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384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人民论坛、创新、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芝、叶琪、陈斐等。

区域产业转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4384 占比:99.91%

总计:84464篇

区域产业转移—发文趋势图

区域产业转移

-研究学者

  • 张新芝
  • 叶琪
  • 陈斐
  • 郑春勇
  • 何超
  • 李春梅
  • 虞盛军
  • 丁国民
  • 万子捷
  • 何根海

区域产业转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早; 侯玉琳
    • 摘要: Akamatsu的"雁阵理论"提出后,经过Kojima等学者的扩展与完善,逐渐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的经典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八九十年代中国由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创造的"中国奇迹",验证了雁阵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开始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呈现出"大国雁阵式"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征。
    • 摘要: 西藏民族大学教师宋爽的学术专著《基于环境规制的中国污染产业投资区位转移研究》于2020年8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必须遵循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近年来,区域产业转移中伴随的“转移性污染”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从全国层面、而不是局域层面上控制污染排放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研究如何利用环境规制政策工具来推动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陈景华
    • 摘要: 通过借鉴Copeland & Taylor(2004)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区域产业转移影响环境质量的机理进行分析可知,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加剧了污染排放,技术效应抑制了污染排放,而结构效应的作用效果因承接地资源禀赋差别而不同.为确保区域产业转移不破坏环境质量,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优势、技术创新等举措,使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大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反向作用,从而发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
    • 吴欣珂
    • 摘要: 区域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环境、需求以及生产等,促使地区为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积极将相关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转移,进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当前实际的需求.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区域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发展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 陈家辉
    • 摘要: 区域产业转移是转移方、 承接方与企业三者预期利益协调的结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浪潮.通过区位商指标的计算,得出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并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和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中西部地区可重点承接的行业部门,并进一步指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以实现区域产业转移承接效益最大化.
    • 摘要: 环保压力之下,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不得不选择调整产业布局。11月30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盐城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研究制订梅钢区域产业转移和新基地建设方案。
    • 张新芝; 邱国斌
    • 摘要: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Industrial transf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so on.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ath,the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This paper based on two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mechanism,expanded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mechanism to two type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and use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otential difference model from five aspects of economy,industry,cost,transaction cost and techn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to establish industrial transf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discussed the path of the 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regional industr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1) Mechanism of two type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tential difference is an exten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two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and expanding the "one-to-one" model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o the "one-to-many" model can better explain the inter-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path;(2) 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Guangdong (developed region) to Jiangxi,Hunan and Anhui (underdeveloped region) as an example,the transfer potential difference from Guangdong to Hunan is minimum which is not superior Anhui.By adjusting the sub indexes,the transfer potential difference can be chang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ult of the changing selection of the transfer path.Finally,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two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 周勇; 宋默然
    • 摘要: 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以皖江示范区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示范区9个地级市在2008年、2011年、2014年3个评价时点上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产业转移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耦合协调程度不断增强,二者均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耦合协调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以合肥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郑春勇
    • 摘要: 在区域产业转移进程中,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依附性”府际关系日益凸显.这种府际依附关系具有隐蔽性、局部性、多样性、地缘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从内在机理看,层级节制的官僚体系是形成“依附性”府际关系的政治基础,长期巨大的区域差异是形成“依附性”府际关系的客观条件,区域产业转移为其提供了重要契机,地方政府竞争则起到了催化作用.在综合考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对地方政府的依附程度进行测量和比较.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不同区域的府际依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区域内部地方政府之间的依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依附性”府际关系的出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中西部地方政府要特别注意防范由于依附发展而引发的资源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