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467篇;相关期刊489种,包括文史哲、学术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等;历史书写的相关文献由7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帆、胡慧勇、夏佳雯等。

历史书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2 占比:5.4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2467 占比:94.53%

总计:13189篇

历史书写—发文趋势图

历史书写

-研究学者

  • 张帆
  • 胡慧勇
  • 夏佳雯
  • 尤梅
  • 成一农
  • 耿占春
  • 金燕
  • 谢贵安
  • 钱茂伟
  • 于子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鹏伟
    • 摘要: 后世所见的更始帝历史多本于《东观汉记》。更始政权代新莽政权而起,有一定的感召力,当时“人无异望”。但作为东汉官方史书的《东观汉记》,不得不对光武帝“贰于更始”有所回护,遂对更始帝及其政权多有贬抑,而这又为诸家《后汉书》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下来。在是否使用更始年号、是否为更始帝立纪、是否奉更始正朔等问题上,张衡、范晔等人持有别于东汉官修史书的立场。通过对各方观点的辨析、异议背后史事的梳理,以及史书中更始帝不佳形象的考探,可知更始帝历史确实被东汉朝廷所“书写”。
    • 刘艳伟
    • 摘要: 清代记录东林书院历史的志书有两种,一为由严瑴编、高世泰续编于康熙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一为高廷珍等编雍正年间刊刻之《东林书院志》。两部志书中的东林士人形象,经历了由学术、事功、气节并著,到理学传人的转变。不同的情境之下,志书编纂者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模式。“严志”为驳斥东林祸国之说,塑造出东林士人“理学、事功、气节并著”的形象。“高志”编纂之时,处于紧张的文化氛围之中,其编纂者遂采用“道统”叙事模式书写东林历史。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压力,逼迫士人选择较为安全的叙述路径;另一方面,士人的自我规训,亦使得历史书写趋向官方的意识形态。东林形象的转变正是这两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 武新军
    • 摘要: 邵丽的长篇小说《金枝》从爱恨生死、代际关系、阶级与血缘等角度进行家族史的书写,显示出对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弱小者的人性关怀。在历史叙述方面,作者尝试采取多种叙述角度,以期更多地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若能处理好个人经验与社会学视野的关系,小说在表现家族史与民族国家史的关系时,会获得更为开阔的表现空间。
    • 陈壁生
    • 摘要: 中国的经史传统,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涵。以圆丘祭天之礼为例,在两汉经典中,只有《周官·大司乐》提及过一次“圆丘”,而无论是今文经典,还是两汉典礼,在祭天典礼上都只有南郊祭天,没有圆丘祭天。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统合今古文经学,平衡经典异义,并以《周礼》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新的礼学体系。郑玄将《周官》的圆丘纳入祭天典礼,认为在南郊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圆丘祭天。这是郑玄以经文为本,统合今古文经学的结果。经学的改变马上带来制度的革新。在政治层面,当“郑氏家法”被普遍接受之后,魏明帝开始以郑玄经学为基础构建祭天大礼,首次制定了圆丘祭天之礼,这表现出经学塑造历史、制度的特点。另外,郑玄把《周官》理解为周公制作的一代大典,周公又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么,周公制作的大典,便成为周代的历史,而且因其具有“经”的地位,而成为最可信的历史。因此,郑玄的经学在杜佑《通典》等史学著作中,成为构建周代史的材料。可以说,经学不断在塑造制度、塑造历史,同时,又不断在塑造三代的历史书写。从郑玄论圆丘礼中,便可以看出经史关系的多层面相。
    • 武胜鑫
    • 摘要: 陈亮所撰碑志文呈现出明显的两浙地域性和平民性的特点。其中,碑志中富民的“善士”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两浙平民的生活图景,而且深刻蕴含着陈亮“义利统一”的思想观念。同时,碑志中妇女的“家政”形象不但与墓主的生活阶层密切相关,而且和陈亮简化闺门常平之事的撰写原则紧密相连。总之,陈亮所撰碑志文体现其灵活写实的撰写原则,传递出“义利统一”的浙东事功思想观念。
    • 吴玉杰; 张冬秀
    • 摘要: 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曾被不同时代的东北作家反复书写。如果说早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与滞留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们,更侧重以切身体验和感受写出沦陷区人民被奴役的现实,那么21世纪以来的东北作家如迟子建、刘庆等则更注重借助文学想象复原沦陷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与个体生命体验。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向人们展现着不同维度上的历史真实。杨春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辽河渡1931—1945》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部,其具有较强的地方志色彩。
    • 林伟
    • 摘要: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新作《爱尔兰人》以黑帮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美国战后40年的历史变迁。影片诗意化的视听语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修辞:一方面,通过将人物境遇交织于历史变迁中,在空间化意象中突出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压迫;另一方面,又通过异质性影像来挑战银幕叙事的封闭性,打破缝合机制,阻碍观众的移情式认同,从而超越了情节剧式的历史讲述伦理,对银幕叙事构建的历史记忆提出了质疑。
    • 陈世华; 柳田田
    • 摘要: 《伊丽莎白的朋友》是当代日本作家村田喜代子以日本侵华战争记忆为主题创作的小说。作品以亲历战争一代老人在罹患认知症后的现实与梦境时空转换方式,揭开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真相,以皇室的隐喻暗讽天皇从极权到象征的权力衰落,以年轻一代对战争历史的无知形象传达在当代日本右倾民族主义裹挟下,对战争教训如何传承的担忧。村田喜代子以小说的形式书写历史,是战后一代作家在文本与历史中探寻真相的尝试,也是其作为小说家的隐性政治介入、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的体现。
    • 张冬颖
    • 摘要: 泰辛巴· 杰斯是美国当代新崛起的独具风格的非裔诗人,曾斩获包括2017年普利策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杰斯在其诗歌作品中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众多美国非裔艺术家立传,让沉默的历史人物发声,重塑非裔历史文化遗存。他通过激进的诗歌实验构建了一种跨体裁、跨媒介的立体诗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融合音乐技法的诗体创新,诗体、文体和文类的多重杂糅,以及跨媒介的文本构建。这种独具特色的立体诗学建构源自他对美国非裔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非裔音乐传统的深入理解、继承和创新。同时,杰斯的诗歌创作建立在大量客观的历史研究之上,其诗作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的自我表达,更是代表美国非裔的族群表达,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承担着还原真相、重构历史、明鉴当下的文学责任。
    • 王平
    • 摘要: 关于元顺帝撤离大都的过程,《元史·顺帝本纪》《明太祖实录》记载简略零散亦或讳而不谈,明代较为完整记载该史事仅有刘佶的《北巡私记》和高岱的《鸿猷录·克取元都》。由于史源的影响和撰者现实政治需要的因素,致使两书之间所展现“元室北迁”相关人物、战役等内容的历史书写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