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建构

历史建构

历史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865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辰、周根红、孟令蓉等。

历史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3.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865 占比:96.82%

总计:5025篇

历史建构—发文趋势图

历史建构

-研究学者

  • 刘辰
  • 周根红
  • 孟令蓉
  • 张云鹏
  • 张力尹
  • 朱汉民
  • 杨江林
  • 杨竣淇
  • 梁嵩
  • 王佃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阳
    • 摘要: “文德”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周人在继承殷人天命观念的基础上,从文德层面对其取代殷人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做了解释。周人文德观念以文王、武王之德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延伸到包括成王、康王等后嗣和王季、古公亶父、公刘、后稷等先祖,拓展至大姒、大任等后妃,从而完成了从后稷到康王的文德谱系。这对于建构周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郝天聪
    • 摘要: 在大历史视角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职业教育长时段变迁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在战后逐渐从中等教育阶段发展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环节。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化转型状况来看,政治方面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经济方面从工业经济转变为“工业+数字”经济,社会方面从文凭社会转变为“文凭+技能”社会,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从东西方民族文化传统来看,分别表现出天职观与唯有读书高、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 梁旭锦; 许涌; 肖怡聪; 朱红娜
    • 摘要: 1955年-1978年,郑州积极响应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把继承、革新与表现现实生活作为历史使命,在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改进,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山鹰》《在两条战线上》等一批原创剧目;移植、改进了《红灯记》《龙江颂》《红灯照》等一批移植剧目,引起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一、1955年-1978年郑州戏曲现代戏的历史进程。
    • 李跃力
    • 摘要: 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不仅为创造社研究提供文献史料,其自身也建构了丰富多样的创造社历史,呈现出与集体认同、社会现实、政治话语之间独特的深层互动关系。同人们的创造社回忆常常以陈述“真相”的名义介入文学论争,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也相互竞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亦被利用参与殖民文化的构建。同人们借由亲历者回忆的特权建构互为镜像的自我与他人形象,其中映现出回忆者对创造社的理解与认同。创造社同人对创造社历史的回忆常常为某种外在的理论或观念所主导,呈现出观念僭越历史的特征。对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作“重构主义”意义上的解读,用意不在颠覆其历史的真实向度,而在揭示回忆、历史以及二者关系的复杂性,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创造社,认识创造社同人,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 汪晖
    • 摘要: 本书将"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考的对象。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世纪"这一概念的"诞生"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世纪诞生"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一战"与"亚洲觉醒"、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 杨江林; 张力尹
    • 摘要: 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三崇信仰基于仪式空间(三崇庙)而融合于滇西腾冲等地傈僳族"刀杆节"的民间叙事,与滇西傈僳族的历史迁徙与社会身份的转变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滇西傈僳族逐渐由川滇交界向滇缅边境迁徙,并纳入滇西边地的国家治理。"为国戍边"的身份认同强化了腾越边关傈僳族的国家意识,并借用三崇信仰的王骥叙事建构族群历史,主动融入国家叙事。明清以来,"上刀山"仪式由三崇庙前的娱神活动演变为傈僳族传统节日。"刀杆节"的王骥叙事是近代滇西边地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其中融合了滇西傈僳族的国家意识、身份认同与历史建构,为其作为帝国"臣民"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历史"依据。
    • 杨江林; 张力尹
    • 摘要: 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三崇信仰基于仪式空间(三崇庙)而融合于滇西腾冲等地傈僳族"刀杆节"的民间叙事,与滇西傈僳族的历史迁徙与社会身份的转变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滇西傈僳族逐渐由川滇交界向滇缅边境迁徙,并纳入滇西边地的国家治理."为国戍边"的身份认同强化了腾越边关傈僳族的国家意识,并借用三崇信仰的王骥叙事建构族群历史,主动融入国家叙事.明清以来,"上刀山"仪式由三崇庙前的娱神活动演变为傈僳族传统节日."刀杆节"的王骥叙事是近代滇西边地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其中融合了滇西傈僳族的国家意识、身份认同与历史建构,为其作为帝国"臣民"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历史"依据.
    • 罗永宽; 齐娟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探索建构和创新发展,是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的重要篇章。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经历了"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完善期"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话语体系建构凸显了"建设""发展""改革""治理"的主题。从理论维度看,这一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与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与时俱进地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必然成果;从实践维度看,它是党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话语体系内蕴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效融通中、西、马三种思想资源,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 米玛次仁
    • 摘要: 自宗喀巴(1357-1420)创立格鲁派以来,该派一直以"新噶当"自居.早期格鲁派史家为建构自己与噶当派之间的渊源关系,开始撰写新、旧噶当派的历史,索南喇旺布(1423-1496)的《噶当教法源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噶当教法源流》是最早系统记载噶当派历史的著作.本文以《噶当教法源流》为据,指出版本特点和抄写年代外,还对作者生平及成书年代进行了梳理.除此之外,该史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丰富了藏文历史的撰写方式,即作者从古印度佛教史入手,然后勾勒了阿底峡进藏传法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传法活动等,最后排列了噶当派诸教法相关经典名录.作者为了言之有据,参考了大量佛教经典和史书,这些史料对于探究噶当派历史和藏传佛教各大宗派佛教理论之渊源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李佳贤
    • 摘要: 《民谣》是一部借个人记忆的触角、以日常化碎片化的方式重述和反思革命历史的小说.作家采用私人视角和日常化叙事,建构起一段既残酷而又充满人性温情的革命历史,充分表现出"私化历史"、重建"我"与历史联系的努力.这种"私化历史"艺术效果的形成,得益于作家在叙事和结构等形式方面的探索,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在将"怎么写""真正由形式成为内容"所做出的努力,这也是《民谣》的价值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