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81篇;相关期刊810种,包括青春岁月、读书、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等;后殖民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6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岳川、陈伯海、生安锋等。

后殖民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1 占比:89.3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81 占比:9.92%

总计:1825篇

后殖民主义—发文趋势图

后殖民主义

-研究学者

  • 王岳川
  • 陈伯海
  • 生安锋
  • 吕侠
  • 张其学
  • 刘英波
  • 刘晶
  • 张艳
  • 张西平
  • 王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凌薇; 赵婧
    • 摘要: 20世纪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对《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的犹太情节始终持批判态度,认为糟糕的犹太情节该被早早删去[1]。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来看,该小说所展现的犹太人生存状况及犹太复国主义异见颇具研究价值,犹太族裔缺失话语权,身份模糊,却从未放弃各种探索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尝试。犹太民族内部对眼前生存困境和复国主义所秉持的不同看法和尝试,实质上体现了后殖民时代下弱势族群为对抗主流文化采取的种种反叛策略,以及为摆脱主体民族压制,力求新型对话地位所做出的努力。
    • 赵霞
    • 摘要: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发端于1970年代,自19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两条基本的批评线索:一是沿着一般文学领域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传统,致力于揭示、解释、剖析儿童文学书写中殖民话语霸权、压迫与反抗的现实;二是从儿童文学自身的独特性出发,致力于发掘、阐说、反思儿童文学中的成人话语霸权与“儿童—成人”关系。后殖民主义批评聚焦儿童文学的文化意识形态本性,激进的政治批判既构成了其鲜明的特点,也带来了亟需反思的问题。后殖民主义批评推动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文类意识与艺术观念的革新,也使童年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研究与批评的重要视角,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中日益受到关注。
    • 岳凯华; 何思奇
    • 摘要: 马丁·魏克拉马沁格是斯里兰卡著名的小说家,受成长经历影响,其作品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饱含着对农村与农民的深情。《魏克拉马沁格短篇小说集》针对农民、小私有者与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批判,其主题表达的复杂性值得剖析。同时,魏克拉马沁格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文学特征,其汉译一方面体现了两国在后殖民时代进行反思与批判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思潮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 史运雪
    • 摘要: 《丛林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而《里基-蒂基-塔维》是故事集中的第五个故事。本文主要基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里基-蒂基-塔维》中吉卜林的帝国梦想。
    • 崔立颖; 丁乙
    • 摘要: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韦伯等社会理论的开创者们将城市文明视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核心,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城市问题被进一步空间化,以往作为“容器”的空间顿时具有了生命力,并蕴含着强大的生产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政治与城市化问题展开多个维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徐锦辉
    • 摘要: 后殖民主义作为描述殖民现象与文化霸权意识的理论方法,从身份、民族、文化三个维度,探索消解殖民文化意识的可行性途径,进而揭示出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维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重叠或交叉,正是由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后殖民主义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特征。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生成语境中,解释身份、民族、文化之间的审美逻辑及其叙事策略,可以明晰理论的表达机制及其生成关系。这不仅可以更辩证地阐释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话语,还呈现出从“他者”的文化批判到“他者化”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而明确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关系,并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下复杂的文化现象及其方法论意义。
    • 贾博昊
    • 摘要: 原始主义理论在西方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打磨,其最初表现为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信仰。在经历了中世纪的冷落后,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再次提出了原始主义理论的意义。他们将非西方的文化视为自己祖先的传统来崇敬,但是如此方式看似表现了西方对非西方的向往,其实强行地将非西方的文化置于一个绝对的进化论中的落后的地位。在之后对于这一理论的反思中,更为辩证的原始主义理论被提出。后现代背景下的原始主义理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而如此的包容性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所需要的。
    • 张堂会; 苏辰歆
    • 摘要: 《囚笼》是桑给巴尔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早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位自幼背井离乡的非洲青年哈米德,因为向往爱情而主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生活。他看似已挣脱了自构的囚笼,实则仍身处另一种困境之中。作者通过表现哈米德在异乡孤寂迷惘的生存状态,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认同,对故乡的思归之情,迫使人们反思究竟是什么铸造了阻隔哈米德追寻幸福的囚笼,旨在展现西方殖民侵略下黑人族裔群体身处的困境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无可挽回的伤害。
    • 王莎
    • 摘要: 《帕丁顿熊》系列电影以原汁原味的英伦风情、轻松愉悦的幽默童趣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伦敦世界,以感人至深的温暖格调、笑料百出的精彩剧情赢得了连续居高的票房和观众一致的好评。从表面上看,CG 动画与真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唯美、刺激的视觉盛宴,滑稽可笑的英式幽默展示了独特的英国文化,从深层次看,影片隐藏着对身份认同、家庭伦理、种族包容的深刻隐喻。
    • 宋嘉珊
    • 摘要: 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中有许多契合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元素。一些学者聚焦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与胡赛尼作品之间的联系,认为其重构了阿富汗国家形象,避免了西方文化霸权对阿富汗的丑化。然而《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这两部小说所体现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象和美国价值观,恰恰反映出西方文化霸权对其人其作的深刻影响。本文基于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与文化抵抗这两个层面解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论证胡赛尼的创作仍未跳出东方主义的牢笼。同时指出,相比《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虽然在解构西方文化霸权方面有所进步,但仍体现出美国价值观对胡赛尼的内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