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十七帖

十七帖

十七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专利文献89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文史知识、文物天地、中国书法等; 十七帖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江理平1、TP(图)、伊藤滋等。

十七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15.00%

专利文献>

论文:895 占比:85.00%

总计:1053篇

十七帖—发文趋势图

十七帖

-研究学者

  • 江理平1
  • TP(图)
  • 伊藤滋
  • 冯其庸
  • 刘俊花
  • 刘茂辰
  • 姜寿田
  • 子乔
  • 季伏昆
  • 徐学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林
    • 摘要: 王羲之一生中从未来过巴蜀地区,但是他的传世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中有部分涉及蜀地四川.通过对王羲之《十七帖》的解读,可以看出书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扬雄)、谯周等四川历史名人;为什么如此关注秦代的成都城池、蜀中的汉代学堂、汉代壁画以及四川盐井等蜀地风物古迹;从而回答他为什么如此渴望来蜀地,并将"登汶岭、峨眉而归"视为一件不朽盛事的个中原因.王羲之真迹《十七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就四川历史人物、山川风物而由名家书写并流传至今的名家墨宝,堪称国宝,是今天打造四川的文化品牌、挖掘四川文化资源的艺术宝库.
    • 王书军
    • 摘要: 碑帖拓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是记录和保存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近些年,随着书法热潮的兴起,以及对相关文献材料整理研究的逐渐重视,碑帖的鉴定收藏与装裱修复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装裱修复的市场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可惜的是,甚少有人知晓,碑帖的装裱当采用与书画装裱不同的操作技法。书画作品要求平整不出现褶皱,正确的碑帖拓本装裱方法则要求在装裱后仍保留椎拓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凹凸状态。很多碑帖拓本就因为错误的装裱操作,文字被撑平拉大,丧失了原本的艺术韵味。对于这样的碑帖来说,如何将其恢复原有的立体凹凸,重新挖掘其艺术魅力,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修复难题。本次研究以修复宋拓木刻本《十七帖》为例,提出一个全新的碑帖修复与装裱研究方向。
    • 康家轩
    • 摘要: 自唐代起,《十七帖》便凭借“烜赫著名帖”之姿,成为王羲之草书经典面目的代名词。尽管流传至今的《十七帖》版本多有命名为“唐拓”“宋拓”者,但是这些版本确凿可溯的年代大多不会超过明代。实际上,正是明代与《十七帖》相关的版本发现、生产、认知、传播,奠定了学界今日对《十七帖》的认知基础。基于此,回访明代《十七帖》版本传播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对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在碑学兴起之前的经典传播模式有着特殊意义。
    • 贾志娇
    • 摘要: 张伯驹学书先从书圣王羲之入手,潜心学习《十七帖》和宋代所拓的《大观帖·太清楼帖》,后辗转收藏到蔡襄的《自书诗帖》.张伯驹通过对《自书诗帖》的潜心研习,眼观手摹,找到了书法学习必须"师古"而"化之"的要诀.晚年时,张伯驹书风转变,形成极具个性的书法风格.书法线条飘逸,用笔婉转,被称为"鸟羽体".赏析、研究张伯驹的书法艺术,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张伯驹,形塑张伯驹传统文化士人形象有所助益,更对于当下如何学习和创新书法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崔唯童
    • 摘要: 《十七帖》刻本形成的特殊性及其作为重要学书范本而导致翻刻的多样性,使得版本种类错综复杂。本文较为全面地整理并分析了目前存世的大量《十七帖》版本,将其分门别类,划分为"馆本"与"临本"两大体系,继而以同类底本归明属系。同时探究不同版本特征,包括命名、印文、题跋以及递藏情况,对比版本间的异同,尤其是唐摹馆本一属,并对其间版本关系略加分析,参以题跋文献及相关研究,记录版本拓制方式、材料及年代。
    • 景彦香
    • 摘要: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而《十七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宋代黄伯思称其为“书中龙”,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平淡自然有“中庸”之气,符合自古以来文人的审美。本文对《十七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点画形态、笔势衔接、章法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 景彦香
    • 摘要: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而《十七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宋代黄伯思称其为"书中龙",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平淡自然有"中庸"之气,符合自古以来文人的审美.本文对《十七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点画形态、笔势衔接、章法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 李洪智; 高淑燕
    • 摘要: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草书有隶草、今草之分.所谓隶草是隶书时代的草书,经文人学士规范、整理过的隶草可称为章草(如皇象本《急就章》)。我们这里要说的《十七帖》既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今草的经典之作。《十七帖》由王羲之写给他人的近三十封书信组成,因卷首为"十七"二字而得名。真迹早佚,现传《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认为《十七帖》"是烜赫著名帖也"(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 田振宇
    • 摘要: 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碑廊中藏有一套《淳化阁帖》残石,系两种存世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的原石.这一套帖石有一些区别于所有版本的独有特征,其刻于何时,在传世淳化阁帖版本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尚存在争议.通过与多种传世《淳化阁帖》版本、宋拓《大观帖》,尤其是馆本《十七帖》进行比较,发现凡《淳化阁帖》与《十七帖》重合的内容,孤山刻石存在参照馆本《十七帖》,对原有阁帖底本加以修缮的情况;当二者文本和面目存在明显分歧时,孤山刻石采取了一帖二刻即同时保留两种版本的方法.此外,在传世一种《大观帖》翻刻本中,发现有与孤山刻石类似的修缮手段.这些现象显示,孤山刻石可能是一种较晚出现的《淳化阁帖》修缮本,对判断其版本时间及地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子乔; TP(图)
    • 摘要: 我们能看到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有两类,一种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如前面我们介绍过的《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等,另一种是历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比如《兰亭序》。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到北宋时已经很少见,米芾曾收藏王羲之的《王略帖》,可惜后来也全都亡佚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