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向遗传学

反向遗传学

反向遗传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325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反向遗传学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在新、王希良、付远辉等。

反向遗传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3251 占比:99.59%

总计:33389篇

反向遗传学—发文趋势图

反向遗传学

-研究学者

  • 刘在新
  • 王希良
  • 付远辉
  • 何金生
  • 刘光清
  • 刘明
  • 刘湘涛
  • 杨鹏辉
  • 白兴文
  • 罗德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梦媛; 杭琦; 师恭曜
    • 摘要: 随着作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陆续完成,大量影响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功能等待挖掘。由于缺少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多种作物的基因功能研究进展缓慢。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不依赖遗传转化,通过病毒载体接种即可在当代植物体内实现对靶向基因的沉默。VIGS技术因其起效时间快、沉默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便于高通量和应用植物范围广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作物基因功能和代谢通路解析的反向遗传学研究中。介绍了VIGS的技术原理及其发展过程,系统归纳了VIGS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总结和讨论了现有VIGS应用的局限性以及影响其沉默效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对VIGS技术在未来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VIG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 王煜; 孙淼; 陈延飞; 刘伟洁; 薛青红
    • 摘要: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反向遗传学是在获得生物基因信息的基础上,对基因进行突变、缺失等操作,进而研究基因变化对表型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包括PPRV在内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PPRV及同科属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 秦春雪; 宋现梅; 王洪梅; 丁乃峥; 何洪彬; 何成强
    • 摘要: 克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Singer_Arg株全长cDNA,并获得其感染性RNA。将病毒基因组分段克隆后再拼接成全长cDNA;通过巨细胞病毒即早期启动子控制病毒cDNA转录,5'-UTR上游的锤头状核酶和3'-UTR下游的丁肝病毒核酶控制转录产物5'-UTR和3'-UTR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获得不经体外转录,直接转染细胞产生病毒感染性RNA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通过Western blot、RT-PCR技术、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子代病毒进行了一系列鉴定与遗传稳定性分析。获得了Singer_Arg株全基因组序列并通过反向遗传拯救出该毒株。成功构建了基于Singer_Arg株的BVD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BVDV疫苗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 孙小媛; 王一帆; 王韫慧; 蔺佳雨; 李金红; 丘远涛; 方小龙; 孔凡江; 李美娜
    • 摘要: 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不能正常生长和产生有活力花粉粒的现象.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是快速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目前,通过杂种制种已大幅度提高了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等作物的产量.大豆(Glycine max(L.)Merr.)作为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不仅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可行.由于适用于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资源短缺,目前大豆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杂种优势利用.因此,快速实现大豆杂种优势利用迫切需要鉴定稳定的大豆雄性不育系统.本文总结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GMS)突变体及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和玉米中已报道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从反向遗传学的角度,为大豆核雄性不育基因的鉴定提供依据.
    • 程彤; 薛亮; 吴清平; 张菊梅
    • 摘要: 诺如病毒是导致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主要食源性致病原,由于变异快且缺乏稳健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及小动物感染模型,限制了我们对该病原体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可培养鼠源诺如病毒的发现、人源诺如病毒肠道细胞培养体系的开发,以及诺如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构建为系统研究该病原提供了有力工具,加深了我们对其复制机制、致病机理、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等的了解.本文主要综述了反向遗传学技术用于诺如病毒研究的工作进展,并讨论了该技术在诺如病毒分子病毒学研究、药物筛选和疫苗制备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以期为诺如病毒防控策略的制定及药物靶点的挖掘提供有益参考,推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 张鑫; 张进进; 贾艳娥; 罗建勋; 吉艳红
    • 摘要: D型流感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地域分布广泛,可与其它呼吸道病毒一起引起严重的牛呼吸道疾病,给家畜养殖业造成了威胁,并存在跨越种间屏障向人类传播的风险。国外的D型流感疫苗研究结果虽然并不理想,但已经在灭活苗和DNA疫苗两个方向都有所涉及,而国内对于D型流感疫苗的研究尚未有报道。D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7个RNA片段组成,共编码9种蛋白。血凝素酯酶融合蛋白(hemagglutinin-esterase-fusion,HEF)是D型流感病毒唯一的糖蛋白,具有A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的功能,同时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开发预防性疫苗的关键免疫原。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了表达HEF蛋白的重组新城疫病毒,命名为rNDV-F-HEF(NDV97 F裂解位点替换为Lasota裂解位点的突变病毒);传代测序验证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HEF基因在重组新城病毒rNDV-F-HEF中可以稳定遗传;Western-blot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rNDV-F-HEF能成功表达外源蛋白HEF;rNDV-F-HEF在鸡胚和雏鸡体内的毒力和生长能力与其亲本毒株NDV-F基本一致;rNDV-F-HEF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的血清中含有HEF特异性Ig G抗体,其含量在三免后的第7天既能达到较高水平(约1800 ng/m L),说明rNDV-F-HEF具有防控IDV的潜质。重组病毒株rNDV-F-HEF可以用于IDV的预防性疫苗研发。
    • 王晓蕾
    • 摘要: 引起猪腹泻疾病的病因较多,病毒性腹泻是最严重的一个类型,它是由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的疾病。近年,猪流行性病毒腹泻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为控制该病毒,研究人员建立病毒的靶向RNA重组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人工染色载体系统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遗传学研究技术,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致病机理和疫苗开发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现状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 熊慧; 吕桂珍; 李冬兵; 李韶山
    • 摘要: 为探究ERD15基因功能,利用反向遗传学,通过PCR及半定量PCR筛选鉴定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ERD15基因的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并对其表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表明,erd15突变体莲座叶数目显著增多,提前3~4 d开花,突变体比野生型更早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拟南芥野生型植株主茎为圆柱体,平均直径1.29 mm,而erd15突变体主茎扁平,平均直径达到2.27 mm,具极显著差异.与野生型相比,erd15突变体果实心皮发育受到影响,隔膜上排列有多排种子,果荚顶端膨大,长度缩短37.67%,但角果平均结籽数升高.因此,ERD15基因参与了调控拟南芥植株的生殖生长过程.
    • 刘刚
    • 摘要: 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如何通过调控丁布类化合物的合成进而调控植物抗虫的分子机理,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强团队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与比较转录组分析,鉴定了两条负调控关键丁布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Ic合成的信号途径,即ZmMPK6和乙烯介导的信号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