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应途径

反应途径

反应途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787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化工经济技术信息、中学化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第八届量子化学学术会议等;反应途径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作华、C·J·布朗、D·S·沃尔特等。

反应途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7875 占比:99.96%

总计:167950篇

反应途径—发文趋势图

反应途径

-研究学者

  • 唐作华
  • C·J·布朗
  • D·S·沃尔特
  • J·L·卡尔
  • 孙泽民
  • 李改云
  • 李来才
  • 田安民
  • 鄢国森
  • 饶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星凯; 李一兵; 张忠林; 乔冉冉; 李瑜; 刘世斌
    • 摘要: 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废酸中的Cu等元素具有较高的提取价值。针对S_(2)O^(2-)_(3)沉淀Cu^(2+)反应过程,通过实验、热力学计算、产物表征,比较系统地考察分析Cu^(2+)沉淀反应途径。实验测定硫化体系中主反应与副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以明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_(2)O^(2-)_(3)与Cu^(2+)二者直接参与反应生成CuS,且在反应过程中伴有S_(2)O^(2-)_(3)与H^(+)的歧化副反应。S_(2)O^(2-)_(3)+Cu^(2+)的反应级数高于S_(2)O^(2-)_(3)+H^(+)的反应级数,且前者的反应活化能大于后者的反应活化能,故增加硫化剂的浓度、升高反应温度均可明显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80°C、S_(2)O^(2-)_(3)摩尔数与Cu^(2+)摩尔数比为2∶1、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u^(2+)的去除率达到了99.45%.
    • 张广东; 唐露; 杨军亭; 温定筠; 刘康; 王永奇
    • 摘要: 利用SF6分解产物检测来判断GIS故障发展程度已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展开200°C ~360°C局部过热模拟实验,研究SF6热分解特性.当实验温度较高时(320°C ~360°C),新增SO2 F2、H2 S、COS三种产物.在绝缘设备充满大量SF6子的背景下,分解产生的H2和COS的含量极少,给气体检测带来了困难.文中提出将SO2 F2作为设备故障进入严重状态的标志气体,同时用量子化学计算法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SO2 F2生成机理和能量条件进行研究.发现SO2 F2通过F2碎片与气室内SO2反应、F原子与SO2 F结合、SOF4水解反应这三条途径得到,其中SO2与F2反应是SO2 F2的主要来源.实验现象与理论计算均表明:SO2 F2的形成机制与高温息息相关,SO2 F2出现,标志着设备故障处温度较高,S F6绝缘能力已遭到严重破坏.
    • 苏文礼; 范煜
    • 摘要: 电催化CO2还原为具有附加价值的燃料和化学品,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有效储存可再生能源方面极具潜力,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述了水溶液中CO2电化学还原为不同产物反应途径的研究成果,当前简单C1产物的生成路径较为清晰,但生成多碳烃类和醇类的反应途径尚缺乏明确的证据,需要进一步探索.然后综述了用于CO2电化学还原的金属基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聚焦于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分别对金属纳米类、金属合金类、金属氧化物类、金属基复合物以及最近出现的单原子金属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展望了电催化CO2还原的研究前景,指出不断优化电催化材料的性能是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特别是有望取代Au、Ag等贵金属的单原子催化剂以及能高效生成多碳产物的铜基材料;同时,更精确的理论计算结合原位光谱表征,深入探究CO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机理,将极大地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的开发.
    • 韦守信
    • 摘要: 盖斯定律是热化学的基本定律,有着重要的应用,如计算反应热、判断反应热之间的关系、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等。一、计算反应热由已知反应的反应热,应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未知反应的反应热。其解题关键是:(1)设计合理的反应途径.
    • 摘要: 碳基纳米材料的特性可以通过有意引入某些结构"缺陷"来改变和设计。然而,挑战是控制这些缺陷的数量和类型。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演示了一种新反应途径控制这种缺陷。这会导致特定的光学活性缺陷—所谓的sp3缺陷—更发光并可以发射单光子。近红外光的有效发射对于远程通信和生物成像具有重要意义。通常,缺陷被认为是"坏的"东西,它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在某些纳米材料中,例如碳纳米管,这些缺陷可以产生一些"好的"东西。
    • 王新; 许友好
    • 摘要: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十氢萘和四氢萘在酸性催化剂上的裂化反应途径及特征产物.结果表明,初始阶段质子化裂化是四氢萘裂化的主要引发反应,H+攻击C C键形成五配位正碳离子是十氢萘裂化的主要引发反应;随着反应深度的进行,氢转移反应成为四氢萘的主要反应,而十氢萘裂化生成的烷基环烷正碳离子的β断裂成为十氢萘的主要反应.四氢萘在酸性催化剂上的反应产物中萘、H2和苯的摩尔分数最高,是其反应特征产物;十氢萘在酸性催化剂上的反应产物中异丁烷和汽油异构烷烃组分的摩尔分数最高,是其反应特征产物,为多环环烷烃或氢化芳烃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杨翠翠; 李粉吉; 杨云汉; 李相华; 夏福婷; 彭金辉; 朱华
    • 摘要: The hydrolysis of acrylonitrile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two reaction pathways have been designed. The geometries for the reactants, intermediates, transition states and products have been optimized at B3lyp/6-31+ +G(d,p) level. In the pathway-A, the first step involves the water molecule attacking the C atom of C— C in acrylonitrile, and the H atom of water transfers to the other C atom of C—C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econd step, another water molecule attacks the C atom of C≡N with the H atom transfer-ring to the N atom. The next step corresponds a rotational transition state. The H atom in the hydroxyl group adja-cent to the N atom transfers to the N atom to form the final product amide in the fourth step. The free energy barrier of the first step is the highest, which is equal to 52 kcal/mol, and 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is proved to be the rate-controlling step for the pathway-A. The first step of process B is that the water molecule attacks C≡N first, and then the second water molecule attacks C—C.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are similar to the pathway-A. In the path-way-B, the free energy barrier of the first step is also the highest, which is equivalent to 47kcal/mol. Conse-quently, the first step of process B is verified to be the rate-controlling step. In conclusion, the pathway-B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e pathway-A.%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丙烯腈的水解反应,设计了2条水解途径,并在B3 lyp/6-31++G(d,p)水平上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构型.途径A的第1步是水分子先进攻丙烯腈的C≡C中的C原子,同时H转移到C—C的另一个C原子上,在第2步中,另一个水分子进攻C≡N中的C原子,H原子转移到N上.经历一个扭转过渡态后,在第4步中,与N原子邻近的羟基上的H原子转移到N原子上,形成最终的产物酰胺.其中第1步的能垒最高,为52 kcal/mol,故为途径A的速度控制步骤.途径B的第1步是水分子先进攻C≡N,然后第2个水分子进攻C—C,后面的过程与途径A类似.该途径也是第1步的能垒最高47 kcal/mol,故为途径B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途径B比途径A更优势.
    • 黄燕燕; 宋巧颖; 沈甸
    • 摘要: 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了Fe与干燥或湿润C l 2的化学反应的可能途径及产物.结果表明,在室温及加热条件下,Fe与干燥及湿润Cl2的化学反应途径及产物有所不同.室温时Fe与干燥Cl2发生钝化反应,而加热时两者化合生成FeCl3;Fe与湿润Cl2有两种反应途径,其主要反应途径及产物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室温时,以原电池反应为主生成FeCl2,而加热时以化合反应为主生成FeCl3.同时,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得出Fe与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FeCl2的结论.
    • 摘要: 石油组分分析技术(Petroleomics)是一种研究石油组分的分子水平级分析技术,旨在了解石油各组分在分子水平上的总反应,以设计理想的反应途径,提出最有效的工艺条件。介绍这项石油组分分析技术有关要素,如分析石油分子组成、芳烃结构、石油分子反应及其产品收率、物性预测及其在炼油催化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渣油加氢脱硫),展望了炼油技术发展前景。
    • 杨洪英; 刘伟; 陈国宝; 刘媛媛; 佟琳琳; 金哲男; 刘子龙
    • 摘要: 研究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及其溶解反应途径。结果表明,间接作用机制和接触作用机制均对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产生影响。当细菌吸附到矿物表面时,矿物溶解速率显著加快,说明浸出过程中接触作用机制对硫铜钴矿的溶解有重要影响。浸出过程中硫元素氧化价态的变化顺序为S−2→S0→S+4→S+6,并有单质硫沉淀在矿物表面,说明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按照多硫化物途径进行。硫铜钴矿表面被细菌严重腐蚀,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腐蚀坑洞,并有单质硫、硫酸盐及亚硫酸盐生成。这些氧化产物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层钝化层。%The function of microorganism and dissolution reaction pathway of carrollite in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indirect and contact mechanisms influenced the leaching process. The dissolution of carrollite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when bacteria were adsorbed on the mineral surface, indicating that the contact mechanism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issolution of carrollite. During bioleaching, the sequence of oxidation state of the sulfur moiety of carrollite was as follows: S−2→S0→S+4→S+6. Elemental sulfur precipitated on the mineral surface, indicating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carrollite occurred via the polysulfide pathway. The surface of carrollite was selectively corroded by bacteria, and oxidation pits with different sizes were observed at various sites. Elemental sulfur, sulfate and sulfite were present on the surface of carrollite during the leaching process, and may have formed a passivation layer on mineral surfac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