-α表达;wetem blot检测肾脏p-p38MAPK、p38MAPK、p-Akt、Akt的表达.rn 结果:SHR组血压显著增加,尿液中微量白蛋白、NAG浓度增高,金丝桃苷组可以降低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NAG.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模型组TLR4、IL-6、TNF-α表达增加,金丝桃苷可以减少TLR4、IL-6、TNF-α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其可以降低肾脏组织p38MAPK和Akt的磷酸化.rn 结论:金丝桃苷对高血压肾病有治疗作用,减轻高血压肾病过程中的免疫炎症反应,推测其治疗高血压肾脏病可能与其干预MAPKs与Akt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新基因Lrrc75b在C2C12成肌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n 方法:(1)采用统合分析方法分析C2C12细胞成肌分化芯片,筛选出C2C12细胞成肌分化一致性差异表达的基因;(2)建立C2C12细胞成肌分化模型,Real-time PCR检测LRRC75B在成肌分化过程的时序表达模式;(3)用Lrrc75b siRNA瞬时转染C2C12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westem blot检测对成肌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rn 结果:(1)C2C12细胞在2%马血清条件下培养,细胞逐渐融合形成肌管;与诱导0天相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成肌分化标志蛋白myogenin和MyHC表达逐渐增加;qRT-PCR结果显示C2C12成肌分化过程中LRRC75B mRNA表达下调;(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rrc75b干扰后,肌管面积、肌管融合指数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yogenin和MyH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RK1/2磷酸化水平下调.rn 结论:下调Lrrc75b表达促进C2C12细胞成肌分化,可能与ERK1/2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苍耳亭,作为天然药物衍生的一类倍半萜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都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对于宫颈癌细胞机制研究较少.本文研究苍耳亭对宫颈癌细胞sih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的影响.rn 方法:通过MTS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苍耳亭对siha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苍耳亭对siha细胞凋亡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苍耳亭作用下的siha细胞形态学变化,酶标仪和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浓度苍耳亭对siha细胞中GSTP1酶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苍耳亭对siha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siha细胞在10μM苍耳亭作用下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凋亡小体。不同浓度的苍耳亭作用24h后宫颈癌Siha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分别为8.08%、14.27%、25.45%、34.62%和50.32%。与对照组凋亡率相比,苍耳亭实验组Siha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随浓度增加凋亡率也随之增加。苍耳亭作用下的siha细胞中GSTP1酶活性及蛋白表达均呈剂量性降低。rn 结论:苍耳亭对宫颈癌sih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促凋亡作用,对GSTP1的活性及表达有一定下调作用提示苍耳亭有可能通过抑制GSTP1来达到抗宫颈癌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性关节炎小鼠中脾脏、滑膜、巨噬中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变化情况及人的滑膜细胞,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受体通路激活对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鸡Ⅱ型胶原诱导小鼠CIA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时期小鼠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变化,免疫荧光进行半定量分析,组织病理学观察血管翳的形成.培养人的滑膜细胞,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与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后CCK法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刺激后滑膜内皮上受体的表达及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改变.rn 结果:CIA小鼠各个时期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均升高,滑膜细胞与内皮细胞用ANG、TNF刺激后活化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下游信号分子MKP、ERK、NF-KB、TRAF2、GRK2均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功能提高.rn 结论:随着小鼠疾病的发展,血管紧张素2受体的表达升高提示此受体在疾病进程中具有一定功能.TNF通过影响GRK/aerrstin脱敏机制,调节G蛋白-cAMP信号通路而改变血管紧张素受体通路激活引起的细胞功能的改变.
  • 摘要:目的:揭示TNF-α和PGE2联合诱导人FLS异常增殖的分子机制,以深入阐明TNF-α和PGE2参与RA病程的分子病理机制.rn 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FLS;MTT法检测TNF-α和PGE2联合介导的人FLS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胞膜EP4受体表达;放免法检测细胞内cAMP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和PGE2联合介导的TNF-α信号通路和G蛋白偶联信号中TRAF2、Gαs总蛋白、活性Gαs、EP4、GRK2的胞浆胞膜分布情况及对TRAF2与GRK2相互作用的影响.rn 结果:1.TNF-α和PGE2体外对人FLS增殖功能的影响:TNF-α和PGE2刺激人FLS增殖的亚适浓度分别为20ng/ml和0.35uM,作用最强在48h.TNF-α和PGE2刺激正常人FLS后可使细胞内cAMP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功能亢进.2.TNF-α和PGE2体外刺激对人FLS内G蛋白偶联信号中Gαs总蛋白、活性Gαs蛋白、总EP4及胞膜和胞浆EP4蛋白表达的影响:由于EP4是通过偶联Gαs激活AC从而调节cAMP水平,因此检测TNF-α和PGE2处理后细胞中总Gαs蛋白、活性Gαs蛋白、总EP4蛋白及胞膜和胞浆EP4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TNF-α和PGE2刺激显著增加了总EP4,胞浆EP4蛋白和EP4基因的表达;同时,显著降低了胞膜EP4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的结果发现,TNF-α和PGE2明显减少了活化Gαs蛋白的表达,而总Gαs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TNF-α和PGE2通过TRAF2与GRK2偶联,调节胞膜GRK2蛋白的水平影响人FLS内G蛋白偶联信号:为了探讨TNF-α和PGE2如何通过其下游的分子降低cAMP水平,促进EP4受体的脱敏和内吞,进一步使用免疫共沉淀法检验TRAF2是否与GRK2或β-arrestin2蛋白偶联.结果发现TRAF2和GRK2或β-arrestin2均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且正常情况下人FLS中TRAF2-GRK2的相互作用较强,而当TNF-α和PGE2刺激后,相互作用的TRAF2和GRK2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结果显示胞膜上的GRK2表达在一个较高的水平.TRAF2和β-arrestin2的偶联没有显著改变.rn 结论:TNF-α和PGE2可以显著促进人FLS的增殖,其机制不仅与TNF-α的受体偶联信号有关,且与其调节PGE2-EP4-Gαs-cAMP信号转导有关.正常FLS中,TRAF2和GRK2相互结合,TNF-α和PGE2刺激可上调TRAF2总表达,使其与GRK2分离,促进GRK2转膜,引起EP4受体脱敏和内吞,降低cAMP水平.
  •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品系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间肥厚性标志基因ANP、BNP、β-MHC基因表达的差异.rn 方法:将KM、BALB/c、ICR和C57BL/6小鼠用肾上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心肌肥厚模型.造模后,称取各小鼠体重、心脏重量和左室重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ANP、BNP和β-MHC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心肌ANP、BNP和β-MHC基因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M、BALB/c和C57BL/6心肌肥厚小鼠心脏重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升高(P<0.01~0.05),光镜下各模型小鼠心肌呈现不同程度的肥厚性变化,ANP、BNP和β-MHC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增加.与C57BL/6心肌肥厚小鼠比较,KM、ICR和C57BL/6小鼠心肌组织ANP、BNP和β-MHC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rn 结论:KM、BALB/c和C57BL/6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造模成功,C57BL/6小鼠在腹主动脉缩窄心肌肥厚模型心肌组织在同时表达肥厚性标志基因ANP、BNP和β-MHC时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 摘要:目的:研究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的免疫球蛋白对rhBLyS刺激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功能的影响.rn 方法:rhBLyS刺激AA大鼠MLNLs,设TACI-Ig五个浓度给药组(0.01,0.1,1.0,10,100μg/ml)和一个阴性对照组IgG-Fc(10μg/ml).MTT法测MLNLs增殖;流式细胞仪测T细胞主要亚群变化;ELISA法检测IL-17水平;Western blot法测TACI蛋白表达.rn 结果:TACI-Ig降低AA大鼠MLNLs增殖能力;降低CD3+/CD4+和CD4+/CD25+T细胞,升高CD4+/CD62L+T细胞的百分含量;降低AA大鼠MLNLs中IL-17水平和TACI蛋白表达.rn 结论:TACI-Ig对MLNLs增殖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及受体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LBPF4-OL与LBPF4的免疫药理学作用的异同,并探讨LBPF4-OL发挥作用的靶细胞及可能的分子机制.rn 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增殖、磁性免疫细胞分选、ELISA、流式细胞术(FCM)等实验技术.rn 结果:首先观察到LBPF4诱导T细胞的增值能力较强,而LBPF4-OL诱导B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较强,二者都对巨噬细胞具有相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结果提示LBPF4及LBPF4-OL对T、B细胞的选择性有明显差异.进而,采用免疫磁珠及FCM方法,分离获得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观察LBPF4-OL对分离获得的T、B淋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BPF4-OL不能直接诱导分离纯化的T、B细胞增殖,但是在LPS或巨噬细胞存在时,有明显的诱导B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也发现,LBPF4-OL有显著的诱导巨噬细胞CD86和MHC-I分子表达的作用,提示LBPF4-OL具有增强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活性,巨噬细胞是LBPF4-OL的主要作用靶细胞.进一步以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抗体封闭等实验技术,发现LBPF4-OL活性与TLR4及TLR2相关,而与补体受体(CR)无关,在TLR4基因突变小鼠C3H/HeJ脾脏淋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也验证了LBPF4-OL的活性确实与TLR4密切相关,并发现LBOF4-OL对TLR4下游的p38及ERK-MAPK信号通路有明显的调节作用.rn 结论:TLR4高表达的巨噬细胞可能是LBPF4-OL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细胞,LBPF4-OL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与TLR4及TLR2相关.
  • 摘要:目的:鼻脑通喷雾剂是集川芎等辛温活血、通窍止痛之中药组方,经水提、醇提,及β-环糊精包含、配液等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鼻用喷雾剂.动物实验显示具有速效止痛之药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为了阐述鼻脑通的镇痛作用机制,研究了该药对血管活性肽、炎症因子及致痛物质的影响.rn 方法:实验分两部分即整体动物实验和细胞水平实验.整体动物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鼻脑通(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制备小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造模后20min开始记录小鼠前肢搔头的次数,记录10min;造模4h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中血管活性肽ET-1、CGRP指标.细胞水平实验:分为空白组、损伤组和损伤加药(低、中、高剂量组),培养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给予鼻脑通(0.04、0.4、4μg/ml)预孵育24h后,加入H2O2 1000μmol/L作用18h诱导产生损伤,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血管活性肽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8(IL-8);致痛物质P物质(SP)、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的含量.rn 结果:整体动物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搔头次数显著增多;提前给予鼻脑通鼻用喷雾剂3个剂量后造模小鼠的搔头次数均比模型组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血浆ET-1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升高;而与模型组相比,提前给予鼻脑通鼻用喷雾剂3个剂量后造模的动物血浆中、高剂量组ET-1含量显著降低,CGRP含量均降低。细胞水平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细胞上清液血管活性肽ET-1、CGRP含量显著增多;炎症因子IL-8含量显著增多;致痛物质SP、5-HT、NO含量显著增多。而与损伤组相比,鼻脑通中、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血管活性肽ET-1含量降低,且炎症因子IL-8含量也降低;鼻脑通中、高剂量组致痛物质SP含量比损伤组减少,高剂量组5-HT、NO含量比损伤组减少。rn 结论:整体动物实验:鼻脑通鼻用喷雾剂能减少实验性偏头痛动物的搔头次数,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动物血浆ET-1、CGRP含量有关。细胞水平实验:鼻脑通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降低H20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后血管活性肽ET-1、炎症因子IL-8释放以及抑制致痛物质SP、5-HT、NO的释放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低、中、高剂量组(30mg.kg-1、90mg.kg-1、270mg.kg-1).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患侧海马CA1区CyclinD1、Cdk6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yclinD1及Cdk6表达显著增加;但给予莫诺苷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大鼠CyclinD1及Cdk6的表达.结论:莫诺苷能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CyclinD1及Cdk6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人工构建的含人乳头瘤病毒(HPV)11型基因组的HaCaT细胞(简称为HPV 11.HaCaT细胞),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该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受试物对HPV11早期基因E6和E7 mRNA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在HaCaT及HPV11.HaCaT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GCG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受试物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PV11.HaCaT细胞中HPV11 E6、E7 mRNA表达的改变.rn 结果:EGCG能抑制HaCaT和HPV11.HaCaT细胞的生长,不同浓度EGCG作用下,细胞生存率为52%-95%、64%-90%,呈浓度和时间依赖趋势.EGCG作用于细胞12h和24h后,HPV 11.HaCaT细胞中HPV11 E6、E7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EGCG在体外能抑制含HPV 11基因组的HaCaT细胞生长,并能抑制HPV 11功能基因E6、E7表达.
  • 摘要:目的:体外研究积雪草提取物对人白细胞趋化功能及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以获得积雪草预防和治疗病理性疤痕形成的药理学基础.rn 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外周血白细胞,采用甲酰三肽诱引入外周血白细胞迁移,通过48孔微量趋化小室实验检测积雪草提取物对人白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采用碱解法测定细胞上清羟脯氨酸的含量,检测积雪草提取物对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rn 结果:积雪草提取物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甲酰三肽诱导的人外周血白细胞趋化(IC50值为0.81mg/L)和人成纤维细胞中羟脯氨酸含量(IC50值为61.68mg/L).rn 结论:积雪草提取物可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活性、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而发挥抗病理性疤痕形成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小鼠脂肪发育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miRNA的调控作用.rn 方法:C57BL小鼠按1∶2雌雄配种,孕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脂多糖(LPS)组,孕期第11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LPS 75μg/kg(腹腔注射),测定子鼠出生后4w、8w、12w体重、Lee's指数、脂肪湿重变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不同年龄段(4w、8w、12w)子代小鼠脂肪组织miR-126、miR-224等20种miRNAs的表达变化.利用显著性差异表达的miRNA mimicinhibitor在3T3-L1细胞水平48h转染后,MTT法以及EdU法检测其增值影响.转染后做油红O染色及细胞分化标志物基因表达检测其对细胞分化影响.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孕期炎症刺激的子代小鼠体重增加(p<0.05),Lee's指数及脂肪系数升高(p<0.05).20种miRNA中12个表达下调,7个表达上调.其中以miR-224、miR-200b、miR-30d的表达变化最为显著.48h转染的miR-200b(mimic)对3T3-L1细胞增值有抑制作用(p<0.05),anti-miR224对3T3-L1细胞分化有促进作用(p<0.05).rn 结论:孕期炎症刺激导致子代小鼠脂肪异常发育,体重、脂肪重量以及脂肪系数增加.miR-224、miR-200b可能参与这种异常发育的调控.
  • 摘要:目的:构建人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低表达LAMP2A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观察LAMP2A分子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影响.rn 方法:通过对LAMP2A的mRNA序列分析,设计了4条shRNA,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GLV-EGFP-shRNA慢病毒表达质粒,并测序鉴定.将构建的表达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将构建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细胞株后,Western blot法检测LAMP2A表达,验证蛋白表达抑制效果.采用1nmol/L、10nmol/L、100nmol/L的紫杉醇处理LAMP2A低表达乳腺癌细胞株后,用MTT法观察LAMP2A低表达组和对照组之间增值效率的差异.rn 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质粒构建正确,病毒滴度达2×108TU/mL.乳腺癌稳定细胞株中LAMP2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在10nmol/L、100nmol/L紫杉醇处理后,LAMP2A低表达乳腺癌细胞株对紫杉醇耐药性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成功构建了人的LAMP2A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获得了稳定低表达LAMP2A的乳腺癌细胞株,证实LAMP2A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株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及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肥大反应以及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mRNA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心肌细胞株H9c2传代培养,MTT法检测其对TP的耐受浓度.随后接种细胞至12孔板,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和TP(0.3、1、3、10μg/L)组,分别给予PBS、AngⅡ(10-6mol/L)或者ISO(10-5 mol/L)、AngⅡ(10-6mol/L)或者ISO(10-5mol/L)加TP(0.3、l、3、10μg/L).继续培养24h后,鬼笔环肽染色测定细胞面积,BCA法测定细胞蛋白质含量,Real-time PCR检测β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β,β-MHC)mRNA、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mRNA和CDKN1a mRNA表达水平.rn 结果:1~30μg/L TP培养48h能明显抑制H9c2细胞生长,而0.1~10μg/L培养24小时则对其无明显影响。经AngII刺激,H9c2细胞面积、蛋白质含量、β-MHC mRNA、ANP mRNA及CDKN1a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给予TP 1~10μg/L干预后心肌细胞面积、蛋白质含量、β-MHC mRNA、ANP mRNA及CDKN1a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经ISO刺激,H9c2细胞蛋白质含量、β-MHC mRNA、ANP mRNA及CDKNIa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给予TP 3、10μg/L干预后蛋白质含量、β-MHC mRNA、ANP rnRNA及CDKN1a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rn 结论:本实验采用0.3~10μg/L的剂量培养24h,未影响细胞的生长。在分别用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1的AngII和作用于β肾上腺素受体的ISO刺激H9c2心肌细胞株肥大后,使用小剂量的雷公藤甲素能显著降级大鼠心肌细胞H9c2 CDKN1a mRNA表达,抑制其肥大反应。
  •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BENA)对孕期脂多糖(LPS)刺激后子代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rn 方法:SD孕鼠分为LPS组在孕期第8、10、12天腹腔注射LPS 0.79 mg/kg;对照组同时期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子代大鼠出生后LPS组第6到18周饮水给予贝那普利组(120mg/L,LPS+BENA组),而LPS组饮水给予生理盐水作为LPS对照组(LPS+NS组);对照组第6周饮水给予贝那普利组(120mg/L,NS+BENA组),而对照组饮水给予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NS+NS组).大鼠第18周时取肾脏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ngiotensin、Rein、ACE、AT1R、AT2R等蛋白表达改变;HE和PAS染色观察肾脏结构;IHC检测Ang Ⅱ蛋白表达;生化法检测肌酐清除率和尿蛋白含量.rn 结果: 出生前暴露于LPS造成显著降低肾小球数目和肌酐清除率和成年子代高的尿蛋白;ACE,AT1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大鼠,AT2R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子代大鼠,Ang Ⅱ蛋白浓度表达增高;肾小球管腔间隙变宽,肾小球有萎缩,而上述损伤在贝那普利组中较LPS组显著降低.rn 结论:ACE抑制剂贝那普利对子代肾脏损伤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新生儿期血管结构的影响.rn 方法:12只Sprague dawley(SD)孕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ormal saline,N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组、LPS刺激加二硫代氨基四氢呋喃(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干预组(L+P),分别在孕8-14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PS(0.79mg/kg)或LPS加PDTC(100mg/kg).子代出生1天、1周测体重;组织切片观察子代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血管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仔鼠胸主动脉连接蛋白(connexin,Cx)Cx37、Cx40、Cx43、Cx45 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仔鼠胸主动脉Cx37、Cx40、Cx43、Cx45蛋白表达.rn 结果:与NS组子代相比,LPS组子代新生儿期体重下降(P<0.01),L+P组子代较LPS组子代体重增加(P<0.01);出生1周胸主动脉病理改变明显,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减少;Cx43的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Cx37、40、4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显著变化,L+P组子代Cx43mRNA及蛋白表达较LPS组子代显著增加(P<0.05).rn 结论:孕期炎症刺激导致子代新生儿期血管结构损伤,可能与其成年高血压发生相关.
  • 摘要:为解决适当纳米尺寸与系统毒性之间的矛盾,将聚乙二醇(PEG)链段引入树状大分子的球状表面,从而制备出了基于树状大分子的纳米颗粒体系。这种体系在降低系统毒性的同时,获得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更好的肿瘤组织富集程度。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的基于树状大分子的纳米颗粒必须有选择的将自由药物释放进入到肿瘤组织或者肿瘤细胞当中,这样才能够集大程度地提升抗肿瘤效果以及降低药物的副作用。酶敏感体系是一种高效的,具有选择性的药物传输体系,其通过只能被肿瘤细胞特异性分泌的酶所裂解的连接点与药物相连接。CathepsinB是一种在大多数肿瘤细胞和肿瘤上皮细胞里面过度表达的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将GFLG(Gly-Phe-Leu-Gly)这一对应于cathepsin B的特异性断裂短肽作为酶敏感连接片段通过点击化学的方法连接到载体表面,使所运载抗癌药物能够具有酶敏感调控的释放特性,最终获得了一类新型的基于肽类树形分子的纳米载药递送系统。通过相应生物学表征手段,发现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癌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转录因子Foxp3在小鼠心肌肥大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变化及雷公藤甲素对其调节作用.rn 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甲素低、中、高剂量(10、30、90μg/kg)组(n=10).雷公藤甲素组和模型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5mg/(kg.d),每日一次,连续14d.对照组给与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雷公藤甲素药物组小鼠在注射ISO的同时,腹腔注射TP,每日1次,连续14d.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和心脏指数;末次给药后,称重法测定全心质量(mg)、左心室质量(mg),测量胫骨长度值(mm),计算心脏重量/体重、左心室重量/体重和左心室重量/胫骨长度比值.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Ⅰ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α-MHC mRNA、β-MHC mRNA、Foxp3 mRNA、CD4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MHC、β-MHC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左心室TGF-β1、Foxp3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对照组小鼠皮毛光顺,行为敏捷,进食饮水自如;异丙肾上腺素所致模型组的小鼠出现毛发无光泽,行为迟钝,呼吸快而短促,病理检查可见明显的心肌损伤,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明显升高。对照组小鼠左心室心肌组织Foxp3和CD4表达丰富,而模型组则显著减少;TGFβ1的表达情况与二者相反,在对照组弱表达,而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多。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小鼠活动基本自如,体重增长快,体重与对照组持平;能明显改善心肌肥大小鼠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雷公藤甲素(30、90μg/kg)能显著增加心肌肥大小鼠左心室α-MHC表达,明显下调β-MHC的表达,降低血清中BNP、肌钙蛋白I的含量,显著增加心肌肥大小鼠心肌组织Foxp3、CD4 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TGFβl表达。rn 结论:小剂量雷公藤甲素能明显改善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心肌肥大,减少心肌受损程度;雷公藤甲素改善心肌肥大作用与上调心肌组织Foxp3和CD4表达,下调TGF-β1,进而调节免疫应答,纠正α-MHC和β-MHC表达失衡,降低血清中的BNP和cTnI含量,减轻心肌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SNX10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rn 方法:细胞实验中,采用WT及SNX10-/-小鼠原代BMM细胞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行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酶组织蛋白酶K(CtsK)、TRAP及MMP9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方法检测相关酶与骨降解产物的活性,von Kossa染色与扫描电镜考察骨吸收陷窝的大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察actin-ring与integrin β3的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探讨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动物实验中,采用WT与SNX10-/-小鼠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micro-CT检测与分析模型小鼠的骨关节破坏情况并分析骨密度等相关参数,H&E染色进行关节组织学检测,ELISA方法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及组织中相关酶与骨降解产物(CTX-I);明胶酶谱发检测MMP9活性。rn 结果: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SNX10表达量上调;缺失SNX10的破骨细胞TRAP染色较浅,不能形成完整的actin-ring;CtsK、TRAP、MMP9 mRNA及活性明显降低;integrin β3-FAK信号通路被抑制;其骨吸收功能被破坏,上述降低可被SNX10腺病毒过表达拯救部分恢复。SNX10敲除可保护RA模型小鼠关节;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与CtsK、TRAP、MMP9的表达水平及活性;integrin β3-FAK信号通路活化度降低。rn 结论:SNX10敲除能够通过降低integrin β3-FAK信号通路的活化水平,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与骨吸收功能,进而保护RA模型小鼠关节组织不被破坏。
  • 摘要:目的:附子、乌头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临床使用需久煎,而乌头原碱为其长时间煎煮后的低毒化学成分,但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起关键作用的破骨细胞的影响仍未阐明.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中药单体乌头原碱抑制破骨细胞HYPERLINK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和机制.rn 方法:用RANKL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在体外生成破骨细胞,采用TRAP染色观察乌头原碱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的影响,骨片吸收实验评价药物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利用Realtime-PCR技术观察乌头原碱对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c-Src、cathepsin K、β3-Integrin和核转录因子NFATc1,Fra-1和Fra-2 mRNA表达的影响.此外,采用NF-κB-luc和NFATcl-luc稳转的Raw264.7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观察乌头原碱对RANKL激活的核转录因子NF-κB和NFATc1转录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乌头原碱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生成破骨细胞及骨吸收活性,同时无显著细胞毒性。乌头原碱能降低RANKL诱导的破骨前体细胞核转录因子NFATc1和NF-κB转录表达;此外,乌头原碱明显抑制破骨相关基因如c-Src、cathepsin K、β3-Integrin和核转录因子NFATc1、Fra-1和Fra-2的基因表达。rn 结论:乌头原碱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破骨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破骨细胞生成的关键核转录因子NFATc1和NF-κB转录和多种破骨相关基因尤其是cathepsin K、Fra-1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蛇菰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多酚鞣质类,甾醇类和黄酮类等.本文研究从日本蛇菰中分离的多酚类化合物:1,3-二-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BJA3121)的抗细胞粘附作用;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从细胞粘附趋化因子表达以及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变化来研究BJA3121抗细胞粘附作用的分子机理.rn 方法:1、采用荧光显微镜方法检测荧光素标记的人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与贴壁生长的A549细胞粘附;2、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和粘附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3、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和应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TNF-α诱导的NF-κB p65核转录与TNF-α诱导的关系。rn 结果:1.BJA3121以20μg/ml而且处理24h后的作用强度大于6h和12h,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当BJA3121以20,30和40μg/ml分别预处理A549细胞12h后,对TNF-α刺激A549肺癌细胞诱导的THP-1与A549细胞的粘附呈现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2.TNF-α单独刺激A549细胞6h后,细胞中IL-8、IL-6基因的表达呈现显著性增加。BJA3121从10-40μg/ml的四个剂量均能抑制TNF-α诱导的A549细胞的IL-8、IL-6mRNA的高表达,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TNF-α(25ng/ml)单独刺激A549细胞6h后,细胞中三种因子的表达均显著升高。BJA3121在20和40μg/ml的两个剂量均能抑制TNF-α诱导的A549细胞的MCP-1mRNA的过表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BJA3121对TNF-α诱导的ICAM-1和MMP-9 mRNA的表达无抑制作用。rn 结论:1.多酚化合物BJA3121在体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单核白血病THP-1细胞与人肺癌A549细胞粘附;2.多酚化合物BJA3121抑制TNF-α诱导的A549细胞的细胞因子IL-8和IL-6以及粘附因子MCP-1基因的表达,但对ICAM-1和MMP-9基因的表达无影响;3.多酚化合物BJA3121通过抑制A549细胞NF-κB亚基p65磷酸化,NF-κB p65亚基从胞浆向细胞核转运以及细胞胞浆内I-κB的降解来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
  • 摘要:目的:建立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诱导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探讨红曲胶囊对该骨质疏松模型的干预作用.rn 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CON);去卵巢组(OVX):摘除双侧卵巢;模型组(MOD):在去卵巢的基础上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mg·kg-1·d-1;已烯雌酚组(DES):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灌胃已烯雌酚30μg·kg-1·d-1;和红曲胶囊组(RYR):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灌胃红曲胶囊0.5颗·kg-1·d-1.实验时间为60天.实验结束后,取右侧胫骨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右侧股骨进行Micro CT检测,右侧股骨和第5腰椎进行骨生物力学检测.rn 结果:与CON组相比,MOD组的大鼠体重增加了9.45%;胫骨上段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量(Tb.N)分别降低了69.68%、14.51%、65.81%,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加了65.81%;股骨的最大荷载和刚度分别降低8.14%、14.36%,第5腰椎的最大荷载降低21.62%;股骨下段骨体积分数(BV/TV)、Tb.N、骨密度(BMD)、连接系数(Conn.D)分别降低72.22%、80.21%、68.45%、77.91%,而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分别升高440.91%、47.67%,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OD组出现典型骨质疏松症状.与MOD组相比,OVX股骨最大载荷增加了8.58%,股骨下段DA增加6.29%,其余参数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与MOD相比,DES组胫骨上段%Tb.Ar、Tb.Th和Tb.N值分别增加了154.58%、18.50%、119.16%;股骨最大载荷和刚度分别增加8.58%、14.29%;股骨下段BV/TV、Tb.Th、Tb.N、BMD和Conn.D分别增加了140%、20%、230.11%、129.44%、168.03%,而Tb.Sp降低68.07%,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已烯雌酚可以增加骨量,减轻骨质疏松症状.与MOD组相比,RYR组的大鼠体重降低14.29%;胫骨下段%Tb.Ar、Tb.N分别增加165.86%、158.88%,Tb.Sp降低了74.04%;股骨下端BV/TV、Tb.Th、Tb.N、BMD和Conn.D分别增加350%、60%、425.81%、152.51%、343.03%,而Tb.Sp和SMI分别降低了82.35%、59.84%,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从数据可知,红曲胶囊可以明显增加骨量,明显改善该类骨质疏松症状.与DES相比,RYR组的大鼠体重降低了10.45%,股骨下端BV/TV、Tb.Th、Tb.N、Conn.D分别增加了87.50%、33.33%、59.28%、65.29%,Tb.Sp和SMI降低了44.74%、58.20%,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可致大鼠出现骨量丢失,出现骨小梁数量减少、骨生物力学指标下降等典型的骨质疏松症状,红曲胶囊与已烯雌酚均可增加骨密度,预防大鼠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导致的骨质疏松,并且红曲胶囊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金疮小草醇提物抗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一次性滴鼻5mg/mL博莱霉素,40μL/只制备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取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地塞米松,1mg/kg),金疮小草高、中、低剂量组(8、4、2g生药/kg),另设空白组(生理盐水),每组35只.各给药组于造模后第1d开始相应药物干预,于干预第7d、14d、28d各组处死10只动物.处死前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取全肺按小鼠体重计算肺系数;HE及Masson染色,对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分级,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取血清及肺组织测定其中SOD活力、MDA含量,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以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表达.rn 结果:金疮小草醇提物组小鼠毛色、体重等一般情况优于模型组,各时间点动物死亡率均低于模型组,给药28d后高剂量组小鼠体重较模型组显著增加,且肺系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金疮小草醇提物高、中剂量可显著减轻肺泡炎损伤和抑制肺纤维化病变程度;各剂量均能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血清和肺组织中总SOD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给药28d高、中剂量能显著降低HYP水平。各剂量给药7d均能显著降低IL-1β水平;且高剂量可显著降低NF-κB在肺组织的表达水平。rn 结论:金疮小草醇提物可能通过(1)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抗炎性损伤作用;(2)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3)影响胶原代谢过程,减少纤维蛋白的形成:(4)提高总SOD活力,降低MDA水平,抗自由基损伤等四个方面发挥抗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的形成。
  • 摘要:刺山柑是我国维吾尔族人民传统使用的一味特色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民间常直接以其鲜果捣碎贴敷治疗关节炎和肩周炎等疾病.本研究以溶剂系统分离法得到刺山柑石油醚提取物,并检测该提取物对急性炎症模型大鼠气囊滑膜炎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00与200mg/kg刺山柑石油醚提取物均具表现出明显的抗炎效应.可显著性减少大鼠气囊中的渗出液体积,且明显减少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蛋白含量、NO和PGE2的含量,并能显著抑制血清中NO的产生.综上所述,刺山柑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与炎性介质的产生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牛蒡子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rn 方法:牛蒡子粗粉经乙醇提取,再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进行萃取,得到了相应的组分.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测定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病理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相关基因,氧化应激,MAPKs和NF-κB的活化.rn 结果:在牛蒡子四个组分中,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明显抑制DSS引起的结肠炎,对其中的两个主要成分(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牛蒡子苷元而非牛蒡子苷可减少小鼠体重降低,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改善结肠病理损伤.此外,牛蒡子苷元能明显恢复结肠上皮细胞(E-cadherin阳性细胞)的缺失,抑制中性粒细胞(MPO阳性细胞)和巨噬细胞(CD68阳性细胞)的浸润,下调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趋化因子(MIP-2,MCP-1)和粘附分子(MAdCAM-1,ICAM-1和VCAM-1)的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牛蒡子苷元尚能下调结肠组织MDA水平,上调SOD活性和GSH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牛蒡子苷元的上述作用总体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美莎拉嗪.而且,牛蒡子苷元能明显抑制MAPKs的磷酸化和NF-κdB的活化,包括IκBα和p65的磷酸化,p65的转位和DNA结合能力.rn 结论:牛蒡子苷元是牛蒡子改善小鼠结肠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作用与抑制MAPKs和NF-κB活化、减少前炎因子释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卡泊三醇(MC903)致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方法.rn 方法:从第0天起,于Balb/c小鼠右耳涂布20μL 2nmol MC903(溶于95%乙醇),连续给药至第14天,并于左耳涂布等体积无水乙醇作为对照.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耳厚,分别于第3、7、11、15天获取小鼠右耳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制备小鼠右耳耳组织匀浆,检测匀浆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33、IL-4表达水平.rn 结果:从第3天起,小鼠右耳耳肿胀明显,耳厚逐渐增加,并于第14天达到峰值;小鼠耳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第7日起,小鼠右耳耳组织红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耳部炎性症状维持并逐渐加重至第15日;与正常小鼠相比,MC903使右耳耳组织匀浆中TSLP水平于第3日显著升高,随后逐渐下降,IL-4、IL-33水平于第7天显著升高,随后逐渐降低.rn 结论:连续接触MC903可使过敏性炎症发生早期关键因子TSLP、IL-33表达增加,并使小鼠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4显著升高,产生明显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钙池调控钙通道在免疫应答、炎症及慢性疼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考察SOCs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疼痛中的参与.rn 方法:采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考察SOCs抑制剂YM-58483对RA及其疼痛的影响.采用Hargreaves热辐射及yon Frey纤维丝检测小鼠后足的热痛及机械痛痛觉过敏反应.并通过ELISA检测小鼠足跖中炎症因子的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考察小鼠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m blot检测小鼠脊髓中蛋白的表达.rn 结果:YM-58483(5,10mg/kg)预处理可降低CIA的发病率,抑制小鼠的炎症反应、痛觉敏感化及临床症状.CIA出模后再连续灌胃给予YM-58483 10d,亦能剂量依赖性降低小鼠的临床评分、足肿胀,改善小鼠的自发活动.YM-58483能显著降低CIA小鼠已有的热痛及机械痛痛觉过敏反应,高剂量下甚至完全逆转CIA小鼠的热痛觉敏感性.CIA继发反应出现10d后,小鼠膝关节出现滑膜炎症、增生及骨坏死等病理变化,YM-58483剂量依赖性减轻小鼠的关节组织损伤,并显著降低小鼠足跖中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另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IA小鼠脊髓中ERK、P38 MAPK及CaMKIIα活化显著增加,YM-58483高剂量可显著抑制ERK及CaMKIIα的活化.rn 结论:首次发现SOCs抑制剂具有抗RA及疼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炎症因子释放、脊髓中枢ERK及CaMKIIα活化有关.SOCs可能成为治疗RA的有效靶标.
  • 摘要:目的:基于芳烃受体(AhR)调节的破骨细胞分化,探索NOR抗类风关骨损伤的机制。rn 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法考察NOR与AhR的结合;Q-PCR检测CYP1A1和CYP1B1mRNA表达;TRAP染色法检测类风关骨损伤效应细胞-破骨细胞分化;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hR泛素化及AhR-Amt、AhR-NF-κB-p65复合物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胞浆及胞核中NF-κB-p65的表达.此外,以Ⅱ型胶原诱导建立大鼠CIA模型,灌胃给予NOR或NOR+AhR拮抗剂α-奈黄酮:采用H&E染色及X射线衍射法检测CIA大鼠关节局部炎症及骨损伤情况;TRAP染色法检测CIA大鼠关节局部破骨细胞数目。rn 结果:分子对接试验显示,NOR能够与AhR稳定结合.AhR拮抗剂α-奈黄酮和白黎芦醇与NOR合用后几乎完全逆转后者的抗破骨细胞分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NOR能够明显促进AhR-Arnt复合物的形成,并浓度依赖性上调RAW264.7中CYP1A1和CYP1B1等AhR靶基因的表达,但对AhR的泛素化无明显影响,表明NOR能够激动AhR,但不影响其后续的泛素化降解过程。NF-κB-p65入核是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和活化中的关键事件,NOR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F-κB-p65的入核,而α-奈黄酮和白藜芦醇均可明显干扰NOR对NF-κB-p65入核的抑制。此外,NOR能够促进AhR-NF-κB-p65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NOR虽几乎不影响CIA大鼠关节局部滑膜炎症却显著抑制其软骨/骨损伤,且与α-NF联用后作用几乎消失。NOR可明显减少CIA大鼠关节局部破骨细胞数目,且该作用同样可被α-NF所抑制。提示,NOR具有直接的抗RA骨损伤作用且该作用的发挥与激动AhR,进而减少破骨细胞数目密切相关。rn 结论:NOR抗类风关骨损伤作用的发挥与活化AhR、促进AhR与NF-κB-p65形成复合物、阻止NF-κB-p65入核,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鸡卵白蛋白(OVA)致哮喘模型中的佐剂效应,为研究哮喘等相关问题提供良好的模型条件.rn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OVA单独造模组、OVA+DBP0.5mg·kg-1、OVA+DBP5.0mg·kg-1、OVA+DBP50.0mg·kg-1联合造模组,于2014.4.3和4.17两日各进行一次腹腔注射预致敏,最后一周(2014.4.24~4.30)连续用0.5%OVA溶液雾化激发,每天两次.最后一次雾化吸入OVA溶液24h后,对小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灌流液(BALF)中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gE、BALF以及肺组织匀浆中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辅以肺组织病理检查,综合考察DBP在OVA致哮喘模型中的佐剂效应.rn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OVA组相比,OVA联合DBP组血中Eos增多,BALF中Eos、Neu数目显著增加,血清中IgE上升,BALF上清中IL-4等细胞因子以及肺匀浆上清中IL-4均有显著增加.肺组织病理学显示OVA联合DBP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黏性蛋白分泌增加.rn 结论:DBP在OVA致哮喘模型中起较明显的佐剂效应.
  • 摘要:目的:IL-33是Th2型免疫反应的关键启动因子,在过敏性疾病中能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9和IL-13分泌.前期从IL-33角度研究药物对过敏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时,发现当过敏原对小鼠致敏后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往往IL-33水平已开始降低,难以用于评价药物影响.因此建立致敏初期IL-33产生的模型,可为探索药物对过敏性疾病初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合适的方法.rn 方法:①小鼠Th2型过敏性皮炎模型的建立.将BALB/c小鼠于第0天腹部剔毛,在d1、d2天对模型组用FITC涂于腹部(致敏),在d6天用FITC涂于小鼠右耳(攻击),对照组涂等体积溶剂.攻击24h后,检测小鼠的耳肿胀度、ELISA测耳组织匀浆中IL-4、5、9、13的表达水平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②小鼠Th2型过敏性皮炎致敏期IL-33产生模型的建立.在d1、d2天对模型组每只耳朵涂FITC,每天1次,连续致敏两天.对照组涂等体积的溶剂.致敏后24 h检测耳重差、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耳组织中IL-33水平.rn 结果:(1)致敏初期及抗原攻击后耳部炎症检测结果:①耳肿胀度比较,在致敏初期,小鼠耳厚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厚未见明显增加:小鼠耳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重未见明显增加:病理组织学检查未有明显变化。作为对比,在FITC攻击后耳厚明显增加,耳重也明显增加,且观察到耳组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及水肿。②耳组织炎性因子IL-4、5、9、13表达检测,与对照组相比,IL-4、5、9、13水平显著升高;提示FITC可诱导Th2型过敏性炎症,但在致敏初期未出现明显炎症反应。(2)致敏初期及抗原攻击后耳组织匀浆中IL-33的表达。在致敏初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组织中IL-33水平明显增加,结果证实在致敏期组织中分泌大量的IL-33。而在攻击后24h,组织中IL-33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在过敏性疾病致敏初期,炎症反应尚未出现时,IL-33的表达水平较高。rn 结论:本课题组前期证实FITC可诱导过敏性皮炎,且FITC主要诱导Ⅱ型细胞因子(IL-4、5、9、13)的表达。为探索药物作用机制及筛选可在过敏性疾病启动阶段干预的药物,需要一种建立在Th2型过敏性炎症基础上的致敏初期模型。研究表明IL-33是过敏性疾病早期关键的启动因子,能促进Th2细胞的分化,因此IL-33能成为探索药物对过敏性炎症启动阶段作用非常合适的检测指标。经过研究证实用FITC致敏局部耳组织两天,发现在致敏部位尚未出现炎症表现时,而在攻击之后IL-33的表达水平出现显著升高。提示用该方法成功建立了基于Th2型过敏性炎症的致敏初期IL-33产生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药物对过敏性疾病启动阶段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了合适的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的Th2(Ⅱ型辅助性T细胞)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模型,黄芪甲苷不同阶段给药,探讨黄芪甲苷对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阶段.rn 方法:小鼠在d1,d2天用1.5%FITC溶液致敏腹部皮肤2次,d6用0.5%FITC溶液攻击小鼠右耳,同时黄芪甲苷不同阶段给药,给予黄芪甲苷至d7(全程给药),给予黄芪甲苷至d5(诱导相给药),d6攻击前1h、攻击后4h、8h、23h给予黄芪甲苷(效应相给药),d6攻击后24h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取耳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部分耳组织制匀浆,以ELISA方法检测IL-4、IL-5、IL-9、IL-13水平.rn 结果:黄芪甲苷全程给药后能显著抑制模型的耳肿胀度,降低耳组织匀浆中IL-4、IL-5、IL-13、IL-9水平,耳炎症反应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黄芪甲苷诱导相给药发现,黄芪甲苷25,50mg/kg能够显著抑制模型的耳肿胀度,显著降低耳组织匀浆中IL-4、IL-13、IL-9水平,耳炎症反应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黄芪甲苷效应相给药发现,黄芪甲苷仅个别剂量能降低模型组耳重或IL-4或IL-9的表达,耳炎症反应无明显减轻.rn 结论:诱导相给药与全程给药的效应程度是相似的,而效应相给药与全程给药相比效应明显减弱,故黄芪甲苷对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诱导相阶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的:大鼠口鼻吸入不同规格焦油卷烟诱导急性肺损伤是否和焦油含量呈相关性.rn 方法:市售焦油含量分别为1mg,5mg,11mg卷烟按照加拿大深度抽吸模式及11mg卷烟按国标抽吸模式吸烟,并以空气为载气将香烟烟雾载入大鼠口鼻暴露塔中;大鼠固定于固定器中,使大鼠仅口鼻暴露与含卷烟烟雾气流中,每批大鼠每天吸烟20只,连续吸烟28天后处死大鼠,左肺肺泡灌洗,BALF进行总炎症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右肺固定,脱水,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rn 结果:加拿大深度抽吸方式下11mg卷烟能显著诱导肺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IL-1β和TNF-α分泌也显著上升,而1mg卷烟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5mg卷烟能诱导淋巴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但对IL-1β和TNF-α分泌无明显诱导作用,国标抽吸方式下11mg亦能明显诱导炎症细胞浸润和因子分泌,但显著弱于深度抽吸模式下1 1mg卷烟对大鼠肺部炎症的诱导作用.rn 结论:焦油含量越高对大鼠仅口鼻吸烟的肺部炎症诱导作用越强,且同等焦油含量规格卷烟加拿大深度抽吸对大鼠肺部炎症诱导作用强于国标抽吸方式.
  • 摘要:目的:研究七叶皂苷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组织与非炎症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rn 方法: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5mg/kg)组、七叶皂苷1.8mg/kg及3.6mg/kg组.地塞米松及七叶皂苷组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1h后将脂多糖(LPS)滴鼻建立急性肺损伤炎症模型.造模6h后收集肺组织测定湿干重(W/D)比率;摘眼球取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Western-blot法测定肺、肝、肾及肌肉组织中GR的表达;同时观察肺、肝组织病理学变化.rn 结果:七叶皂苷可以显著降低肺组织W/D比率,减轻其炎性细胞的浸润,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同时对肝脏病理形态、血清ALT及AST的活力无明显影响;Western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七叶皂苷组肺组织的GR表达显著升高;同时肝组织GR的表达有一定的升高,但肾和肌肉组织GR的表达无明显变化。rn 结论:七叶皂苷对LPS引起的小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与七叶皂苷抗炎作用有关;上调炎症组织GR的表达,可能是七叶皂苷抗炎作用的重要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罗氟司特对吸烟诱导的豚鼠急性气道炎症的保护作用.rn 方法:豚鼠置于自制熏烟箱中,共强制被动吸烟4天,每天吸12支烟,每天一次.每次吸烟1小时后,罗氟司特0.1,0.3,1,3mg/kg,地塞米松1mg/kg灌胃给予,最后一次熏烟18小时后处死豚鼠,检测灌洗液上清测IL-1β,细胞沉淀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做细胞分类计数,右下叶肺组织做病理形态学.rn 结果:连续吸烟4天豚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显著上升,分类计数显示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均有显著上升;罗氟司特能剂量依赖性抑制吸烟诱导的肺部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肺内聚集,在1,3mg/kg浓度具有显著差异;熏烟组豚鼠BALF中IL-1β分泌显著上升,罗氟司特1,3mg/kg及地塞米松1mg/kg均能显著抑制吸烟诱导的IL-1β;病理切片显示吸烟组豚鼠肺泡出现大量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罗氟司特1,3mg/kg及地塞米松1mg/kg均能显著抑制炎症细胞的肺部浸润.rn 结论:连续被动吸烟4天能显著诱导豚鼠肺部急性炎症反应,罗氟司特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这种急性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采用过氧化氢(H2O2)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OOH)为活性氧诱导剂,研究鸡枞多糖对活性氧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关酶活性和NO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鸡枞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rn 方法:7~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脱颈处死,从腹腔中获取巨噬细胞,采用"差速粘附法"纯化巨噬细胞.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给药组,各设3个重复孔.药物终浓度分别为10、100、500μg·mL-1,置37℃、5%CO2孵箱内培养24h后,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mmol·L-1H2O2或tBOOH再孵育24h,刺激和损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阴性对照组以15%FBS RPM11640培养液代替(无多糖和H2O2、tBOOH),阳性对照组含终浓度为0.2mmol·L-1H2O2或tBOOH.细胞终止培养后,吸上清冻存,用于NO、LDH等生化指标的测定.余下的细胞中加入200μl细胞裂解液反复冻融三次,37℃过夜。次日收集细胞裂解液,4℃12000r/min离心25min,吸取上清备用,用于GSH、SOD等指标的测定。采用MTT法检测鸡枞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判断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Griess分析法测定一氧化氮的量。乳酸脱氢酶(LDH)、还原型谷肤甘肤(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测定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rn 结果:(1)鸡枞多糖可显著抑制H202和tBOOH诱导的巨噬细胞存活率下降和LDH的露出,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鸡枞多糖可显著抑制H202和tBOOH诱导的巨噬细胞GSH含量和SOD活性的下降。(3)鸡枞多糖对H2O2和tBOOH引起的NO释放方面显示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rn 结论:鸡枞多糖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202或tBOOH诱导巨噬细胞存活率下降和LDH的释放率,表明该多糖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鸡枞多糖对H202和tBOOH激活巨噬细胞释放NO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即在NO浓度较低时,激活巨噬细胞释放NO,起到杀伤多种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在NO浓度较高时,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以防NO的过多释放而对宿主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鸡枞多糖可提高激活的巨噬细胞GSH含量和SOD酶活性,起到保护细胞免受H202和tBOOH活性氧损伤的作用。鸡枞多糖促进NO释放的同时伴有GSH和SOD的消耗,提示细胞内GSH和SOD可能起到调节巨噬细胞NO生成和保护宿主细胞免受NO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紫草提取物对二次打击引起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rn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伪手术组、模型组、紫草提取物40mg/kg剂量组、紫草提取物80mg/kg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地塞米松).模型组颈动脉插管,维持低血压1h和再灌注1h,之后气管内滴注LPS(1mg/kg),药物组在回输血0.5h时给药,伪手术组仅实施麻醉、颈动脉插管、气管滴注生理盐水等操作.2.5h后处死动物收集标本.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蛋白含量、NO水平,观察肺部病理切片等.rn 结果: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蛋白含量、NO水平皆明显升高,而各剂量给药组的白细胞数目、蛋白含量、NO水平均显著下降。肺部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伪手术组肺泡轮廓清晰,有较完整的肺泡结构;模型组肺泡壁增厚,肺泡变形,肺组织间有大量红细胞渗出和炎性浸润;40mg/kg剂量给药组肺泡壁广泛性增厚,肺泡变形且有部分白细胞浸润,但无广泛出血;80mg/kg剂量给药组肺泡壁局部增厚,肺泡少量炎性细胞渗出,肺泡轮廓清晰,出血较少,炎症相对模型组有显著减轻;阳性药组肺泡轮廓有所增厚,有较完整的肺泡结构,肺泡壁炎性细胞含量较少,无出血,提示炎症较轻。rn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给药组均能有效抑制肺部NO水平的升高,提示紫草提取物可抑制炎症介质NO生成。各剂量给药组均可显著抑制肺泡灌洗液中蛋白水平的升高和中心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表明紫草提取物能够降低肺泡内血管上皮的通透性,也提示紫草提取物减轻了肺部炎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紫草提取物能够有效缓解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肺部炎症。所以,40mg/kg剂量和80mg/kg剂量的紫草提取物均可能够有效缓解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肺部炎症。
  • 摘要:目的:免疫调节剂小叶黑柴胡多糖(BPs)在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模型上均表现出保护效果,其作用机制亟需阐明,为此对该药物在诱导型SLE模型小鼠体内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rn 方法:雄性Balb/c小鼠,足底皮下注射浓度1.8×109CFU·L-1,混匀于弗氏完全佐剂中的空肠弯曲菌CJ-S131乳剂0.05mL,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并设正常对照、弗氏佐剂对照和模型对照,每组各8只动物.次日,给药组开始灌胃给予BPs60mg/kg体重,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4日后尾静脉注射3.6×109CFU·L-1CJ-S131菌悬液0.2mL加强免疫.第47日,腹腔注射4%硫乙醇酸钠培养基1mL,诱导腹腔巨噬细胞.第50日,处死小鼠,取腹腔巨噬细胞培养24h,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收集上清,Griess法测定上清中一氧化氮(NO)浓度.rn 结果:1μg/mL LPS刺激条件下,BPs组与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NO浓度则显著下降。rn 结论:固有免疫系统的异常在SLE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尚无针对这一靶点的SLE药物。NO是巨噬细胞分泌的重要炎症因子之一,既可以通过氧化作用直接造成组织损伤,又可通过调节血管通透性、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等,促进和扩大炎症。在不影响细胞活性的前提下,BPs可抑制巨噬细胞的NO分泌,一来是表明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异常激活的抑制,二来表明BPs可通过该途径减轻病理损伤。
  • 摘要:半夏总生物碱(TAPT)是半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TAPT对D-半乳糖所致的衰老小鼠及帕金森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同时,体外实验研究发现TAPT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探讨TAPT是否能通过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来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本研究以TAPT作为干预药物,检测脑组织中NOS mRNA表达及NOS,iNOS和NO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TAPT干预PD大鼠。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TAPT能下调NOS mRNA表达并降低NOS,iNOS活性及NO含量,其中高、中剂量干预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TAPT对神经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通过下调PD大鼠脑组织中NOS mRNA表达,降低NOS,i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对LPS刺激3T3-L1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诱导成熟的3T3-L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SO溶媒组,LPS刺激组,LPS+蛇床子素0.1,0.4和1.6μM三个浓度组.药物处理组细胞先用相应的蛇床子素作用2h后加入LPS 2μg/ml刺激6h,然后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用Westem blot法测定PPARα/γ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蛇床子素对LPS刺激的3T3-L1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是否与激活PPARα/γ有关,以PPARα拮抗剂4μM MK886或/和PPARγ拮抗剂10μM GW9662预处理2h,再加入1.6μM的蛇床子素作用2h,最后加入LPS刺激6h,然后观察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NF-κB p65的蛋白表达以及胞核转位情况.rn 结果:3T3-L1细胞在用LPS 2μg/ml刺激6h后,可使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增加,相应的NF-κB p65蛋白表达也增加,而PPARα蛋白表达降低。用蛇床子素0.1、0.4和1.6μM预处理2h后再加入LPS 2μg/ml刺激6h,则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尤其是1.6μM组的作用更为明显。蛇床子素也可降低IL-6的水平,但以0.1μM组的作用较强。蛇床子素能够增加LPS刺激的3T3-L1细胞中PPARα/的蛋白表达γ,降低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及胞核转位。如预先给予PPARα拮抗剂MK886或/和PPARγ拮抗剂GW9662后,蛇床子素1.6μM抑制这些相关炎症因子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及胞核转位的作用被减弱或取消。rn 结论:蛇床子素可以抑制LPS刺激3T3-L1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6,其作用机制与通过激活PPARα/γ后,减少NF-κB的蛋白表达和胞核转位有关。
  • 摘要:目的:利用微电子细胞芯片技术在体外实时、无标记、高通量地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小分子抑制剂文库筛选出在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的关键激酶或磷酸酶分子,更好地理解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过程.rn 方法:1、用微电子细胞芯片技术建立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时间响应图谱;2、经典方法验证图谱与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的一致性:①肥大细胞脱颗粒标记物β-氨基己糖苷酶活性变化②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肌动蛋白骨架变化;3、运用微电子细胞芯片技术和实验室现有的激酶和磷酸酶小分子抑制剂文库,筛选出新的作用靶点;4、选择新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分别验证抑制剂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rn 结果:RBL-2H3细胞在用IgE致敏后用100ng/ml的DNP-BSA刺激,微电子芯片技术观察到细胞指数呈急剧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形成一个特征图谱。β-氨基己糖苷酶实验结果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分析仪记录和产生的图谱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一致。运用微电子细胞芯片技术描绘四种已知的重要调节酶(Syk,PKC,Src,SHP-2)的小分子抑制剂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图谱,发现均存在浓度梯度效应。进一步证明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可以用于后续筛选新的信号通路调节酶。rn 结论: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障碍,因其发病原因复杂并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成为了制药业关注的焦点。而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在过敏反应的即时阶段作用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发现此信号通路的潜在调节分子,以作为新药研究的新靶点。目前与IgE介导的有关信号检测,传统方法测量的是介质释放的累计量,也涉及标记和操作细胞,同时需要利用昂贵试剂,不适合于高通量筛选。而本实验利用微电子细胞芯片技术建立并验证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方法,筛选出关健的蛋白激酶和磷酸酶,为今后药物筛查开辟新的领域。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联合使用环索奈德和福莫特罗后的豚鼠经组胺刺激后的肺功能,以及联合用药对豚鼠离体气管的松弛作用来研究环索奈德与福莫特罗对豚鼠气道平滑肌收缩的保护作用.rn 方法:(1)将豚鼠分成三组,分别为环索奈德组、福莫特罗组以及环索奈德与福莫特罗联用组,气道内给与药物3小时后,评价药物对组胺诱导的豚鼠支气管收缩的保护作用.(2)观察不同浓度的环索奈德与福莫特罗以及两药联用对卡巴胆碱收缩的豚鼠离体螺旋气管条的舒张作用以及其量效反应.rn 结果:(1)环索奈德与福莫特罗联用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的作用,且明显强于福莫特罗与环索奈德单药的效果。(2)环索奈德与福莫特罗联用对乙酰胆碱收缩的豚鼠离体螺旋气管条有明显的舒张作用,且效果明显强于福莫特罗与环索奈德单药。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rn 结论:福莫特罗与环索奈德联用对豚鼠气道平滑肌收缩的有明显保护作用,而且明显强于福莫特罗和环索奈德单药的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柏木醇对LPS诱导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FLS)的作用及作用机制.rn 方法:取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分离出FLS.用实时RT-PCR检测COX-1,COX-2,MMP-13和MCP-1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测定COX-1、COX-2和PGE2、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APK信号通路.rn 结果:1、柏木醇对LPS诱导FLS IL-1β,TNF-α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柏木醇和吲哚美辛组均能统计学显著抑制IL-1β和TNF-α蛋白水平的表达.2、柏木醇对LPS诱导FLS COX-1、COX-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柏木醇和吲哚美辛组均能统计学显著抑制COX-1和COX-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3、柏木醇对LPS诱导FLS PGE2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柏木醇和吲哚美辛组均能统计学显著抑制PGE2表达。4、柏木醇对LPS诱导FLS MMP-13和MCP-1 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柏木醇和吲哚美辛组均能统计学显著抑制MMP-13和MCP-1 mRNA水平的表达。5、柏木醇对LPS诱导FLS 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分析显示,柏木醇经过MAPK信号通路的ERK通路,连接到NF-κB信号通路,从而对炎症因子的表达产生影响。rn 结论:柏木醇对LPS诱导的大鼠FLS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MAPK的ERK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
  • 摘要:目的:评价柏木醇的抗炎作用.rn 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以及足容积,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和踝关节病理检查等指标评价柏木醇对关节炎的治疗作用.rn 结果:1、柏木醇对佐剂诱导关节炎(AIA)大鼠体重的影响:从致炎后第15天至第27天,模型组的体重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减轻.柏木醇各剂量给药组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表明柏木醇对AIA大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2、柏木醇对AIA大鼠足爪肿胀的影响:柏木醇20、40、80mg/kg组和强的松2.5mg/kg组的左后足足容积从致炎后第21天开始,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减少.同时,柏木醇80mg/kg组的病理评分在致炎后第21天和第27天,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减少,其他各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均有减少趋势.表明柏木醇能抑制AIA大鼠的足爪肿胀.3、柏木醇对AIA大鼠血浆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柏木醇20、40、80mg/kg组和强的松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的表达有减少趋势,IL-1β的表达显著减少。表明柏木醇能呈剂量依赖减少AIA大鼠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rn 结论:柏木醇对AIA大鼠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 摘要: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IL-1家族细胞因子,可发挥双重作用,作为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h2型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同时作为核因子定位于细胞核内,起转录调控作用.而且它的受体ST2主要表达于Th2辅助性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细胞表面.IL-33被认为是Th2型免疫反应的关键启动因子,例如在过敏性疾病中促进Th2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活化释放IL-4、IL-5、IL-9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本课题组前期整体实验中从IL-33角度研究药物对过敏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时,发现当过敏原对小鼠致敏后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时,往往IL-33水平已开始降低,难以用于评价药物影响.因此本课题组研究建立了致敏初期IL-33产生的模型,可为探索药物对过敏性疾病初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合适的方法.
  • 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s,TRA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Toll样/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超家族重要的接头分子,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受体活化时,TRAF直接或间接募集受体的胞内结构域,随后参与其他信号蛋白,激活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有报道称,TRAF的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生发展有关.RA患者体内TRAF过表达,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导致滑膜细胞增生,衬里层增厚、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因此,拮抗或抑制TRAF的表达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本文主要对TRAF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肝纤维化是由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大于降解导致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与纤维分解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目前认为肝脏疾病一般都是急性-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模式,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对防治肝硬化和肝癌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针对不同水平的调节因素以及纤维组织生成和降解机制,抗纤维化药物可以从不同环节抑制其生成或促进其降解.现普遍认为肝纤维化属可逆性病变,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药物,如何防治肝纤维化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中药抗肝纤维化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抗纤维化的特点是多环节、多靶位,与化学合成药物往往仅作用在单一环节或靶位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该文就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免疫球蛋白D自1965年首次发现至今,一直是最神秘的抗体类型之一,IgD包括膜结合型IgD和分泌型IgD两种类型,两者均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学功能.利用多克隆抗体得到的抗免疫球蛋白D抗体可以通过T细胞依赖和T细胞非依赖途径而诱导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同时也刺激B细胞大量分泌抗体.通过右旋糖苷与anti-IgD交叉偶联,其浓度比未交叉偶联的低1000倍即可达到同样的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表明anti-IgD与B淋巴细胞膜型受体的结合是众多免疫学事件中关键的一个作用环节.与此同时,在体内实验中,anti-IgD通过选择性的成熟B淋巴细胞的消除和促进免疫耐受,从而呈现一种治疗性效果.因此,anti-IgD和αδ-dex将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anti-IgD的免疫学功能和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龙胆苦苷是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龙胆的有效成分之一,属于裂环环烯醚萜类,主要从龙胆和秦艽中提取.其中,秦艽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据《本草正义》记载秦艽是"风家润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的药理作用,常配伍治疗关节疼痛.龙胆苦苷是秦艽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证实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近年的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实验中发现了龙胆苦苷的新的适应症-关节炎,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涉及对多种炎症介质的抑制.有研究发现,在CFA大鼠佐剂模型中,给予龙胆苦苷治疗的大鼠血清中的白介素-I(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要比模型动物血清中的含量要低,表明龙胆苦苷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调控TNF-α和IL-1炎症介质来实现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表明其能抑制Mpp+诱导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IκBα降解,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通路相关产物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提示龙胆苦苷可以神经炎症为靶点,对PD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 摘要: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核因子κB和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通路的持续激活,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增强活性氧和氮水平导致炎症反复发作.炎症信号进一步增加氧化应激,促进DNA诱变,导致肿瘤的发生;激活上皮细胞促存活和抗凋亡途径,促进肿瘤的发展;创造肿瘤微环境,支持血管生成、迁移与肿瘤细胞浸润,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主要综述了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可能发病机制.
  • 摘要:近年国内学者对竹节参作了多方面的药理学研究,如炎症及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等方面的药理活性.炎症是很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土家族珍稀药材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竹节参的的干燥根茎.自称"毕兹卡"的土家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850余万人口,主要聚居于鄂西、渝东及湘西等地区.地属亚热带气候,地形复杂,适宜各种动、植物药的生长,素有"华中天然药库"的美称,各种动、植、矿物药材资源极为丰富.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保障土家族人民生存繁衍的土家医药学.土家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用药方法和药物名称,其中"七"药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基于"七"药具有肯定而多样的疗效,按土家族医药学,"七"是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祛湿等功能的一类药物的总称."白三七"是"七"药的代表药物,又名北三七,大叶三七,属于土家族珍稀濒危的名贵"七"类中草药,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家族聚居地民间常用的中草药,被誉为"草药之王"、"神参".
  •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且除溶栓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寻找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用于及时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并评估预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生物标志物相比于仪器检测具有费用低廉,方便快捷,特异灵敏等优点.目前国际上普遍发现的具有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标志物潜在可能性的多为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但是这些蛋白的变化大多在缺血后3h或6h内差异明显,实际病人发病到医院就医检查,时间大多要超过这个时间.并且大脑其他疾病(如癫痫)也会影响炎症因子的含量升高,这就会影响标志物的特异性.如果能够寻找到可靠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对于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 摘要:灵芝多糖是灵芝中提取的重要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灵芝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免疫机制实现的.灵芝多糖可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多种免疫细胞,提高其抗肿瘤免疫活性.文章表明,灵芝多糖可增强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拮抗或抵消恶性肿瘤细胞培养上清诱导的免疫抑制,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IL-10、TGF-β、VEGF的生成,以及拮抗或抵消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抑制。
  •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抗炎镇痛类靶标NAAA的抑制剂噁唑烷酮酰亚胺类化合物A3药效学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rn 方法:建立TPA(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诱导昆明小鼠耳肿胀模型,H&E染色及称重评价A3抗肿胀程度,选用PPAR-α敲除鼠为对照,LC-MS检测小鼠耳组织内源性大麻素的含量变化,观察PEA-PPAR-α通路的介导作用.建立醋酸诱发小鼠腹腔疼痛模型,观察小鼠扭体次数,评估A3的镇痛作用,应用吲哚美辛作为阳性对照.选用PPAR-α拮抗剂MK886和PPAR-α敲除鼠评估A3可能的作用机制.rn 结果:H&E染色显示,A3给药组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PA引起的昆明小鼠耳肿胀.与背景鼠129s相比,A3的抗肿胀作用在PPAR-α敲除鼠中完全消失.A3给药组显著抑制PEA的降解(1.8±0.2vs 2.8±0.2nmol/g组织,p<0.05),而不改变其它内源性大麻素的含量.醋酸诱发的小鼠腹腔疼痛模型中,A3给药使小鼠扭体次数明显下降(27.0±1.7次vs 9.5±2.3次,p<0.001),与阳性对照药物吲哚美辛作用相当(27.0±1.7次vs 11.2±2.6次,p<0.001).PPAR-α拮抗剂MK886可完全拮抗A3的镇痛作用.与背景鼠129s相比(18.8±4.6 vs 3.8±2.1;p<0.01),A3在PPAR-α敲除鼠中的镇痛作用也完全消失(19.7±2.1 vs 19.4±2.7;p=0.93).rn 结论:A3能够抑制TPA诱导的炎症及醋酸诱发的小鼠腹腔疼痛,其抗炎镇痛活性通过PEA-PPAR-α途径起作用.
  • 摘要:磷酸化是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由一组蛋白激酶与磷酸酶行使可逆酶促反应的过程,也是细胞信号传递最重要的调控方式.Shp2是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广泛参与细胞新陈代谢与炎症调控.磷酸酶Shp2在肺泡上皮、肺癌均有高表达,同时肺损伤及炎症反应均能显著上调Shp2蛋白表达.近年来通过基因敲除小鼠结合肺损伤炎症的药理学模型陆续揭示Shp2在参与肺上皮损伤及炎症调控方面的重要意义.Shp2缺失导致小鼠早期胚胎致死,Ⅱ型肺泡上皮(AT-Ⅱ)条件性Shp2缺失小鼠可稳定存活,一般生理学指标与肺功能正常;然而肺泡形态及生化分析均显示Shp2丧失可导致AT-Ⅱ细胞凋亡及胞内板层小体空泡样病理异常,小鼠产生进行性、非炎性自发纤维化损伤,低剂量博来霉素诱导可导致小鼠迅速弥漫性肺损伤及死亡.肺组织表达谱芯片进一步提示Shp2缺失导致肺泡巨噬细胞II型活化动物研究显示II型活化偏转可能与加速纤维化损伤密切相关。此外通过基于微电子细胞芯片的巨噬细胞极化模型显示磷酸酶Sph2的小分子抑制剂PHPS1具有较强的抑制炎症效果,进一步药理学模型提示抑制Shp2酶活性可显著减少吸烟诱导IL8释放,进而缓解肺上皮损伤,同时卵清蛋白激发哮喘模型显示抑制肺上皮Shp2活性可有效降低TGFβ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气道重构。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揭示磷酸酶Shp2上游主要通过与支架蛋白GABs家族直接结合,进而介导膜受体信号的胞内传递。GABs家族包括Gab1、Gab2两个主要广泛表达蛋白分子参与肺损伤及炎症调控。此外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并鉴定一个胞内微管结合蛋白HOOK1与Shp2磷酸酶可以直接结合,参与了Shp2信号下游调控,并可能调控Shp2胞内定位与膜转运。Shp2在肺损伤及炎症调控生理学功能以及分子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蛋白的去酪氨酸磷酸化修饰在参与肺上皮损伤及炎症调控的意义。
  • 摘要: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D型免疫球蛋白(IgD)包括分泌型sIgD(Secreted IgD)和膜结合型mIgD(membrane IgD).人类IgD是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重链组成的单体,包括可变区(V)和恒定区(C).mIgD存在于90%以上的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作为B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受体,sIgD可通过激活与IgD相互作用的细胞产生大量的免疫激活因子,介导炎症与组织损伤.近年来在识别抗原、激发B淋巴细胞和调节免疫反应上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异常的mIgD和sIgD与B淋巴细胞外周清除有关,干扰免疫耐受的诱导.也有研究表明,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抗Ig抗体)与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的膜免疫球蛋白结合,可导致B淋巴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进而发生细胞凋亡,所以抗Ig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研究Ig在B淋巴细胞活化及活化后凋亡中的作用,在清除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及治疗相关疾病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T、B细胞与自身免疫病密切相关,而mIgD作为BCR的重要组成部分,sIgD作为T细胞等细胞上IgDR的特异性配体,对T、B细胞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IgD能够介导B淋巴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T、B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IgD在淋巴细胞活化相关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及其以IgD-IgDR信号为靶点的治疗,将对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创新治疗药物的探索有很重要的学术和实际意义。本课题组致力于选择特异性阻断IgD-IgDR通路,降低T淋巴细胞的活性和B淋巴细胞的自身反应性,评价对整体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治疗与IgD相关的淋巴细胞过度激活疾病的创新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损伤与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s)共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丹皮酚(Paeonol,Pae)的干预作用,并探讨Pae与IP3/Ca2+及DAG/PKC信号通路调控VSMCs增殖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预消化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VECs与VSMCs; Transwell小室建立VECs-VSMCs共培养体系;ox-LDL诱导VECs损伤;ELISA法分别检测三磷酸肌醇(IP3)、二脂酰甘油(DAG)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游离Ca2+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PKC蛋白表达;CFDA SE染色流式细胞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VSMCs增殖水平.rn 结果:以100mg·L-1 ox-LDL诱导VECs损伤24h建立模型;不同浓度的Pae(30,60,120μmol·L-1)可升高VSMCs细胞内CFDA SE染色荧光强度,降低共培养体系中VSMCs产生的IP3、DAG和Ca2+含量,并显著降低p-PKC蛋白表达量.rn 结论:Pae可显著抑制ox-LDL诱导损伤VECs共培养的VSMCs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作用于IP3/Ca2+及DAG/PKC信号通路.
  • 摘要:目的:肾上腺素受体(A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家族,分为α1-AR、α2-AR、β-AR.β-AR分为3个亚型,即β1-AR、β2-AR、β3-AR,激活通过Gs蛋白刺激AC,导致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进一步激活PKA,PKA催化底物蛋白磷酸化发挥效应.其中β2-AR在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网络中发挥抗炎作用.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特别是B细胞和CD8+T细胞上β2-AR表达明显下降.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以关节的炎症损害为主.RA病人滑膜组织分泌促血管生成物质,促进血管新生.新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形成和维持RA血管翳的一个重要因素.β2-AR是否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形成中发挥作用以及其调节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于正常和TNF处理的内皮细胞和滑膜细胞,观察药物对内皮细胞增殖、划痕、体外成管实验以及滑膜细胞增殖和趋化实验的影响。通过流式,western,免疫共沉淀等方法探讨β2-AR参与调节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rn 结果:异丙肾上腺素明显抑制TNF刺激的滑膜细胞的增殖作用,并且异丙肾上腺素10-6剂量组明显使滑膜细胞表面β2-AR表达增加。rn 结论:异丙肾上腺素可以通过β2-AR抑制滑膜细胞增殖。
  • 摘要:目的:考察芍药苷酯化衍生物(代号:CP-25)对急性炎症的抑制作用,并与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的抗炎活性进行比较.rn 方法:小鼠急性耳肿胀和大鼠急性足爪肿胀分别采用二甲苯和角叉菜胶诱导;实验组别含有正常组、模型组、CP-25组和Pae组.rn 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二甲苯处理的小鼠耳肿胀明显;CP-25(45,90,180mg/kg/d)和Pae(70,140mg/kg/d)致炎前5天连续灌胃给药均能显著抑制小鼠急性耳肿胀;Pae在最大给药剂量(140mg/kg)下的肿胀抑制率不足50%,而CP-25 ED50为113mg/kg;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足爪肿胀明显,CP-25(32,64.128mg/kg/d)和Pae(50,100mg/kg/d)预防性给药均能显著减轻大鼠急性足爪肿胀,但CP-25发挥抗炎活性的起效时间明显较早.rn 结论:CP-25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强度和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Pae.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PGE2刺激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的影响及部分机制.rn 方法:采用rIL-4、rGM-CSF刺激小鼠骨髓源细胞,诱导生成DCs,用不同浓度PGE2(0.625,1.25,2.5,5,10,20nM)刺激DC 24h,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CD40、CD80、CD83、MHC-Ⅱ的表达和抗原摄取功能,荧光间标法检测小鼠骨髓源DCs细胞膜上EP4的表达,以平均荧光强度表示表达的高低;MTT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T细胞的增殖.rn 结果:低剂量PGE2(<10nmol)能明显上调CD40、CD83、MHC-Ⅱ的表达,对CD80表达无明显影响;能明显抑制DCs的抗原摄取功能,促进MLR,DCs细胞膜上EP4表达明显升高.高剂量PGE2(>10nmol)抑制DC的功能.rn 结论:低剂量PGE2可以促进DC的功能,表现为促进DC成熟,抑制DCs的抗原摄取,促进其抗原的提呈功能。高剂量PGE2可以抑制DC的功能,表现为抑制DC的成熟,促进DCs的抗原摄取,抑制其抗原的提呈功能。不同剂量PGE2对DC功能的影响可能通过EP4受体表达的高低而参与DCs功能的调节。
  • 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酯化衍生物(CP-25)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小鼠接触性皮炎采用DNCB诱导,对小鼠耳片肿胀度及耳片的病理组织学进行观察;T细胞增殖采用MTT法进行测定;小鼠血清和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水平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rn 结果:模型组相比较正常组小鼠,其耳片明显肿胀,体内的免疫反应亢进,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耳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表皮角质化严重,脾脏淋巴小结增生比较明显,炎性细胞因子IL-2和IL-17的分泌水平升高,IL-4和IL-10分泌水平下降;芍药苷酯化衍生物(CP-25)给药组相比较模型组,可明显抑制DTH小鼠的耳肿胀,抑制DTH小鼠过高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抑制DTH小鼠T细胞增殖,减少炎症部位的单核细胞浸润,抑制表皮的过度角质化,减少脾脏组织红髓充血,减少淋巴小结的增生,可明显抑制IL-2和IL-17的分泌,提高IL-4和IL-10的分泌.rn 结论:芍药苷酯化衍生物(CP-25)可明显改善小鼠接触性皮炎的症状,可能与其对异常升高的免疫器官指数、增殖旺盛的淋巴细胞以及高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神经免疫调节的内在机制和滋阴潜阳方作用的可能环节.rn 方法:复制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灌胃滋阴潜阳方(32,16,8g·kg-1)4周后测定血压;代谢笼法收集各组大鼠12h尿量;苦味酸比色法检测尿中肌酐含量;脲酶法检测尿中尿素氮含量;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摘取左、右肾脏,称重,计算肾脏系数;western blo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PK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内Ca2+含量.rn 结果:滋阴潜阳方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水平;模型组尿量显著性减少,各剂量组后尿量增加;各剂量组尿中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有所降低;中、低剂量组能够降低大鼠血浆Ang Ⅱ水平;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左肾系数有所降低,右肾系数有所升高;高、中剂量组能够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a2+含量;高、中剂量组能够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PKC的表达水平.rn 结论:肾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内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滋阴潜阳方可以从多环节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对高血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Y27对两种狼疮性肾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采用自发性狼疮模型小鼠MRL/lpr小鼠和诱导性狼疮模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vus-host disease,cGVHD)病理模型,评价Y27对肾炎症状(包括动物死亡率、尿蛋白发生率、尿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等)的改善作用,同时观察Y27对小鼠血清免疫学指标(抗双链DNA抗体、IgG1、IgG2a)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的抑制功能,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TGF-β和IL-10水平.rn 结果:Y27对MRL/lpr和cGVHD两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肾炎小鼠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降低肾炎小鼠死亡率,改善尿蛋白、尿素氮、甘油三酯等水平的异常,并减轻其肾脏病理损害程度.Y27对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可明显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并伴有TGF-β和IL-10水平的显著升高.rn 结论:Y27对两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肾炎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改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莫诺苷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后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Fura-2/AM荧光法,通过记录5min之内Fura-2在激发波长340nm和38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检测不同条件下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后Ca2+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莫诺苷能显著抑制由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后Ca2+的升高(P<0.001).结论:莫诺可能通过降低Ca2+的上升达到抗ADP诱导的兔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体外血液流变学.
  • 摘要:目的:观察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Wnt7a和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表达的影响.rn 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中、大剂量组(30mg/kg、90mg/kg、270mg/kg).造模后7天新鲜取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皮层中Wnt7a和APC含量表达变化.rn 结果:模型组大鼠皮层Wnt7a的表达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升高,APC表达量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大剂量组Wnt7a表达明显升高;莫诺苷小、中、大剂量组APC的表达显著降低.rn 结论:莫诺苷可以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皮层Wnt7a表达,抑制APC表达,可能因此激活Wnt信号通路.
  • 摘要:目的:研究磷酸川芎嗪对二乙基亚硝胺(DEN)所致肝癌前病变模型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其药物动力学的差异.rn 方法:采用每周一次腹腔注射DEN(100mg/kg)诱发肝癌前病变小鼠模型,进行药动学和药效学的考察.药效实验给药组灌胃给予磷酸川芎嗪溶液(162mg/kg),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通过比较小鼠肝脏病理切片和血清中肝功酶(GOT、GPT、GST和AKP)水平考察黄芩苷灌胃给药对模型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药动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正常和模型小鼠三个剂量(115、162和209mg/kg)的磷酸川芎嗪,定时采血,分离血清,采用HPLC测定其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rn 结果: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DEN能够严重损坏小鼠的肝脏功能,病理切片显示大量肝细胞水肿样变性,肝细胞为类球形胞浆淡染;核仁大且染色质向核膜下集中;狭窄肝窦内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而消失,淋巴细胞灶状聚集替代原来肝细胞;肝细胞出现异型增生,胶原纤维从汇管区伸向中央静脉,肝细胞水肿减轻,显多边形,大小不一,肝细胞间胆管有胆汁淤积,沿增生纤维有淋巴细胞灶性浸润;肝细胞出现肿瘤样增生,纤维增生与淋巴细胞浸润显著,难找到分布规则的中央静脉。药动学研究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对照组小鼠中磷酸川芎嗪的吸收有一定程度的延迟,并且吸收量有所增加,Tmax延长,AUC明显增加,然而,其平均滞留时间MRT却减小,表明给药剂量的加大会增加磷酸川芎嗪的吸收,却不会产生蓄积中毒。磷酸川芎嗪在模型组小鼠中的药动学趋势与对照组相似,即剂量增加会导致吸收延迟、吸收量增加以及消除加速。然而,给药剂量相同时,模型组小鼠中磷酸川芎嗪的吸收与对照组相比会有大幅度提高,表现在AUC的数值会显著增大,然而MRT并没有显著变化。rn 结论:磷酸川芎嗪对DEN诱发肝癌前病变小鼠肝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而肝脏病变可对其药物动力学产生明显影响,对临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奠定基础。
  • 摘要:本研究以环糊精(Cyclodextrin,CD)为核心载体,通过化学键合成功制备具有pH响应性材料(A-CD)和氧化响应性纳米材料(Ox-CD),以PLGA为对照,通过纳米沉淀法分别包裹制备雷帕霉素(Rapamycin,RAP)纳米微粒并表征,分别为PLGA-RAP NPs、A-CD-RAP NPs和Ox-CD-RAP NPs.8周龄ApoE-/-小鼠高脂喂养4周后分组(N=8)共6组,其中5组分别给与3种不同纳米微粒(含RAP 3mg/kg,腹腔注射),原料药(RAP 3mg/kg,口服),生理盐水,8周后麻醉处死取样,最后一组给与Cy5标记的A-CD NPs,腹腔注射24小时后麻醉、心脏灌注,取大动脉活体成像观察。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靶向性、特异性微环境响应性纳米递送系统,能够显著增加RAP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相比于传统材料PLGA更加安全、高效,无致炎作用,是一类具有潜在实际应用价值的纳米递送系统。
  • 摘要:目的:研究醋酸脱氧皮质酮盐(DOCA-salt)对孕期脂多糖(LPS)刺激子代大鼠血压及动脉结构的影响.rn 方法:SD雌鼠在孕期第8、10和12天分别腹腔注射LPS(0.79mg·kg-1,LPS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组).出生后第16周,NS组或LPS组子代通过皮下注射给予DOCA(30mg·kg-1,每周2次)同时饮水给予1%NacC1,分别为NS+DOCA组和LPS+DOCA组;NS组或LPS组子代饮水给予1%NaC1作为对照,分别为NS+NS组和LPS+NS组.每周无创套尾法测定血压,3周后大鼠处死,取胸主动脉测定血管壁厚度.rn 结果:LPS+NS组血压明显高于NS+NS组(P<0.05);给药3周后,与LPS+NS组相比,LPS+DOCA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而NS+DOCA组和NS+NS组相比血压无显著差异.LPS+DOCA组较其余组胸主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P<0.05),而NS+DOCA组与NS+NS组血管壁厚度没有差异.rn 结论:孕期炎症刺激导致子代大鼠对DOCA盐所致的血管损伤敏感性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脂多糖(LPS)刺激对子代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rn 方法:20只怀孕SD雌鼠,随机分2组,分别在妊娠8、10、12天,腹腔注射0.79mg/kg LPS(LPS组10只)或0.3mL生理盐水NS(NS组10只);子鼠断奶后随机分4组NS和LPS组子鼠分别给予正常饮水(NS+NS、LPS+NS组)或盐酸贝那普利(BENA,120mg/L)(NS+BENA,LPS+BENA组).子鼠第24周,无创尾套法测定血压,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室结构和心功能.rn 结果:与NS+NS组相比,LPS+NS组血压显著升高,射血分数(FS%),短轴缩短率(EF%),LV/BW显著增加(P<0.05);LPS+BENA组血压,FS%,EF%,LV/BW较LPS+NS组显著降低(P<0.05);NS+NS与NS+BENA组相比,除NS+BENA组血压显著降低外(P<0.05),FS%, EF%,LV/BW无显著差异.rn 结论:孕期LPS炎症刺激可导致子代成年后心室重构,左心室呈代偿性收缩功能增加,BENA可保护孕期LPS刺激导致的子代成年后心室重构.
  • 摘要:目的:三七皂苷类单体Rd已证实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旨在研究三七皂苷Rd调节泡沫细胞行程中胆固醇外排的影响.rn 方法:RAW264.7细胞分为3组,分别给予25μg/mL ox-LDL、25μg/mL ox-LDL+10μM三七皂苷Rd、25μg/mL ox-LDL+20μM三七皂苷Rd 48小时.油红O染色并分析脂质含量分析;用DiI标记的Ox-LDL和3H标记的胆固醇分析脂质的摄入及胆固醇的外流.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研究ABCA1、ABCG1和SR-BI等相关蛋白.rn 结果:三七皂苷Rd能剂量依赖性增加胆固醇外流.同时,三七皂苷Rd增加了ABCG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但不改变ABCA1及SR-BI的mRNA和蛋白表达.rn 结论:三七皂苷Rd是通过增加ABCG1途径的胆固醇外流减轻泡沫细胞形成.
  •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众多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症状严重,预后极差.PAH发生时,肺血管重构可导致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引起右心室肥大、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防治分子靶标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miRNAs)是一段22~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它通过与下游靶基因的3'非编码区发生特异性结合,参与细胞的生长.已有研究提示miRNAs在PAH的发生发展中异常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与PAH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miRNAs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探讨了PAH发生发展中miR-135a-Sp的变化作用和初步机制,实验结果提示miR-135a-5p可能可成为改善肺血管重构进而防治PAH的新靶标。
  •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心脏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为寻找心肌纤维化新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将12只SD孕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模型组:在孕第8、10、12天腹腔注射LPS 0.79mg/kg;对照组:每只孕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5ml;LPS+PDTC组:在孕第8、10、12天腹腔注射LPS 0.79mg/kg,孕第8~14天每天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100mg/kg;子鼠出生后,用HE染色,天狼猩红,Masson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子代大鼠心脏组织中胶原的积累;Real-time PCR测定子大鼠心脏组织中TIMP-2,TGFβ-1,TGFβ-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子大鼠心脏组织中TIMP-2,TGFβ-1,TGFβ-2的蛋白含量.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子代大鼠心肌组织TIMP-2,TGFβ-1,TGFβ-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2蛋白水平降低;PDTC干预后TIMP-2蛋白表达水平在16w时明显下降(P<0.05);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在6w(p<0.05)和16w(p<0.01);TGFβ-2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MMP2蛋白表达升高.rn 结论:孕期炎症刺激引起子代大鼠心脏组织胶原积累增加,心肌发生纤维化,而其中MMP2和TIMP2是一对相抗衡、功能效应相反的酶,其表达失衡是子鼠心脏纤维化的表现,可能是孕期炎症刺激致子代大鼠心脏纤维化的重要分子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表明口服β-1,3-D-葡聚糖可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分布于全身单核巨噬系统.而在炎症相关疾病中,巨噬细胞可通过募集作用聚集于病灶部位.本文拟基于巨噬细胞β-1,3-D-葡聚糖识别作用构建口服炎症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n 方法:通过酸碱及有机溶剂处理酵母菌制备酵母微囊,通过酵母微囊内吲哚美辛与聚乙烯亚胺自组装形成吲哚美辛酵母微囊,并对该载药微囊的体内外药动学、组织分布及抗炎疗效进行评价;制备量子点酵母微囊,并采用裸鼠足趾肿胀模型口服后活体成像观察全身荧光分布验证其口服炎症靶向特性.rn 结果:成功制备了吲哚美辛酵母微囊,该微囊具有酸性环境下不释放,碱性环境下快速释放的特性,并可显著提高吲哚美辛口服生物利用度,并提高在足趾肿胀部位的IND分布.通过急性足趾肿胀模型及关节炎模型观察到吲哚美辛酵母微囊可显著提高其抗炎疗效。口服量子点酵母微囊后,在裸鼠关节炎症部位荧光明显增强,表明量子点可通过酵母微囊转运靶向于炎症部位。rn 结论:酵母微囊可通过巨噬细胞识别作用口服靶向至炎症部位,并显著提高吲哚美辛的抗炎疗效,证实了基于巨噬细胞β-葡聚糖识别作用构建口服炎症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特点及机制.rn 方法:建立H.pylori感染C57BL/6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在H.pylori感染后小鼠γδ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利用γδT细胞敲除小鼠,FCM分析γδT细胞缺失后Th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定量PCR检测感染胃组织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rn 结果:(1)H.pylori感染后主要以分泌IL-17和IFN-γ的γδT细胞为主.(2)H.pylori感染的γδT细胞敲除小鼠Th17和Th22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而Th1和Th2型细胞免疫应答则减弱.(3)敲除小鼠感染H.pylori早期,IL-17水平在感染早期较野生型小鼠低(P<0.05).并且,敲除小鼠胃粘膜中性粒细胞趋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CXCL1, CXCL2, IL-6,GM-CSF,TNF-α)水平降低.rn 结论:γδ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控制H.pylori早期感染的增殖扩散.
  • 摘要:目的:ABCA1能够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向载脂蛋白A1,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形成,发挥抗炎作用.此外,ABCA1能够改变细胞膜游离胆固醇及脂筏的含量,进而影响炎症应激状态下细胞的反应.前期研究发现ARF鸟苷酸交换因子BIG1定向调控ABCA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本文旨在探索BIG1对炎症应激状态下的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rn 方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siRNA干扰以后,用脂多糖刺激,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mRNA变化;ELISA检测处理后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免疫荧光观察P65入核变化及胞膜胆固醇含量;Western Bolt检测ABCA1,TLR4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rn 结果:敲低巨噬细胞BIG1,能抑制脂多糖诱导的促炎症因子mRNA及其分泌,减少炎症应激状态下P65的入核。BIG1敲低后能上调ABCA1的表达,减少胞膜胆固醇含量,降低脂多糖刺激下TLR4相关通路的敏感性。rn 结论:BIGl可能作为炎症应激状态下新的调控分子,发挥抗炎作用。
  • 摘要: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非特异性炎症,目前仍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肠巨噬细胞对共生菌的耐受性丧失而产生的异常炎症应答是UC发病中最根本的环节.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向抗炎的M2型极化改善炎症性肠病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SNX10是SNXs(Sorting nexins)家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蛋白,目前它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已报道SNX10参与调节膜转运及内体的稳态.本文主要研究SNX10在小鼠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rn 方法:采用SNX10基因敲除鼠经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流式及q-PCR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激光共聚焦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庆大霉素保护法检测巨噬细胞杀菌能力;q-PCR及ELLSA检测TNF-α等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Western Bolt检测V-ATPase等蛋白表达.rn 结果:缺失SNX10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其杀菌能力也明显增强;SNX10敲除鼠外周血中M2型前体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参与调控V-ATPase转运;减轻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炎症。rn 结论:SNX10很可能是调控巨噬细胞功能的新分子,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转化,在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1,3-二环戊基-1,2,3,6-四氢嘧啶-4,5-二甲酸二乙酯(ZL-5015)对内毒素攻击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rn 方法:腹腔注射(ip)内毒素(细菌脂多糖)60mg/kg或10mg/kg分别制备小鼠内毒素中毒死亡模型和内毒素血症模型.内毒素(10μg/mL)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作为体外炎症模型.ELISA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rn 结果:ZL-5015(100、200mg/kg,po)预防性给药对内毒素攻击小鼠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体外实验表明,ZL-5015(10、20、40μM)能抑制内毒素刺激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以及相应mRNA的表达,促进IL-10的分泌以及相应mRNA的表达.rn 结论:四氢嘧啶类化合物ZL-5015能延长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与产生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酵母多糖诱导的急性腹膜炎小鼠模型,观察半边旗有效成分5F对小鼠血清NO、TNF-α、IL-6、IL-10和MCP-1的影响,评价5F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雌性ICR小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5F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5F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50和100mg/kg 5F溶液,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PBS,连续给药3天.最后一次给药6h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50mg/kg酵母多糖.6h后断头采血,收集血清,Griess法测NO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腹腔渗出液中IL-6、IL-10、TNF-α和MCP-1的含量.rn 结果:5F组血清NO有所下降,其中100mg/kg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与模型组相比,5F 50和100mg/kg剂量组TNF-α、IL-6和MCP-1含量明显减少,5F 100mg/kg剂量组IL-10含量明显减少。rn 结论:NO是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的效应因子,也是关键的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炎症信号传导,并与多种炎症因子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腹膜炎患者和动物模型的透出液和血清中NO升高,增高的NO进而调节腹膜血流,提高腹膜渗透性,影响腹膜转运功能。本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血清N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而5F可以明显降低小鼠升高的血清NO含量,提示5F对腹膜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NO水平有关。
  • 摘要:为了研究两种石松属植物不同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并筛选出活性好的化合物,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给予药物干预,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以各化合物抑制NO释放的能力为标准,对前期课题组从两种石松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22个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评价.通过对22个化合物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化合物16、21、22可明显抑制NO的释放(IC50=46.84±9.64、10.73±4.12、18.94±8.62μmol.L-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表明乙酰基二氢石松生物碱(16)、对香豆酸甲酯(21)、豆甾烷-3-酮-21-酸(22)具有较好的NO抑制率,提示它们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在炎症反应中,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被广泛用于评价各种化学物质的抗炎作用.当RAW264.7细胞受到LPS诱导时,可以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若药物可以抑制炎性介质或其产生的酶,即可能具有抗炎作用。NO作为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的信使分子,既是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的效应因子,也是关键的调节因子,是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而成,参与多种炎症信号传导,与多种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在炎症反应进程每一阶段都有产生,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来评价药物的抗炎活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再生因子Reg3g在小鼠慢性胰腺炎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促胰腺组织增殖、抗凋亡及恶性变化的作用,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蛙皮素联合高脂饲料及饮酒喂养C57BL/6J小鼠诱导发生慢性胰腺炎实验模型.动态观察慢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各项指标:Western Blot检测Reg3g、pSTAT3、NF-κB(p65)、DMNT1、SOCS3蛋白表达变化;HE病理组织切片分析胰腺组织损伤状况;碘淀粉比色法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炎症模型建立后采用DMBA诱导小鼠慢性胰腺炎恶性转化,并使采用Reg3g高表达慢病毒系统pEZ-Lv201-Reg3g(pReg3g),研究Reg3g过表达对胰腺组织肿瘤形成的促发作用.动态检测Reg3g、NF-κB(p65)、DMNT1、SOCS3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析SOCS3启动子甲基化程度;qPCR检测Reg3g对原癌基因c-fos、c-myc和K-ras转录水平的影响。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IL-10、TGF-β水平;分析小鼠T细胞增殖活性和树突状细胞(DC)促T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分析pReg3g对胰腺组织pSTAT3(Ser727)、淀粉酶、细胞角蛋白-19表达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rn 结果:研究发现小剂量多次注射蛙皮素结合高脂饲料及饮酒法,可提高小鼠血清淀粉酶水平并诱导小鼠胰腺组织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化生、血管壁增厚等慢性炎症病理损伤;发病过程中Reg3g、pSTAT3(Ser727)、p65蛋白持续高表达,且DMNT1蛋白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SOCS3逐步被抑制。研究发现DMBA可增强小鼠胰腺c-fos、c-myc和K-ras mRNA表达,而pReg3g可进一步促进c-fos和K-ras基因转录。pReg3g显著上调Reg3g、NF-κB(p65)、pSTAT3(Ser727)、DMNT1蛋白表达,诱导SOCS3基因启动子部分甲基化,降低SOCS3蛋白表达。rn 结论:小鼠体内研究发现Reg3g一方面直接促进pSTAT3(Ser727)、 NF-κB(p65)表达,上调DMNT1并促进SOCS3甲基化,抑制SOCS3对pSTAT3(Ser727)负调控作用;另一方面Reg3g可提高血清TGF-β、IL10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和DC促T细胞增殖活性,抑制肿瘤周围免疫反应,从而发挥促胰腺组织细胞恶性增殖、阻止其凋亡,进而诱导慢性胰腺炎向胰腺癌转化。
  • 摘要:目的:探讨牛蒡子醇提物对弓形虫感染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rn 方法:30只C57BL/J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oxoplasma gondii)、牛蒡子醇提物低、中、高(1g/kg、3g/kg、6g/kg)组、磺胺嘧啶钠(200mg/kg)组.除了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弓形虫感染第4天开始给与相应的治疗.除了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外,其它组小鼠弓形虫感染第4天开始给与相应的治疗,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每天依据小鼠体重按各组剂量灌胃给药或等量PBS(0.2ml),一天一次,连续灌胃给药10天,末次给药4h后颈动脉取血,处死小鼠,分离肝脏称重,收集血清,肝脏置于-80℃备用,本实验独立重复作3次.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计算肝脏系数.rn 结果:1.牛蒡子醇提物对弓形虫感染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弓形虫感染未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及肝脏系数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弓形虫感染会引起小鼠肝脏损伤。牛蒡子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和磺胺嘧啶钠组较弓形虫感染未治疗组对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脏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牛蒡子醇提物对弓形虫感染小鼠肝脏组织中MDA、SOD水平的影响:弓形虫感染未治疗组小鼠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牛蒡子醇提物(中、高)剂量和磺胺嘧啶钠组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结果表明,牛蒡子醇提物能够明显降低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肝脏指数及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提高肝脏组织中SOD活性,提示牛蒡子醇提物对弓形虫感染小鼠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其他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miR-181a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及其介导的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选用人白血病单核THP-1细胞,通过PMA使其诱导为Mφ巨噬细胞,然后加入LPS诱导为M1-TAM或加入IL-4诱导为M2-TAM;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TNF-α等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AM特异性标记物CD86+、CD163+、CD206+的比例;分别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M特异性标志物和目的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TAM特异性分泌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与miR-181a的结合能力,同时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分析miR-181a与基因的靶向结合活性.通过Transwell检测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rn 结果:miR-lgla在M2-TAM细胞中的表达高于M1-TAM细胞,转染miR-181a inhibitor至M2细胞中抑制内源性miR-181a表达,可使M2细胞向M1方向极化,转染miR-181amimic至M1细胞中诱导miR-181a高表达,可促进M1细胞向M2方向极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证实miR-181a可与C/EBPα和KLF6 mRNA-3'UTR结合;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中miR-181a过表达后可下调C/EBPα和KLF6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抑制M2细胞中miR-181a表达可抑制M2细胞对肿瘤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rn 结论:miR-181a可通过靶向抑制C/EBPα和KLF6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及其介导的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 摘要:目的:去甲异波尔定(norisoboldine,NOR)是中药乌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前期研究已证实NOR口服给药显著改善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然而,药动学研究显示,NOR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于3%,这种药效学和药动学之间的矛盾促使深入探究NOR的抗关节炎机制.rn 方法:采用胶原诱导型大鼠关节炎作为模型,考察NOR对关节炎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随后,比较了正常和CIA模型大鼠的NOR口服药动学参数;检测脾脏、肠道淋巴结等组织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rn 结果:NOR(30mg/kg)显著降低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足肿胀程度及关节的病理评分,下调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显著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药动学研究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NOR在CIA模型大鼠的Cmax呈现明显的升高,然而在模型大鼠的Cmax还是远低于NOR体外试验的最低有效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流式细胞术研究发现NOR调节肠道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组织.NOR能够明显上调肠道及关节部位Foxp3(Treg细胞的转录因子)mRNA的水平,上调关节部位α4β7+Foxp3+双阳性细胞的数目.rn 结论:肠道可能是NOR作用的起始部位,NOR通过调节肠道淋巴组织中Th17/Treg细胞的平衡,调控淋巴细胞的从肠道到关节的转运(特别是Treg细胞),发挥抗关节炎作用.
  • 摘要:目的:从促进肠道生长抑素分泌的角度,阐明姜黄素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模式和机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rn 方法:建立大鼠佐剂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考察姜黄素的治疗作用;采用Q-PCR及ELISA法检测血管活性肠肽、SOM、胃泌素释放肽和P物质mRNA及蛋白水平;LC/MS/MS法检测姜黄素灌胃给药后Cmax;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肠段D细胞数目.rn 结果:姜黄素灌胃给药明显降低AIA大鼠临床积分,减轻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肿胀,显著减少滑膜组织炎细胞浸润,抑制滑膜增生,并阻止关节骨/软骨破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明显上调AIA大鼠血清、小肠和滑膜组织中SOM水平,下调SP水平;Q-PCR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明显下调大鼠小肠和滑膜组织SP mRNA水平,上调小肠组织SOM mRNA水平.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姜黄素上调滑膜组织SOM水平与抗关节炎活性紧密相关;联合使用非特异性SOM受体拮抗剂环生长抑素或SOM耗竭剂半胱胺,几乎完全逆转姜黄素的抗关节炎作用,明显减弱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下调作用,表明SOM是姜黄素抗关节炎作用的重要中介。进一步研究发现,AIA大鼠灌胃给予姜黄素后其Cmax约为0.03μM。然而在该浓度或10μM时,姜黄素对AIA大鼠滑膜细胞分泌SOM并无明显的影响,提示滑膜组织SOM水平的升高可能并非源于滑膜细胞的自身合成增加。考虑到循环中SOM主要来自于胃肠道,且90%的SOM储存于肠道粘膜层D细胞内,故采用免疫组化法考察了姜黄素对不同肠段D细胞数目的影响,发现其明显增多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D细胞数目。此外,ELISA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够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促进STC-1细胞分泌SOM。rn 结论:姜黄素灌胃给药显著抑制大鼠AIA,其作用并非通过吸收入血或以前药形式体现,而是呈现肠道依赖的特点。姜黄素灌胃给药后显著增加小肠D细胞的数目,促进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SOM,后者进入血液循环及滑膜组织,改善全身性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减轻滑膜炎症,阻止关节骨/软骨破坏。
  • 摘要:目的: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调控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类风湿关节炎(RA)状态下,滑膜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是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破坏的重要原因.CB在RA异常增殖的滑膜细胞中呈现高表达,它是否参与滑膜细胞的肿瘤细胞样迁移和侵袭行为值得探究.rn 方法:采用q-PCR法比较RA和骨关节炎(OA)病人滑膜组织中CB的表达水平;PDGF作为刺激剂诱导滑膜细胞活化,使用CB特异性抑制剂CA074Me和siRNA来抑制CB的活力和表达,比较各组滑膜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MMP-2/-9的表达、FAK的活化、F-actin的表达和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等.rn 结果:RA滑膜组织中CB的表达明显高于OA滑膜组织;半体内试验中,CA074Me可显著抑制RA滑膜组织块中滑膜细胞的侵袭;CA074Me和siRNA能够抑制PDGF诱导的滑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50.9%和32.5%)和侵袭(抑制率分别为40.1%和40.8%);CA074Me和siRNA能够降低PDGF诱导的MMP-2的活力及表达,但对MMP-9的活力和表达都没有明显的影响;CA074Me和siRNA能够抑制PDGF诱导的FAK活化,降低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此外,CA074Me和siRNA能够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CA074Me尚抑制JNK的磷酸化.rn 结论:CB在RA滑膜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通过调控MMP-2的活力和表达,促进迁移相关酶FAK和骨架蛋白的表达及相应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参与滑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促进RA的发生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蛋白酶,CB有希望成为RA治疗的靶标.
  • 摘要:目的: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的Th2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考察升麻素对小鼠ACD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致敏初期关键启动因子的影响以探索可能的机制.rn 方法:①用FITC对Balb/C小鼠腹部致敏和耳部攻击建立ACD模型,模型组小鼠在第1天、第2天用FITC溶液腹部致敏,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升麻素至第3天(致敏初期给药),第6天用FITC溶液涂布攻击小鼠右耳,左耳涂布等量溶液,空白组给予等量溶剂同样处理,攻击24h后检测耳肿胀度,ELISA方法检测耳组织匀浆中IL-4,IL-5,IL-9,IL-13,IFN-γ细胞因子水平,并对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②在上述模型的诱导初期给予升麻素,第3天用ELISA、PCR方法检测耳组织匀浆中TSLP,IL-33的表达.rn 结果:①升麻素致敏初期给药即可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5),能够改善耳部组织的炎症浸润、血管扩张等病理学改变,显著抑制耳组织匀浆中Y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9,IL-13的水平(P<0.05),对IFN-γ无显著影响.②升麻素在致敏初期可显著抑制小鼠局部组织TSLP, IL-33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rn 结论:升麻素致敏初期给药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初期关键启动子TSLP,IL-33从而降低IL-4,IL-5,IL-9,IL-13水平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四氯化碳(CC1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rn 方法: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C14组、石杉碱甲0.1mg/kg及0.2mg/kg组、多奈哌齐0.625mg/kg及1.25mg/kg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天后,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的活力,取脑组织测定脑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取肝组织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14组AST和ALT活力均显著增加;与CC14组相比,石杉碱甲小、大剂量组和多奈哌齐小、大剂量组AST和ALT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同时肝组织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活力未见明显变化;病理学结果可见石杉碱甲及多奈哌齐组肝细胞变性、坏死较CC14组严重.rn 结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加重了CC1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SH含量,促进肝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CysLT2受体)对Aβ诱导的大鼠皮层混合细胞中神经元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rn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皮层混合细胞,Aβ1-42处理后,以MTT还原法/LDH释放测定观察神经元存活或损伤,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PI/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坏死,以免疫荧光共染PI/NeuN观察神经元损伤,以LTD4、NMLTC4、CysLT1受体拮抗剂Pranlukast、CysLT2受体拮抗剂HAMI 3379进行干预处理。rn 结果:Aβ1-42处理后,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CysLT2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LTD4、NMLTC4诱导皮层混合细胞损伤;HAMI3379能减轻Aβ1-42、LTD4或NMLTC4诱导的皮层混合细胞损伤。免疫共染色结果显示,Aβ1-42主要诱导神经元损伤,HAMI 3379显著减轻Aβ1-42诱导的神经元损伤。Pranlukast对NMLTC4诱导的皮层混合细胞损伤没有影响。rn 结论:CysLT2受体可能参与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调节,CysLT2受体拮抗剂对AD样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拮抗剂HAMI 3379对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rn 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经不同浓度D-葡萄糖处理后,以MTT还原法观察细胞活性变化;以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并计数凋亡细胞数目;以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NO释放和NOS活性;以LTD4、NMLTC4、CysLT1受体拮抗剂Pranlukast、CysLT2受体拮抗剂HAMI 3379进行干预处理.rn 结果:D-葡萄糖处理48、72h后,MTT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显著下降,Hoechst33342染色凋亡细胞明显增多。LTD4、NMLTC4诱导PC12细胞损伤;HAMI 3379能减轻100mM D-葡萄糖,LTD4或NMLTC4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ELISA结果显示,100mM D-葡萄糖,LTD4或NMLTC4诱导NO释放,NOS活性增加,HAMI 3379显著减少NO的释放,抑制NOS活性。rn 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通过体外培养PC12细胞,观察到高糖诱导PC12细胞损伤,CysLT2受体拮抗剂能减轻高糖诱导的细胞损伤。研究表明,高糖诱导的神经损伤与炎症氧化因素密切相关,CysLT2受体已被证实参与介导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在糖尿病模型中已发现有5-脂氧酶表达显著上调,提示5-脂氧酶/半胱氨酰白三烯途径可能参与高糖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本实验通过高糖、LTD4、NMLTC4诱导PC12细胞损伤,HAMI 3379拮抗细胞损伤,提示CysLT2受体可能参与介导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CysLT2受体可能参与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HAMI 3379对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整体动物实验和体外抗氧化实验分别筛选出九节菖蒲镇痛抗炎活性部位和抗氧化活性部位,为充分利用与合理开发九节菖蒲资源奠定基础.rn 方法:本研究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九节菖蒲两次,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浸膏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回收溶剂后挥干得各部分提取部位,各部位分别用适量0.5%吐温-80配制供试液.选用经典的急性疼痛模型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筛选九节菖蒲镇痛活性部位,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筛选九节菖蒲抗炎活性部位.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法和还原力法评价九节菖蒲各部位抗氧化活性.rn 结果:(1)九节菖蒲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能够显著抑制醋酸刺激腹腔黏膜引起的疼痛反应,减少扭体次数,抑制率分别为65.72%,25.38%,其中氯仿提取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2)九节菖蒲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能延长热板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物理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没有缓解作用。(3)在高剂量浓度500mg/kg条件下,九节菖蒲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能显著抑制二甲苯引发的小鼠耳廓肿胀,这两个极性提取部位可能具有抗炎活性,其他几个提取部位没有抗炎活性。进一步对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各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氯仿部位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度,乙酸乙酯部位无抗急性炎症的活性。(4)九节菖蒲石油醚、正丁醇和水提取部位无镇痛抗炎活性。(5)九节菖蒲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在3种体外抗氧化实验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均较好,其次是水提取部位,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抗氧化活性弱。rn 结论:化学刺激诱发腹腔炎症产生氧自由基是扭体反应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本实验结果显示九节菖蒲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炎症引起的腹痛有镇痛作用,对热刺激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无镇痛作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九节菖蒲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因此,九节菖蒲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的镇痛作用部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活性来缓解外周伤害性炎症痛,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急性炎症模型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表明氯仿部位具有抗急性炎症的活性,此结果也与镇痛实验结果一致。九节菖蒲氯仿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可能是多效应的,其机理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 摘要:目的:在慢性皮炎湿疹小鼠模型上考察旋覆花倍半萜内酯化合物IJ-5的抗湿疹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体内实验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背部致敏和耳部多次激发建立小鼠慢性皮炎模型.用5%的DNCB丙酮溶液100μl涂抹于BALB/c小鼠背部剪毛区域皮肤致敏,第6天开始,在小鼠右耳双面涂抹0.2%的DNCB溶液20μl激发,每隔3日激发1次,共5次,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每次激发前1h,腹腔注射IJ-5,给药剂量为10mg/kg.测定给药前后实验组小鼠右耳肿胀度并进行临床指数评分,分析IJ-5治疗对耳肿胀度以及背部皮肤皮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取小鼠耳组织和背部致敏区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gE、IL-4、IL-6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背部损伤区域TNF-α,IL-1,IL-4及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rn 结果:体内研究发现,IJ-5治疗组DNC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较轻微,临床指数评分和右耳肿胀度显着降低:血清IgE、IL-4、IL-6的水平降低;并且TNF-α、IL-1、IL-4、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受到有效抑制;病理分析显示小鼠右耳肿胀微弱,表皮轻度角化,表皮稍增厚,耳部及背部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体外研究发现,IJ-5能够抑制TNF-α刺激的HaCaT细胞表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及IL-6,并且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rn 结论:IJ-5对DNCB诱导的小鼠慢性皮炎湿疹模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且其抗炎活性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摘要:目的:探索制备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优化条件,为糖尿病肾病的药效学和机制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rn 方法: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100、150、200mg·kg-1 STZ组.隔夜禁食后,连续两天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造模一周后,若连续三天动物血糖≥16.8mmol/L,则糖尿病模型制作成功,随后两个月持续监测小鼠体重和血糖水平.造模后1个月和2个月,代谢笼收集小鼠5h尿样,ELISA法检测尿白蛋白含量.2个月后,小鼠处死,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改变.rn 结果:正常组和STZ小剂量组模型成功率为100%,存活率为100%;STZ中剂量组模型成功率为100%,存活率为50%;STZ大剂量组模型成功率为100%,存活率为0%。正常组血糖基本无变化,STZ小剂量和中剂量组血糖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在造模1个月后基本保持不变。造模1个月后,STZ小剂量和中剂量组尿白含量显著增高,分别是正常组的329%和503%,提示小鼠肾小球滤过膜已损伤,大量白蛋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糖尿病小鼠的肾损伤已经初步形成。造模2个月后,STZ小剂量和中剂量尿白蛋白含量己分别是正常组的385%和812%,提示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进行,肾脏损伤逐渐加重。同时,生化法检测显示STZ小剂量和中剂量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增高,肾脏指数显示STZ小剂量和中剂量组肾脏明显肿大,HE染色显示肾脏小球基质增厚和系膜细胞增生,共同提示了小鼠有典型的糖尿病肾病病变。rn 结论:小剂量和中剂量STZ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发生,所以两种模型均可用于机制性研究,但是中剂量的动物死亡率较高,而且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所以药效学研究以小剂量诱导的糖尿病肾病为模型最佳。
  • 摘要:目的:从XX中药提取物在离体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补体活性,且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其抗炎作用机制尚未清晰.本部分实验在离体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上,观察XX中药提取物的调节作用,包括对吞噬、趋化和分泌前炎症相关因子功能的影响.rn 方法:提前3天用5%巯乙醇酸钠(1mL/只)刺激腹腔巨噬细胞活化.分离,培养腹腔巨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1×106个/ml,贴壁培养2h后,进行以下实验:(1)吞噬实验:加入100μL 2%鸡红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吞噬对照组,药物(三个剂量组的中药提取物)处理组,地塞米松阳性药物组.实验设置3复孔,共培养1h后,显微镜下观察5个视野,计数吞噬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吞噬的鸡红细胞数量;(2)趋化实验:在趋化小室上室加入巨噬细胞,趋化小室下室做以下处理:分为正常对照组,C5a刺激组;三个不同浓度XX中药提取物+C5a组;地塞米松+C5a组;(3)分泌实验,在96孔培养板中,加入刺激剂LPS,随后加入三个剂量组的XX中药多糖,地塞米松阳性药,培养24h后,收集巨噬细胞培养上清,采用Gress法检测NO含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分泌的分泌IL-1β、TNF-α、IL-6等细胞因子。rn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地塞米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不同,XX中药促进了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作用;趋化功能方面,C5a引起巨噬细胞强烈的趋化作用,而三个不同浓度的XX中药提取物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C5a引起的趋化效应;分泌功能方面,LPS强烈促进巨噬细胞NO,IL-1p、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而不同浓度的XX中药提取物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这些炎症因子的释放。rn 结论:炎症反应时,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趋化、粘附、聚集到炎症部位,细胞增殖同时合成并释放炎症因子和活性氧,参与细胞和组织损伤。因此,对于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的参与与其功能的发挥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抑制或适当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对于各类炎症性疾病(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关节炎,肝炎等)都可能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可以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PPARα和PPARγ之间的作用差异和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rn 方法:通过给予高脂和高糖乳剂6周建立大鼠NASH模型,同时应用PPARα/γ激动剂或拮抗剂处理模型大鼠.rn 结果:模型大鼠若同时给予PPARα/γ激动剂处理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降低,且与肝中脂质生成相关基因和核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相一致.与此相反,这些观察指标在PPARα/γ拮抗剂处理组则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在PPARα激动剂和PPARγ激动剂处理组分别是增加和降低的,但在PPARα/γ激动剂复合处理组未见明显改变。此外,肝组织中的FFA水平在PPARα/γ激动剂处理组是降低的,而在PPARα/γ拮抗剂处理组中未见明显变化。肝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在PPARα/γ激动剂处理组中可见明显增加,并伴随肝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明显降低。rn 结论:PPARα/γ激活后可降低肝脏的脂质积累,氧化应激和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且PPARγ可以对抗PPARα对血中FFA产生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联合应用PPARα和PPARγ激动剂可通过调节PPARα/γ相关的脂质生成和炎性基因的表达而协同发挥抑制NASH的作用。
  • 摘要: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大量自身抗体产生为主要免疫学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考察优化剂量的SM934对MRL/lpr狼疮小鼠的疗效作用,并围绕B细胞进行机制探讨.rn 方法:(1)In vivo,采用口服一天两次的给药方式分别给予9周龄雌性MRL/lpr小鼠5mg/kg、2.5mg/kg、1.25mg/kg的SM934至27周龄,实验终点检测药物对MRL/lpr小鼠狼疮性肾炎、脾脏及淋巴结肿大、血清细胞因子及自身抗体、脾脏淋巴细胞分群等指标的影响;(2)Ex vivo,考察SM934对TLR7/9激动剂诱导的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及抗体分泌的影响;(3)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探究SM934对TLR信号通路及对B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4)运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考察SM934对PBMC中B细胞功能的影响;(5)采用不同周龄MRL/lpr小鼠(4周龄-27周龄),从整体水平、血清学水平及细胞水平对疾病发病机制进行病理学研究.rn 结果:(1)SM934改善MRL/lpr、鼠的狼疮性肾炎,提高生存率、改善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减轻肾脏损伤及免疫复合物沉积。(2)随着疾病发展,MRL/lpr小鼠脾脏及淋巴结重量不断增加,而SM934可减轻其脾脏及淋巴结肿大症状。(3)SM934降低血清抗核抗体并抑制抗体的类别转换,还可降低血清中体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6、IL-10、IL-21的水平。(4)病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MRL/lpr小鼠脾脏细胞中总的B淋巴细胞及生发中心B细胞不断减少,活化B细胞及浆细胞不断增加;而SM934能延缓MRL/lpr小鼠的疾病进程,提高静息态B细胞及生发中心B细胞数量,降低活化B细胞及浆细胞数量。(5)SM934通过抑制B细胞中TLR7/9 mRNA的表达、MyD88蛋白的表达及NF-κB的磷酸化,从而抑制MRL/lpr小鼠B细胞的活化、增殖、IL-6、IL-10的产生以及抗体的分泌,且SM934上调转录因子BCL6的表达而下调Blimp-1的表达。(6)SM934抑制TLR7/9信号介导的人PBMC中B细胞的活化、增殖,并抑制浆细胞的形成及抗体IgG和IgM的释放。rn 结论:本研究考察了MRL/lpr狼疮小鼠发病过程中一系列的病理学变化,证实了SM934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SM934通过抑制狼疮中MyD88依赖的TLR7/9信号介导的B细胞的活化、浆细胞的形成及自身抗体的分泌从而治疗狼疮的作用机制,为SM934及其它青篙素类化合物治疗狼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 摘要:目的:探究中华眼镜蛇毒NNAV及其单一组分神经毒素NTX是否能够抑制皮肤移植所引起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rn 方法:1.给药方式:口服灌胃给药,中华眼镜蛇毒(20-80μg/kg),神经毒素(10-40μg/kg),阳性药雷公藤多苷片(15mg/kg);2.建立大鼠皮肤移植模型:以雌性SD大鼠为供体,雄性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背部皮肤移植模型;3.病理检查:取各组移植皮片,脾脏,胸腺固定包埋,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4.细胞因子检测;5.T淋巴细胞增殖;6.T淋巴细胞分化;7.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SD大鼠脾淋巴细胞为刺激细胞,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8.T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正常大鼠NTX给药21天,CFSE标记脾淋巴细胞,ConA刺激培养72h,流式检测细胞增殖情况;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培养48h,PI染色,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状况。rn 结果:1.NNAV及NTX可延缓移植皮片脱落,减轻移植部位炎症反应,促进植床表皮恢复生长;2.NNAV及NTX可显著抑制Th1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3.NNAV及NTX可逆转由移植排斥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4.NTX可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比例,来抑制由排斥引起的CD4+/CD8+比值的升高;5.NTX体外给药可在非毒性剂量内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及混和淋巴细胞中的淋巴细胞增殖;6.正常大鼠NTX在体给药21天后可通过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rn 结论:皮肤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作用于移植物,破坏移植物,CD4+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参与排斥进程。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NAV及NTX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IL-2和IFN-γ表达上调,减少移植部位炎症细胞浸润,抑制CD4+/CD8+比值升高来抑制排斥反应,延缓移植皮片的脱落。体外研究表明神经毒素在非细胞毒性剂量内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正常大鼠NTX长期给药可通过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期而非毒性作用来抑制T细胞增殖。现有临床免疫抑制剂通常伴有脏器损伤和诱发肿瘤的副作用,NNAV及NTX长期给药并未产生不良反应,很有潜力成为一种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并且其具有确切的抗炎作用,可更好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 摘要:目的:通过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及粒细胞特异敲除信号通路Smo受体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观察,研究Sonic Hedgehog信号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rn 方法:环巴胺分别40、10mg/kg灌胃给予OVA诱导C57小鼠哮喘模型,检测肺功能及检测灌洗液上清测白介素4、白介素5(IL-4、IL-5),细胞沉淀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做细胞分类计数,最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做病理形态学及SHH,Ptch1,Gli1免疫组化检查;Smoflox/flox和Lysm Cre;Smoflox/flox小鼠采用OVA诱导哮喘模型,同上检测肺功能,肺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分泌及病理学检查.rn 结果:(1)哮喘模型小鼠对比对照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上SHH表达明显增加,而炎症浸润部位无SHH表达;Gli1,Ptch1在气道上皮,炎症浸润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上升;(2)灌胃给予环巴胺能剂量依赖性抑制OVA诱导的BALF灌洗液中总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上升,其中40mg/kg具有极显著差异;BALF上清液中IL-4,IL-5分泌伴随着剂量依赖性的下降,给药浓度40mg/kg时具有显著差异;环巴胺对Mch诱导的肺阻力上升及肺顺应性下降在0.25,0.5,1mg/ml是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肺组织中SHH,Gli1,Ptch1表达均有一定抑制作用;(3)Lysm Cre;Smoflox/flox对比Smoflox/flox对OVA诱导的BALF总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L-4,IL-5分泌亦有所下降;对Mch诱导的肺阻力上升及肺顺应性下降在0.25,0.5,1mg/ml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肺组织中SHH,Gli1,Ptch1表达亦有一定下降.rn 结论:Shh信号通路在OVA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中处于异常激活状态,并对炎症浸润,肺功能下降起正向调控作用,采用Shh信号通路抑制剂或粒细胞特异敲除信号通路受体Smo均能改善哮喘的炎症浸润和肺功能下降.
  • 摘要:目的:利用高表达抑癌基因maspin的人胃癌MGC-803细胞探讨南蛇藤提取物对其凋亡的影响.rn 方法: MTT法检测南蛇藤提取物对高表达maspin的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法检测南蛇藤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maspin、Bcl-2、Bcl-2L1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南蛇藤提取物(20,40,80,160,320μg·mL-1)能明显抑制高表达maspin的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呈现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的南蛇藤提取物(20,40,80μg·mL-1)作用24h后,镜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数目减少,形态变圆,胞浆浓缩,出现凋亡小体; TUNEL结果表明南蛇藤提取物(20,40,80μg·mL-1)能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南蛇藤提取物(20,40,80,160μg·mL-1)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抑癌基因maspin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Bcl-2L12的表达.rn 结论:南蛇藤提取物能够抑制高表达maspin的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南蛇藤提取物促进抑癌基因maspin的表达以及抑制Bcl-2、Bcl-2L 12的表达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