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殖民主义

反殖民主义

反殖民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前线、国际问题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世界史冬季论坛等;反殖民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建党、王明元、周莉琨等。

反殖民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41.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81 占比:58.39%

总计:310篇

反殖民主义—发文趋势图

反殖民主义

-研究学者

  • 孙建党
  • 王明元
  • 周莉琨
  • 杨君
  • 王振龙
  • 贾岩
  • Michael Brie
  • Γ.Л.克謝尔布伦湼尔
  • 丁江伟
  • 于展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汉松
    • 摘要: “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国际战略术语,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然而国际学界对“印太”这一海洋政治概念的认识仍显贫瘠。本文致力于考证“印太”的思想史渊源,阐明“印太”概念诞生时的理论架构,并梳理其在时间与空间流动之际的创造性接收与再阐释。“印太”视域可以追溯至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的空间政治思想。豪氏将马达加斯加至波利尼西亚的广大区域指定为一片有机的整体,冠以“印度太平洋”之名,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平行,与“欧美”海洋势力相互对立。“印太”是豪斯霍弗将生态气候标识映射到欧亚“海缘政治”断层线的一种权宜设想。这一理论创新源起于连锁交错的语境。“印太”基于海洋学、民族学、历史语言学等学科的整合、会通与再创造,继承了普鲁士启蒙思潮的地理关怀,也反映了德国思想界为制衡欧美竞争对手,思索亚洲政治潜力的转向。因此,豪斯霍弗的“印太”构想呈现出一种反殖民主义愿景。豪氏希望“印太”海洋带突破德国的地缘困境,也期待中国、印度政治觉醒、民族自决、文化互通,反制殖民主义国家。豪斯霍弗复杂的“印太”思想经历了多层传播、接收、蜕变。尽管在印度、中国影响力有限,豪氏在日本却因介入了“泛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语境,产生了关键性共鸣,形成了巨大影响。详考“印太”的思想史,是以全球思想史方法考察地缘政治学的案例研究,也是通过发掘过去观念反哺当今政治语言的贡献,更是反思殖民主义政治遗产的契机。
    • 黄金辉; 魏倩
    • 摘要: 问题的提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使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深刻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与欧洲大国的实力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平等、民主与反殖民主义的价值观逐渐占据国际关系的道德高地,导致以殖民地为基础的传统霸权体系逐渐崩溃。
    • 贾岩
    • 摘要: 1958年10月在塔什干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作家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亚非作家为主体的国际文化盛事。印度派出了由26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试图增强自身在第三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大会开幕前夕,印度代表团团长班纳吉和安纳德就议程设置提出质疑,抗议将反殖民主义列入大会议程第一项。此举遭到其他与会国作家的批判,印度代表团由此被贴上"反-反殖民主义"的标签。通过考察印度作家组建代表团、参加筹委会、出席正式会议的全过程,特别是其间浮现的观念冲突和立场分歧,可以还原一个印度视角下的塔什干会议,并揭示"反-反殖民主义"表象之下的深层考量。作为印度代表团团长,班纳吉和安纳德思考行事的出发点不再停留在个体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格局下印度国际关系和外交路线的影响。他们一方面要维护印度在第三世界作家运动中的开创者地位和此前在德里亚洲作家会议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破坏印度与西方世界的友好关系。这场戏剧性的风波体现了冷战初期印度知识界的复杂生态,也反映了印度从前殖民地向独立大国转型过程中的身份焦虑。
    • 贾岩
    • 摘要: 1958年10月在塔什干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作家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亚非作家为主体的国际文化盛事.印度派出了由26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试图增强自身在第三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大会开幕前夕,印度代表团团长班纳吉和安纳德就议程设置提出质疑,抗议将反殖民主义列入大会议程第一项.此举遭到其他与会国作家的批判,印度代表团由此被贴上"反-反殖民主义"的标签.通过考察印度作家组建代表团、参加筹委会、出席正式会议的全过程,特别是其间浮现的观念冲突和立场分歧,可以还原一个印度视角下的塔什干会议,并揭示"反-反殖民主义"表象之下的深层考量.作为印度代表团团长,班纳吉和安纳德思考行事的出发点不再停留在个体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格局下印度国际关系和外交路线的影响.他们一方面要维护印度在第三世界作家运动中的开创者地位和此前在德里亚洲作家会议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破坏印度与西方世界的友好关系.这场戏剧性的风波体现了冷战初期印度知识界的复杂生态,也反映了印度从前殖民地向独立大国转型过程中的身份焦虑.
    • 张宏薇; 张志强; 孟思聪
    • 摘要: 《我母亲的自传》是加勒比裔美国女作家牙买加·金凯德最好的作品,也是其"愤怒"文风的代表之作.该作品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主人公雪拉的"愤怒"即金凯德的"愤怒".殖民压迫是雪拉愤怒的源头,父权压迫是她愤怒的催化剂,而"对抗"则是雪拉愤怒的表达方式.金凯德的"愤怒"出自对殖民统治与文化侵略的坚决抗议,以及对故国安提瓜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我母亲的自传》是金凯德式的"政治文本",她从多重"他者"的视角逆写了殖民主义话语,表现出一位加勒比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
    • 王振龙
    • 摘要: 康拉德以小说家独有的视角与敏锐的触觉,对殖民主义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批判,虽然小说中没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字眼,但是康拉德通过细节描述、语言对话等展现了文明与原始矛盾,对殖民主义残暴罪恶的描写来揭露殖民主义黑暗不堪的腐败灵魂。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思想。现文章针对《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展现进行研究。
    • 唐朗诗
    • 摘要: 法国殖民地广州湾容易被学界所忽视,但基于广州湾的个案考察,能够从地方视角揭示出中国民族主义形成与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可重新检视当前"原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研究范式.本文从长时段角度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广州湾的历史根源以及变迁过程.由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处于边缘地方的广州湾被逐步整合进大一统体系,形成了宗族制社会结构,塑造了传统的国家认同,并为近代反殖民主义和政党动员提供了可以利用和改造的象征符号和组织资源.广州湾的民族主义形式最终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殖民地广州湾的民族主义既非现代建构的产物,亦非原生性情感意识,这反映出中国国家建设迥异于西方政治的独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